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式旋涡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5214阅读:9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吸式旋涡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涡泵,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自吸式旋涡泵,属于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旋涡泵具有在扬程高、尺寸相对较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的特点,适合化学工业、机场、汽车配油站的加油车及油罐车,固定分配装置、可移动式洗涤设备和装甲车、坦克、军用直升机、和舰船等场合,主要由叶轮、泵盖、泵体三部分所形成的空腔构成开式流道。通过电机带动开式叶轮转动对流体进行增压加速流体,将液体吸入泵口,进而经流道获取高压由出口流出。旋涡泵采用开式的前后对称叶轮、闭式流道结构,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吸式旋涡泵,在满足旋涡泵使用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加工工艺及成本因素,是一种高可靠性旋涡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吸式旋涡泵,包括泵盖1,泵体2,前轴承3,叶轮4,后轴承5和密封胶圈6,所述叶轮4为叶轮和轴一体设计,所述泵盖1,前轴承3,轮盘41,后轴承5,密封胶圈6,泵体2依次沿轴向安装于叶轮轴43上。

所述叶轮4设有轮盘41,叶片42和叶轮轴43,叶片42为矩形截面直叶片,置于轮盘41前后两侧,叶片沿周向均布,叶片对称布置且叶片间有间隙,叶轮轴43通过平键与电机相连。

所述泵盖1为法兰型,其横截面为轴对称形状,周向设有进口11,出口12,进口11和出口12结构尺寸完全相同,所在面为平面,其余周向表面为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孔13,通过螺钉与泵体2连接,背面设有前流道14和前轴承定位面15。前流道14为开式流道的前部,与进口11和出口12相贯通,中间由隔舌141隔开。

所述泵体2设有后流道21,密封槽22,后轴承定位面23,连接面24,固定面25,通过固定面25与壁面固定,后流道21与前流道14及叶轮4贴合后共同组成完整流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盖;2-泵体;3-前轴承;4-叶轮;5-后轴承;6-密封胶圈;11-进口;12-出口;13-连接孔;14-前流道;15-前轴承定位面;21-后流道;22-密封槽;23-后轴承定位面;24-连接面;25-固定面;41-轮盘;42-叶片;43-叶轮轴;141-隔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包括泵盖1,泵体2,前轴承3,叶轮4,后轴承5和密封胶圈6,所述叶轮4为轮盘叶轮轴一体设计,所述泵盖1,前轴承3,轮盘41,后轴承5,密封胶圈6,泵体2依次沿轴向安装于叶轮轴43上。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叶轮4设有轮盘41,叶片42和叶轮轴43,叶片42为矩形截面直叶片,置于轮盘41前后两侧,叶片沿周向均布,叶轮轴43通过平键与电机相连。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泵盖1为法兰型,其横截面为轴对称形状,周向设有进口11,出口12,所在面为平面,其余周向表面为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孔13,通过螺钉与泵体2连接,背面设有前流道14和前轴承定位面15。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进口11和出口12结构尺寸完全相同,使旋涡泵可以在电机正转和反转时分别从进口11吸入流体或排出流体。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前流道14为闭式流道的前部,与进口11和出口12相贯通,中间由隔舌141隔开。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泵体2设有后流道21,密封槽22,后轴承定位面23,连接面24,固定面25,通过固定面25与壁面固定。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吸式旋涡泵,所述后流道21与前流道14及叶轮4贴合后共同组成完整流道,横截面为半圆形,相较于传统的矩形流道和梯形流道效率更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流体在旋涡泵内做旋涡运动时,叶片加压加速后运动获取提高扬程;法兰型泵盖减少了不必要的壁厚,减轻了泵的重量;前后轴承的双支承设计能保证旋涡泵可以采用立式或卧式的安装方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吸式旋涡泵,包括泵盖、泵体、叶轮、前轴承、后轴承和密封胶圈。所述泵盖为法兰型,通过螺钉与泵体连接,所述泵体一端与泵盖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壁面上,所述叶轮为开式叶轮,轮盘前后对称,叶轮轴和轮盘为一个整体,所述前轴承和后轴承分别置于轮盘前后,为双支承结构。本发明中旋涡泵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自吸,同时具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安装方式。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阳;陈万强;郭文君;陶佳欣;王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航空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10.23
技术公布日:2018.0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