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9859发布日期:2020-09-15 19:1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风扇大多数都具有上下摇头的功能,以增大送风面积。但是,传统风扇中,风扇机头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机头电机,网罩,扇叶等结构上,而这些结构通常位于风扇的同一侧,即靠前的位置。这样,机头重心相对摇头风扇上下摇头的旋转中心就比较靠前,不仅需要克服机头与机架之间的摩擦力,还需要克服机头负载才能实现机头上下摇头,做功较大,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扇在上下摇头时做功较大,影响使用寿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上下摇头时做功较小,使用寿命较长的风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

机架;

机头组件,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与所述机架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调,且所述机头组件的重心与所述机架和所述机头组件的转动中心重合。

所述的风扇,所述机头组件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

所述的风扇,所述机头组件包括配重结构、扇叶和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扇叶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配重结构沿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分设在所述转动轴的两侧。

所述的风扇,所述配重结构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可调。

所述的风扇,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配重结构的承载结构。

所述的风扇,所述机头组件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罩和后罩,所述扇叶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靠近所述前罩设置,所述配重结构靠近所述后罩设置。

所述的风扇,所述配重结构包括一对相互拼接的配重体,一对所述配重体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架相对的两侧。

所述的风扇,还包括与所述转动轴连接的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的风扇,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的至少部分沿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设置在所述转动轴的远离所述扇叶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由于机头组件的重心与机架和机头组件的转动中心重合,这样在风扇需要上下摇头时,只需要克服机头组件与机架的连接处的摩擦力做功即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克服机头组件的负载做功的力矩,使得做功较小,延长了风扇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机头组件中配重结构的设置,使得在基本不改变风扇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机头组件的重心与机架和机头组件的转动中心重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降低了成本。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配重结构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可调,可以根据机头组件的重量灵活调整配重结构的位置,实现机头组件的重心与机架和机头组件的转动中心重合,适用范围更广。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第二驱动结构和转动轴的设置,实现了风扇的自动上下摇头,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头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柱;2、底座;3、第二驱动结构;4、前罩;5、后罩;6、扇叶;7、第一驱动结构;8、配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和2所示的风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顶端的机头组件。机架包括支柱1和设于支柱1底端的底座2,机架用于支撑机头组件。机头组件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与所述机架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调,以使得机头组件在外力作用下向上或向下进行俯仰调节,增大送风面积。机头组件的重心到机头组件和机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机头组件重心的力臂,在机头组件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力臂越长,扭矩越大,需要克服机头组件重力做功越多,本实施例将所述机头组件的重心与所述机架和所述机头组件的转动中心重合,这样机头组件进行俯仰调节时,无需克服机头组件自身的重力做功,而只需克服机头组件和机架的连接处的摩擦力做功,做功明显减小。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机头组件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转动轴的轴线与机架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动轴与作为第二驱动结构3的摇头电机连接,在摇头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机头组件进行俯仰调节,实现自动摇头。为了便于固定摇头电机,摇头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顶端的安装空间中。

所述机头组件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罩4和后罩5、配重结构8、扇叶6和用于驱动所述扇叶6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7,第一驱动结构7为驱动扇叶6转动的主电机,主电机的输出轴与扇叶6的转轴连接。机头组件的重量主要集中在前罩4、后罩5、扇叶6和第一驱动结构7上,因此将所述扇叶6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7与所述配重结构8沿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分设在所述转动轴的两侧,且所述扇叶6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7靠近所述前罩4设置,所述配重结构8靠近所述后罩5设置,通过增加机头组件后部的重量实现整个机头组件重心的后移。

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配重结构8的承载结构,承载结构可以为成型在机架上部的支撑板,配重结构8安装在支撑板上。为了适应不同型号的风扇,所述配重结构8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无需改变配重结构8的重量就可以实现机头组件重心的调节,更加方便。当然也可以将配重结构8的位置固定,通过改变配重结构8的重量实现机头组件重心的调节。

具体的,所述配重结构8包括一对相互拼接的配重体,一对所述配重体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架相对的两侧。一对配重体可以通过插接方式固定,便于拆卸和位置的调整。

当风扇需要手动进行俯仰调节时,在将机头组件调整到位后,通过弹簧碰珠结构或摩擦片结构将机头组件固定在当前位置。这时需要将机头组件的重心设置在机头组件和机架的转动中心上,手动调节时只需克服弹簧碰珠结构或摩擦片结构处的摩擦力即可,做功较小。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扇叶6和用于驱动所述扇叶6转动的主电机,主电机部分沿所述机头组件的轴线设置在所述转动轴的远离所述扇叶6的另一侧,即主电机一部分位于风扇的前端,另一部分位于风扇的后端,此时需要延长主电机的转轴,利用主电机位置的调整实现机头组件的重心后移。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机架顶端可以设置与机架轴线垂直的支撑杆,配重结构8滑动安装在支撑杆上,方便调整配重结构8的位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