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0239发布日期:2019-04-16 22:2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水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利用传输装置实现水墨的传输,相关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340099.5公开了一种隔膜泵油墨传输的缓冲结构,包括隔膜泵,隔膜泵的表面开设有油墨出口,油墨出口嵌套有方便油墨传输的流通管,流通管和油墨输出管之间安装有通过三通接头进行衔接的缓冲瓶。该方案中采用隔膜泵作为传输动力,由于隔膜泵是通过隔膜往复施加压力并周期性改变泵室容积进而使泵室中的流体不断排出而实现泵送送输,其具有周期性排放流体的特点,所以在后续的流体输送过程中会出现一股一股的脉动现象,造成在调配的时候油墨不能够平稳的进行输出,导致一定的生产延误和误差。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中利用缓冲罐和隔膜泵泵体的弧形结构实现缓冲。相关技术的不足在于,其未有公开缓冲罐的具体结构,且泵体弧形结构的缓冲效果有限,不能有效实现水墨生产中的平稳传输。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其包括隔膜泵,所述隔膜泵包括进料管和出料管;所述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进料管连通的进料通道、与所述出料管连通的出料通道;其中,所述出料管和所述出料通道之间设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具有收容腔体的缓冲壳体,设于所述缓冲壳体相对的两端且连通所述收容腔体的缓冲进口管和缓冲出口管,所述缓冲进口管处设有单向阀,且所述缓冲进口管与所述出料管连通;所述缓冲出口管与所述出料通道连通;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收容腔体内的阻尼板;所述阻尼板包括多块第一阻尼板和多块第二阻尼板,多块所述第一阻尼板和多块所述第二阻尼板相间设置,且将所述收容腔体分隔为若干缓冲腔;所述第一阻尼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二阻尼板上设有多个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过流孔沿所述缓冲进口管和所述缓冲出口管的连线方向错开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板和\或第二阻尼板的为波浪形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板和第二阻尼板的均为向远离所述缓冲进口管的方向凹陷的弧形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板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回流挡件,所述第一回流挡件由所述第一阻尼板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面向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方向延伸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流挡件为圆锥环状,所述第一回流挡件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回流挡件的远离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二阻尼板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设有第二回流挡件,所述第二回流挡件由所述第二阻尼板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面向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方向延伸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回流挡件为圆锥环状,所述第二回流挡件的靠近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回流挡件的远离所述缓冲进口管的一端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隔膜泵还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隔膜、设于所述外壳下方的支架;所述进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均设于所述外壳上。

优选的,所述出料管为1个或2个。

优选的,所述壳体由铝合金或铸铁或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隔膜为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片。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中,通过设置多道缓冲结构,保证了水墨经隔膜泵后平稳输出,避免了因水墨脉动造成的生产延误和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中的隔膜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中的缓冲结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

隔膜泵1,出料通道2,缓冲结构3;进料管11,出料管12,外壳13,隔膜14,支架15;缓冲壳体31,收容腔体32,缓冲进口管33,缓冲出口管34,单向阀35,第一阻尼板36,第二阻尼板37,第一回流挡件38,第二回流挡件39;缓冲腔321,第一过流孔361,第二过流孔37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3,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其包括隔膜泵1,隔膜泵1包括进料管11和出料管12;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还包括与进料管11连通的进料通道、与出料管12连通的出料通道2;其中,出料管12和出料通道2之间设有缓冲结构3,缓冲结构3包括:具有收容腔体32的缓冲壳体31,设于缓冲壳体31相对的两端且连通收容腔体32的缓冲进口管33和缓冲出口管34,缓冲进口管33处设有单向阀35,且缓冲进口管33与出料管12连通;缓冲出口管34与出料通道2连通;缓冲结构3包括设于收容腔体32内的阻尼板;阻尼板包括多块第一阻尼板36和多块第二阻尼板37,多块第一阻尼板36和多块第二阻尼板37相间设置,且将收容腔体32分隔为若干缓冲腔321;第一阻尼板36上设有多个第一过流孔361,第二阻尼板37上设有多个第二过流孔371,第一过流孔361和第二过流孔371沿缓冲进口管33和缓冲出口管34的连线方向错开设置。隔膜泵1还包括外壳13、设于外壳13内的隔膜14、设于外壳13下方的支架15;进料管11和出料管12均设于外壳13上。出料管12为1个或2个。壳体由铝合金或铸铁或不锈钢材料制成;隔膜14为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片。

在水墨生产的过程中,在隔膜泵1的作用下,由进料管11进入泵体,经缓冲结构3后,由出料通道2流出。单向阀35用于保证水墨单向流通,阻尼板用于对水墨进行缓冲,使其平稳输出,相互错开的第一过流孔361和第二过流孔371的结构,用于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消减水墨脉动。

为了实现缓冲的作用,第一阻尼板36和第二阻尼板37可为多种形状,比如第一阻尼板36和\或第二阻尼板37的为波浪形板。具体为第一阻尼板36和\或第二阻尼板37的板面上具有连续的凹陷和凸起结构,可对撞击其上的一股一股的水墨流体进行缓冲。

再比如,参见附图3,第一阻尼板36和第二阻尼板37的均为向远离缓冲进口管33的方向凹陷的弧形板。第一阻尼板36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设有第一回流挡件38,第一回流挡件38由第一阻尼板36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面向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方向延伸而成。第一回流挡件38为圆锥环状,第一回流挡件38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的直径小于第一回流挡件38的远离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的直径。第二阻尼板37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设有第二回流挡件39,第二回流挡件39由第二阻尼板37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面向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方向延伸而成。第二回流挡件39为圆锥环状,第二回流挡件39的靠近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的直径小于第二回流挡件39的远离缓冲进口管33的一端的直径。

第一阻尼板36和第二阻尼板37的弧形结构,利于将撞于其上的一股一股的水墨流体进行分散缓冲,当其散开时流向第一回流挡件38或第二回流挡件39的内侧壁,进行二次分散缓冲,第一回流挡件38和第二回流挡件39的圆锥环状的结构利于增加阻力,提高缓冲效果。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墨生产传输的缓冲结构中,通过设置多道缓冲结构,保证了水墨经隔膜泵后平稳输出,避免了因水墨脉动造成的生产延误和误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