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936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



背景技术:

电脑水冷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电脑水冷是利用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流动的水可以更快、更好的带走热量,起到降温效果的特点生产出来的;电脑水冷,和风冷依赖于散热器的设计和机箱的风道不同,水冷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更高效的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流速快的特点,把系统部件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水冷弱化了机箱风道的作用而又兼顾了静音和效能这两大貌似难以融合的特征,从而成为了高端DIY玩家的最爱;水冷不仅是追求性能静音玩家的最爱,也吸引了MODER的关注,因为水冷本身独特的魅力,加上光和水的搭配所产生的光怪陆离的效果,使得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水冷系统,而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是水冷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成本比较高,一般水冷泵都只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有时候因为机箱不是专门为水冷设计的,如果只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有些水循环回路不好固定,而且水泵的效率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且水冷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冷却水双流道设计,使水循环回路容易固定,充分利用水泵的工作效率,提高水冷效果的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包括泵头、转子、泵中座、定子组件及泵外壳,其中,上述泵头的一侧开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腔体,泵头的侧壁上设有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另一端连接外设的水箱;上述泵中座的一侧设有第二腔体,泵中座固定连接于泵头的一侧,使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连通,并使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围构成泵腔,该泵腔内固定有陶瓷轴心;上述转子设置于泵腔内,且转子套设在陶瓷轴心上,转子沿轴心自由转动,以便带动泵腔内的冷却水经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在泵腔与水箱之间循环流动;上述泵外壳内设有安装空间,上述泵中座的另一侧固定安装于泵外壳内;上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泵外壳的安装空间内,并套设在泵中座的外部,以便驱动转子转动。

优选地,所述进水组件包括第一进水部件、第二进水部件及进水口,其中,上述进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腔底的中部;上述第一进水部件设置于泵头的上侧面中部,第一进水部件向下延伸至进水口处,经进水口C与第一腔体连通;上述第二进水部件设置于泵头的前侧面中部,第二进水部件向后延伸至进水口处,经进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部件包括第一进水口及第一进水孔,其中,上述第一进水口开设于泵头的上侧面中部,第一进水口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一进水口的内端连接有第一进水孔,第一进水孔向下延伸,并与进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水部件包括第二进水口及第二进水孔,其中,上述第二进水口开设于泵头前侧面的中部,第二进水口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二进水口的内端连接有第二进水孔;上述第二进水孔向后侧延伸,并与进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水组件包括第一出水部件、第二出水部件及出水口,其中,上述出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腔内侧壁上,并靠近泵头的一边角;上述第一出水部件设置于泵头上侧面上,并靠近泵头的一边角处,第一出水部件向下延伸至出水口处,经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上述第二出水部件设置于泵头的前侧面上,并靠近泵头的一边角处,第二出水部件向后延伸至出水口处,经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部件包括第一出水口及第一出水孔,其中,上述第一出水口开设于泵头上侧面一边角处,第一出水口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一出水口的内端设有第一出水孔;上述第一出水孔向下延伸,并与出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水部件包括第二出水口及第二出水孔,其中,上述第二出水口开设于泵头前侧面一边角处,第二出水口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二出水口的内端设有第二出水孔;上述第二出水孔向后延伸,并与出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陶瓷轴心设置于上述第二腔体内,陶瓷轴心的一端固定于第二腔体的腔底,陶瓷轴心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延伸至第二腔体内;上述转子可转动地套设于陶瓷轴心上;转子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腔体内,并设有磁钢;转子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腔体内,且设有叶轮,该叶轮设有进水端及出水端,其中,进水端对准上述进水口,出水端对准上述出水口,叶轮旋转时,水箱内的冷却水经进水口进入叶轮的进水端,并在叶轮离心力作用下经叶轮出水端向外甩至出水口,经出水口导回水箱。

优选地,所述的转子包括转子座、安装筒、限位板及叶轮,其中,上述安装筒设置于转子座的一端,上述磁钢套设固定于安装筒上;上述限位板设置于安装筒的端部,限位板的直径大于安装筒的直径,以便轴向限位磁钢;上述转子座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二个叶片槽;上述叶轮包括叶轮板及叶片,其中,上述叶片包括至少二片,叶片沿叶轮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地设置于叶轮板的侧壁上,且叶片嵌设固定于叶片槽内,叶片的高度高于叶片槽的高度,使得转子座与叶轮板之间留有间隙,且使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出水端;上述叶轮板的中部设有进水端,进水端为圆形通孔,进水端贯通叶轮板,上述进水口导出的冷却水经进水端进入叶轮板与转子座之间,并随转子座旋转时,从相邻两叶片的内侧甩出,经出水端导入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的定子组件包括铁芯、线圈及线路板,其中,上述线圈缠绕在铁芯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以便产生磁场;上述铁芯套设在泵中座上;上述线路板设置于泵中座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改进创新,设计了一种采用冷却水双流道设计,充分利用水泵的工作效率,提高水冷效果的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泵头与泵中座之间形成泵腔结构,泵头与泵中座接触处设置有密封环,防止泵腔内的液体外流;泵腔呈T型,其包括有彼此连通的横向腔体(径向方向即第一腔体)和纵向腔体(轴向方向即第二腔体),转子的叶轮位于横向腔体内,套设于转子外部的磁钢位于纵向腔体内;纵向腔体的底面中心设有一凸台,以便固定安装陶瓷轴心;设置于泵中座外侧的定子组件通电后产生磁场,经过与磁钢作用,使得磁钢带动转子在泵腔内旋转运动,以提供水流进出泵腔的动力;本实用新型的泵头的第一腔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进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中部,出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内侧壁的一边角位置处;本实用新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有二个进水部件及出水部件,其中,第一进水部件及第二进水部件分别从泵头的上侧面及前侧面与进水口连通;第一出水部件及第二出水部件分别从泵头的上侧面及前侧面与出水口连通;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转子上的叶轮配合进水口和出水口设计有进水端及出水端,经进水口进入泵腔内的水流经进水端流入叶轮内,叶轮随转子旋转时,水流经叶轮侧部的出水端甩出至出水口内,经出水口导出,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泵中座上设有环形定位槽,以便铁芯的固定和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泵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图1中泵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图1中泵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图1中转子的部件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图1中转子的部件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包括泵头1、转子2、泵中座4、定子组件及泵外壳5,其中,上述泵头1的一侧开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腔体A,泵头1的侧壁上设有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腔体A连通,另一端连接外设的水箱;上述泵中座4的一侧设有第二腔体D,泵中座4固定连接于泵头1的一侧,使第一腔体A及第二腔体D连通,并使第一腔体A及第二腔体D围构成泵腔,该泵腔内固定有陶瓷轴心6;上述转子2设置于泵腔内,且转子2套设在陶瓷轴心6上,转子2沿轴心6自由转动,以便带动泵腔内的冷却水经进水组件及出水组件在泵腔与水箱之间循环流动;上述泵外壳5内设有安装空间,上述泵中座4的另一侧固定安装于泵外壳5内;上述定子组件设置于泵外壳5的安装空间内,并套设在泵中座4的外部,以便驱动转子2转动。

进水组件包括第一进水部件、第二进水部件及进水口C,其中,上述进水口C设置于第一腔体A的腔底的中部;上述第一进水部件设置于泵头1的上侧面中部,第一进水部件向下延伸至进水口C处,经进水口C与第一腔体A连通;上述第二进水部件设置于泵头1的前侧面中部,第二进水部件向后延伸至进水口C处,经进水口C与第一腔体A连通。

第一进水部件包括第一进水口16及第一进水孔17,其中,上述第一进水口16开设于泵头1的上侧面中部,第一进水口16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一进水口16的内端连接有第一进水孔17,第一进水孔17向下延伸,并与进水口C连通。

第二进水部件包括第二进水口19及第二进水孔18,其中,上述第二进水口19开设于泵头1前侧面的中部,第二进水口19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二进水口19的内端连接有第二进水孔18;上述第二进水孔18向后侧延伸,并与进水口C连通。

出水组件包括第一出水部件、第二出水部件及出水口B,其中,上述出水口B设置于第一腔体A的腔内侧壁上,并靠近泵头1的一边角;上述第一出水部件设置于泵头1上侧面上,并靠近泵头1的一边角处,第一出水部件向下延伸至出水口B处,经出水口B与第一腔体A连通;上述第二出水部件设置于泵头1的前侧面上,并靠近泵头1的一边角处,第二出水部件向后延伸至出水口B处,经出水口B与第一腔体A连通。

第一出水部件包括第一出水口12及第一出水孔13,其中,上述第一出水口12开设于泵头1上侧面一边角处,第一出水口12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一出水口12的内端设有第一出水孔13;上述第一出水孔13向下延伸,并与出水口B连通。

第二出水部件包括第二出水口14及第二出水孔15,其中,上述第二出水口14开设于泵头1前侧面一边角处,第二出水口14的外端与外设的水箱连接,第二出水口14的内端设有第二出水孔15;上述第二出水孔15向后延伸,并与出水口B连通。

陶瓷轴心6设置于上述第二腔体D内,陶瓷轴心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腔体D的腔底,陶瓷轴心6的另一端沿轴向方向延伸至第二腔体D内;上述转子2可转动地套设于陶瓷轴心6上;转子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腔体D内,并设有磁钢3;转子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腔体A内,且设有叶轮,该叶轮设有进水端E及出水端F,其中,进水端E对准上述进水口C,出水端F对准上述出水口B,叶轮旋转时,水箱内的冷却水经进水口C进入叶轮的进水端E,并在叶轮离心力作用下经叶轮出水端向外甩至出水口B,经出水口B导回水箱。

转子2包括转子座21、安装筒22、限位板23及叶轮,其中,上述安装筒22设置于转子座21的一端,上述磁钢3套设固定于安装筒22上;上述限位板23设置于安装筒22的端部,限位板23的直径大于安装筒22的直径,以便轴向限位磁钢3;上述转子座21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二个叶片槽24;上述叶轮包括叶轮板25及叶片26,其中,上述叶片26包括至少二片,叶片26沿叶轮板25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地设置于叶轮板25的侧壁上,且叶片26嵌设固定于叶片槽24内,叶片26的高度高于叶片槽24的高度,使得转子座21与叶轮板25之间留有间隙,且使相邻两叶片26之间形成出水端F;上述叶轮板25的中部设有进水端E,进水端E为圆形通孔,进水端E贯通叶轮板25,上述进水口C导出的冷却水经进水端E进入叶轮板25与转子座21之间,并随转子座21旋转时,从相邻两叶片26的内侧甩出,经出水端F导入出水口B。

定子组件包括铁芯8、线圈及线路板7,其中,上述线圈缠绕在铁芯8上,并与线路板7电连接,以便产生磁场;上述铁芯8套设在泵中座4上;上述线路板7设置于泵中座4的另一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采用冷却水双流道设计,充分利用水泵的工作效率,提高水冷效果的双流道电脑水冷泵送装置;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泵头与泵中座之间形成泵腔结构,泵头与泵中座接触处设置有密封环,防止泵腔内的液体外流;泵腔呈T型,其包括有彼此连通的横向腔体(径向方向即第一腔体)和纵向腔体(轴向方向即第二腔体),转子的叶轮位于横向腔体内,套设于转子外部的磁钢位于纵向腔体内;纵向腔体的底面中心设有一凸台,以便固定安装陶瓷轴心;设置于泵中座外侧的定子组件通电后产生磁场,经过与磁钢作用,使得磁钢带动转子在泵腔内旋转运动,以提供水流进出泵腔的动力;本实用新型的泵头的第一腔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中进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中部,出水口设置于第一腔体内侧壁的一边角位置处;本实用新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有二个进水部件及出水部件,其中,第一进水部件及第二进水部件分别从泵头的上侧面及前侧面与进水口连通;第一出水部件及第二出水部件分别从泵头的上侧面及前侧面与出水口连通;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转子上的叶轮配合进水口和出水口设计有进水端及出水端,经进水口进入泵腔内的水流经进水端流入叶轮内,叶轮随转子旋转时,水流经叶轮侧部的出水端甩出至出水口内,经出水口导出,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泵中座上设有环形定位槽,以便铁芯的固定和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