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泵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867阅读:1103来源:国知局
自吸泵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机水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吸泵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自吸泵在家用净水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技术的自吸泵在使用时,活塞腔室内缺少必要的排气结构,长时间使用后,水中的空气容易积聚在活塞腔室内无法排除,从而影响自吸泵吸水-排水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缺点,旨在提供一种自吸泵排气结构。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排气结构,包括相互固定配合的泵壳和下端盖,泵壳和下端盖之间的空腔内依次安装有活塞室、活塞组件、活塞膜片和活塞室支架;所述活塞室的设置有容纳活塞组件的活塞工作室,所述活塞工作室的一侧延伸出排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的端部设有通孔;所述活塞室设置有排水腔,所述通孔连通该排水腔,且所述通孔在该排水腔对应的位置设有排气膜片。

进一步,所述排水腔还设置有排水膜片和透水孔,所述排水膜片覆盖在透水孔一端,所述透水孔另一端与活塞室连通。

进一步,所述活塞组件与活塞室之间设置有吸入膜片,所述活塞工作室与活塞组件对应处设置有进水孔,所述吸入膜片覆盖所述进水孔。

进一步,所述泵壳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与排水腔连通;进水端与进水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活塞膜片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活塞组件套于该限位凸起。

进一步,所述活塞膜片的下边沿嵌入到所述活塞室支架的对应位置;所述活塞膜片的上边沿与活塞室相嵌。

进一步,所述活塞膜片为橡胶材质。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缺少排气结构的缺陷,当电机启动后,多余的空气将顺着排气管路进行挤压,直至将空气挤压出排气膜片,进入排水腔,提高了自吸泵的排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吸泵排气结构的活塞室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自吸泵排气结构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吸泵排气结构,包括相互固定配合的泵壳1和下端盖2,泵壳1和下端盖2之间的空腔内依次安装有活塞室3、活塞组件4、活塞膜片5和活塞室支架6;所述活塞室3的设置有容纳活塞组件4的活塞工作室7,所述活塞工作室7的一侧延伸出排气管路8,所述排气管路8的端部设有通孔9;所述活塞室3设置有排水腔10,所述通孔9连通该排水腔10,且所述通孔9在该排水腔10对应的位置设有排气膜片11。

所述排水腔10还设置有排水膜片12和透水孔13,所述排水膜片12覆盖在透水孔13一端,所述透水孔13另一端与活塞室7连通,排水时,活塞组件4给活塞室7加压,水压升高,水从透水孔13顶开排水膜片12进入排水腔10,从而完成排水动作。

所述活塞组件4与活塞室7之间设置有吸入膜片14,所述活塞工作室7与活塞组件4对应处设置有进水孔15,所述吸入膜片14覆盖所述进水孔15;活塞组件4下移,活塞室7压力减小,水从进水孔15顶开吸入膜片14进入活塞室7,完成进水动作,活塞组件4上移时,吸入膜片14重新覆盖所述进水孔15,水从透水孔13挤入排水腔10。

所述泵壳1设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与排水腔10连通;进水端与进水孔15连通。进水端和出水端的设置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目的在于,进水端通过自吸泵进行增压,从而使出水端的获得足够的水压。

所述活塞膜片5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6,所述活塞组件4套于该限位凸起16。

所述活塞膜片5的下边沿嵌入到所述活塞室支架6的对应位置;所述活塞膜片5的上边沿与活塞室3相嵌,用以提高密封性。

所述活塞膜片5为橡胶材质,不易变形,且寿命长。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来自该下端盖2下方安装的电机,电机转动,为活塞膜片5与活塞组件4对应位置提供推力,从而活塞组件4能够完成吸水排水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工作原理如下:当活塞室内聚集空气时,空气沿着排气管路和通孔送至排气膜片11位置,当活塞组件工作时,空气被活塞组件挤压,排气膜片11被压缩的空气顶开,从而完成排气动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排气结构的自吸泵在安装时,考虑到空气和水的比重,排气管路的位置不低于活塞组件的位置,这样空气才能自如的从排气膜片11排入到排水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自吸式排气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缺少排气结构的缺陷,当电机启动后,多余的空气将顺着排气管路进行挤压,直至将空气挤压出排气膜片,进入排水腔,提高了自吸泵的排水效率。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