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0141发布日期:2019-01-15 22:1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装置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热,为了避免电子装置会受热影响而降低效能甚至损坏等问题,通常会利用传统散热风扇来强制散热,传统的扇热风扇结构过于古板无法满足现状青少年追寻个性的要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发光型散热风扇,但目前的发光型散热风扇多数采用框体整圈发光,发光效果较为单一,装饰效果较为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采用背部发光模式,效果更新颖,装饰效果更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包括X型框体、透明后盖和设置在X型框体内的扇叶,所述X型框体内设有用于安装马达的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的后端设有马达PCB板,所述马达PCB板设置在马达支架与透明后盖之间,所述马达PCB板上设有多个LED侧立灯珠,所述X型框体的周边设有四个向外伸出的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为向上弯曲的弧形,所述透明后盖的中部设有挡光件,所述挡光件上设有镂空的文字或图案。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安装脚向外弯曲的一端设有固定脚,固定脚的安装面设有胶垫。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安装脚分别设置在马达支架的边沿,所述安装脚与马达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固定脚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透明后盖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对应的第一卡钩、第二卡钩,所述透明后盖通过第一卡钩、第二卡钩与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的配合可拆卸的安装在X型框体上。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X型框体为塑胶或合金材料制成。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脚上设有用于与外部安装连接的安装孔,所述透明后盖设有与安装孔对应的通孔。

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马达支架的内侧设有多个LED侧立灯珠,所述LED侧立灯珠的光照朝向扇叶。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X型框体包括X型框体和透明后盖,X型框体内设有用于安装马达的马达支架,马达支架上设有马达PCB板,马达PCB板上设有多个LED侧立灯珠,通过背部发光,装饰效果更佳;X型框体和透明后盖采用可拆式设计,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透明后盖,实现多种发光模式,发光效果更新颖;透明后盖的中部设有镂空的挡光件,发光时可以更加容易凸显产品的商标或logo。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框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视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10-X型框体,11-马达支架,12-马达PCB板,13-LED侧立灯珠,14-安装脚,15-固定脚,151-安装孔,16-胶垫,17-第一卡槽,18-第二卡槽,20-透明后盖,21-第一卡钩,22-第二卡钩,23-挡光件,24-通孔,30-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框体背部发光散热风扇,包括X型框体10、透明后盖20和设置在X型框体10内的扇叶30,所述X型框体10为塑胶或合金材料制成,所述X型框体10内设有用于安装马达的马达支架11,所述马达支架11的内侧设有多个LED侧立灯珠13,所述LED侧立灯珠13的光照朝向扇叶30,所述马达支架11的后端设有马达PCB板12,所述马达PCB板12设置在马达支架11与透明后盖20之间,所述马达PCB板12上设有多个LED侧立灯珠13,所述LED侧立灯珠13为侧边发光,正面不发光的LED灯珠,所述X型框体10的周边设有四个向外伸出的安装脚14,所述安装脚14分别设置在马达支架11的边沿,所述安装脚14为向外弯曲的弧形,所述安装脚14向外弯曲的一端设有固定脚15,所述固定脚15上设有用于与外部安装连接的安装孔151,所述透明后盖20设有与安装孔151对应的通孔24,固定脚15的安装面设有胶垫16,所述安装脚14与马达支架11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17,所述固定脚15上设有第二卡槽18,所述透明后盖20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17、第二卡槽18对应的第一卡钩21、第二卡钩22,所述透明后盖20通过第一卡钩21、第二卡钩22与第一卡槽17、第二卡槽18的配合可拆卸的安装在X型框体10上,当透明后盖20扣合在X型框体10上时,LED侧立灯珠13紧贴透明后盖20,使整个透明后盖20导光,所述透明后盖20的中部设有挡光件23,所述挡光件23上设有镂空的文字或图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