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15740发布日期:2022-11-09 06:0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液压换向阀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


背景技术:

2.液压换向阀是利用控制液体压力推动阀芯来改变流体流动方向的方向控制阀,液压电磁换向阀是用电磁力作用于密封在导磁套管内的铁芯完成阀门开启和关闭,并因此来控制流体的开关和流动方向,甚至流速大小。
3.相关技术中,导磁套管包括带有螺纹接口的前端套管、隔磁环和后端套管,隔磁环连接在前端套管和后端套管之间,隔磁环的制造是采用堆铜焊的工艺来实现,这种设计方式采用高温氩弧焊接铜丝,用来在套管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形成铜环,以铜的不导磁特性来实现隔磁环的作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高温焊接铜丝形成铜环作为隔磁环,不仅存在高温焊接导致的材料变形,后续必须再采用机加工方式去除材料,且精度不易控制,导致电磁阀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卡阀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焊接后隔磁环变形导致电磁阀卡阀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包括前端套管和后端套管,所述前端套管与所述后端套管之间通过隔磁件相连接,所述前端套管、所述后端套管与所述隔磁件同轴设置;
8.所述前端套管朝向所述后端套管的端面上开设有前端槽,所述隔磁件背向所述后端套管的一端嵌设在所述前端槽内,所述后端套管朝向所述前端套管的端面上开设有后端槽,所述隔磁件背向所述前端套管的一端嵌设在所述后端槽内,所述隔磁件背向所述前端套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端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磁件的一端嵌设在前端槽内,隔磁件的另一端嵌设在后端槽内,这使得前端套管与套筒后端通过隔磁件连接构成该导磁套管,而后对前端套管与隔磁件、后端套管与隔磁件之间的连接缝处进行焊接即可完成固定,隔磁件使有用信号通过,对高频干扰信号的通过进行抑制,以保证该导磁套管的功能。一方面,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均可预制,而后进行装配并固定,这使得该导磁套管的精度高,有利于减少发生卡阀的情况;另一方面,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先拼接再固定,相较于使用铜丝氩弧焊接作为隔磁环,这可降低焊接时隔磁环产生形变,甚至熔化而渗入该导磁套管内导致卡阀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所述隔磁件包括固定环和一对嵌入环,所述嵌入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环的两端面上,一个所述嵌入环嵌设在所述前端槽内,另一个所述嵌入环嵌设在所述后端槽内,所述固定环抵紧在所述前端套管与所述后端套管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抵紧在前端套管和后端套管之间,一个嵌入环嵌设在前端槽内,另一个嵌入槽嵌设在后端槽内,此结构有助于增加隔磁件与前端套管、隔磁件与后端套管的接触面积,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的固定稳定性。且装配完成后进行焊接时,嵌入环可对焊接材料行拦截,以降低焊接材料渗入该导磁套管而影响精度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嵌入环的直径与所述固定环的外径相同,所述前端槽开设在所述前端套管的外壁上,所述后端槽开设在所述后端套管的外壁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入环套设在前端套管与后端套管上,前端套管后端套管的外壁与嵌入环的内壁相互抵紧,后端套管的外壁与嵌入环的内壁相互抵紧,从而通过嵌入环对前端套管与后端套管完成固定。此结构有助于增加隔磁件与前端套管、隔磁件与后端套管的接触面积,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的固定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嵌入环的直径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径相同,所述前端槽开设在所述前端套管的内壁上,所述后端槽开设在所述后端套管的内壁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端套管与后端套管均套设在嵌入环上,前端套管后端套管的内壁与嵌入环的外壁相互抵紧,后端套管的内壁与嵌入环的外壁相互抵紧,从而通过嵌入环对前端套管与后端套管完成固定。此结构有助于增加隔磁件与前端套管、隔磁件与后端套管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钎焊固化的面积,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的固定稳定性。
16.可选的,一个所述嵌入环的直径与所述固定环的外径相同,一个所述嵌入环的直径与所述固定环内径相同,所述前端槽及所述后端槽分别对应所述嵌入环开设。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嵌入环相互抵紧,后端套管与嵌入环相互抵紧,从而通过嵌入环对前端套管与后端套管完成固定。此结构有助于提升隔磁件与前端套管、隔磁件与后端套管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钎焊固化的面积,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的固定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后端套管内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后端套管同轴设置,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衔铁;
19.所述前端套管内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衔铁相贴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磁场的磁力线通过中间非磁性隔磁件进入套管内部,并产生磁力作用在衔铁上,使得衔铁在滑槽内沿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随后衔铁通过推杆顶推液压电磁阀的阀芯,从而实现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
21.可选的,所述滑槽贯穿所述后端套管,所述后端套管背向所述前端套管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有堵头;
22.所述滑槽的槽壁上环绕固定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堵头上环绕开设卡嵌槽,当所述第一密封圈嵌设在所述卡嵌槽内时,所述堵头与所述滑槽的内壁相贴合。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堵头封堵在后端套管背向前端套管的一端,且密封圈嵌设在卡嵌槽内对堵头进行固定,使得后端套管内密封并形成内腔,后端套管内可填充油液,从而减小衔铁与后端套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有助于提升该导磁套管的灵敏度,且可减少
衔铁与后端套管摩擦而产生磨损的情况。
24.可选的,所述堵头内沿轴线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设置有应急推杆,所述应急推杆上环绕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的槽底固定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抵紧在所述环槽的槽底与所述通槽的槽壁之间。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抵紧在环槽的槽底与通槽的槽壁之间,对应急推杆进行固定,且对后端套管形成密封。在液压电磁铁失电无法通过线圈产生磁力推动衔铁的情况下,推动应急推杆以推动衔铁运动,使得在应急状况下可实现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隔磁件的一端嵌设在前端槽内,隔磁件的另一端嵌设在后端槽内,这使得前端套管与套筒后端通过隔磁件连接构成该导磁套管,而后对前端套管与隔磁件、后端套管与隔磁件之间的连接缝处进行焊接即可完成固定,隔磁件使有用信号通过,对高频干扰信号的通过进行抑制,以保证该导磁套管的功能。一方面,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均可预制,而后进行装配并固定,这使得该导磁套管的精度高,有利于减少发生卡阀的情况;另一方面,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先拼接再固定,相较于使用铜丝焊接作为隔磁环,这可降低焊接时隔磁环产生形变,甚至熔化而渗入该导磁套管内导致卡阀的可能性;
28.2、固定环抵紧在前端套管和后端套管之间,一个嵌入环嵌设在前端槽内,另一个嵌入槽嵌设在后端槽内,此结构有助于增加隔磁件与前端套管、隔磁件与后端套管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钎焊固化的面积,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前端套管、后端套管与隔磁件的固定稳定性。且装配完成后进行焊接时,嵌入环可对钎料进行拦截,以降低钎料渗入该导磁套管而影响精度的可能性;
29.3、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磁力作用在衔铁上,使得衔铁在滑槽内沿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随后衔铁通过推杆顶推液压电磁阀的阀芯,从而实现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导磁套管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导磁套管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导磁套管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导磁套管的优化方案示意图。
34.附图标记:1、前端套管;11、前端槽;12、限位槽;2、后端套管;21、后端槽;22、滑槽;3、隔磁件;31、固定环;32、嵌入环;4、衔铁;5、推杆;6、堵头;61、卡嵌槽;62、通槽;7、第一密封圈;8、应急推杆;81、环槽;9、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一: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参照图1,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用于驱动液压电磁阀开启或关闭。使用时,在该导磁套管外套设有线圈,当线圈通电时该导磁套管在磁力作用下驱动液压电磁阀的磁芯移动,从而驱动液压电磁阀开启或关闭。
38.参照图1,该导磁套管包括前端套管1、后端套管2及隔磁件3,隔磁件3前端套管1的端面上开设有前端槽11,隔磁件3的一端嵌设在前端槽11中,后端套管2的端面上开设有后端槽21,隔磁件3的另一端嵌设在后端槽21中,即前端套管1与后端套管2通过隔磁件3相连通,且前端套管1、后端套管2及隔磁件3同轴设置。当前端套管1与后端套管2分别卡接在隔磁件3上后,在前端套管1与隔磁件3之间的缝隙处、后端套管2与隔磁件3的缝隙处进行钎焊以固定,从而完成前端套管1、后端套管2及隔磁件3的固定,前端套管1、后端套管2及隔磁件3装配后进行钎焊即可使用,工艺简单,可节约成本。
39.相较于使用堆铜焊在前端套管1与后端套管2之间形成隔磁环以进行固定,前端套管1、后端套管2及隔磁件3均可进行预制,有利于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降低液压电磁阀产生卡阀而失效的可能性,且减少了堆铜焊时采用高温氩弧焊接铜丝导致材料变形的情况,进一步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
40.参照图1,后端套管2内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22,滑槽22与套管的中轴线相重合,滑槽22内滑动设置有衔铁4,当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力,磁力作用在衔铁4上,从而驱动衔铁4在滑槽22中沿后端套管2的长度方向朝向靠近或远离前端套管1的方向移动。前端套管1内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限位槽12,限位槽12内滑动设置有推杆5,限位槽12与推杆5的中轴线相重合,推杆5与衔铁4相贴合。滑槽22对衔铁4进行限位及引导,限位槽12对推杆5进行限位及引导,操作时,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衔铁4在滑槽22内滑动,并对推杆5进行顶推,而后推杆5对液压电磁阀的阀芯进行顶推,从而实现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
41.参照图1,后端套管2背向前端套管1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有堵头6,堵头6与滑槽22的槽壁相贴合,且推杆5与限位槽12的槽壁相贴合,因此后端套管2的一端由前端套管1进行封堵,后端套管2的另一端由堵头6进行封堵,这使得后端套管2内的滑槽22密封并形成内腔,衔铁4滑动设置在后端套管2的内腔中,在后端套管2的内腔中可填充并充满高压油液,使得衔铁4受力均匀,且有助于减小衔铁4与后端套管2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提升该导磁套管的灵敏度,并降低衔铁4与后端套管2因摩擦而产生破损的情况。
42.滑槽22的槽壁上抵紧有第一密封圈7,堵头6上环绕开设有与第一密封圈7相对应的卡嵌槽61,当堵头6嵌设在后端套管2的滑槽22中时,第一密封圈7嵌设在卡嵌槽61中,且第一密封圈7抵紧在卡嵌槽61的槽底上,既可以对堵头6进行固定,减少堵头6脱出滑槽22的情况,也可提升后端套管2内腔的密封性。
43.参照图1,堵头6内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槽62,通槽62与堵头6同轴设置,且通槽62贯穿堵头6设置。通槽62内滑动设置有应急推杆8,当液压电磁铁失电无法通过线圈产生磁力推动衔铁4的情况下,推动应急推杆8以推动衔铁4运动,随后衔铁4通过推杆5顶推液压电磁阀的阀芯,使得在应急状况下仍可实现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应急推杆8上环绕开设有环槽81,环槽81的槽底上环绕固定有第二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9背向应急推杆8的一端抵紧在通槽62的槽壁上,从而提升后端套管2内腔的密封性,相较于直接将第二密封圈9固定在应急推杆8上,此机构可对第二密封圈9形成保护,以降低第二密封圈9受摩擦力过大而脱出环槽81的可能性。
44.参照图1,隔磁件3由固定环31和一对嵌入环32组成,嵌入环32分别设于固定环31的两个端面上,且固定环31与嵌入环32同轴设置。固定环31与嵌入环32采用304不锈钢一体成型而成,以304不锈钢的不导磁特性来实现隔磁的作用,从而使得有用信号进入该导磁套
管内,而对高频干扰信号的通过进行抑制,以减少高频干扰信号对衔铁4产生影响导致该导磁套管失效的情况。且隔磁件3采用全钢材质,这使得该高精度导磁套管可承受更高压力,相较于堆铜焊结构导磁套管的液压电磁阀工作压力范围为210bar至250bar,配备有该高精度导磁套管的液压电磁阀工作压力范围可达350bar至420bar。
45.嵌入环32的直径与固定环31的外径相同,前端槽11环绕开设在前端套管1的外壁上,后端槽21环绕开设在后端套管2的外壁上,即隔磁件3的一端套设在前端套管1上,隔磁件3的另一端套设在后端套管2上,从而对前端套管1与后端套管2进行连接,且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均为过盈配合。此结构增大了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更为牢固,对嵌入环32与前端套管1、嵌入管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即可完成固定,且钎料难以由嵌入环32与前端套管1的连接处、嵌入环32与后端套管2的连接处渗入该导磁套管内,这可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的实施原理为:将隔磁件3一端的嵌入环32套设在前端套管1上,将隔磁件3另一端的嵌入环32套设在后端套管2上,对嵌入环32与前端套管1、嵌入管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固定。操作时,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磁力驱动衔铁4在滑槽22内滑动,衔铁4对推杆5进行顶推,随后推杆5对液压电磁阀的阀芯进行顶推,从而控制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当液压电磁铁失电无法通过线圈产生磁力推动衔铁4的情况下,推动应急推杆8以推动衔铁4运动,使得在应急状况下可控制液压电磁阀的开启与闭合。
47.实施例二:
4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考图2,嵌入环32的直径与固定环31的内径相同,前端槽11环绕开设在前端套管1的内壁上,后端槽21环绕开设在后端套管2的内壁上,即前端套管1套设在隔磁件3的一端上,后端套管2套设在隔磁件3的另一端上,从而对前端套管1与后端套管2进行连接,且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均为过盈配合。此结构同样增大了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更为牢固,对固定环31与前端套管1、固定环31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即可完成固定,嵌入环32对钎料进行阻拦,使钎料难以渗入该导磁套管内,这可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的实施原理为:将前端套管1套设在隔磁件3一端的嵌入环32上,将后端套管2套设在隔磁件3另一端的嵌入环32上,对嵌入环32与前端套管1、嵌入管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固定。
50.实施例三:
5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考图3,一个嵌入环32的直径与固定环31的内径相同,一个嵌入环32的直径与固定环31的外径相同,嵌入环32根据材料差异或使用需求套设或嵌设在前端套管1或后端套管2上,随后对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即可完成固定,既可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也可提升该导磁套管的生产效率。
52.参考图4,为提升该导磁套管的整体性,隔磁件3采用锥型结构,使得嵌入环32的直径由靠近固定环31的一端朝远离固定环31的一端逐渐缩小,即固定环31的横截面呈锥形,这可提升固定环31与嵌入环32的连接效果,保证该导磁套管的精度。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精度导磁套管的实施原理为:前端套管1与隔磁件3的一端相卡接,前端套管1与隔磁件3的另一端相卡接,对隔磁件3与前端套管1、隔磁件3与后端套管2之间的缝隙进行钎焊固定。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