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3438发布日期:2018-09-14 21:5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相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压力控制系统中,液压缸执行系统是常用的执行系统,其通过液压驱动主路以及液压驱动支路来控制液压缸往复运动,进行驱动。闸阀是其中的常用部件。

在实际使用中,现有压力控制系统以及其中的闸阀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技术的压力控制回路中,主驱动油路作为液压流体主要通过的路径,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异常工况,当出现异常时,比如会有过压的工况出现,导致管线破裂或者其它故障。

2、闸阀作为压力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现有技术的闸阀往往只具有切断功能,功能单一无法适应复杂的各种工况。

3、现有技术的单向阀由于是动态密封,比如弹簧和球和阀座的配合,难以实现良好的密封。且使用时间久了以后,弹簧性能下降,球无法准确对准阀座口。

4、现有技术的闸阀在具体适配工作环境时,尺寸无法实时调整,尤其是驱动部件,在切断体尺寸无法调整时,驱动件尺寸的调整往往尤为重要。

5、现有技术的阀杆调整方案,往往伸缩性足够,但是牢固程度不够,无法重载长期使用。

6、现有技术的驱动源由于长期使用,需要更多的维护,现有技术中缺乏维护手段。

7、现有技术包含闸阀的压力控制系统,往往功能单一,无法实现能量存储功能,无法对多余能量进行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阀。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力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控制系统包括泵、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三通阀、蓄能器、液压缸、第二三通阀、油箱、电磁阀、闸阀;所述泵中的液体通过主路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第一腔,通过辅路连接液压缸的第二腔;所述主路中包括所述第一开关、闸阀、第一三通阀;所述辅路中包括所述电磁阀;

液体从泵中输出后,通过第一开关连接到所述闸阀,所述闸阀包括阀体、下阀杆、填料函、填料、填料压盖、阀杆支撑架、支架、法兰、轴承、润滑油嘴、上阀杆、支撑环、支撑座、闸板、采样孔、伞翼、板翼、第一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台阶、第二弧部、第三弧部;阀体上方设有支架,阀体与支架通过螺栓连接,支架上方设有法兰,支架中部设有阀杆支撑架,阀杆支撑架末端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上方设有支撑环,支撑环上下两端分别套接在上、下阀杆上,上阀杆与下阀杆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调整上、下阀杆的相对位置;上阀杆上端伸入法兰中,上阀杆位于法兰中的部分外围设置轴承,法兰上方与其它部件连接,法兰右侧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中设置润滑油嘴;阀体位于流路的上游侧设有采样孔,采样孔中设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

液体从所述闸阀中输出后,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连接到所述油箱;所述闸板中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结构如下:减压阀设置在所述通孔中,减压阀包括位于下游侧的伞翼和位于上游侧的板翼,伞翼和板翼之间通过杆连接,所述伞翼的直径大于所述板翼的直径,所述伞翼的上端与所述板翼的上端平齐,所述伞翼的上端与所述闸板枢接,所述板翼的上端与所述闸板密封连接;所述通孔上端设有第三弧部,所述通孔下端设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弧部,第一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台阶、第二弧部由上到下依次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台阶构成第一阀座,减压阀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板翼抵接密封,所述第二台阶构成第二阀座,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伞翼抵接密封,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弧部构成伞翼与板翼运动轨迹的空间,在抵接位置所述第二阀座与伞翼内各自设有磁块;

通过减压释放的液体从所述闸阀中输出后,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连接到所述蓄能器,所述蓄能器的下游端连接到所述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三端分别连接所述主路、所述蓄能器、所述油箱;所述主路、包含蓄能器的支路、包含所述第二开关的支路并联。

优选的,在减压阀开启位置所述第三弧部内与所述伞翼内各自设有磁块,对应构成磁力吸引,其磁力吸引力小于伞翼的重力。

优选的,所述轴承为两个。

优选的,所述填料包含石墨层、密封圈层。

优选的,所述阀体上设有阀座与所述闸板配合。

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中的压力信号传递至外接的控制装置。

优选的,所述阀体上端设有阀盖。

优选的,所述阀盖上设有支撑套,支撑套设置在所述填料函外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1、2点,在压力控制系统的闸阀中使用了减压阀,使压力控制系统具有更多的功能,适应更复杂的工况。

2、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第3点,将减压阀结合到闸阀中,在闸阀中的减压阀中使用了双翼板、双阀座的结构,实现双重密封的同时;又通过强密封件实现了稳态密封,其属于开拓性设计发明点。

3、针对背景技术第4点,采用了尺寸调整结构,适配不同的工作环境,使得驱动部件尺寸可调。

4、针对背景技术第5点,采用了强支撑结构,通过支架、底座支撑支撑环,支撑环稳固上下阀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伸缩杆强度差的问题,其属于开拓性设计发明点。

5、针对背景技术第6点,增设了润滑油嘴,方便对驱动源进行日常维护。

6、针对背景技术第7点,将闸阀与减压阀,泄压与减压,能量回收系统与闸阀,各种关系有机的联合到一起,实现了多功能的压力控制系统,其属于开拓性设计发明点。

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压力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闸阀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闸板结构局部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阀体2、下阀杆3、填料函4、填料5、填料压盖6、阀杆支撑架7、支架8、法兰9、轴承10、润滑油嘴11、上阀杆12、支撑环13、支撑座14、闸板15、采样孔16、伞翼17、板翼18、第一台阶19、第一弧部20、第二台阶21、第二弧部22、第三弧部23、泵24、第一开关25、第二开关26、第一三通阀27、蓄能器28、液压缸29、第二三通阀30、油箱31、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压力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控制系统包括泵、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三通阀、蓄能器、液压缸、第二三通阀、油箱、电磁阀、闸阀;所述泵中的液体通过主路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第一腔,通过辅路连接液压缸的第二腔;所述主路中包括所述第一开关、闸阀、第一三通阀;所述辅路中包括所述电磁阀;

如图所示:液体从泵中输出后,通过第一开关连接到所述闸阀,所述闸阀包括阀体、下阀杆、填料函、填料、填料压盖、阀杆支撑架、支架、法兰、轴承、润滑油嘴、上阀杆、支撑环、支撑座、闸板、采样孔、伞翼、板翼、第一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台阶、第二弧部、第三弧部;阀体上方设有支架,阀体与支架通过螺栓连接,支架上方设有法兰,支架中部设有阀杆支撑架,阀杆支撑架末端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上方设有支撑环,支撑环上下两端分别套接在上、下阀杆上,上阀杆与下阀杆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调整上、下阀杆的相对位置;上阀杆上端伸入法兰中,上阀杆位于法兰中的部分外围设置轴承,法兰上方与其它部件连接,法兰右侧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中设置润滑油嘴;阀体位于流路的上游侧设有采样孔,采样孔中设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

如图所示:液体从所述闸阀中输出后,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连接到所述油箱;所述闸板中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结构如下:减压阀设置在所述通孔中,减压阀包括位于下游侧的伞翼和位于上游侧的板翼,伞翼和板翼之间通过杆连接,所述伞翼的直径大于所述板翼的直径,所述伞翼的上端与所述板翼的上端平齐,所述伞翼的上端与所述闸板枢接,所述板翼的上端与所述闸板密封连接;所述通孔上端设有第三弧部,所述通孔下端设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弧部,第一台阶、第一弧部、第二台阶、第二弧部由上到下依次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台阶构成第一阀座,减压阀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板翼抵接密封,所述第二台阶构成第二阀座,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座与所述伞翼抵接密封,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弧部构成伞翼与板翼运动轨迹的空间,在抵接位置所述第二阀座与伞翼内各自设有磁块;

如图所示:通过减压释放的液体从所述闸阀中输出后,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连接到所述蓄能器,所述蓄能器的下游端连接到所述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三端分别连接所述主路、所述蓄能器、所述油箱;所述主路、包含蓄能器的支路、包含所述第二开关的支路并联。

如图所示:在减压阀开启位置所述第三弧部内与所述伞翼内各自设有磁块,对应构成磁力吸引,其磁力吸引力小于伞翼的重力。所述轴承为两个。所述填料包含石墨层、密封圈层。所述阀体上设有阀座与所述闸板配合。所述压力传感器中的压力信号传递至外接的控制装置。所述阀体上端设有阀盖。所述阀盖上设有支撑套,支撑套设置在所述填料函外侧。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