一种内置式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518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式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一种内置式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属于蓄能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蓄能器是液压气动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它在适当的时机将系统中的能量转变为压缩能或位能储存起来,当系统需要时,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或气压等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它可以吸收这部分的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

在现有技术中,蓄能器一般并联在管路的外侧,当管道内流体的压力上升时,流体进入蓄能器内进行蓄能,当管道内流体的压力下降时,蓄能器内存储的能量反馈回管道内。现有技术中外置的蓄能器存在有如下缺陷:(1)需要在管道外壁进行开孔或在管道之间增加接头进行安装,因此对管道形成一定破坏且施工过程较为繁琐。(2)如果管道内流体的压力较大,则对蓄能器与管道的接缝处以及蓄能器外壳本身的受压能力要求较高。(3)蓄能器安装在管道的外部,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其相邻管路的铺设同时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蓄能器的外壳整体置于流体的流通通道内,无需针对流体的流通压力对外壳进行设计,大大降低了外壳耐压要求的内置式蓄能器以及安装方便且美观的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内置式蓄能器,包括外壳,在外壳内设置有受流体挤压变形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固定在流体的流通通道内并与流通通道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流体的流通间隙,在外壳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过流口。

优选的,在所述的外壳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流通通道固定的固定件,固定件间隔形成所述的流通间隙。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件为设置外壳表面的弹性的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的限位块设置在外壳的前后两端。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件为顶丝固定块,顶丝固定块上开设有螺纹连接顶丝的顶丝孔。

优选的,所述的过流口为设置在外壳端面上的流体流通口。

所述的外壳的表面直接固定在流通通道的内壁上。

在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口。

一种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包括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置式蓄能器固定在管道中,流体从蓄能器与管道之间的流通间隙中流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蓄能器位于管道内部,因此无需针对管道中的压力对蓄能器的外壳的抗压能力进行特殊设计,降低了对蓄能器的要求,同时不会对管道外部相邻管路的铺设造成影响,同时具有安装方便且美观的优点。

2、由于蓄能器固定于管道中,因此无需在管道表面设置用于安装蓄能器的接口以及在管道中安装特定的接头,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对管道本身的破坏。

3、通过设置限位块,实现了将蓄能器本体固定在管道内,防止蓄能器本体随流体的流动在管道中发生位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内置式蓄能器安装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内置式蓄能器正视图。

图3为实施例1内置式蓄能器左视图。

图4为实施例2内置式蓄能器正视图。

图5为实施例3内置式蓄能器左视图。

其中:1、管道 2、蓄能器本体 3、限位块 4、流体流通口 5、气囊 6、外壳 7、充气口 8、网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内置式蓄能器的蓄能器本体2安装于流体流通的管道1内,蓄能器本体2与管道1的内管壁间隔接触,流体在管道1中流通时经过蓄能器本体2。

如图2所示,蓄能器本体2包括外壳6,在本实施例中,外壳6为圆柱状,在外壳6的两端面上均开设有流体流通口4,管道1中的流体通过两端的流体流通口4流过蓄能器本体2,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流通口4为圆形的开口。在外壳6前后端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限位块3,通过设置限位块3,实现了将蓄能器本体2固定在管道1内,防止蓄能器本体2随流体的流动在管道1中发生位移。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3采用弹性的材质制成,通过限位块3的弹性特性将蓄能器本体2挤装在管道1中。限位块3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实现,如采用顶丝固定块,当采用顶丝固定块时,在顶丝固定孔上同时开设有螺纹连接顶丝的顶丝孔。

在外壳6中固定有可压缩的气囊5,在管道1中的流体流动至蓄能器本体2处时,从蓄能器本体2与管道1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流过。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在管道1中设置有蓄能器本体2,通过蓄能器本体2的外壳6表面的限位块3将蓄能器本体2固定在管道1中。由于蓄能器本体2本体固定于管道1中,因此无需在管道1表面设置用于安装蓄能器的接口以及在管道1中安装特定的接头。由于蓄能器本体2位于管道1内部,因此无需针对管道1中的压力对蓄能器本体2的外壳6的抗压能力进行特殊设计,降低了对蓄能器的要求,同时不会对管道1外部相邻管路的铺设造成影响。

在管道1中的流体流动至蓄能器本体2处时从蓄能器本体2与管道1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流过。

当管道1中的流体的压力变大时,进入蓄能器本体2中的流体会压缩气囊5,通过压缩气囊5实现蓄能。当管道1中的流体压力变小后,气囊5将存储的能量进行释放,将能量反馈回管道1中。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的外壳6的上方设置有充气口7,充气口7与外壳6内部的气囊5连通,通过充气口7可以向气囊5中进行充气。当充气完毕后,将充气口7进行密封。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6两端的流体流通口4未采用圆形的开口,由开设有若干开孔的网孔板8代替,也可采用网孔板8与圆形孔结合的形式实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外壳6未采用圆柱形,而采用其他形式:如三角柱状、矩形柱状或其他多边形柱状实现,当外壳6采用三角柱状时,限位块设置在三个顶角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外壳6未通过限位块3固定在管道1中,而是通过常规的固定方式(如焊接、胶粘)直接固定在管道1的内壁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