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扇叶角度的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0298发布日期:2019-10-29 21:44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扇叶角度的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扇叶角度的风扇。



背景技术:

电扇作为一种利用电机驱动扇叶旋转,以达到使空气流通的电器设备,主要应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室、商店和医院等场所,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便利。

现有风扇中的扇叶均采用固定安装形式,扇叶直接接受电机的驱动进行转动,风扇所形成的气流较为急促和集中,导致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快速下降,毛孔闭塞,汗液不能蒸发,出现疲乏无力的症状,影响人体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扇叶角度的风扇,以克服现有风扇的扇叶不可调,体验感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扇叶角度的风扇,包括若干扇叶、动力元件、转动组件和推力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一转轴,所述扇叶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推力组件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动力元件和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所述推力组件连接并在推力组件的带动下进行移动,所述转轴与移动板连接,并能够随所述移动板的移动沿所述移动板转动,以使所述扇叶基于所述转轴摆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板的表面以及所述转轴的表面设有相互啮合的轮齿。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设有滑动轴,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推力组件连接,所述滑动轴嵌入所述滑块内,所述滑块在所述推力组件的带动下移动以使所述滑动轴相对所述滑块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块内设有倾斜的滑槽,所述滑动轴容置于所述滑槽内并在所述滑块的带动下沿所述滑槽移动,以使所述移动板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推板和复位弹簧,所述推板连接于所述滑块远离所述移动板的一端,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推板与移动板之间,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板和移动板抵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体,所述转动体与所述移动板连接并跟随所述移动板的移动而转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推力板,所述推力板与移动板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体的两端,所述转动体可相对所述推力板和移动板转动,所述推力板与移动板之间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力板和移动板抵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力组件包括推动轴,所述推动轴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动力元件与转动组件连接,所述推动轴在所述动力元件的驱动下水平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力组件还包括连杆组,所述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推动轴及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动力元件连接并在所述动力元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推动轴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外壁接触,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扇叶与转轴的连接,推力组件与动力组件、转动组件之间的动力传递,使得转轴带动扇叶进行摆动,从而实现扇叶的角度变化,使风扇的出风柔和、分散,提高了风扇的使用感受,避免风扇出风急促对人体机能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扇叶可调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推力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扇叶400可调风扇包括安装组件100及支撑组件200,安装组件100包括机罩120、风扇罩110,支撑组件200包括支撑柱210及底座220。支撑柱210安装于底座220的上端,底座220的底部平面与地面或其他放置面贴合,使底座220与地面相对固定,底座220为支撑柱210提供支持力,防止支撑柱210晃动,保证风扇的结构稳定性,支撑柱210可设置为伸缩式结构以调整支撑柱210的长度。机罩120安装于支撑柱210的顶部,机罩120的侧部与风扇罩110连接,机罩120与风扇罩110均内部中空形成容置腔。

还包括扇叶400、动力组件300、推力组件500和转动组件600,扇叶400容置于风扇罩110内,风扇罩110呈镂空式结构,便于外界空气进入风扇罩110内,动力组件300容置于机罩120内,为扇叶400的转动提供动力支持。推力组件500的两侧分别连接动力组件300和转动组件600,推力组件500受动力组件300的驱动实现动力组件300水平方向(图示中)的移动,推力组件500带动转动组件600转动,进而实现扇叶400的转动。

动力组件300包括动力元件320和驱动元件310,驱动元件310通过一驱动轴330与扇叶400连接,驱动轴330在驱动元件310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并带动扇叶400转动,进入风扇罩110内的空气在扇叶400转动的带动下形成气流并从风扇罩110吹出,实现风扇外空气流通。动力元件320通过推力组件500、转动组件600连接实现扇叶400的摆动,达到扇叶400可调的目的,通过改变扇叶400的角度,使扇叶400吹出的风相对分散、柔和,提高风扇的使用感受,避免因风速急促,使人体皮肤表面毛孔闭塞、阻止汗液排泄,对人体机能造成影响。

参照图2,推力组件500包括连杆组510,连杆组510包括第一连杆511和第二连杆512,第一连杆511的两端分别与转动组件600及第二连杆512连接,第二连杆512的另一端与动力元件320连接,并在动力元件320的驱动下进行运动,优选的,第一连杆511与第二连杆51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12运动时带动第一连杆511运动,第一连杆511基于与第二连杆512的连接处进行转动,第一连杆511的另一端带动转动组件600进行运动。

第一连杆511与第二连杆512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是铰接、轴孔连接等连接形式,动力元件320可以是气缸等驱动件,动力元件320能够进行伸缩式移动并带动第一连杆511与第二连杆512之间相对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连杆511对转动组件600的动力传递。

另外,第一连杆511和第二连杆512还可以是螺纹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杆511与第二连杆512连接的端部设有连接孔,第二连杆512穿设于该连接孔内部,连接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二连杆512的外壁上设有与第一连杆511的连接孔相配合螺纹,动力元件320可选用电机等驱动件,第二连杆512在动力元件320的驱动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杆511的端部沿第二连杆512移动。还设有转动轴513,转动轴513安装于机罩120上,该转动轴513设置于第一连杆511的中部且第一连杆511可相对该转动轴513转动,在第一连杆511相对第二连杆512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杆511的中部相对于该转动轴513进行转动,第一连杆511远离第二连杆512的一端带动转动组件600进行移动,实现推力组件500对转动组件600的推动作用。

推力组件500还包括一平面轴承520,该平面轴承520与转动组件600连接,平面轴承520承受连杆组510对转动组件600的推动力,实现推力组件500与转动组件600之间的动力传递。推力组件50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二连杆512的安装座530,该安装座530固定于机罩120内,第二连杆512穿过安装座530与第一连杆511连接,安装座530设有供第一连杆511相对第二连杆512移动的运动空间,保证连杆组510运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的转动组件600包括推动轴610及转轴620,推动轴610与平面轴承520连接并接受平面轴承520的推力作用,推动轴610与转轴620之间连接,并带动转轴620转动,扇叶400与转轴620连接并可跟随转轴620的转动而进行摆动,从而实现扇叶400的角度变化。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有转动体630及第一推动板640、第二推动板650,第一推动板640和第二推动板650分别连接于转动体630的两端,且均可相对于转动体630转动,转轴620固设于第二推动板650上并连接于转动体630的左侧,转动体630的右侧通过一连接轴660与第一推动板640连接,第一推动板640与推动轴610连接,并在推动轴610的带动下进行移动,转动体630的右端(图3中)在第一推动板64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转轴620跟随转动体630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带动扇叶400相对转轴620进行摆动,实现扇叶400的角度变化。

通过转动体630实现推动轴610的水平移动转化为转轴620的转动,达到对扇叶400角度调节的目的。转动体630可选择为凸轮结构或连杆结构。

第一推动板640与第二推动板650之间还设有缓冲弹簧(未示出),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推动板640和第二推动板650抵持,在第一推动板640受推动轴610的推动力进行移动时,缓冲弹簧给予第一推动板640相反的作用力,并且在扇叶400回转的过程中,缓冲弹簧同样给予第一推动板640及第二推动板650反作用力,使扇叶400的摆动更为平稳、角度调节更为精确。

扇叶400安装转轴620的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确定,通过设置扇叶400与转轴620的不同安装位,可调整扇叶400的摆动幅度,以满足扇叶400的不同调节要求,提高风扇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容置于风扇罩110内的所有扇叶400均与转轴620连接,并且在转轴620的带动下同时进行摆动,提高了扇叶400角度的调节效率,保证扇叶400角度的一致性以及风扇出风的均匀性。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转动组件700包括推力板710及移动板720,推力板710与平面轴承520连接,并在平面轴承520的推动下进行移动,推力板710与移动板720连接使移动板720跟随推力板710进行移动,转轴730的表面与移动板720表面贴合并在移动板72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扇叶400与转轴730连接并跟随转轴730转动,从而实现扇叶400的角度变化,

具体的,移动板720靠近推力板710的一侧设有滑动轴740,推力板710靠近移动板720的一侧设有滑块750,滑动轴740与滑块750连接,并且滑块750可跟随滑动轴740的转动进行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板720进行移动,使得转轴730跟随移动板720进行移动,实现了扇叶400的角度调整。

滑块750内部设有一倾斜的滑槽751,滑动轴740容置于该滑槽751内,当滑块750跟随推力板710移动时,滑动轴740沿滑槽751进行移动,进而滑动轴740带动移动板720进行移动,实现推力板710的水平移动与移动板720竖直移动之间的转换。移动板720与转轴730上设有相互啮合的轮齿,从而在移动板720沿竖直方向移动过程中,转轴730跟随移动板720的移动沿移动板720表面进行转动,转轴730转动过程带动扇叶400转动,实现扇叶400的摆动。

推力板710及移动板720之间还设有复位弹簧760,复位弹簧760的两端分别与推力板710及移动板720抵持,推力板710及移动板720之间设有供复位弹簧760伸缩的移动空间,以及供滑块750与滑动轴740之间相对运动的移动空间,在推力板710及移动板720之间相对移动时,复位弹簧760给予推力板710、移动板720反向作用力,提高扇叶400摆动的稳定性及角度调节精度。

通过不同的转动组件700实现了推力组件500与转动组件700之间运动的传递,并且达到了扇叶400摆动的效果,提高了风扇结构的多样性。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