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气压智能调节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240发布日期:2018-11-16 21:07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机械,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温度气压智能调节空压机。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空压机是一种将气体压缩从而提高气体压力或输送气体的机器,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许多部门中应用极广,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动力等工业领域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是许多工业部门工艺流程中的心脏设备。

现有的空压机一般包括储气罐和泵头,泵头由电机驱动。泵头高速运转,将空气压入储气罐内,使储气罐内存储高压气体。

在空压机运行的过程中,储气罐内的气压和罐体的温度都会升高,目前的空压机一般不具备气压和温度控制的功能,其运行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气压智能调节空压机,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度气压智能调节空压机,包括储气罐、电机和泵头,所述储气罐的罐体上设置有缓冲筒,所述缓冲筒的一端与罐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缓冲筒的另一端为密封端,所述缓冲筒内设置有活动塞,所述活动塞贴紧缓冲筒的内壁,所述活动塞朝向储气罐的内部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固定有限位盘,所述活动塞与限位盘之间的杆体上套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储气罐的内壁和限位盘接触,所述缓冲筒的筒壁上且位于活动塞的运动路径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储气罐的一端还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朝向为储气罐的长度方向,所述风扇的直径大于罐体的直径,所述储气罐上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变频器,所述风扇连接并受控于变频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缓冲筒的密封端的内底面上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距储气罐的距离大于所述透气孔距储气罐的距离,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机连接并受控于所述控制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塞的塞体内设置有气道,所述气道的一端位于塞体的靠近储气罐的端面,所述气道的另一端位于塞体的侧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塞与缓冲筒之间涂有润滑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气罐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翅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翅片是长条形的,其沿着储气罐的长度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塞为具有弹性的塞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空压机,通过在储气罐上设置具有气压缓冲功能的气体溢出结构,并在储气罐上装设风扇。

当储气罐内的气压升高至一定值时,储气罐内的气体开始溢出,使得储气罐内气压升高的势头得到遏制,将储气罐内的气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该空压机还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储气罐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向变频器发送控制指令,变频器控制风扇开始转动,风扇吹动储气罐周围的空气,加速空气的流动,从而使储气罐上的热量快速散发,起到降温的作用,防止储气罐的温度过高。

该空压机实现了对罐内气压和罐体温度的智能调节,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空压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气罐;2、轮子;3、把手;4、电机;5、皮带;6、带轮;7、泵头;8、进气管;9、过滤器;10、送气管;11、第一阀门;12、出气管;13、第二阀门;14、温度传感器;15、安装架;16、风扇;17、翅片;18、缓冲筒;19、端盖;20、活动塞;21、连接杆;22、限位盘;23、弹簧;24、气道;25、透气孔;26、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温度气压智能调节空压机,包括储气罐1、安装在储气罐1底部的轮子2以及安装在储气罐1上部的把手3、电机4和泵头7,其中泵头7的转轴上连接有带轮6,电机4与带轮6通过皮带5传动连接,在泵头7的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管8,进气管8通过过滤器9与泵头7的进气口连接,在泵头7的出气口连接有送气管10,送气管10与储气罐1连通,在送气管10上装有第一阀门11,储气罐1上设置有连通其内部的出气管12,在出气管12上装有第二阀门13。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1为气体单向阀,而第二阀门13为手动阀。

参照图2,在储气罐1的罐体上还设置有缓冲筒18,缓冲筒18的一端与罐体的内部连通,缓冲筒18的另一端为其起密封作用的端盖19,在缓冲筒18内设置有活动塞20,活动塞20贴紧缓冲筒18的内壁,在活动塞20朝向储气罐1的内部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21,连接杆21的端部固定有限位盘22,在活动塞20与限位盘22之间的杆体上套有弹簧23,弹簧23的一端与储气罐1的内壁接触且弹簧23的另一端与限位盘22接触,在缓冲筒18的筒壁上且位于活动塞20的运动路径上开设有透气孔25。

本实施例中活动塞20采用的是橡胶塞,缓冲筒18的内壁为光滑的内壁,橡胶塞具有一定的弹性,橡胶塞压紧缓冲筒18的内壁后使得活动塞20与缓冲筒18之间具有密封性。

为减小活动塞20的运动阻力,同时进一步增加活动塞20与缓冲筒18之间的气密性,在活动塞20与缓冲筒18之间涂抹有润滑脂。

在初始状态下,弹簧23处于自然状态,活动塞20堵在透气孔25与储气罐1内部之间的通道内,储气罐1处于完全密封状态。

该空压机的工作原理为:电机4启动后驱动带轮6转动,从而带动泵头7运转,外界空气被吸入泵头7内,空气依次经过进气管8和过滤器9,空气在经过过滤器9的时候被过滤从而变为洁净的空气,泵头7再将洁净的空气压缩,压缩空气通过送气管10进入储气罐1内,由于送气管10上的第一阀门11为气体单向阀,压缩空气只能由泵头7流向储气罐1内,这样储气罐1内就会存储压缩空气,需要使用压缩空气时,可以将储气罐1的出气管12与用气设备连接,再手动打开手动阀,即可为用气设备提供气源。

随着空气内源源不断地压入储气罐1内,储气罐1内的气压不断升高,当气压升高至一定值时,弹簧23开始被压缩,此时活动塞20向远离储气罐1的方向运动,当活动塞20距储气罐1的距离大于透气孔25距储气罐1的距离时,透气孔25与储气罐1的内部连通,此时储气罐1内的高压气体开始从透气孔25处排出,使得储气罐1内气压升高的势头得到遏制,将储气罐1内的气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当泵头7停止向储气罐1内压入空气时,随着气体从透气孔25处溢出,储气罐1内的气压开始回落,此时弹簧23开始恢复初始形状,弹簧23驱动活动塞20向靠近储气罐1的内部的方向运动,透气孔25与储气罐1的内部的气流通道再次被堵死,储气罐1恢复完全封闭的状态,高压气体被锁存在储气罐1内。

由于活动塞20具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移动活动塞20整体来控制透气孔25与储气罐1的内部的通断,必然导致活动塞20具有较大的行程,从而造成缓冲筒18的体积过大,不利于空压机的储放。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活动塞20的塞体内设置有气道24,气道24的一端位于活动塞20的靠近储气罐1的端面,气道24的另一端位于塞体的侧面。在活动塞20向远离储气罐1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气道24的端口会与透气孔25重叠,此时透气孔25通过气道24与储气罐1的内部连通,储气罐1内的气体经由气道24后再从透气孔25处排出。

通过设置气道24的方式,可以实现活动塞20运动较小的行程便能控制透气孔25与储气罐1的内部的通断。从而使缓冲筒18的体积缩小,使得空压机的结构更紧凑,便于储放。

如图1所示,在储气罐1的一端设置有风扇16,风扇16通过安装架15与储气罐1的罐体连接固定,风扇16的朝向为储气罐1的长度方向,风扇16的直径大于罐体的直径。在储气罐1上装有温度传感器14。

参照图3,温度传感器14连接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变频器,风扇16连接并受控于变频器,该空压机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连接市电,电源模块用于向温度传感器14和控制器供电,变频器连接市电。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采用的是PLC控制器。

在空压机运行的过程中,泵头7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使得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压缩的空气进入储气罐1内后,会使得储气罐1的温度升高,可能引起工人被烫伤或是其他安全事故。

温度传感器14对储气罐1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向变频器发送控制指令,变频器控制风扇16开始转动,风扇16吹动储气罐1周围的空气,加速空气的流动,从而使储气罐1上的热量快速散发,起到降温的作用。

随着储气罐1的温度逐渐降低,控制器控制变频器,从而控制风扇16降低转速,在保证散热的前提下降低了风扇16的能耗。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在储气罐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翅片17,翅片17大大增加了储气罐1的散热面积,提升了储气罐1的散热效果。

这里翅片17是长条形的,其沿着储气罐1的长度方向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风扇16吹动的空气沿着翅片17的长度方向流通,畅通无阻,使更多的热量被从翅片17上带走,进一步提升储气罐1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缓冲筒18的端盖19的内底面上装有压力传感器26,压力传感器26距储气罐1的距离大于透气孔25距储气罐1的距离。

参照图3,压力传感器26与控制器电连接,电机4连接并受控于控制器。

在活动塞20向外运动的过程中,当透气孔25与储气罐1的内部连通后,高压气体开始溢出,储气罐1内气压上升的趋势减缓,若气压继续升高,则活动塞20会与压力传感器26接触并挤压压力传感器26,压力传感器26将压力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将检测到的压力值与预设的值进行比较,当压力值过大时,控制器控制电机4停止,此时泵头7停止向储气罐1内压入空气,避免储气罐1内的气压继续增大,起到保险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