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7853发布日期:2019-07-31 22:2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送风机,该送风机具有绕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叶轮、使叶轮旋转的马达、以及收纳叶轮和马达的壳体。在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吹出口,在上壁上形成有吸气口。叶轮具有沿径向延伸并且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叶片。此外,在壳体内部,在叶轮的外周侧形成环状的气流通路。

在上述结构的送风机中,当叶轮旋转时,空气经由吸气口而流入壳体内。流入到壳体内部的空气流入相邻的叶片之间,沿着叶片朝向径向外侧加速。朝向径向外侧加速后的空气向叶轮的径向外侧被吹出。被吹出到叶轮的径向外侧的空气通过气流通路而从吹出口排出到外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3664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包含:框架,其包含吸气口和排气口;叶轮,其收容于框架的内部;以及马达,其收容于框架内部,对上述叶轮的旋转进行驱动。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6-336642号公报所公开的离心风扇中,在框架内部的径向内侧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比在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慢。因此,在框架内部的径向内侧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没有从排气口排出,再次在框架内部沿周向流通。此时,在排气口的内周端附近,通过排气口而沿周向流动的空气与从叶轮被吹出到径向外侧的空气进行合流,从而产生紊流。此外,由于产生的紊流的能量集中在排气口的内周端附近并且具有峰值,因此存在规定的频率的噪声增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噪声的送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送风机具有:叶轮,其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其使叶轮旋转;以及壳体,其收纳叶轮和马达。壳体具有收纳部和罩部。收纳部在内部收纳叶轮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沿径向贯通的吹出口。罩部覆盖叶轮的上方,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叶轮具有沿径向延伸并且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叶片。叶片具有突出部、内周部以及外周部。突出部在吸气口中,从叶片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并且配置在比罩部的内周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内周部配置于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外周部配置于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突出部的上端位于比内周部的上端和外周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小于内周部的径向的宽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叶轮具有配置于叶片的径向内侧并且收容马达的杯部,该杯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突出部隔着间隙与主体部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为内周部的径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小于外周部的径向的宽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为外周部的径向的宽度的一半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周部的径向外端部的轴向的高度大于外周部的上端与突出部的上端之间的轴向的距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与罩部的内周缘之间的间隔小于突出部与杯部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周部的上端位于比外周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的上端位于罩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设置于全部的所述叶片的各个叶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叶片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部在底壁上具有沿轴向贯通的下侧吸气口。内周部的下表面具有朝向中心轴线上升的倾斜面。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噪声的送风机。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送风机1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送风机1的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送风机1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同样地,对于叶轮10也是,将在装入送风机1内的状态下与送风机1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10以壳体2的吸气口3侧为上方而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上下方向仅是用于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1.送风机的结构)

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机进行说明。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另外,图2示出将罩部21卸下来后的状态。此外,图3是送风机1的纵剖视图。

送风机1具有壳体2、叶轮10以及马达50,叶轮10和马达50收容于壳体2的内部空间。马达50配置于叶轮10的内侧,使叶轮10绕中心轴线C旋转。另外,马达50可以是外转子型马达,也可以是内转子型马达。

壳体2具有罩部21和收纳部22。收纳部22具有底壁23和周壁24。底壁23位于叶轮10和马达50的下侧,沿径向延伸。在底壁23上安装有马达50。周壁24从底壁23的周缘向轴向上侧延伸。

周壁24具有曲面部24a和平面部24b、24c。从轴向俯视时,曲面部24a随着朝向叶轮10的旋转方向A而渐渐远离中心轴线C。从轴向俯视时,平面部24b从曲面部24a的下游端沿切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从轴向俯视时,平面部24c从曲面部24a的上游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平面部24b的下游端与平面部24c的外端部之间形成有吹出口4。

罩部21覆盖收纳部22的上表面的开口。罩部21形成为平板状。此外,在罩部21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3。

在壳体2内形成将吸气口3和吹出口4连结起来的管道5,管道5是由底壁23、周壁24和罩部21包围而形成的。叶轮10配置于管道5内。管道5在叶轮10的径向外侧具有环状的气流通路6。气流通路6形成为径向宽度随着朝向叶轮10的旋转方向A而渐渐增大,在气流通路6的下游端配置有吹出口4。

即,送风机1具有绕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旋转的叶轮10、使叶轮10旋转的马达50、以及收纳叶轮10和马达50的壳体2。壳体2具有收纳部22和罩部21。收纳部22在内部收容叶轮10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沿径向贯通的吹出口4。罩部21覆盖叶轮10的上方,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3。

(2.叶轮的结构)

图4、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叶轮10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叶轮10具有杯部11、叶片12以及连结部13。杯部11、叶片12以及连结部13是利用模具使用树脂进行一体成型而得到的。

杯部11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1b和覆盖主体部11b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11a。主体部11b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下侧开口。杯部11在内部收容马达50(参照图3)。即,叶轮10具有配置于叶片12的径向内侧并且收容马达50的杯部11,该杯部1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11b。

在上表面部11a的中心(中心轴线C上)设置有从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11c(参照图3)。突起部11c具有轴孔11d,马达50的轴部50a固定于轴孔11d中。由此,突起部11c与轴部50a连结,叶轮10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马达50驱动,从上表面侧观察时,叶轮10顺时针旋转。

多个叶片12从杯部11的主体部11b向径向外侧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叶片12的外周端配置在比内周端靠旋转方向后方的位置(参照图2)。由此,各叶片12相对于径向倾斜。

连接部13将相邻的叶片12的外周端上表面连结起来从而形成为圆环状。此外,连接部13的内周缘配置在比罩部21的内周缘2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参照图3)。

叶片12具有配置在比罩部21的内周缘21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突出部12a,该突出部12a从上表面向轴向上侧突出(参照图3)。突出部12a设置于全部的叶片12的各个叶片,该突出部12a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突出部12a能够对从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向管道5流入的气流进行整流。由此,能够降低在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产生的噪声。

叶片12具有配置于突出部12a的径向内侧的内周部12b和配置于突出部12a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部12c。内周部12b和外周部12c的上表面与中心轴线C垂直,内周部12b的下表面具有朝向中心轴线C上升的倾斜面12d。另外,突出部12a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相对于外周部12c和内周部12b的上表面直立,但是也可以使突出部12a的外周面与外周部12c的上表面呈曲面状连续地形成。此外,也可以使突出部12a的内周面与内周部12b的上表面呈曲面状连续地形成。

突出部12a的上端位于比内周部12b和外周部12c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突出部12a的上端位于罩部2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通过将突出部12a的上端配置于比罩部21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能够对从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向管道5流入的气流进行进一步的整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产生的噪声。

通过将突出部12a的上端配置于比罩部21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没有设置突出部12a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叶轮10的静压特性和风量特性的变化。此外,能够防止突出部12a与送风机1所安装的设备主体接触。

突出部12a与罩部21的内周缘21a之间的间隔D1小于突出部12a与杯部11之间的间隔D2(参照图3)。通过使突出部12a与罩部21的内周缘21a之间的间隔D1狭窄,能够对从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向管道5流入的气流进行进一步的整流。

突出部12a的径向的宽度Wa小于内周部12b的径向的宽度Wb和外周部12c的径向的宽度Wc。此时,宽度Wa优选为宽度Wb和宽度Wc的一半以下。通过使宽度Wa小于宽度Wb和宽度Wc,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10的静压特性和风量特性的变化。

突出部12a隔着间隙B与主体部11b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此外,内周部12b的上端位于比外周部12c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通过减小与吸气口3对置的内周部12b向轴向上侧的突出量,能够增大通过叶轮10旋转而产生的风量。

外周部12c的径向外端部的轴向的高度Hc大于外周部12c的上端与突出部12a的上端之间的轴向的距离Ha(参照图3)。由此,能够使穿过叶片12之间朝向径向外侧的气流进一步加速,能够进一步增大通过叶轮10旋转而产生的风量。

(3.送风机的动作)

在上述结构的送风机1中,当使马达50驱动时,叶轮1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旋转。由此,从吸气口3将空气吸入壳体2内部的管道5。此时,突出部12a能够对从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向管道5流入的气流进行整流。由此,能够抑制在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发生的噪声增大。

此外,被吸入管道5的空气穿过相邻的叶片12之间,被旋转的叶轮10朝向径向外侧加速,向叶轮10的径向外侧被吹出。被吹出到叶轮10的径向外侧的空气通过气流通路6而从吹出口4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此时,在吹出口4的内周端附近,通过吹出口4而沿周向流动的气流与从叶轮10被吹出到径向外侧的气流进行合流,从而产生紊流。但是,由于突出部12a对从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向壳体2流入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缓和了在吹出口4的内周端附近产生的紊流的能量集中。由此,抑制了规定的频率的噪声增大。由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噪声的送风机1。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叶轮10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的图1~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在第2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2a不是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该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突出部12a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有多个。由此,使在罩部21的内周缘21a附近产生的紊流的能量的集中分散,从而能够抑制噪声。此外,也可以是,叶片12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有多个,突出部12a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有多个。此时,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纵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的底壁23上配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下侧吸气口23a,该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下侧吸气口23a与倾斜面12d在轴向上对置。由此,经由下侧吸气口23a流入管道5的风量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通过叶轮10旋转而产生的风量。此外,配置于内周部12b的下表面的倾斜面12d与下侧吸气口23a对置。通过减小与下侧吸气口23a对置的内周部12b向轴向下侧的突出量,能够增大通过叶轮10旋转而产生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搭载于OA设备、医疗设备、家用电气产品或者运输设备等的送风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