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塞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876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柱塞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柱塞泵。



背景技术:

柱塞泵是液压系统的一个重要装置。柱塞泵一般包括缸体,缸体的一端连接有柱塞,缸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单向出液阀,缸体连通有单向进液阀,单向进液阀位于单向出液阀与柱塞之间。其主要是依靠柱塞在缸体中往复运动,使密封工作容腔的容积发生变化来实现吸油、压油。柱塞泵具有额定压力高、结构紧凑、效率高和流量调节方便等优点。

但当前的柱塞一般为圆柱体,其在挤压油液的过程中,当柱塞靠近单向出液阀的一端遮挡住单向进液阀与缸体连接处的进液口后,油液难以通过单向进液阀进入到缸体内,只有当柱塞回程退出进液口后,油液才能再次进入到缸体内;因此,导致了柱塞泵的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柱塞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柱塞泵因柱塞遮挡进液口而导致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柱塞泵,包括缸体,缸体一端固定连接有柱塞,缸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单向出液阀,缸体上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位于单向出液阀与柱塞之间,进液口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液阀;所述柱塞包括塞杆,塞杆的两端设有塞盘,塞盘与所述缸体的内壁滑动连接;单向出液阀一端的塞盘上均布有通孔,通孔处铰接有挡液板,挡液板位于所述单向出液阀的一侧。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其有益效果:使用时,推动柱塞,柱塞上靠近单向出液阀的塞盘与油液接触后,在油液的作用力下,挡液板遮挡住通孔,在柱塞的推动下,将油液从单向出液阀处排出。在柱塞排出油液的过程中,当进液口位于两塞盘之间时,由于塞杆的外径小于缸体的内径,油液继续向两塞盘之间流动,当柱塞返程时,挡液板失去油液的支撑作用,并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塞盘间的油液通过通孔流入缸体,减少了缸体注满油液的时间,提高了柱塞泵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塞杆两端的塞盘与缸体内壁滑动连接,使得柱塞的滑动过程更加平稳,有利于减少柱塞的变形。

进一步,所述挡液板与通孔的铰接处设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所述单向出液阀与挡液板之间,挡液板的自由端与限位块接触后与所述塞盘构成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通过设置限位块,使挡液板只能在塞盘与限位块之间转动,使其转动角度小于90°,有利于塞盘在推动油液的过程中,油液能快速推动挡液板实现闭合。

进一步,单向进液阀一端的所述塞盘与缸体间连接有复位弹簧。通过设置复位弹簧,能有效避免塞盘与缸体之间的碰撞,同时复位弹簧对塞盘具有牵引和导向作用。

进一步,所述进液口内设有过滤网。通过设置过滤网,能对流经进液口油液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其进入到缸体内增加柱塞与缸体之间的摩擦。

进一步,所述缸体的一端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位于远离所述单向进液阀的一端。通过设置密封件,能有效防止油液的外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柱塞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塞盘1、密封圈2、塞杆3、过滤网4、进液口5、单向进液阀6、缸体7、通孔8、第二塞盘9、限位块10、挡液板11、复位弹簧12、出液口13、单向出液阀14。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2所示:柱塞泵,包括缸体7,缸体7一端固定连接有柱塞,柱塞外设有密封圈2;柱塞包括塞杆3,塞杆3的两端设有塞盘,塞盘与缸体7的内壁滑动连接;塞盘包括第一塞盘1和第二塞盘9,第二塞盘9靠近缸体7的另一端,第二塞盘9与缸体7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2;缸体7的另一端设有出液口13,出液口13固定连接有单向出液阀14,缸体7上设有进液口5,进液口5位于单向出液阀14与第二塞盘9之间,进液口5内设有过滤网4,进液口5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液阀6;第二塞盘9上均布有通孔8,通孔8处铰接有挡液板11,挡液板11位于单向出液阀14的一侧,挡液板11与通孔8的铰接处设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位于单向出液阀14与挡液板11之间,挡液板11的自由端与限位块10接触后与第二塞盘9构成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

使用时,油液通过单向进液阀6经进液口5流入到缸体7内,在流经进液口5的过程中,油液通过过滤网4过滤;油液注满缸体7后,在柱塞的推动下,第二塞盘9向下移动,当第二塞盘9作用于油液后,由于限位块10的作用,油液向上推动挡液板11封闭通孔8;第二塞盘9将其下端的油液从出液口13,再经单向出液阀14排出。当第二塞盘9位于进液口5的下方后,油液通过单向进液阀6经进液口5流入到第一塞盘1和第二塞盘9之间的空隙中,当第二塞盘9回程时,第一塞盘1和第二塞盘9间的油液通过通孔8注入到下方的空隙中,当第二塞盘9高于进液口5后,油液继续向缸体7内注入,从而实现了全程向缸体7内注入油液,减少了缸体7二次注入油液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柱塞泵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