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181818发布日期:2020-06-20 17:5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液压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总成之一,起到车身与车轮之间传递力和力矩的作用。互联悬架是一种新型的悬架连接形式,可适时将前后或左右的减震液压腔进行连通,实现降低车身姿态变化幅度、提高舒适性或操纵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液压互联悬架学科发展中,根据车辆实际驾驶情况不同往往应实现在俯仰模式、侧倾模式和垂向运动之间的动态切换,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驾驶需要。在以往的互联悬架系统设计中各控制元件、液压管路、蓄能器等液压元件多为液压管路相互连接,为实现多种控制模式的切换时讲极大地增加系统的结构复杂性此外,多套管路和控制元件同时安装在车辆中不仅占用空间大、质量较重,更不易于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因此,出于对汽车模块化装配的便利性需求和对系统稳定、轻量化和维护性的严格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化的互联模式可切换的用于液压互联悬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及其控制方法,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使得车辆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结构极大地简化,能够满足汽车模块化装配需求和对提升液压系统稳定性、轻量化和维护性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液压互联悬架存在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书如下:

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该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基体3和附属组件;所述附属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组件4、阀芯组件5、注油阀组件、o型密封圈和密封螺钉;所述壳体1与基体3固定连接,形成密闭的腔室;所述基体3内部放置电磁阀;所述附属组件安装在基体3上;所述控制器接口2固定在壳体1上并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组件4通过连接件58固定在基体3上以对阀芯组件5的阀盘88进行定位;所述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与电磁线圈组件4中动铁芯59螺纹连接;所述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和阀体构成的直动式二位四通电磁阀共计三组,分别为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所述第一电磁阀111有第一电磁阀第一腔室89、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第一电磁阀第三腔室91和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所述第二电磁阀112有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和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所述第三电磁阀114有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7、第三电磁阀第二腔室98、第三电磁阀第三腔室99、第三电磁阀第四腔室100。

所述壳体1由金属或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制成,其内部设置有收容pcb电路板的卡槽结构并且设置有预留安装结构。

所述基体3包括具备收容电磁阀组件的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与左前液压缸101连接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与左后液压缸102连接的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与右前液压缸103连接的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与右后液压缸104相连接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与蓄能器连接的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与注油阀连接的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液压管路和两两相互正交垂直的第一侧面6、第二侧面7和第三侧面8;所述第一侧面6包括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和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所述第二侧面7包括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和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所述第三侧面包括第三侧面第一子侧面8a和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所述液压管路包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管路23、24、25、26、27、28、29、30、39、40、53、54、55、56、85、86、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所述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上开有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所述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开有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和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所述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有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和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上开有第一蓄能器端口14和第二蓄能器端口15;所述第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上开有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

所述阀芯组件5包括第一阀芯组件50、第二阀芯组件51和第三阀芯组件52;所述电磁线圈组件4包括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和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所述注油阀组件包括第一注油阀组件78和第二注油阀组件79;所述o型密封圈包括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所述密封螺钉包括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和第四密封螺钉75;所述第一阀芯组件50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中;所述第二阀芯组件51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中;所述第三阀芯组件52安装在基体3上的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中;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安装在第一电磁阀端口13的第一电磁阀端口孔13a中;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安装在第二电磁阀端口12的第二电磁阀端口孔12a中;所述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安装在第三电磁阀端口11的第三电磁阀端口孔11a中;所述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和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上;所述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上;所述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二蓄能器端口15、第一蓄能器端口14上;所述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四基体端口19、第三基体端口18上;所述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和第四密封螺钉75

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上。

所述第五管路27由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和第五管路ⅱ部分27b组成;所述第六管路28由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和第六管路ⅱ部分28b组成;所述第九管路39由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和第九管路ⅱ部分39b组成;所述第十管路40由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和第十管路ⅱ部分40b组成;所述第十三管路55由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和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组成;所述第十四管路56由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和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组成;所述第十五管路85由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a和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5b组成;所述第十六管路86由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和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组成;所述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所述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形成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上开口;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基体端口孔16a和第二基体端口孔17a;所述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形成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口;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三基体端口孔18a和第四基体端口孔19a;所述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3a、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4a;所述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相对于第一侧面6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

所述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所述第一管路23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五管路27、第九管路39和第一基体端口孔16a,使得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和第一注油阀端口9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管路24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六管路28、第十管路40和第一基体端口孔17a,使得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和第二注油阀端口10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相互连通;所述第九管路39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一管路23、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在靠近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一侧,第九管路ⅱ部分39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4一侧,与第一管路23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十管路40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二管路24、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在靠近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一侧,第十管路ⅱ部分40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6一侧,与第二管路24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五管路27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一管路23、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在靠近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一侧,第五管路ⅱ部分27b在靠近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0一侧,与第一管路23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六管路28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二管路24、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在靠近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一侧,第六管路ⅱ部分28b在靠近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2一侧,与第二管路24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七管路29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3a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二腔室98;所述第八管路30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4a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四腔室100;所述第三管路25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十三管路55、第十五管路85和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使得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和第三基体端口18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7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相互连通;所述第四管路26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十四管路56、第十六管路86和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使得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和第三基体端口119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9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相互连通;所述第十三管路55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三管路25、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在靠近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一侧,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3一侧,与第三管路25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十四管路56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四管路26、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在靠近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一侧,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5一侧,与第四管路26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十五管路85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三管路25、第三基体端口18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7;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a在靠近第三基体端口18一侧,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5b在靠近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7一侧,与第三管路25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十六管路86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连通到第四管路26、第四基体端口19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三腔室99;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在靠近第四基体端口19一侧,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在靠近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电磁阀第三腔室99一侧,与第四管路26构成三通道连接;所述第十一管路53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一腔室89;所述第十二管路54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电磁阀第三腔室91。

通过切换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的通电或断电以改变其连通模式,实现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互联模式切换:具体如下:

抗侧倾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及第三电磁阀113均设定为“交叉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有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无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抗俯仰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三电磁阀113设定为“交叉模式”;使第二电磁阀112设定为“平行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无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有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抗垂向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及第三电磁阀113均设定为“平行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无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有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的控制方法,所述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包络而成五个液压腔室包括第零腔室80、第一腔室81、第二腔室82、第三腔室83、第四腔室84,其中,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为内部中空结构,从而将第零腔室80和第四腔室84相连通;所述“平行模式”为:当电磁线圈通电时,动铁芯59带动阀杆57向着电磁线圈所在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零腔室80与第一腔室81断开、第一腔室81与第二腔室82连通、第二腔室82与第三腔室83断开、第三腔室83与第四腔室84和第零腔室80相连通;所述“交叉模式”为:当电磁线圈断电时,动铁芯59带动阀杆57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向着远离电磁线圈所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零腔室80与第一腔室81和第四腔室84相连通,第一腔室81与第二腔室82断开、第二腔室82与第三腔室83连通、第三腔室83与第四腔室84断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将电磁阀、液压缸端口、注油阀、蓄能器端口、电气控制硬件结构等集成化管理实现了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的模块化、小型化、轻量化,并且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有效的防止了被车辆其他部件或外部物体侵入而产生的破坏。

2)由于本发明结构得以大大简化,使得系统在车辆中的布置更为容易。引入电磁阀控制使得车辆在俯仰、侧倾、垂向三个方向的自由切换变得更为简便,可根据实际驾驶情况的需要进行模式的驾驶员自主选择或计算机控制,更有利于发掘出车辆的底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去除单元壳体和控制器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概略液压回路图;

图5a为基体内的液压管路的构造的透视图的第一轴测图表达;

图5b为图5a中方向的投影视图;

图6为基体内的液压管路的构造的透视图的第二轴测图表达;

图7a为去除单元壳体和控制器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a—a向示意图;

图7c为图7a中b—b向示意图;

图8a为电磁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b—b向示意图;

图9a是阀芯组件和基体局部结构装配的正视图;

图9b是阀芯组件和基体局部结构装配的轴测图。

图中:1、壳体;2、控制器接口;3、基体;4、电磁线圈组件;5、阀芯组件;9、第一注油阀端口;10、第二注油阀端口;11、第三电磁阀端口;12、第二电磁阀端口;13、第一电磁阀端口;14、第一蓄能器端口;15、第二蓄能器端口;16、第一基体端口;17、第二基体端口;18、第三基体端口;19、第四基体端口;23、第一管路;24、第二管路;25、第三管路;26、第四管路;27、第五管路;28、第六管路;29、第七管路;30、第八管路;31、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2、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4、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6、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8、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9、第九管路;40、第十管路;41、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2、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3、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4、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5、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6、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7、第三阀芯组件定位孔;48、第二阀芯组件定位孔;49、第一阀芯组件定位孔;50、第一阀芯组件;51、第二阀芯组件;52、第三阀芯组件;53、第十一管路;54、第十二管路;55、第十三管路;56、第十四管路;57、阀杆;58、连接件;59、动铁芯;60、第一o型密封圈;61、第二o型密封圈;62、第三o型密封圈;63、第四o型密封圈;64、第五o型密封圈;65、第六o型密封圈;66、第七o型密封圈;67、第八o型密封圈;68、第九o型密封圈;69、第十o型密封圈;70、第十一o型密封圈;71、第一密封螺钉;72、第十二o型密封圈;73、第二密封螺钉;74、第三密封螺钉;75、第四密封螺钉;76、第十三o型密封圈;77、第十四o型密封圈;78、第一注油阀组件;79、第二注油阀组件;80、第零腔室;81、第一腔室;82、第二腔室;83、第三腔室;84、第四腔室;85、第十五管路;86、第十六管路;88、阀盘;89、第一电磁阀第一腔室;90、第一电磁阀第二腔室;91、第一电磁阀第三腔室;92、第一电磁阀第四腔室;93、第二电磁阀第一腔室;94、第二电磁阀第二腔室;95、第二电磁阀第三腔室;96、第二电磁阀第四腔室;97、第三电磁阀第一腔室;98、第三电磁阀第二腔室;99、第三电磁阀第三腔室;100、第三电磁阀的第四腔室;101、左前液压缸;102、左后液压缸;103、右前液压缸;104、右后液压缸;111、第一电磁阀;112、第二电磁阀;113、第三电磁阀;114、第三电磁阀;6a、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b、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7a、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b、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8a、第三侧面第一子册面8b、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9a、第一注油阀端口孔;10a、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1a、第三电磁阀端口孔;12a、第二电磁阀端口孔;13a、第一电磁阀端口孔;14a、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5a、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6a、第一基体端口孔;17a、第二基体端口孔;18a、第三基体端口孔;19a、第四基体端口孔;27a、第五管路ⅰ部分;27b、第五管路ⅱ部分;28a、第六管路ⅰ部分;28b、第六管路ⅱ部分;31a、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2a、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3a、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4a、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5a、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6a、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7a、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8a、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9a、第九管路ⅰ部分;39b、第九管路ⅱ部分;40a、第十管路ⅰ部分;40b、第十管路ⅱ部分;55a、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b、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6a、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b、第十四管路ⅱ部分;85a、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b、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6a、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b、第十六管路ⅱ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a和图1b,一种用于液压互联悬架的液压集成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后续承载电磁阀及管路连接的基体3及其附属组件;所述附属组件包括电磁线圈组件4、阀芯组件5、注油阀组件、o型密封圈和密封螺钉;其中,图1a和图1b为两个不同视角下的装配结构图。本发明优先应用在具有四个车轮的液压互联悬架车辆中。

参阅图2,电磁线圈组件4安装在基体3上,具体安装方式见后述部分,电磁线圈在单元壳体1和基体3的包裹之中起到保护和防尘的作用。

参阅图3,本发明包括壳体1、控制器接口2、基体3及收容在基体3中的其他部件,其中控制器接口2固定安装在单元壳体1上并与控制器连接。

壳体1可由如树脂、工程塑料、金属等制成,其内部具备收容pcb电路板的卡槽结构,其中pcb电路板未展示。壳体1固定安装在基体3上。

基体3是铝合金等金属制件,至少具备三个侧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且三个侧面两两相互正交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3总体上具备长方形形状。基体3具备收容电磁阀组件的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具备与所述左前液压缸101连接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与所述左后液压缸102连接的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与所述右前液压缸103连接的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与所述右后液压缸104相连接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与所述蓄能器连接的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与所述注油阀连接的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

其他部件包含阀芯组件5即第一阀芯组件50、第二阀芯组件51、第三阀芯组件52;电磁线圈组件即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注油阀组件即第一注油阀组件78、第二注油阀组件79;o型密封圈即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密封螺钉即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第四密封螺钉75。

所述其他部件中,阀芯组件组5安装于后述图5a和图5b所示阀芯组件安装孔中,具体的为,第一阀芯组件50安装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第二阀芯组件51安装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第三阀芯组件52安装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电磁线圈组件4安装于后述图5a和图5b所示电磁阀端口紧固连接,并且通过连接件58对阀芯组件组5进行定位,具体的为,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安装在第一电磁阀端口孔13a、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安装在第二电磁阀端口孔12a、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安装在第三电磁阀端口孔13a;注油阀组件安装于后述图5所示注油阀端口紧固连接,具体的为,第一注油阀组件78安装在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第二注油阀组件79安装在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

所述其他部件中,o型密封圈用于满足各连接件端口的密封要求,具体的为,第一o型密封圈60、第二o型密封圈61、第三o型密封圈62、第四o型密封圈63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第五o型密封圈64、第六o型密封圈65、第七o型密封圈66、第八o型密封圈6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第九o型密封圈68、第十o型密封圈69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二蓄能器端口15、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十四o型密封圈77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四基体端口19、第三基体端口18。

所述其他部件中,密封螺钉安装在基体3上并压紧o型密封圈以完成为基体的加工孔密封,关于基体加工孔叙述见图5a、图5b及图6所述内容,具体地说,第一密封螺钉71、第二密封螺钉73、第三密封螺钉74、第四密封螺钉75分别安装于基体3的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

参阅图4,图4所示虚线框内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除阀体部分均由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构成。为方便对液压控制单元内部工作模式的叙述,下面,参阅图7-图9对本实施例所选的二位四通电磁阀进行说明如下。

参阅图7,由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构成的直动式二位四通电磁阀共计三组,记为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集成结构剖面图如图所示。

参阅图7至图9,电磁线圈组件4通过连接件58固定在基体3上以对阀芯组件的阀盘88进行定位。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与电磁线圈组件4中动铁芯采用螺纹连接紧固的方式固定连接。

参阅图9,由基体3、电磁线圈组件4和阀芯组件5包络而成五个液压腔室包括第零腔室80、第一腔室81、第二腔室82、第三腔室83、第四腔室84,其中,阀芯组件5中阀杆57为内部中空结构,从而将第零腔室80和第四腔室84相连通。

本发明中三组阀芯组件4包含第一阀芯组件50、第二阀芯组件51、第三阀芯组件52,第一阀芯组件50安装在基体3的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中、第二阀芯组件51安装在基体3的第二阀芯组件45中,第三阀芯组件52安装在基体3的第二阀芯组件44中。

本发明中出现了三组电磁阀结构,为方便后续叙述,参阅图7将其分别记为,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腔室89、第二腔室90、第三腔室91、第四腔室92;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3、第二腔室94、第三腔室95、第四腔室96;第三电磁阀114的第一腔室97、第二腔室98、第三腔室99、第四腔室100。

参阅图9,当所述不具体指某电磁阀组时,称电磁阀的第零腔室80、第一腔室81、第二腔室82、第三腔室83、第四腔室84。

参阅图7所示出第一电磁阀111和第三电磁阀113中阀芯位置,当电磁线圈通电时,动铁芯59带动阀杆57向着电磁线圈所在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零腔室80与第一腔室81断开、第一腔室81与第二腔室82连通、第二腔室82与第三腔室83断开、第三腔室83与第四腔室84和第零腔室80相连通,定义此时为“平行模式”。

参阅图7所示第二电磁阀112中阀芯位置,当电磁线圈断电时,动铁芯59带动阀杆57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向着远离电磁线圈所在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零腔室80与第一腔室81和第四腔室84相连通,第一腔室81与第二腔室82断开、第二腔室82与第三腔室83连通、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断开,定义此时为“交叉模式”。

如上述所述那样,电磁阀存在多种构造形式及构造零件,关于电磁阀构造上述内容仅用于后续对液压控制单元发挥其实际功能而服务,再本实施方式中,仅以该种形式电磁阀为例对其腔室和电磁阀通断电而形成的“平行模式”和“交叉模式”而服务。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构造,也能够应用其他构造。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为虚线框内部部分,四个车轮的液压缸与基体3中液压端口依次连接,具体连接如下:安装在车辆左前悬架的左前液压缸101的无杆腔与基体3的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相连通;安装在车辆左前悬架的左前液压缸101的有杆腔与基体3的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左后悬架的左后液压缸102的无杆腔与基体3的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左后悬架的左后液压缸102的有杆腔与基体3的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右前悬架的右前液压缸103的无杆腔与基体3的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右前悬架的右前液压缸103的有杆腔与基体3的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右后悬架的右后液压104的无杆腔与基体3的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相联通;安装在车辆右后悬架的右后液压104的有杆腔与基体3的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相联通。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与四个车轮的液压缸的依次连接实现了系统的简洁性和轻量化,更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参阅图4,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二腔室90和第二电磁阀112第二腔室94两两互相连通;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一电磁阀111的第四腔室92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四腔室96两两互相连通;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二腔室98相连通;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三电磁阀113的第四腔室100相连通;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腔室89相连通;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通过基体内管路与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1相连通;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与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一腔室93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7两两互相连通;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与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9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三腔室95两两互相连通。关于详细基体内各端口之间管路结构参见后述图5和图6。

如图4所示,第一注油阀端口9通过基体内管路与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互相连通,并同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二腔室90和第二电磁阀112第二腔室94相连通;第二注油阀端口10通过基体内管路与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互相连通,并同第一电磁阀111的第四腔室92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四腔室96相连通。

第一蓄能器端口14通过基体内管路与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互相连通,并同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一腔室97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3相连通;第二蓄能器端口15通过基体内管路与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互相连通,并同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蓄能器端口99和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三腔室95互相连通。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主体车辆对液压互联悬架切换控制需求,按照一定的控制逻辑或控制方法实现液压互联悬架在抗俯仰、抗侧倾、抗垂向等多种互联形式中的切换控制从而达到对于车身姿态控制的需求。为实现以上三种互联模式,可通过如下方法切换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的通电或断电以改变其连通模式,实现不同驾驶工况下的互联模式切换:

抗侧倾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及第三电磁阀113均设定为“交叉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有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液压缸103无杆腔、左后液压缸102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抗俯仰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三电磁阀113设定为“交叉模式”,使第二电磁阀112设定为“平行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103液压缸无杆腔、左后102液压缸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103液压缸有杆腔、左后102液压缸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抗垂向液压互联悬架:通过车载控制器控制电磁线圈通电或断电,使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及第三电磁阀113均设定为“平行模式”。此时,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右前103液压缸无杆腔、左后102液压缸无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回路;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使得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右前103液压缸有杆腔、左后102液压缸有杆腔、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彼此连通共同构成第二回路。

以上模式的切换可由车载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经控制器接口2传送至壳体1内嵌入的逻辑控制电路板上,实现对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的通电或断电需求。当然,针对液压集成控制单元的工作模式不限于上述三种抗俯仰、抗侧倾、抗垂向等互联形式,还可用于必要时对车身姿态进行锁止或部分锁止等操作。

参阅图5a,在此视角下朝向读者的三个平面分别为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和第三侧面8,其中第三侧面8包含第三侧面第一子侧面8a和作为连接接触平面的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和第三侧面8两两相互垂直。如图6所示基体3内液压管路构造透视图的第二轴测图表达,在此视角下朝向读者的三个平面分别为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第三侧面8,其中,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为长方体基体3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平行的面、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为长方体基体3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平行的面。在基体3相对于第三侧面8平行的基体地面定义为第三侧面第三自侧面,在图示未标出。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形成于基体3的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上开口。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相对于第三侧面第二子侧面8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端口13具备收容电磁阀阀芯的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对阀芯进行紧定位的第一阀芯组件定位孔49和用于收容第一电磁线圈组件41的第一电磁阀端口孔13a;第二电磁阀端口12具备收容电磁阀发阀芯的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对阀芯进行紧定位的第二阀芯组件定位孔48和用于收容第二电磁线圈组件42的第二电磁阀端口孔12a;第三电磁阀端口11具备收容电磁阀阀芯的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对阀芯进行紧定位的第三阀芯组件定位孔47和用于收容第三电磁线圈组件43的第三电磁阀端口孔11a。另外,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向基体3内延伸部分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三侧面8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在平面平行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此外,第一电磁阀端口13、第二电磁阀端口12、第三电磁阀端口11的端口孔可以如本实施例所示成轴线排列在同一平面内,也可以其他适当变动的方式不在同一平面内。

参阅图5,在基体3上,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形成于基体3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开口。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3a、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4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上经由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而与连接到左前液压缸101无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a上经由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而与连接到左前液压缸101有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a上经由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而连接到左后液压缸102无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a上经由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而连接到左后液压缸102有杆腔的管路连接。另外,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向基体3内延伸部分也可在没有其他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尤其是图5a所示,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在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的中心靠近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4在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的中心靠近第一侧面6b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

如图6所示,在基体3上,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形成于基体3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口。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有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上经由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而与连接到右前液压缸103无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上经由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而与连接到右前液压缸103有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上经由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而与连接到右后液压缸104无杆腔的管路连接;在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上经由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而与连接到右后液压缸104有杆腔的管路连接。另外,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向基体3内延伸部分也可在没有其他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二侧面7b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5、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6在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的中心靠近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在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的中心相对靠近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b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

如图6所示,在基体3上,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形成于基体3第一侧面6b上开口,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相对于第一侧面6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在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上经由第一蓄能器端口14连接到第一蓄能器;在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上经由第二蓄能器端口15连接到第二蓄能器。其中,第一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在图中未示出。另外,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一侧面6b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蓄能器端口14、第二蓄能器端口15在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上的中心靠近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

如图5所示,在基体3上,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形成于基体3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上开口。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在液压系统有油液加注需要时将注油器经由第一注油阀端口9连接至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或者,将注油器经由第二注油阀端口10连接至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另外,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注油阀端口9、第二注油阀端口10形成在第二侧面7a上的中心在上述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a轴线所在竖直平面yz1和上述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3a轴线所在竖直平面yz2之间且沿着z轴方向竖直排列。

参阅图5和图6,液压管路包括液压管路包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管路23、24、25、26、27、28、29、30、39、40、53、54、55、56、85、86及第一基体端口16、第二基体端口17、第三基体端口18、第四基体端口19。此外,所述第五管路27由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和第五管路ⅱ部分27b组成;所述第六管路28由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和第六管路ⅱ部分28b组成;所述第九管路39由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和第九管路ⅱ部分39b组成;所述第十管路40由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和第十管路ⅱ部分40b组成;所述第十三管路55由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和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组成;所述第十四管路56由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和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组成;所述第十五管路85由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a和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5b组成;所述第十六管路86由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和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组成。

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形成于基体3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上开口。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一基体端口孔16a和第二基体端口孔17a。第一基体端口16和第二基体端口17是在机械加工基体内管路时形成的管路机械加工孔的二次机械加工,为管路在基体表面的开口,为对开口进行堵塞而加工出蜜蜂螺栓的连接孔,而形成第一基体端口孔16a和第二基体端口孔17a。第一基体端口孔16a经由第一基体端口16与第十一o型密封圈70、第一密封螺钉71依次密封连接;第二基体端口孔17a经由第二基体端口17与第十二o型密封圈72、第二密封螺钉73依次密封连接。另外,第一基体端口孔16a和第二基体端口孔17a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形成于基体3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上开口。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地向基体3内部延伸形成第三基体端口孔18a和第四基体端口孔19a。第三基体端口18和第四基体端口19是在机械加工基体内管路时形成的管路机械加工孔的二次机械加工,为管路在基体表面的开口,为对开口进行堵塞而加工出蜜蜂螺栓的连接孔,而形成第三基体端口孔18a和第四基体端口孔19a。第三基体端口孔18a经由第一基体端口18与第十四o型密封圈77、第三密封螺钉74依次密封连接;第四基体端口孔19a经由第四基体端口19与第十三o型密封圈76、第四密封螺钉75依次密封连接。另外,第三基体端口孔18a和第四基体端口孔19a也可以在没有干扰的范围内以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不垂直的角度延伸。

参阅图5a所示基体内的液压管路的构造的透视图的第一轴测图表达。

第一管路23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五管路27、第九管路39和第一基体端口孔16a,使得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1和第一注油阀端口9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二腔室90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腔室94相互连通。

第二管路24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六管路28、第十管路40和第一基体端口孔17a,使得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2和第二注油阀端口10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四腔室92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四腔室96相互连通。

第九管路39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和第九管路ⅱ部分39b,其连通到第一管路23、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腔室94。第九管路ⅰ部分39a在靠近第一注油阀端口孔9a一侧,第九管路ⅱ部分39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二腔室94一侧,与第一管路23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十管路40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和第十管路ⅱ部分40b,其连通到第二管路24、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四腔室96。第十管路ⅰ部分40a在靠近第二注油阀端口孔10a一侧,第十管路ⅱ部分40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四腔室96一侧,与第二管路24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五管路27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和第五管路ⅱ部分27b,其连通到第一管路23、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二腔室90。第五管路ⅰ部分27a在靠近左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1a一侧,第五管路ⅱ部分27b在靠近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二腔室90一侧,与第一管路23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六管路28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和第六管路ⅱ部分28b,其连通到第二管路24、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四腔室92。第六管路ⅰ部分28a在靠近左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2a一侧,第六管路ⅱ部分28b在靠近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四腔室92一侧,与第二管路24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七管路29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左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3a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二腔室98。

第八管路30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一子侧面7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左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4a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四腔室100。

参阅图6所示基体内的液压管路的构造的透视图的第二轴测图表达。

第三管路25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二子侧面6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十三管路55、第十五管路85和第一蓄能器端口孔14a,使得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37和第三基体端口18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一腔室97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3相互连通。

第四管路26在相对于第一侧面第一子侧面6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第十四管路56、第十六管路86和第二蓄能器端口孔15a,使得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38和第三基体端口119相互连通,并使其与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9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三腔室95相互连通。

第十三管路55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和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其连通到第三管路25、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3。第十三管路ⅰ部分55a在靠近右后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7a一侧,第十三管路ⅱ部分55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一腔室93一侧,与第三管路25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十四管路56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和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其连通到第四管路26、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和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三腔室95。第十四管路ⅰ部分56a在靠近右后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8a一侧,第十四管路ⅱ部分56b在靠近在第二阀芯组件安装孔45内形成的第二电磁阀112的第三腔室95一侧,与第四管路26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十五管路85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管路部分85a和管路部分85b,其连通到第三管路25、第三基体端口18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一腔室97。第十五管路ⅰ部分85a在靠近第三基体端口18一侧,第十五管路ⅱ部分85b在靠近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一腔室97一侧,与第三管路25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十六管路86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包括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和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其连通到第四管路26、第四基体端口19和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9。第十六管路ⅰ部分86a在靠近第四基体端口19一侧,第十六管路ⅱ部分86b在靠近在第三阀芯组件安装孔44内形成的第三电磁阀113的第三腔室99一侧,与第四管路26构成三通道连接。

第十一管路53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右前液压缸无杆腔端口孔35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一腔室89。

第十二管路54在相对于第二侧面第二子侧面7b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连通到右前液压缸有杆腔端口孔36a和在第一阀芯组件安装孔46内形成的第一电磁阀111的第三腔室91。

如图5a所示,第三管路25、第一管路23、第四管路26、第二管路24在竖直z方向上依次自上而下排列,第三管路25更靠近第三侧面第一子侧面8a所在位置,第一管路23次之,第四管路26再次之,第二管路24距离第三侧面第一子侧面8a所在位置最远。

此外,各管路被定位成在连通部位以外互不干扰,并且有足够的间距以保证结构足够的承压能力而不产生管路爆裂。在本实施例中,各管路相对各侧面都是垂直的,但可也可以在不互相干扰的范围内具有相对上述对应的侧面不垂直的角度。

在所述液压控制单元管路的成型过程为机械加工,除此之外,在适合成型的加工条件下,也可采用铸造、增材制造等其他加工方式。基体3上还设置有在车辆中机械固定的结构,在图示中未示出,应根据车型实际需要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111、第二电磁阀112、第三电磁阀113收容在基体3和壳体1的密封结构之中,能够有效保护其承受外部损伤。电磁阀装配结构为分体式集成装配,能够有效缩减电磁阀本体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单元集成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基体3总体外形为长方体,使得基体3的加工变得更为方便,但基体3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