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59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线性压缩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性压缩机。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是指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产生冷气的系统,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以及蒸发过程。为此,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机、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并且,所述制冷系统可设置于作为家电产品的冰箱或者空调中。

通常,压缩机(compressor)作为从马达或者涡轮机等动力装置接收动力,压缩空气或制冷剂或除此以外的多种工作气体而增加压力的机械装置,广泛应用于所述家电产品或者整个行业。

这种压缩机可大致分为: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compressor),在活塞(piston)和汽缸(cylinder)之间形成能够吸入或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由此使活塞在汽缸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同时压缩制冷剂;旋转式压缩机(rotarycompressor),在偏心旋转的辊子(roller)和汽缸之间形成有吸入或者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并且辊子沿着汽缸内壁进行偏心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以及涡旋式压缩机(scrollcompressor),在回旋涡旋盘(orbitingscroll)和固定涡旋盘(fixedscroll)之间形成吸入或者排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并且所述回旋涡旋盘沿着固定涡旋盘进行旋转的同时压缩制冷剂。

最近,在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中,尤其多开发着:通过将活塞直接与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马达相连接,来能够消除由运动切换所引起的机械损耗而提高压缩效率,并且以简单的结构构成的线性压缩机。

通常,线性压缩机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密闭的外壳内部,活塞通过线性马达来在汽缸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同时吸入制冷剂并压缩后排出。

所述线性马达以在内定子(innerstator)以及外定子(outerstator)之间设置永磁体的方式构成,永磁体以通过永磁体和内(或外)定子之间的相互电磁力来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方式驱动。并且,随着所述永磁体在与活塞相连接的状态下驱动,活塞在汽缸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同时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压缩之后排出。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6-0000300号(公开日:2016.01.04)的现有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线性压缩机。

现有文献公开了,在线性压缩机中,通过向汽缸和活塞之间的空间供应制冷剂气体来起到轴承功能的技术。所述制冷剂气体经由所述汽缸的喷嘴而流向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侧,从而对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起到轴承的作用。

在所述汽缸设置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和用于使制冷剂排出的喷嘴部。并且,制冷剂在流动到所述气体流入口之前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以防止所述喷嘴被杂质堵住的现象。

在利用采用了现有文件中的气体轴承技术的线性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当制冷剂不足时,需要向所述线性压缩机补充制冷剂。但是,补充到所述线性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中含有油(油分)时,在油和制冷剂没有分离的情况下,油和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到所述压缩空间,并经过压缩过程后,流动到所述汽缸的喷嘴侧,在该情况下,喷嘴将被油堵塞。

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气体无法顺利地供应至活塞的外周面侧,由此出现所述汽缸和活塞之间的摩擦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注入用于补充的制冷剂时,制冷剂能够与油(油分)分离的线性压缩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为补充制冷剂而注入制冷剂时,能够防止与制冷剂一并注入的油流入至汽缸内部的线性压缩机。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线性压缩机可包括:壳体;压缩机主体,其容纳于所述外壳内部,用于形成制冷剂的压缩空间;吸入管,其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制冷剂供应到所述压缩室;排出管,其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用于将在压缩室被压缩的制冷剂向所述壳体外部排出;工艺管,其连接于从所述排出管隔开间隔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侧,用于将补充用制冷剂注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分离机构,其用于使经由所述工艺管注入的制冷剂和油的混合流体分离。

所述分离机构包括阻力体,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阻力体以在经由所述工艺管注入制冷剂的方向上,与所述工艺管的供应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由所述阻力体形成的供应流路的直径,小于所述工艺管的内径。

所述壳体包括:圆筒状的外壳,其两端部形成有开口;第一外壳盖,其用于盖住所述外壳的一端部;第二外壳盖,其用于盖住所述外壳的另一端部,所述阻力体为所述第二外壳盖的一部分。

所述吸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盖。

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工艺管设置于所述外壳,经过所述排出管的中心的水平面和经过所述工艺管的中心的水平面是互不相同的面。

从所述工艺管到所述第二外壳盖的距离,小于从所述排出管到所述第二外壳盖的距离。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还包括支撑装置,其用于支撑所述压缩机主体;固定托架,其用于将所述支撑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阻力体为所述固定托架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分离机构可包括用于形成所述混合流体的流路的屏障(barrier)。

所述屏障包括屏障开口,其用于使沿着所述流路流动的制冷剂穿过,所述屏障开口的中心形成于从所述供应开口的中心朝向所述工艺管的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使得所述屏障开口与所述工艺管的供应开口不重叠。

所述屏障可包括:第一屏障,其用于形成使所述混合流体流动的第一流路;第二屏障,其在所述第一屏障的外侧用于形成使穿过所述第一流路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二流路。

所述第一屏障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屏障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于在经由所述工艺管注入制冷剂的方向上,与所述工艺管的供应开口不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在经由所述工艺管注入制冷剂的方向上,与所述工艺管的供应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不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开口的中心位于相互不同的直线上,并且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隔开间隔,使得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互相不重叠。

所述分离机构可包括分离管,其用于使所述工艺管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且其内径小于所述工艺管的内径。

所述分离管可以是所述工艺管的延伸的一部分、或者连接于所述工艺管的独立的管。

所述工艺管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且所述分离机构可包括分离管,其从所述壳体的内部贯通所述壳体,并插入于所述工艺管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吸入管配置于第一外壳盖或者与第一外壳相邻而配置,排出管位于第二外壳盖,并且用于注入制冷剂的工艺管与排出管相邻地配置,由此,即使注入到外壳内部的制冷剂中含有油,也能够防止油吸入到活塞内部。

另外,在制冷剂经由工艺管注入到外壳内部的过程中,阻力体起到作为制冷剂的流动阻力的作用,因此制冷剂的压力减小,从而使液态制冷剂气化,而且在该过程中,能够分离制冷剂所含有的油。因此,分离出油分的制冷剂流入到活塞的内部,从而能够防止汽缸喷嘴被油堵塞。

另外,从制冷剂分离的油粘附在分离机构,因此能够防止油吸入到活塞内部。

另外,排出管和工艺管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外壳的外周面结合,从而能够提高作业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外壳和外壳盖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沿图1的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和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工艺管和第二外壳盖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分离管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分离管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屏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屏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外壳和外壳盖的立体分解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外壳101;以及外壳盖102、103,其结合于所述外壳101。广义上,可理解成所述外壳盖102、103为所述外壳101的一个构成。因此,将所述外壳101和外壳盖101、103统称为壳体(casing)。

在所述外壳101的下侧可结合有底脚架(leg)50。所述底脚架50可结合于用于设置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产品的底座。作为一例,所述产品可包括冰箱,所述底座可包括所述冰箱机械室的底座。作为另一例,所述产品可包括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所述底座可包括所述室外机的底座。

所述外壳101具有大致的圆筒形状,可以以中心轴横向平放的方式配置。以图1为基准,所述外壳101向横向长长地延伸,而在半径方向上可具有略低的高度。即,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可具有较低的高度,因此,具有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设置于冰箱的机械室底座时,能够降低所述机械室的高度的优点。

在所述外壳101的外表面设置有接线接线端子(terminal)108。所述接线端子108具有向线性压缩机10的马达140(参照图3)供应外部电源的结构。所述接线端子108可连接于线圈141c(参照图3)的引线。

在所述接线端子108的外侧设置有托架109。所述托架109可包括围绕所述接线端子108的多个托架。所述托架109可起到从外部的冲击等保护所述接线端子108的功能。

所述外壳101的两个端部形成开口。所述外壳盖102、103可结合于所述开口了的外壳101的两个端部。具体而言,所述外壳盖102、103可包括:第一外壳盖102,其结合于开口了的所述外壳101的一侧;以及第二外壳盖103,其结合于开口了的所述外壳101的另一侧。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外壳盖102、103可形成密闭。

以图2为基准,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可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右侧,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可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左侧。换言之,所述第一、二外壳盖102、103可以互相面向而配置。

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多个管(pipe)104、105、106,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1或者外壳盖102、103,并且能够吸入、排出或注入制冷剂。

所述多个管104、105、106可包括:吸入管104,其用于使制冷剂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排出管105,其用于使被压缩的制冷剂从所述线性压缩机10排出;以及工艺管(processpipe)106,其用于向所述线性压缩机10补充制冷剂。

作为一例,所述吸入管104可结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制冷剂可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沿着轴向可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当然,所述吸入管104也可以在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相邻的位置结合于所述外壳101。

所述吸入管104在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结合的状态下,其至少一部分可向上方弯曲。这是为了,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应用于冰箱时,使冰箱的机械室内的管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所述排出管105可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流动的同时可被压缩。并且,所述被压缩的制冷剂可经由所述排出管105排出。所述排出管105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相比,可配置在更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位置。所述工艺管106的详细说明将进行后述。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部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沿图1的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3和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可包括:压缩机主体100;多个支撑装置200、300,其用于将所述压缩机主体100支撑于所述外壳101及外壳盖102、103中任意一个以上。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可包括:汽缸120,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活塞130,其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以及,马达140,其向所述活塞130提供驱动力。所述马达140可包括线性马达。因此,当所述马达140驱动时,所述活塞130沿着所述外壳101的轴向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吸入消音器150。具体而言,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用于降低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流入到所述活塞130的内部。作为一例,在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可包括多个消音器151、152、153。所述多个消音器151、152、153,可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消音器151、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三消音器153。

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位于所述活塞130的内部,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结合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侧。并且,所述第三消音器153将所述第二消音器152容纳于其内部,并且可朝向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方延伸。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消音器153、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一消音器151。在该过程中,能够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所述吸入消音器150还可包括消声过滤器(mufflerfilter)155。所述消声过滤器155可位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和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相结合的边界面。作为一例,所述消声过滤器155可具有圆形形状,所述消声过滤器155的外周部可支撑在所述第一、二消音器151、153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定义的“轴向”,是指所述外壳101的中心轴方向,可理解为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图4中的横向)。并且,在所述“轴向”中,将从所述吸入管104朝向压缩空间p的方向、即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定义为“前方”,而与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

相反,“半径方向”,是指可理解为所述外壳101的半径方向或者与所述活塞130的往复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中的纵向)。

“所述压缩机主体的轴”,是指所述活塞130的轴向中心线或者外壳101的中心轴。

所述活塞130可包括:活塞主体131,其形成大致的圆筒形状;以及活塞凸缘部132,其从所述活塞主体131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所述活塞主体131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活塞凸缘部132可在所述汽缸120的外侧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汽缸120能够容纳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活塞主体131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汽缸120的内部形成有有制冷剂被所述活塞130压缩的压缩空间p。并且,在所述活塞主体131的前面部形成有吸入孔133,所述吸入孔133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在所述吸入孔133的前方设置有吸入阀135,所述吸入阀135用于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吸入孔133。在所述吸入阀135的大致中心部设置有与规定的连结构件结合的连结孔。

所述压缩空间p的前方设置有排出盖组件160以及排出阀组件161、163。

具体而言,在所述排出盖组件160形成有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空间160a。并且,所述排出阀组件161、163结合于所述排出盖组件160,并且用于选择性地排出在所述压缩空间p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所述排出空间160a可包括由所述排出盖组件160的内壁划分的多个空间部。所述多个空间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并且可相互贯通。

所述排出阀组件161、163可包括排出阀161以及弹簧组件163。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排出压力以上时,打开所述排出阀161,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排出盖组件160的排出空间。所述弹簧组件163设置在所述排出阀161和排出盖组件160之间,在轴向上提供弹性力。

所述弹簧组件163可包括:阀弹簧163a;以及弹簧支撑部163b,其用于将所述阀弹簧163a支撑于所述排出盖160。作为一例,所述阀弹簧163a可包括板簧。并且,所述弹簧支撑部163b可通过注塑工艺与所述阀弹簧163a一体地注塑成型。

所述排出阀161与所述阀弹簧163a结合,所述排出阀161的后方部或后表面配置成能够支撑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当所述排出阀161支撑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时,所述压缩空间p保持密闭的状态,当所述排出阀161从所述汽缸120的前面分离时,所述压缩空间p被开放,由此能够排出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被压缩的制冷剂。

所述压缩空间p是在所述吸入阀135与所述排出阀161之间形成的空间。并且,所述吸入阀135设置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一侧,而所述排出阀161可设置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另一侧,即可设置于所述吸入阀135的相反侧。

所述活塞130在所述汽缸120的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低于排出压力且低于吸入压力时,则所述吸入阀135被打开,由此制冷剂吸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相反,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吸入压力以上时,在所述吸入阀135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压缩空间p的制冷剂被压缩。

另外,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排出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163a向前方变形的同时使所述排出阀161打开,由此制冷剂从所述压缩空间p,并排出到排出盖160的排出空间。当结束所述制冷剂的排出时,所述排出阀161通过所述阀弹簧163a的弹簧复原力关闭。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盖管(coverpipe)162a。所述盖管162a结合于所述排出盖160,并且用于使在所述排出盖160的排出空间160a流动的制冷剂排出。作为一例,所述盖管162a可由金属材质构成。

并且,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环状管162b。所述环状管162b结合于所述盖管162a,并且用于将所述盖管162a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管105传送。所述环状管162b的一侧可结合于所述盖管162a,另一侧可结合于所述排出管105。

所述环状管162b由柔性材质构成。所述环状管162b可以从所述盖管162b沿着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弯曲延伸,由此可结合于所述排出管105。作为一例,所述环状管162b能够以缠绕的形状配置。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框架110。所述框架110是用于使所述汽缸120固定的结构。作为一例,所述汽缸120可压入(pressfitting)于所述框架110的内侧。

所述框架110以围绕所述汽缸120的方式配置。即,所述汽缸120能够以可容纳于所述框架110的内侧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排出盖160可通过连结构件结合于所述框架110的前面。

在所述框架110形成有气体孔114,所述气体孔114用于使经由所述排出阀161排出的制冷剂流动。在所述汽缸120形成有气体流入部126,经由所述气体孔114流入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所述气体流入部126。

所述气体流入部126可以从所述汽缸120的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凹陷。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6以轴向中心线为基准沿着所述汽缸120的外周面呈圆形形状。

所述汽缸120可包括汽缸喷嘴125,所述汽缸喷嘴125从所述气体流入部126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延伸。所述汽缸喷嘴125可延伸至所述汽缸120的内周面。

穿过所述汽缸125的制冷剂,流入到所述汽缸120的内周面和所述活塞主体131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

经由所述汽缸喷嘴125流入到所述活塞主体131的外周面的制冷剂气体,向所述活塞130提供悬浮力,由此对所述活塞130起到气体轴承的作用。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马达140。

所述马达140可包括:外定子141,其固定于所述框架140,且以围绕所述汽缸120的方式配置;内定子148,其在所述外定子141的内侧与所述外定子141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永磁体146,其位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

所述永磁体146通过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相互电磁力来能够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并且,所述永磁体146可以由具有一个极的单一磁铁构成,或者由具有三个极的多个磁铁构成。

所述永磁体146可配置于磁铁架138。所述磁铁架138具有大致的圆筒形状,并且能够以插入到所述外定子141与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以图4的剖视图为基准,所述磁铁架138结合于所述活塞凸缘部132并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且向前方弯曲。当所述永磁体146进行往复运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与所述永磁体146一起在轴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外定子141可包括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和定子铁心141a。所述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可包括:线轴141b;以及线圈141c,其沿着所述线轴141b的圆周方向缠绕。并且,所述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还可包括接线端子部141d,其用于引导与所述线圈141c连结的电源线,使得其向外定子141的外部引出或者露出。

所述定子铁心141a可包括多个芯块,所述多个芯块由多个叠片(lamination)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所述多个芯块能够配置成围绕所述线圈绕组体141b、141c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设置有定子盖149。即,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被所述框架110支撑,另一侧部通过所述定子盖149支撑。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包括盖连结构件149a,其用于使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110连结。所述盖连结构件149a可贯通所述定子盖149并朝向所述框架110向前方延伸,并且结合于所述框架110。

所述内定子148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外周面。并且,所述内定子148由多个叠片在所述框架110的外侧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支架137,其用于支撑所述活塞130。所述支架137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的后侧,所述消音器150在其内侧贯通而配置。所述活塞凸缘部132、磁铁架138以及所述支架137可通过连结构件结合。

在所述支架137可结合有配重179。所述配重179的重量可基于压缩机主体100的运转频率的范围而确定。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后盖170,其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并向后方延伸。

具体而言,所述后盖170可包括三个支撑底脚架,但不限定于此,所述三个支撑底脚架可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在所述三个支撑底脚架和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之间,可设置有垫片(spacer)181。通过调节所述垫片181的厚度,可确定所述定子盖149到所述后盖170的后端部的距离。并且,所述后盖170可弹性支撑于所述支架137。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流入导向部156,其结合于所述后盖170,并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所述流入导向部156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于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部。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分别调节了固有振动频率的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使得所述活塞130能够进行共振运动。

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可包括:第一共振弹簧176a,其支撑在所述支架137和定子盖149之间;以及第二共振弹簧176b,其支撑在所述支架137和后盖170之间。通过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的作用,能够稳定地实现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部的移动,并且能够降低由所述驱动部的移动而产生的振动或者噪音。

所述压缩机主体100还可包括多个密封构件127、128,其用于增加所述框架110和所述框架110周边的部件之间的结合力。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密封构件127、128可包括第一密封构件127,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排出盖160相结合的部位。所述多个密封构件127、128还可包括第二密封构件128,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汽缸120相结合的部位。

所述第一及第二密封构件127、128可具有环形形状。

所述多个支撑装置200、300可包括:第一支撑装置200,其结合于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的一侧;第二支撑装置300,其结合于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的另一侧。

通过所述多个支撑装置200、300来吸收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的轴向振动和半径方向上的振动,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直接与所述外壳101或外壳盖102、103碰撞。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可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00可固定于固定托架101a,所述固定托架101a在与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相邻的位置与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相结合,但并不限于此。

另外,所述工艺管106可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操作者可以将制冷剂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可以是液态制冷剂。

当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制冷剂时,可以将用于注入制冷剂的注入机内部的油和/或制冷系统中的工作油与制冷剂一起注入。

所述工艺管106可以与所述排出管105相邻地配置,由此即使油(油分)与所述制冷剂一起注入到所述外壳101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注入到所述外壳101内部的油流入到所述活塞130的内部。

所述工艺管106可配置于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位置。

即,以所述压缩机的主体100的轴向使所述外壳101二等分了的基准线作为基准,本发明的所述吸入管104位于所述基准线的一侧,所述排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位于所述基准线的另一侧。

所述工艺管106可配置于与所述排出管105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位置。

在所述吸入管104和所述排出管105之间的区域具有所述排出盖160、框架110、马达140、定子盖149、后盖170等。

在本发明中,若所述工艺管106与所述排出管105相邻配置,则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在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和所述压缩机主体100之间的空间流动,然后吸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内。

在本发明中,在注入到所述外壳100内部的油流动至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路径上,具有排出盖160、框架110、马达140、定子盖149、后盖170等,因此,注入的油可粘附于排出盖160、框架110、马达140、定子盖149、后盖170等中任意一个以上,从而能够防止油吸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部。

在所述外壳101内,即使油粘附于构成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的各种部件的外面,也不会对气体轴承的作用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避免所述工艺管106与所述排出管105发生干扰,所述工艺管106可以在与所述排出管105不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外壳101结合。所述高度,是指以所述底脚架50为起点的垂直方向(或者半径方向)上的距离。通过所述排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结合,由此可提高操作者的作业便利性。

图5和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工艺管和第二外壳盖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

参照图5和图6,在所述外壳101的内部可设置有阻力体,使得当制冷剂经由与所述外壳101连接的所述工艺管106的供应开口106a而注入到所述外壳101的内部时,在制冷剂中含有油的情况下,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

具体而言,在与结合有所述工艺管106的位置相对应的外壳101的内周面,相邻地配置有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对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起到流动阻力的作用。即,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起到作为用于限制制冷剂流动的阻力体的作用。

为了使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对制冷剂起到流动阻力的作用,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在从所述工艺管106供应制冷剂的方向上与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所述第二外壳盖103能够配置成其遮蔽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通过所述供应开口106a和所述第二外壳盖103来形成的供应流路的直径d2可以小于所述工艺管106的内径d1。

因此,从制冷剂流路的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的大小,越进入到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越小。

所述外壳101的内部可以是与真空相似的状态。并且,为缩短制冷剂的注入时间,当启动所述线性压缩机10时,可以将制冷剂注入到所述外壳101。

由于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压力与真空相似,因此在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制冷剂的过程中,液态制冷剂能够自然地气化。

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停止时,在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液态制冷剂的过程中,即使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没有被气化,液态制冷剂和油也可以在所述外壳101内密度差分离。

但是,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运转时,在将制冷剂注入到所述外壳101内部的情况下,若液态制冷剂不被气化,存在有油未与液态制冷剂分离,并流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忧虑。

因此,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运转中注入制冷剂时,为了使油不流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内,应使液态制冷剂迅速地完全被气化而与油分离。

在本发明中,当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液态制冷剂时,为了使液态制冷剂能够实现迅速完全的气化,使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对制冷剂起到流动阻力的作用。

因此,通过本发明,在注入制冷剂的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减小,由此能够使液态制冷剂迅速地完全被汽化,并且在该过程中,制冷剂所含有的油能够与制冷剂分离。这与文丘里效应相同的原理,由此,制冷剂穿过制冷剂的流动面积变窄的区间的同时其压力减小,并且其速度增加。其结果,液态制冷剂因压力的减小而被气化。

若油与制冷剂发生分离,则只有制冷剂流入到活塞130,由此能够防止所述汽缸120的汽缸喷嘴125被油堵塞。

与制冷剂分离的液态油,会粘附在所述外壳101内周面、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内周面、以及所述压缩机主体100的外周面中的一个以上。

此时,为了能够充分地降低所述制冷剂的压力,所述供应流路的直径d2可以是所述工艺管106的直径d1的1/2以下。

另外,所述供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是所述工艺管106的流路截面积的50%以下。如果,在所述供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超过所述工艺管106的流路截面积的50%的情况下,压力的减小不明显,由此存在液态制冷剂不被气化的可能性。

另外,所述供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是所述工艺管106的流路截面积的30%以上。如果,在所述供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工艺管106的流路截面积的30%的情况下,压力的减小很明显,由此液态制冷剂能够充分被气化,但是制冷剂的注入时间明显增加,从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在以上实施例中,作为所述制冷剂的阻力体使用了第二外壳盖,但是也可以将与所述排出管相邻的各种部件用作阻力体。作为一例,所述固定托架101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用作阻力体。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工艺管的图。

本实施例在用于使制冷剂和油分离的结构上存在差异,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可包括:工艺管106,其用于注入制冷剂;分离管500,其将所述工艺管106连接于所述外壳101或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并且用于使制冷剂和油分离。作为一例,图7表示所述分离管500连接于所述外壳101的状态。

所述分离管500以所述工艺管106的一部分的直径变窄的形状成型,由此能够使所述工艺管106和分离管500形成为一体,也能够将独立的管道连接于所述工艺管106的端部。即,所述分离管500可以是所述工艺管106的延伸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连接于所述工艺管106的独立的管道构件。

所述分离管500的内径可形成为小于所述工艺管106的内径。所述分离管500的内径可以是所述工艺管106的内径的1/2以下,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施例,流过所述工艺管106的液态制冷剂流入所述分离管500的同时其压力减小,由此液态制冷剂被气化,从而气态制冷剂可以与液态油分离。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流过分离管500的同时被气化,由此被汽化了的制冷剂可注入到所述外壳101的内部。并且,与制冷剂分离的油将会粘附于所述外壳101内部的构成部件。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分离管的图。

本实施例在用于使制冷剂和油分离的结构上存在差异,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可包括:工艺管106,其用于注入制冷剂;分离管510,其插入于所述工艺管106,用于使制冷剂和油分离。

所述工艺管106可连接于所述外壳101或第二外壳盖103。所述分离管510可以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贯通所述外壳101或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并插入于所述工艺管106的内部。此时,所述分离管510的外径与所述工艺管106的内径相同或者小于所述工艺管106的内径。

根据本实施例,流过所述工艺管106的液态制冷剂流入所述分离管510的同时压力减小,由此液态制冷剂被气化,从而气态制冷剂可以与液态油分离。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屏障的图。

本实施例在制冷剂与油的分离方式上存在差异,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可包括:工艺管106,其用于注入制冷剂;屏障520,其用于增加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于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制冷剂和油的流动路径。

所述屏障520起到作为用于阻挡流入至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阻力体的作用

所述屏障520可固定于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或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并且可具有能够使制冷剂穿过的屏障开口522。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到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制冷剂和油沿着所述屏障520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冷剂和油的密度差来使制冷剂与油分离,并且与制冷剂分离的油将粘附在所述屏障520的表面。即,所述屏障520对制冷剂起到流动阻力的作用,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用于使所述制冷剂与油分离的时间。

此处,屏障开口522可形成于从所述屏障520的中心朝向边缘隔开间隔的位置。例如,所述屏障开口522的中心可形成于从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中心朝向所述工艺管106的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

具体而言,从经过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中心(或者,所述工艺管106的中心轴)的线到经过所述屏障开口522的中心的线为止的距离,可大于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半径。换言之,可说明为,从所述屏障开口522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外壳盖103为止的距离,小于从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中心位置的距离。

根据这种结构,经由所述供应开口106a流入至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制冷剂,流入到由所述屏障520形成的区域a。并且,在流入到由所述屏障520形成的区域a的流体中,制冷剂经由所述屏障开口522排出到所述外壳101内部,油粘附于所述屏障520的表面。

如果,在所述供应开口106a的中心和所述屏障开口522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下,流入到所述区域a的制冷剂和油可以一起经由所述屏障开口522而排出到所述外壳101内部。

因此,为了使流入至由所述屏障520形成的区域a的制冷剂与油分离,所述屏障开口522优选形成于与所述供应开口106a不重叠的区域。

通过本实施例,油和制冷剂在沿着所述屏障520流动的过程中互相分离,并且只有制冷剂流入到活塞,从而能够防止油堵塞汽缸喷嘴的现象、或者使油堵塞汽缸喷嘴的现象最小化。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用于分离制冷剂和油的屏障的图。

本实施例在用于使制冷剂与油分离的屏障的数量上存在差异,其它部分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10,本发明的线性压缩机可包括多个屏障530、540,其通过增加附着于表面的油的量,来实现制冷剂与油之间的顺利分离。

所述多个屏障530、540可包括:第一屏障530;第二屏障540,其围绕所述第一屏障530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各屏障530、540起到作为用于阻挡流入至所述外壳101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阻力体的作用。

所述第一屏障530可形成用于使经由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流路。所述第一屏障530可形成有用于使流入至所述第一流路的制冷剂穿过的第一开口532。

所述第二屏障540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屏障530一起形成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用于使穿过所述第一屏障530的第一开口532的制冷剂流动。所述第二屏障540可形成有第二开口542,所述第二开口542用于使沿着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制冷剂穿过。

所述第一开口532可形成于与所述工艺管106的供应开口106a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增加制冷剂和油流动的流路的长度,从而使制冷剂和油在流动过程中顺利分离。

另外,所述第二开口542可以配置成在从所述工艺管106供应制冷剂的方向上,与所述工艺管106的供应开口106a和所述第一开口532各个不重叠。

另外,可使所述第一开口53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与所述第二开口542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可以使所述第一开口53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开口542的中心不位于相同的直线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532的全部不与所述第二开口542重叠。因此,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532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开口542的边缘隔开间隔。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将用于使经由工艺管注入的制冷剂和制冷剂所含有的油分离的阻力体(第二外壳盖、固定托架)、分离管、屏障(包括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统称为分离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