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6489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通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送风系统,具体地,不单独具备用来冷却逆变器的冷却扇,仅凭从叶轮的吸入力下发生的气体流动使逆变器迅速冷却的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离心式风机(turboblower)或涡轮压缩机(turbocompressor)是使叶轮(impeller)高速旋转而吸入外部空气或气体压缩后向外部送风的离心泵,经常用于移送粉末或者在污水处理场用于曝气。

传统的离心式风机产品是用电动机的旋转力使叶轮旋转,这种离心式风机必需使用一种形成高速电流波形供应给电机进而控制电机速度的叫做逆变器(inverter)的装置。

但大部分逆变器包括叫做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的发热部件,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形成高速电流波形的电气元件,通过电气开关(switching)大量发热,因此为了能持续运用电机,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需持续冷却。况且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的发热量与开关频率成比例地增加。

传统的离心式风机是采用使冷却扇旋转而通过空气冷却逆变器的方法(强制风冷式)或使用冷却水等制冷剂冷却逆变器的方法(水冷式)。

但强制风冷式是通常使用装配耗电较小的直流电机的小型冷却扇,这种小型冷却扇存在冷却空气的供应能力较低、产品寿命较短的问题。

水冷式是冷却效率较高,但需使用水罐、冷却器等复杂结构,而且冷却水漏水的风险也高。

而且传统的离心式风机是从逆变器上发生的热气和从电机上发生的热气相互可以混合的结构,因此存在被电机加热的气体会被叶轮吸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具备冷却逆变器的独立冷却扇,仅通过叶轮的吸入力发生的气体流动也可以迅速冷却逆变器的结构经过改造的送风系统。

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送风系统,作为将空气等压缩后供应给外部的送风系统,包括:风机、壳体以及冷却部件,风机具备:气体被吸入的风机吸入口、将通过所述风机吸入口流入的气体压缩的叶轮、以及将被所述叶轮压缩的所述气体排出到外部的风机送风口;壳体具备:收容所述风机发热部的风机收容部、将气体从外部吸入的气体吸入口、由所述气体吸入口连接至所述风机吸入口的气体流路、设置有包括逆变器的电子设备的逆变器收容部;冷却部件作为将所述逆变器用空气冷却的部件,冷却部件的一端部结合于所述逆变器,另一端部暴露于所述气体流路。所述风机收容部是空间上与所述气体流路分离,气体通过所述叶轮发生的吸入力在所述气体流路流动以使冷却部件被所述气体冷却。

优选地,所述冷却部件具备:结合于所述逆变器的基础部;从所述基础部开始凸出并以预定距离相间隔的状态排列的多个冷却片。

优选地,所述气体流路包括:连通于所述气体吸入口的第一空间部;连通于所述冷却部件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空间部;连通于所述风机吸入口的第三空间部。

优选地,所述风机收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三空间部之间,所述逆变器收容部设置于所述风机收容部的下侧,所述第二空间部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收容部的下侧,所述气体流路弯曲成“u”字形态。

优选地,包括:形成于所述风机收容部的一侧的冷却用空气吸入口;形成于所述风机收容部的另一侧的冷却用空气排出口;装配于所述冷却用空气吸入口和所述冷却用空气排口中的至少一个,并使空气从外部流入所述风机收容部的冷却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空间部具备:基本流路,所述气体与所述冷却部件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无关地通过基本流路;补充流路,只有所述冷却部件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所述气体才能通过补充流路。

优选地,所述补充流路上装配有: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在所述冷却部件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将所述补充流路自动开放,流量调节装置在所述冷却部件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预定值时将所述补充流路自动关闭。

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在将所述补充流路开放的开放位置和将所述补充流路封闭的封闭位置之间可以旋转地运动的流量调节板;使所述流量调节板利用弹性或重力偏压于所述封闭位置的偏压装置。

优选地,所述冷却部件的另一端部接触于所述壳体而热量从所述冷却部件传递于所述壳体,进而被排到外部。

优选地,为了使沿着所述气体流路流动的气体热被传到所述壳体并被排到外部,所述气体流路装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外围。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包括:风机、壳体以及冷却部件,风机具备:气体被吸入的风机吸入口、将通过所述风机吸入口流入的气体压缩的叶轮以及将被所述叶轮压缩的所述气体排出到外部的风机送风口;壳体具备:收容所述风机发热部的风机收容部、所述气体从外部被吸入的气体吸入口、由所述气体吸入口连接至所述风机吸入口的气体流路以及设置有包括逆变器的电子设备的逆变器收容部;冷却部件作为将所述逆变器用空气冷却的部件,冷却部件的一端部结合于所述逆变器,另一端部暴露于所述气体流路的冷却部件。所述风机收容部空间上与所述气体流路分离,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叶轮发生的吸入力在所述气体流路流动以使所述冷却部件被所述气体冷却。其有益效果在于,不单独具备用以冷却逆变器的冷却扇,仅通过所述叶轮的吸入力发生的气体流动也可以迅速冷却所述逆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系统的透视图;

图2是将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从其它角度观察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风机的透视图;

图4是图3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正视图;

图5是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图6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图7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正视图;

图9是图6中图示的流量调节单元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显示图9中图示的流量调节单元的流量调节板开放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系统的透视图,图2是将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从其它角度观察的透视图,图3是显示图1中图示的送风系统的风机的透视图。

根据图1至图3,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送风系统(100)是吸入空气等气体并压缩后向外部供应的电气送风系统,通常用来移送粉末物或者在污水处理场用于爆气。所述送风系统(100)的组成包括:风机(10)、壳体(20)、逆变器(h)、冷却部件(30)、流量调节装置(40)。下面所述气体是指空气。

所述风机(10)是所谓离心式风机(turboblower)或离心式压缩机(turbocompressor)的一种,利用电机的旋转力使叶轮(impeller)高速旋转吸入外部空气并压缩后向外部送风的离心泵。

该风机(10)包括:叶轮(11)、电机(12)、风机吸入口(13)、风机送风口(14)。

所述叶轮(11)为离心泵的主要结构,是具备多个有曲面的翼的轮子,可高速旋转地装配于金属壳体内部,并压缩从所述风机吸入口(13)流入的气体。

所述电机(12)是发生旋转力的电动机,给所述叶轮(11)供应高速旋转力地装配。

所述电机(12)的外周面上如图4所示,用以冷却的电机冷却片(121)以凸出状态排列着。

为了减少通过所述叶轮(11)和电机(12)的高速旋转发生的摩擦力,所述风机(10)的内部装配着各种形态的轴承(无图示)。

所述电机(12)和所述轴承(无图示)等形成所述风机(10)的主要发热部(heatsource)。

所述风机吸入口(13)是,与所述叶轮(11)的前端部连通作为被成为送风对象的气体被吸入的通道,使所述气体被移送到所述叶轮(11)。

所述风机送风口(14)是,与所述叶轮(11)的上端部连通作为被所述叶轮(11)高压压缩的气体被排到外部的通道。

所述电机(12)的后端部上如图5所示形成用以冷却电机内部的气体被吸入的电机冷却用空气吸入口(15)。

所述电机冷却用空气吸入口(15)的一端部结合于所述电机(12)的后端部,所述电机冷却用空气吸入口(15)的另一端部被设置在后述的第一空间部(s1)。

被吸入所述电机冷却用空气吸入口(15)另一端部的气体是,经过所述电机(12)的内部进入后述的风机收容部(22)。

所述壳体(20)是用以收纳所述风机(10)的金属箱,,是用金属薄板加工制成。该壳体(20)包括:第一主体(20a)、第二主体(20b)、第三主体(20c)、盖部件(20d)和后方板体(20e)、托架(20f)。

所述第一主体(20a)是四边剖面向上下较长地延长的箱部件,如图1所示,以垂直直立状态设置于所述托架(20f)的右侧上面。在此所述托架(20f)是装配于设置场所的铁制框架部件。

所述第一主体(20a)的左侧面有第一垂直隔板(27)被上下较长地延长着。

所述第一主体(20a)的右侧面形成所述气体可从外部被吸进内部的气体吸入口(21)。

所述气体吸入口(21)上如图5所示装配着用以清除被吸入气体异物的过滤器(214)。

所述第一主体(20a)的内部有与所述气体吸入口(21)连通的内部空间即第一空间部(s1)。

所述第一垂直隔板(27)的下端部上如图5所示形成与所述第一空间部(s1)连通的第一贯通孔(211)。

所述第二主体(20b)是四边剖面较长地延长的管形部件,如图3所示,以水平倒置的状态装配在所述托架(20f)的中间部上面。

所述第二主体(20b)的内部是左右较长地形成所述气体流动的内部空间即第二空间部(s2)。

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右端部是如图4所示连通于所述第一主体(20a)的第一贯通孔(211)。

所述第三主体(20c)是四边剖面上下较长地延长的箱部件,如图1所示,以竖立状态装配于托架(20f)的左侧上面。

所述第三主体(20c)的右侧面上有第二垂直隔板(28)向上下较长地延长着。。

所述第三主体(20c)的内部有所述气体可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即第三空间部(s3)向上下较长地延长具备。

所述第二垂直隔板(28)的上端部上形成与所述风机吸入口(13)连通的第三贯通孔(213)。

所述第二垂直隔板(28)的下端部上如图5所示形成与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左端部连通的第二贯通孔(212)。

所述第一垂直隔板(27)和所述垂直隔板(28)之间设置有水平配置的平板部件即底板部件(29)。

如图5所示,所述底板部件(29)的左端部结合于第二垂直隔板(28)的下端部,所述底板部件(29)的右端部结合于所述第一垂直隔板(27)的下端部。

所述盖部件(20d)是弯曲成字形的板形部件,将风机收容部(22)盖住而所述风机(10)不会向外露出。

所述盖部件(20d)的前面形成使所述风机收容部(22)与外部连通的冷却用空气排出口(25)。

所述盖部件(20d)的左端部是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第三主体(20c)的上端部,所述盖部件(20d)的右端部是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20a)的上端部,所述盖部件(20d)的下端部是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第三主体(20c)和第一主体(20a)的下端部。

所述后方板体(20e)是如图2所示,是垂直装配于所述盖部件(20d)后方的平板部件。

所述后方板体(20e)的中央部形成使所述风机收容部(22)与外部连通的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

所述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是在与所述冷却用空气排出口(25)直线对应的位置形成。

所述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的内面装配从外部将空气吸入后使之流入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冷却扇(26)。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扇(26)是使用具备耗电较小的直流(dc)电机的小型扇。

所述后方板体(20e)的左端部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第三主体(20c),所述后方板体(20e)的右端部可拆卸地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20a)。

所述风机收容部(22)是如所述电机(12)和所述轴承(无图示)所示,是收容所述风机(10)的发热部(heatsource)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将包括所述叶轮(11)在内的所述风机(10)全部收容。

所述风机收容部(22)是,由所述第一垂直隔板(27)、所述第二垂直隔板(28)、所述底板部件(29)、所述盖部件(20d)和所述后方板体(20e)共同形成。

因此所述风机收容部(22)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s1)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三空间部(s3)的上端部之间。

所述底板部件(29)的下面被水平设置有逆变器收容箱(20g)。

所述逆变器收容箱(20g)为长方体箱部件,具备包括所述逆变器(h)在内的电子设备被设置的逆变器收容部(23)。

所述逆变器收容部(23)是如图5所示,设置于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下侧,所述第二空间部(s2)是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收容部(23)的下侧。

所述逆变器收容部(23)的底面形成四边形孔即连通于所述第二容间部(s2)的第四贯通孔(231)。

利用所述第一空间部(s1)和所述第二空间部(s2)以及所述第三空间部(s3)形成由所述气体吸入口(21)连接至所述风机吸入口(13)的气体流路(r)。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流路(r)是如图5所示,从所述气体吸入口(21)到所述风机吸入口(13)弯曲成“u”字形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流路(r)是如图5所示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最外围,使沿着所述气体流路(r)流动的气体热被传到所述壳体(20)后排到外部。

所述风机收容部(22)是空间上与所述气体流路(r)分离,并具有被所述风机(10)的发热部加热的空气不可渗透所述气体流路(r)的密封结构。

所述逆变器(h)是制造可控制所述电机(12)速度的高速电流波形并供应给所述电机(12)的装置,包括叫做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的发热部件。

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制造高速电流波形的电气元件,通过电气开关(switching)发生大量的热,所述发热量与开关频率成比例地增加。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使用温度受限,因此为了所述电机(12)的持续运用,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需要持续冷却。

所述冷却部件(30)是通过空气将所述逆变器(h)冷却的金属部件,包括基础部(31)和冷却片(32)。

所述基础部(31)为金属平板部件,上面结合于所述逆变器(h)的下面。

所述冷却片(32)是由所述基础部(31)向下方凸出的四边板状部件,如图5所示左右较长地延长,如图7所示具备多个,并以既定间隔被相离排列。

所述冷却片(32)的上端部结合于所述基础部(31)的下面,所述冷却片(32)的下端部是通过所述逆变器收容箱(20g)的第四贯通孔(231)向下方露出,进而接触于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下端部接触于所述托架(20f)的上面,热量从所述冷却部件(30)直接传递于所述托架(20f),进而向外部排热。

气体通过所述多个冷却片(32)中邻接的多个冷却片(32)之间的空间流动,被所述邻接的多个冷却片(32)形成的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流路(r)成为基本流路(r1)。

所述基本流路(r1)是如图8所示,位于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中央部,不管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而使所述气体通过。

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基本流路(r1)左右分别形成补充流路(r2),所述基本流路(r1)和补充流路(r2)是空间上相分离而避免内部气体相混合。

所述补充流路(r2)是只有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才容许所述气体通过的流路。

就是说,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流路(r)是如图8所示,由中央部的基本流路(r1)和设置于所述基本流路(r1)左右的一对补充流路(r2)组成。

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0)是只有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才自动开放所述补充流路(r2)的装置,包括:流量调节板(41)、弹性部件(42)、重量部件(43)。

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0)是如图5和图6所示,装配在位于所述冷却部件(30)下流侧的补充流路(r2)上。

所述流量调节板(41)是如图9所示,是四边平板部件,上端部可旋转运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二贯通孔(212)的上端部。

所述流量调节板(41)是以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212)上端部的旋转中心(c1)为中心,在所述开放所述补充流路(r2)的开放位置和封闭所述补充流路(r2)的封闭位置之间可以旋转运动。

所述弹性部件(42)是使所述流量调节板(41)向所述封闭位置弹性偏压的偏压装置,本实施例中使用装配于所述旋转中心(c1)的扭转弹簧。

所述重量部件(43)是利用重力使所述流量调节板(41)偏压于所述封闭位置的偏压装置,包括棒部(431)和砝码(432)。

所述棒部(431)是如图9所示,是从所述流量调节板(41)向左侧长长地凸出的棒。

所述砝码部(432)是具有既定质量的金属锤,结合于所述棒部(431)的末端部。

进一步,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增加到预定值以上而如图9所示的气压(p)上升到预定值以上时,如图10所示,所述流量调节板(41)利用所述气压(p)旋转到开放位置,进而所述补充流路(r2)开放。

此时所述气压(p)的值可以达到将所述弹性部件(42)和重量部件(43)的弹力或重力抵消的程度。

相反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预定值时,如图9所示的气压(p)会下降到预定值以下,故所述流量调节板(41)保持封闭位置。

此时所述气压(p)的值达不到将所述弹性部件(42)和重量部件(43)的弹力或重力抵消的程度。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送风系统(100)运行的运行原理的一例。

首先所述电机(12)驱动后所述叶轮(11)高速旋转,随着所述叶轮(11)旋转,所述气体利用从所述叶轮(11)发生的吸入力在所述气体流路(r)流动。

从所述气体的整体流路来看,如图5所示,在外部的气体通过所述气体吸入口(21)流入所述第一空间部(s1)的内部,流入所述第一空间部(s1)的气体向下下降后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211)进入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右端部。

进入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是通过所述基本流路(r1)流动着将所述冷却部件(30)的冷却片(32)冷却。此时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预定值时,所述流量调节板(41)保持封闭位置,因此进入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全部仅通过所述基本流路(r1)流动。

相反,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增加到预定值以上时,如图10所示,所述流量调节板(41)旋转使所述补充流路(r2)开放,因此进入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大部分通过所述基本流路(r1)流动,进入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的一部分是通过所述补充流路(r2)流动。

就是说,只通过所述基本流路无法给所述风机(10)充分供应气体的状况下,所述补充流路(r2)自动开放而将气体给所述风机(10)补充供应的结构。

经过所述第二空间部(s2)的气体是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212)进入所述第三空间部(s3),进入所述第三空间部(s3)的气体是上升后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孔(213)流入所述风机吸入口(13)。

流入所述风机吸入口(13)的气体是被所述叶轮(11)压缩后通过所述风机送风口(14)排到外部。

流入所述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的空气是通过所述冷却用空气排出口(25)排到外部,在此过程中形成所述风机(10)主要发热部的所述电机(12)和所述轴承(无图示)被冷却。

上述结构的送风系统(100)包括:风机(10)、壳体(20)以及冷却部件(30),风机具备:气体被吸入的风机吸入口(13)、将通过所述风机吸入口(13)流入的气体压缩的叶轮(11)以及将被所述叶轮(11)压缩的所述气体排出到外部的风机送风口(14);壳体具备:收容所述风机(10)发热部的风机收容部(22)、所述气体从外部被吸入的气体吸入口(21)、由所述气体吸入口(21)连接至所述风机吸入口(13)的气体流路(r)以及设置有包括逆变器(h)的电子设备的逆变器收容部(23);冷却部件作为将所述逆变器(h)用空气冷却的部件,冷却部件的一端部结合于所述逆变器(h)结合,另一端部暴露于所述气体流路(r)。所述风机收容部(22)空间上与所述气体流路(r)分离,气体通过所述叶轮(11)发生的吸入力在所述气体流路(r)流动以使所述冷却部件(30)被所述气体冷却,因此不单独具备用以冷却逆变器(h)的冷却扇,仅通过所述叶轮(11)的吸入力发生的气体流动也可以迅速冷却所述逆变器(h),不使用使用寿命短且频繁发生故障的冷却扇,从而获得延长整体产品寿命的效果。

所述送风系统(100)具备:所述冷却部件(30)结合于所述逆变器(h)的基础部(31);从所述基础部(31)开始凸出,并以按预定间隔相离的状态排列多个的冷却片(32),进而接触气体的表面面积变大而获得冷却效率增加的效果。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气体流路(r)包括:连通于所述气体吸入口(21)的第一空间部(s1);连通于所述冷却部件(30)另一端部的第二空间部(s2);连通于所述风机吸入口(13)的第三空间部(s3),从而获得延长所述气体流路(r)的长度并容易使之复杂地弯曲的效果。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风机收容部(22)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s1)和所述第三空间部(s3)之间,所述逆变器收容部(23)是设置于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下侧,所述第二空间部(s2)是设置于所述逆变器收容部(23)的下侧,所述气体流路(r)弯曲成“u”字形态,使所述冷却部件(30)被设置的第二空间部(s2)位于所述壳体(20)的最下端外围而增加冷却效率,从位于所述气体流路(r)末端部的风机吸入口(13)附近发生的湍流噪声基本不会通过所述气体流路(r)传到外部。

所述送风系统(100)包括:形成于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一侧的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形成于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另一侧的冷却用空气排出口(25);装配于所述冷却用空气吸入口(24)和所述冷却用空气排出口(25)中至少一个,并使空气从外部流入所述风机收容部(22)的冷却扇(26)。所述风机收容部(22)是空间上与所述气体流路(r)分离,因此被形成所述风机(10)的主要发热部的所述电机(12)和所述轴承(无图示)加热的空气不会渗透所述气体流路(r)降低所述风机(10)的性能,而且被所述电机(12)和所述轴承(无图示)加热的空气会被迅速排到外部。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第二空间部(s2)具备:不管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所述气体均可通过的基本流路(r1);只有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所述气体才能通过的补充流路(r2),因此被所述叶轮(11)吸入的气体的流量增加时,所述补充流路(r2)开放,从而防止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过度上升。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补充流路上(r2)装配有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在预定值以上时将所述补充流路(r2)自动开放,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预定值以下时将所述补充流路(r2)自动关闭的流量调节装置(40),因此即便作业人员不单独进行操作,所述补充流路(r2)也可以自动开闭。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流量调节装置(40)具备:在将所述补充流路(r2)开放的开放位置和将所述补充流路(r)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可以旋转运动的流量调节板(41);使所述流量调节板(41)利用弹性或重量偏压于所述关闭位置的偏压装置(42,43)。因此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上流侧和下流侧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预定值时,所述补充流路(r2)可以稳定地定位于关闭位置。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冷却部件(30)的下端部接触于所述壳体(20)的托架(20f),因此热量从所述冷却部件(30)传递于所述壳体(20)而迅速向外排热。

所述送风系统(100)是,所述气体流路(r2)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内部空间外围,因此沿着所述气体流路(r)流动的气体的热被传到所述壳体(20)而迅速排到外部。

本实施例中,使用所述弹性部件(42)和重量部件(43)作为所述偏压装置,但也可以使用所述弹性部件(42)和重量部件(43)中的某一个。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