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装置及其轴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8787发布日期:2018-10-24 00:0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装置及其轴承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内嵌式的可挠性围绕结构的风扇装置及其轴承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为散热模块中主要的组件之一。而近年来为了配合笔记本电脑与平板计算机等信息产品不断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处理器操作功率不断提升的趋势,使得散热模块也必须随着朝向小型化、薄形化且同时要兼顾提升散热效率的方向发展。因此,散热模块所采用的风扇,就必须同时兼具体积缩小、厚度减少以及风扇转速提升等优势。为了因应风扇微型化、薄型化且高转速的需求,目前相当多的散热风扇已经改采动压轴承的设计取代传统的轴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内嵌式的可挠性围绕结构的风扇装置及其轴承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其包括:一轴承结构、一轴心结构以及一可挠性围绕结构。所述轴承结构具有一轴承本体以及一贯穿所述轴承本体的贯穿孔,其中,所述贯穿孔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轴心结构具有一轴心本体,其中,所述轴心本体贯穿所述贯穿孔且部分地容置在所述贯穿孔内。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紧靠在所述轴承本体与所述轴心本体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贯穿孔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三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直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二直径,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三直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二直径,且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三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具有一轴心入口以及一轴心出口,所述贯穿孔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三容置空间、一第四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五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轴心入口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之间,所述第三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所述第四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五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五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轴心出口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直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二直径,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三直径,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具有一第四直径,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五直径,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等于所述第五直径,且所述第三直径与所述第五直径都小于所述第四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心本体具有一第一部分区段、一第二部分区段、一第三部分区段、一第四部分区段、一第五部分区段、一第六部分区段以及一第七部分区段,所述第一部分区段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而被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所围绕且紧靠,所述第二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区段的一端且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三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区段的另一端且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所述第四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区段且容置在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五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四部分区段且容置在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内,所述第六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区段且裸露在所述轴承本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七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五部分区段且裸露在所述轴承本体的外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的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内的第四围绕状内表面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内的第五围绕状内表面,所述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围绕状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半径,且所述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与所述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直径,其中,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多个第一沟槽,且多个所述第一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上,其中,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多个第二沟槽,且多个所述第二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五围绕状内表面上。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其包括:一轴承结构、一轴心结构以及一可挠性围绕结构。所述轴承结构具有一轴承本体以及一贯穿所述轴承本体的贯穿孔,其中,所述轴承本体具有一围绕地设置在所述贯穿孔内的段差式围绕状凹槽。所述轴心结构具有一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轴心本体。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内嵌在所述段差式围绕状凹槽内且被紧靠在所述轴承本体与所述轴心本体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扇装置,其包括:一轴承组件以及一散热风扇。所述轴承组件包括一轴承结构、一轴心结构以及一可挠性围绕结构。所述轴承结构具有一轴承本体以及一贯穿所述轴承本体的贯穿孔,其中,所述贯穿孔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轴心结构具有一轴心本体,其中,所述轴心本体贯穿所述贯穿孔且部分地容置在所述贯穿孔内。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紧靠在所述轴承本体与所述轴心本体之间。所述散热风扇套设在所述轴心本体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具有一轴心入口以及一轴心出口,所述贯穿孔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三容置空间、一第四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五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轴心入口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之间,所述第三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所述第四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五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五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轴心出口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一直径,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二直径,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三直径,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具有一第四直径,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具有一第五直径,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等于所述第五直径,且所述第三直径与所述第五直径都小于所述第四直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心本体具有一第一部分区段、一第二部分区段、一第三部分区段、一第四部分区段、一第五部分区段、一第六部分区段以及一第七部分区段,所述第一部分区段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而被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所围绕且紧靠,所述第二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区段的一端且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三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区段的另一端且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所述第四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区段且容置在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五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四部分区段且容置在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内,所述第六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区段且裸露在所述轴承本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七部分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五部分区段且裸露在所述轴承本体的外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的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一位于所述第四容置空间内的第四围绕状内表面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五容置空间内的第五围绕状内表面,所述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围绕状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半径,且所述第一围绕状内表面与所述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可挠性围绕结构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直径,其中,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多个第一沟槽,且多个所述第一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三围绕状内表面上,其中,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多个第二沟槽,且多个所述第二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五围绕状内表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轴心本体贯穿贯穿孔且部分地容置在贯穿孔内时,可挠性围绕结构就能通过第一容置空间(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的空间限位而围绕地紧靠轴心本体的第一部分区段,以使得轴心本体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效果,且可避免润滑油从轴承本体与轴心本体之间泄漏而出,而达到防漏油与防尘的双重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I-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图3的IV-IV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轴承结构与可挠性围绕结构相互配合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二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三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四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外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扇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风扇装置及其轴承组件”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组件S,其包括:一轴承结构1、一轴心结构2以及一可挠性围绕结构3。举例来说,轴承组件S可为一种动压轴承组件,并且可挠性围绕结构3可为一种内嵌式的可挠性围绕结构。

首先,配合图1与图2所示,轴承结构1具有一轴承本体10以及一贯穿轴承本体10的贯穿孔11。另外,贯穿孔11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11、一第二容置空间112、一第三容置空间113、一第四容置空间114以及一第五容置空间115,并且第一容置空间111连通于第二容置空间112与第三容置空间113之间。更进一步来说,轴承本体10具有一轴心入口100A以及一轴心出口100B。第二容置空间112连通于轴心入口100A与第一容置空间111之间,并且第三容置空间113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111与第四容置空间114。第四容置空间114连通于第三容置空间113与第五容置空间115,并且第五容置空间115连通于轴心出口100B与第四容置空间114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容置空间112、第一容置空间111、第三容置空间113、第四容置空间114以及第五容置空间115会依序相连通。

承上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11具有一第一直径D1,第二容置空间112具有一第二直径D2,第三容置空间113具有一第三直径D3,第四容置空间114具有一第四直径D4,并且第五容置空间115具有一第五直径D5。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容置空间111的第一直径D1会大于第二容置空间112的第二直径D2,并且第二容置空间112的第二直径D2会大于第三容置空间113的第三直径D3。第三容置空间113的第三直径D3大致上会等于第五容置空间115的第五直径D5,并且第三容置空间113的第三直径D3与第五容置空间115的第五直径D5都会小于第四容置空间114的第四直径D4,以使得第四容置空间114内可以额外设置一围绕状储油槽。

再者,配合图2至图4所示,轴心结构2具有一轴心本体20,并且轴心本体20贯穿贯穿孔11且部分地容置在贯穿孔11内。另外,可挠性围绕结构3容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11内且被紧靠(被顶抵或者压缩)在轴承本体10与轴心本体20之间。也就是说,轴承本体10具有一围绕地设置在贯穿孔11内的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并且可挠性围绕结构3会内嵌在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内且被紧靠在轴承本体10与轴心本体20之间。举例来说,可挠性围绕结构3可为O型环或者任何的弹性环。

承上所述,轴心本体20具有一第一部分区段201、一第二部分区段202、一第三部分区段203、一第四部分区段204、一第五部分区段205、一第六部分区段206以及一第七部分区段207。更进一步来说,第一部分区段201容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11内而被可挠性围绕结构3所围绕且紧靠,以使得可挠性围绕结构3能通过第一容置空间111(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的空间限位而围绕地紧靠轴心本体20的第一部分区段201。另外,第二部分区段202连接于第一部分区段201的一端且容置在第二容置空间112内,并且第三部分区段203连接于第一部分区段201的另一端且容置在第三容置空间113内。此外,第四部分区段204连接于第三部分区段203且容置在第四容置空间114内,并且第五部分区段205连接于第四部分区段204且容置在第五容置空间115内。再者,第六部分区段206连接于第二部分区段202且裸露在轴承本体10的外部,并且第七部分区段207连接于第五部分区段205且裸露在轴承本体10的外部。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2、图4以及图5所示,轴承本体10具有一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1内的第一围绕状内表面1001、一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12内的第二围绕状内表面1002、一位于第三容置空间113内的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一位于第四容置空间114内的第四围绕状内表面1004以及一位于第五容置空间115内的第五围绕状内表面1005。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围绕状内表面1001与第二围绕状内表面1002之间的第一间距H1会大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半径r,并且第一围绕状内表面1001与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之间的第二间距H2会小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压缩之前的一截面直径d。

举例来说,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与第五围绕状内表面1005都可以是无沟槽的表面。另外,第二容置空间112的第二直径D2可以从轴心入口100A朝第一容置空间111的方向渐渐缩小,而使得第二围绕状内表面1002也可以是具有斜面的锥状表面,借此以方便将可挠性围绕结构3内嵌在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内。

借此,配合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由于第一围绕状内表面1001与第二围绕状内表面1002之间的第一间距H1会大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压缩之前的截面半径r,所以当可挠性围绕结构3置入第一容置空间111内(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内)时,可挠性围绕结构3将不易脱离第一容置空间111(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另外,由于第一围绕状内表面1001与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之间的第二间距H2会小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压缩之前的截面直径d,所以当轴心本体20贯穿贯穿孔11且部分地容置在贯穿孔11内时,可挠性围绕结构3就能通过第一容置空间111(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的空间限位而围绕地紧靠轴心本体20的第一部分区段201,以使得轴心本体20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效果,且可避免润滑油从轴承本体10与轴心本体20之间泄漏而出,而达到防漏油与防尘的双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2与图4所示,由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容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11内(或者是内嵌在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内),所以本发明就不需要额外再套设另外的O型环在第六部分区段206上,借此以增加第六部分区段206的周围区域的使用空间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本发明的风扇装置Z及其轴承组件S的整体厚度。

举例来说,图6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二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轴承本体10具有多个第一沟槽101,并且多个第一沟槽101设置在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上。另外,轴承本体10具有多个第二沟槽102,并且多个第二沟槽102设置在第五围绕状内表面1005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沟槽101与第二沟槽102可以是人字沟槽或是任何形状的沟槽,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举例来说,图7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三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轴承本体10可以只使用多个第一沟槽101而省略多个第二沟槽102的使用,所以第五围绕状内表面1005可以是无沟槽的表面。

举例来说,图8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的第四种轴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轴承本体10可以只使用多个第二沟槽102而省略多个第一沟槽101的使用,所以第三围绕状内表面1003可以是无沟槽的表面。

值得一提的是,请配合图4与图9所示,本发明的另外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装置Z,其包括:一轴承组件S以及一散热风扇F。如图4所示,与之前的描述相同,轴承组件S包括一轴承结构1、一轴心结构2以及一可挠性围绕结构3。另外,如图9所示,散热风扇F会套设在轴心本体20的一端部上,并且散热风扇F所使用的类型不受限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轴心本体20贯穿贯穿孔11且部分地容置在贯穿孔11内时,可挠性围绕结构3就能通过第一容置空间111(或是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的空间限位而围绕地紧靠轴心本体20的第一部分区段201,以使得轴心本体20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效果,且可避免润滑油从轴承本体10与轴心本体20之间泄漏而出,而达到防漏油与防尘的双重效果。

再者,由于可挠性围绕结构3被容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11内(或者是内嵌在段差式围绕状凹槽100内),所以本发明就不需要额外再套设另外的O型环在第六部分区段206上,借此以增加第六部分区段206的周围区域的使用空间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本发明的风扇装置Z及其轴承组件S的整体厚度。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