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3583发布日期:2019-12-03 17:27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电厂给水泵密封装置,具体是一种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给水泵作为燃煤电厂的一个重要辅机设备,它承担着给锅炉上水的重任。给水泵转速高,一般配备有润滑油系统,为了防止轴端给水外漏,一般设计有给水泵轴端密封水系统,轴端密封水的回水一般是进入凝汽器。给水泵正常运行时,密封水回水进入凝汽器,润滑油回油回到润滑油箱。

现有一些给水泵密封水与轴瓦润滑油油档密封包裹,沿给水泵轴向很容易互窜。若密封水量大或密封水回水不畅,密封水极易沿轴端通过油档进入轴瓦回油,从而进入给水泵润滑油系统;反之,若润滑油进油量大,润滑油极易沿轴端油档进入给水泵密封水,从而污染整个汽水系统。这种“润滑油进入密封水”或“密封水进入润滑油”的事件,给燃煤电厂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困惑。虽然给水泵设备厂家给了密封水压力和润滑油压力范围,实际运行中依据这个范围调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则,工况变化后密封水压力需及时调整,若调整不及时,极易发生润滑油与密封水互窜事件。由于轴端密封与轴瓦润滑油油档整体包裹,润滑油回油与密封水回水相互窜入情况无法监视。

目前,有些电厂给水泵在启动、运行和检修的过程中,发生了水进入润滑油和润滑油进入凝结水的事件,通过现场查看发现此类事件发生就是因为的给水泵密封水挡水装置和润滑油挡油装置沿给水泵轴封装在一起,当密封水水量过大或润滑油油量过大,密封水回水和润滑油回油压力发生不平衡,密封水和润滑油就会沿轴向发生互窜,从而导致油中进水或水中进油。目前对这种互窜无有效的监视手段,发现时都已发生大量的串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能有效的监视密封水和润滑油的泄漏情况,及时调整;并且消除了密封水和润滑油互窜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轴,所述密封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水挡水套和润滑油挡油环,所述密封轴设有密封水挡水套的那一端与给水泵的密封水系统连接,所述密封轴设有润滑油挡油环的那一端与给水泵的润滑油系统连接,所述密封水挡水套与润滑油挡油环之间的密封轴的下方设有敞口向上的集水集油器,所述集水集油器用于观察密封水挡水套和润滑油挡油环的密封泄漏情况,并收集泄露的密封水或润滑油。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集油器还连接有排出管道,用于将泄露的密封水或润滑油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水挡水套和润滑油挡油环之间不连成一体,分开设计与密封轴连接密封,防止密封发生泄漏时密封水和润滑油直接互窜。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水挡水套和润滑油挡油环均包覆于密封轴的上下两端设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轴端密封的挡水与轴瓦润滑油挡油部分断开设计,非密封包裹,任一方压力异常,泄露将可见,能有效的监视密封水和润滑油的泄漏情况,及时调整;并且消除了密封水和润滑油互窜的风险,并可将泄漏的密封水或润滑油排出,不会影响给水泵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水挡水套,2—密封轴,3—润滑油挡油环,4—集水集油器,5—排出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轴2,所述密封轴2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水挡水套1和润滑油挡油环3,所述密封轴2设有密封水挡水套1的那一端与给水泵的密封水系统连接,所述密封轴2设有润滑油挡油环3的那一端与给水泵的润滑油系统连接,所述密封水挡水套1与润滑油挡油环3之间的密封轴2的下方设有敞口向上的集水集油器4,所述集水集油器4用于观察密封水挡水套1和润滑油挡油环3的密封泄漏情况,并收集泄露的密封水或润滑油。

所述集水集油器4还连接有排出管道5,用于将泄露的密封水或润滑油排出。

所述密封水挡水套1和润滑油挡油环3之间不连成一体,分开设计与密封轴2连接密封,防止密封发生泄漏时密封水和润滑油直接互窜。

所述密封水挡水套1和润滑油挡油环3均包覆于密封轴的上下两端设置。

当密封水压力过高或密封水回水不畅时,密封水将沿密封轴通过挡水套进入集水集油器排走;同样当润滑油侧油压偏高时,润滑油将沿密封轴通过润滑油挡油环进入集水集油器排走,从而避免密封水与润滑油的互窜;并且集水集油器为上敞口装置,密封水或润滑油的泄露均可见,可很好的监视并进行及时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燃煤电厂给水泵轴端密封装置,与原设计相比,能有效的监视密封水和润滑油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并且消除了密封水和润滑油互窜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详细描述,并不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