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4692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水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水泵。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动水泵包括水泵壳1、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电动水泵中的水泵壳1与电机壳3充满冷却水,水泵壳1与叶轮转子2之间的冷却水在叶轮转子2转动形成的自吸力作用下由水泵的进水口4向出水口5流动,而进入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之间的冷却水无法形成循环流动,形成死水区,冷却水长时间不流动,会在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上形成水垢,影响电动水泵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水泵,通过改进叶轮转子的结构使死水区的冷却水也形成循环,避免在叶轮转子和电机壳上形成水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水泵,包括水泵壳以及设置在水泵壳内的叶轮转子和电机壳,所述水泵壳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泵壳和叶轮转子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活水腔,所述电机壳上设有转子轴,所述叶轮转子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子轴上,所述叶轮转子和电机壳之间形成死水腔,所述叶轮转子和/或转子轴上设有连通所述活水腔与死水腔的流道。采用流道将活水腔和死水腔连通,在自吸力的作用下,使死水腔内的冷却水自动循环,避免形成死水区,从而解决了叶轮转子和电机壳上形成水垢的问题。

具体的,所述流道包括设置在转子轴上的连通所述活水腔与死水腔的第一流道孔和第二流道孔,所述第一流道孔为沿所述转子轴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转子轴端部的盲孔,所述第二流道孔沿所述转子轴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孔与所述盲孔的底部连通。由于自吸力作用下吸入的水靠近转子轴的位置水量最大,因此,流道仅仅设置在转子轴上,通过将转子轴设置为空心轴,将转子轴根部的位置开设连通转子轴内部的第一流道孔和第二流道孔将死水腔与活水腔连通,使死水腔内的冷却水自动循环。

进一步,为了使死水腔内的水充分流动,所述第二流道孔为多个,多个第二流道孔沿径向排布为一层或多层。通过增加第二流道孔的数量使流入死水腔内的冷却水量增多,增大了流动的速度和流量,有效避免结垢。

具体的,所述流道为设置在所述叶轮转子上的第三流道孔,所述第三流道孔两端连通所述活水腔与死水腔。流道仅仅设置在叶轮转子上,第三流道孔设置在靠近转子轴的叶轮转子的中心部位,沿叶轮转子周向均匀分布,由于自吸力作用下吸入的水靠近转子轴的位置水量最大,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流道孔的位置尽量靠近转子轴,使通过第三流道孔的水流的吸力尽量的大。

具体的,所述流道包括设置在转子轴上的第一流道孔和第二流道孔以及设置在叶轮转子上的第三流道孔,所述第一流道孔为沿转子轴轴向设置在所述转子轴端部的盲孔,所述第二流道孔沿所述转子轴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孔与所述盲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孔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死水腔内。流道设置同时经过转子轴和叶轮转子,活水腔内的水通过转子轴中心的第一流道孔进入再依次经过第二流道孔和第三流道孔流至死水腔内,使死水腔内的水受到排挤由叶轮转子的尾端排出,从而形成循环,避免形成死水区沉积水垢。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叶轮转子上的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叶轮转子的内外两侧,且所述排水孔分布在所述叶轮转子远离转子轴的一端上。为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在叶轮转子的尾部设置多个径向的排水孔,使通过流道进入死水腔内的水能够及时的排出,提高循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水泵,采用流道将原电动水泵中的死水腔与活水腔进行连通,在自吸力作用下活水腔内的水通过流道流至死水腔内,使死水腔内的死水受到排挤由叶轮转子的尾端排出,从而形成循环,避免形成死水区沉积水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电动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泵壳,2、叶轮转子,3、电机壳,4、进水口,5、出水口,6、活水腔,7、死水腔,8、转子轴,9、第一流道孔,10、第二流道孔,11、第三流道孔,13、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图1-图7中的箭头表示水流动的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水泵,包括水泵壳1以及设置在水泵壳1内的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所述水泵壳1上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水泵壳1和叶轮转子2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活水腔6,所述电机壳3上设有转子轴8,所述叶轮转子2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子轴8上,所述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之间形成死水腔7,所述转子轴8上设有连通所述活水腔6与死水腔7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设置在转子轴8上的连通所述活水腔6与死水腔7的第一流道孔9和第二流道孔10,所述第一流道孔9为沿所述转子轴8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转子轴8端部的盲孔,所述第二流道孔10沿所述转子轴8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孔10与所述盲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孔10为多个,多个第二流道孔10沿径向排布为一层或多层。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排水孔13的设置,为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在叶轮转子2的尾部设置多个径向的排水孔13,使通过流道进入死水腔7内的水能够及时的排出,提高循环效果。所述排水孔13连通所述叶轮转子2的内外两侧,且所述排水孔13分布在所述叶轮转子2远离转子轴8的一端上。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水泵,包括水泵壳1以及设置在水泵壳1内的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所述水泵壳1上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水泵壳1和叶轮转子2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活水腔6,所述电机壳3上设有转子轴8,所述叶轮转子2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子轴8上,所述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之间形成死水腔7,所述叶轮转子2上设有连通所述活水腔6与死水腔7的流道,所述流道为设置在所述叶轮转子2上的第三流道孔11,所述第三流道孔11两端连通所述活水腔6与死水腔7。流道仅仅设置在叶轮转子2上,第三流道孔11设置在靠近转子轴8的叶轮转子2的中心部位,沿叶轮转子2周向均匀分布,由于自吸力作用下吸入的水靠近转子轴8的位置水量最大,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流道孔11的位置尽量靠近转子轴8,使通过第三流道孔11的水流的吸力尽量的大。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排水孔13的设置,为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在叶轮转子2的尾部设置多个径向的排水孔13,使通过流道进入死水腔7内的水能够及时的排出,提高循环效果。所述排水孔13连通所述叶轮转子2的内外两侧,且所述排水孔13分布在所述叶轮转子2远离转子轴8的一端上。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水泵,包括水泵壳1以及设置在水泵壳1内的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所述水泵壳1上设有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水泵壳1和叶轮转子2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的活水腔6,所述电机壳3上设有转子轴8,所述叶轮转子2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子轴8上,所述叶轮转子2和电机壳3之间形成死水腔7,所述叶轮转子2和转子轴8上设有连通所述活水腔6与死水腔7的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设置在转子轴8上的第一流道孔9和第二流道孔10以及设置在叶轮转子2上的第三流道孔11,所述第一流道孔9为沿转子轴8轴向设置在所述转子轴8端部的盲孔,所述第二流道孔10沿所述转子轴8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孔10与所述盲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孔11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孔10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死水腔7内。流道设置同时经过转子轴8和叶轮转子2,活水腔6内的水通过转子轴8中心的第一流道孔9进入再依次经过第二流道孔10和第三流道孔11流至死水腔7内,使死水腔7内的水受到排挤由叶轮转子2的尾端排出,从而形成循环,避免形成死水区沉积水垢。所述第二流道孔10为多个,多个第二流道孔10沿径向排布为一层或多层。

实施例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排水孔13的设置,为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在叶轮转子2的尾部设置多个径向的排水孔13,使通过流道进入死水腔7内的水能够及时的排出,提高循环效果。所述排水孔13连通所述叶轮转子2的内外两侧,且所述排水孔13分布在所述叶轮转子2远离转子轴8的一端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任意方案进行组合形成的结构,此处不一一赘述。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