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26732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特别涉及向压缩机构的滑动部供油的方案。
【背景技术】
[0002]迄今为止,具有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并在两个涡旋盘之间压缩流体的涡旋式压缩机已为人所知,这种涡旋式压缩机广泛地应用于制冷装置等中。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这种涡旋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具有:收容在机壳中的电动机;以及被该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驱动轴的端部与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接合部接合。如果驱动轴被电动机驱动而旋转,则动涡旋盘相对于静涡旋盘偏心旋转。由此,两个涡旋盘之间的压缩室逐渐减小,从而流体在该压缩室被压缩。
[0004]此外,壳体固定在机壳的内周面上,上述壳体将驱动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在壳体的上侧中央部形成有收容室,以便收容驱动轴与动涡旋盘的接合部。此外,在驱动轴的下端部设置有油泵,上述油泵将机壳底部的贮油部中的油吸上来。伴随着驱动轴的旋转而被油泵吸上来的油在驱动轴内的油流路中向上方流动,并供往驱动轴的轴承部、驱动轴与动涡旋盘的接合部之间的滑动部,然后向收容室流出。贮存在该收容室中的油依次在从该收容室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油流路44a以及从该油流路44a的流出侧向上方延伸的油流路44b中流动,并供往压缩机构的滑动部(受力滑动面)。由此,在专利文献I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利用已用于对驱动轴与动涡旋盘的接合部之间的滑动部进行润滑之后的油,来对压缩机构的受力滑动面进行润滑。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 - 2148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涡旋式压缩机中,为了将收容室内的油可靠地供往压缩机构的滑动部,需要总是将一定量的油驻留在收容室内。另一方面,如果这样做而将一定量的油贮存在收容室内,则收容在收容室中的驱动轴或接合部处于浸渍在油中的状态。因此,在驱动轴旋转的状态下,驱动轴或接合部与油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进而搅拌损耗也增加,由此导致电动机的动力增大。
[0010]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收容室内的油的搅拌损耗的涡旋式压缩机。
[0011]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2]第一方面的发明以如下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作为对象:上述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机壳15 ;电动机50,其收容在该机壳15内;驱动轴60,其被该电动机50驱动;压缩机构20,其具有动涡旋盘40和静涡旋盘30,上述动涡旋盘40具有供该驱动轴60的端部接合的接合部43,上述动涡旋盘40相对于该驱动轴60进行偏心旋转;壳体25,其具有轴承部28和收容部26,上述轴承部28支撑上述驱动轴60,上述收容部26收容上述接合部43 ;以及油运送机构75,其运送上述机壳15的贮油部18内的油;在上述驱动轴60上形成有供油通路70,上述供油通路70将利用上述油运送机构75运送的油供往上述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并且,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25上形成有凹部78和供油通路70,上述凹部78形成在上述收容部26的底部26a,已对上述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之后的油贮存在上述凹部78内,上述供油通路70将该凹部78内的油送往上述压缩机构20的滑动部35,45ο
[0013]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驱动轴60的端部与动涡旋盘40的接合部43接合,由此驱动轴60与动祸旋盘40连结。如果电动机50对驱动轴60进行驱动以使其旋转,则动祸旋盘40相对于静涡旋盘30进行偏心旋转。由此,静涡旋盘30与动涡旋盘40之间的压缩室的容积则扩大和缩小,流体在该压缩室中被压缩。
[0014]油运送机构75将机壳15的贮油部18内的油经由供油通路70供往驱动轴60与接合部43之间的滑动部44。由此,油对滑动部44进行润滑,从而滑动阻力减小。已用于对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的油向收容接合部43的收容部26的内部流出。在本发明中,凹部78形成在收容部26的底部,因此已流出的油向凹部78的内部流下来。因此,在收容部26中,抑制油贮存至接合部43的周围为止。其结果是,在旋转中的接合部43处的油的搅拌损耗减小。
[0015]流入到凹部78的油通过供油路90向压缩机构20的滑动部35、45运送。凹部78位于比收容部26的底部低的位置处,因此收容部26内的油依次被供往凹部78内。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凹部78内的油供往压缩机构20的滑动部35、45。
[0016]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凹部78由包围上述轴承部28的整周的环状的槽78构成。
[0017]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的凹部由环状的槽78构成,上述槽78包围驱动轴60的轴承部28的整周。如果在轴承部28的整周上形成环状的槽,则壳体25中环状槽78与轴承部28之间的部位的弹性系数减小。因此,即使驱动轴60旋转时该驱动轴60的轴心倾斜,该部位也容易沿驱动轴60的外周面变形。其结果是,能够避免驱动轴60的外周面与轴承部28发生部分接触,从而能够减少轴承部28的轴承负荷。
[0018]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壳体25上形成有排油路80,上述排油路80将上述收容部26内的油送往上述贮油部18。
[0019]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对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之后流入到收容部26内的油中的一部分通过排油路80返回贮油部18。由此,能够避免贮油部18中的油不足的情况。此外,使收容部26内的油通过排油路80返回至贮油部18,由此能够抑制收容部26内的油面高度上升。因此,能够防止接合部43浸渍在油中,从而旋转中的接合部43处的油的搅拌损耗减小。
[0020]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沿着上述收容部26的底部26a布置且在该收容部26的内部开口。
[0021]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沿着收容部26的底部26a形成,因此能够迅速地将从凹部78溢出的油引向排油路80。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收容部26内的油面高度上升。
[0022]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上述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在上述凹部78的内部开口。
[0023]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从收容部26流入到凹部78内的油中的一部分通过排油路80返回贮油部18。因此,能够防止凹部78内的油向收容部26溢出,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收容部26内的油面高度上升。
[0024]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凹部78的内部形成有隔离部件100,上述隔离部件100从上述凹部78的底部开始形成至开口面,上述隔离部件100划分出第一室SI和第二室S2,上述第一室SI与上述供油路90的流入口 90a连通,上述第二室S2与上述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连通,上述第一室SI的容积大于上述第二室S2的容积。
[0025]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凹部78的内部被隔离部件100划分为第一室SI和第二室S2。与供油路90连接的第一室SI的容积大于与排油路80连接的第二室S2的容积。因此,第一室SI中的用于对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之后流入凹部78内的油的量多于第二室S2中的用于对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之后流入凹部78内的油的量。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充分确保经由供油路90供往压缩机构20的滑动部35、45的油。
[0026]第七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中,上述供油路90的流入口 90a的高度位于比上述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的高度低的位置处。
[0027]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供油路90的流入口 90a的高度在比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的高度低的位置处。因此,当油面的高度在供油路90的流入口 90a与排油路80的流入口80a之间的情况下,该油仅被送往供油路90。另一方面,当油面的高度高于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a的情况下,该油被送往供油路90和排油路80双方。即,在本发明中,流出到收容部26的油相比排油路80优先被供往供油路90,因此能够可靠地对压缩机构20的滑动部35、45进行润滑。
[0028]发明的效果
[0029]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收容部26的底部26a形成了凹部78,因此能够将用于对接合部43的滑动部44进行润滑之后的油送往凹部78内。由此,在收容部26内,能够抑制接合部43浸渍在油中,从而能够减少旋转中的接合部43处的油的搅拌损耗。
[0030]此外,如果油被接合部43搅拌,则存在压缩流体混入到该油中或该油变成雾状的可能性。由此,产生油因自重而难以返回贮油部18从而导致贮油部18内的油量不足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能够抑制接合部43浸渍在油中的情况,从而还能够防止压缩流体混入到油中或油变成雾状的情况。因此,能够迅速地使已用于对滑动部44进行润滑的油返回至贮油部18,从而能够防止所谓油流出现象。
[0031 ]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用环状的槽78构成凹部,从而能够防止驱动轴60与轴承部28部分接触。即,在本发明中,环状的槽78兼作用于贮存油的凹部78和所谓弹性槽,因此能够实现对装置结构的简化。
[0032]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流出到收容部26的油经由排油路80返回贮油部18,因此能够防止接合部43浸渍在油中,从而能够抑制接合部43对油进行搅拌。特别是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排油路80的流入口 8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