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389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血压计等定速排气阀使用的流量控制用的电磁阀,特别涉及构造简单、能使排气量渐渐增大的流量控制阀。
该血压计的流量控制阀,使加压后的绑带内的压力渐渐减压是很重要的,为此,必须渐渐地加大与绑带连通的压力流出口的大小。这样的具有代表性的流量控制阀记载在日本特开平6-47007号公报中。该流量控制阀由与绑带连通的空气流出口、可关闭该流出口并安装在可动轴前端的密封件、和沿轴方向驱动可动轴的螺线管构成。
上述公报记载的流量控制阀,空气流出口和密封件的各端面形成为相互不平行的平坦面,通过使密封件渐渐离开空气流出口,不一下子将空气流出口开放,而是阶段地开放。把绑带内的压力下降预定值,血压测定结束后,切断螺线管的电流,用弹簧将可动轴推下,使绑带内的压力急速地下降到大气压。
但是,上述公报记载的流量控制阀,其空气流出口的端面或密封件的端面中的任一方相对于滑动轴的移动方向稍稍倾斜,有时密封件的姿势会影响空气的流出量。因此,必须微妙地调节空气流出口和密封件的各端面的倾斜角,同时,必须使可动轴的姿势不变地顺利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零部件数目、降低成本的流量控制阀。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控制微量排出的流量控制阀。
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由使压力流体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具有任意开闭上述流出口的压接部的阀体、使上述阀体的压接部移动的阀作动体构成,从流出口排气时,闭塞流出口的阀体的压接部的平面由于来自流出口的排气而进行倾斜。
上述阀体,在压接部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设有支承板,上述压接部是从大致圆筒状密封件的底部开口嵌入芯而形成的。上述大致圆筒状密封件和支承板是用橡胶、塑料等弹性材料一体形成的。上述支承板的宽度与上述压接部的外径尺寸基本相同。
从流出口排气时,为了由流出口的排气使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倾斜,只要将流出口的中心与阀体压接部的中心错开即可。为了使上述流出口的中心与阀体压接部的中心错开,例如,可以使流出口与连接管(该连接管与绑带连通)的轴心错开,或者使阀体的一方支承板比另一方支承板短,这样,可与压接部的中心错开。
另外,从流出口排气时,为了由流出的排气使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倾斜,只要将阀体的一方支承板厚度做得比另一方支承板薄,或者把芯嵌入的位置从圆筒状密封件的中心错开,这样,可使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比另一方支承板小。
把流出口从绑带连通的连接管的轴心错开时,由于排气冲到错开压接部中心的位置,所以,压接部的平面倾斜。另外,如果把阀体的一方支承板形成为比另一方短,则流出口与压接部的中心错开,同时,支承板的弹簧作用产生差别,所以,压接部的平面被排气倾斜。
另外,把阀体的一方支承板厚度形成得比另一方薄时、或者与阀体的圆筒状中心错开地嵌入芯时,由于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比另一方支承板的减弱,所以,由流出口的排气使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倾斜。
另外,也可以在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通过形成上述沟槽或缝隙来减小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同时,即使流出口的排气压小时,也能抑制反动。因此,可长期保持阀体压接部平面的倾斜,可更加微细地控制排气。
形成在上述阀体支承板上的沟槽或缝隙,可以对称或非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另外,上述沟槽或缝隙的形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弧形,也可以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侧面垂直方向,也可以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侧面倾斜的方向。
图2是

图1中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阀体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剖面图。
图8是图7中的B-B线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流出口被阀体的闭塞状态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流出口与阀体的压接部关系的说明图。
图1至图3表示本发明流量控制阀的第1实施例。该流量控制阀的整体构造是,平面为大致长方形状的阀体3的两端部挟持在圆筒状的壳体1与盖体2之间,在壳体1内配设着收容螺线管4和磁铁5的筒状收容体6。在收容体6的贯通孔7内嵌入着可移动的、将阀体3推上的阀作动体8。
具体地说,在圆筒状壳体1的周壁11的侧面,平行地设有相向的切削而成的平坦面12、12。在壳体1的底部13的中心设有供阀作动体8的端部穿过的通孔14,在上部开口部的内侧形成台阶部15。盖体2由上板21和周壁22构成,在上板21的中央部朝着阀作动体8的移动方向突出设置着与绑带连通的连接管23。在周壁22的下端内侧设有与上述台阶部15嵌合的凸部24。
设在连接管23内的流出通路25的流出口26突出于上板21的下面。在上板21上,在挟着连接管23地隔开180度的位置设有排出口27、27,在周壁22的侧面平行地设有相对的切削而成的平坦面28。盖体2与壳体1组装起来时,该平坦面28与壳体1的平坦面12对齐。
连接管23的轴心与阀作动体8的轴心处在同一直线上,但是,流出通路25的中心与连接管23的中心错开,其错开方向最好是后述阀体3的长度方向。
阀体3如图3所示,在大致圆柱形的压接部31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在相对于压接部31侧面垂直的方向,设有支承板32、32。上述压接部31是从圆筒状密封件33的底部开口嵌入芯34而形成的。
支承板32、32和圆筒状密封件33,用橡胶、塑料等弹性材料形成为一体。支承板32、32约为同样的厚度,其宽度尺寸与压接部的外径尺寸约相同。支承板32、32的端部,以架设在圆筒状壳体1的上部开口部台阶部上的状态,挟持在壳体1与盖体2的周壁22之间。
压接部31的轴心和连接管23的轴心基本处在同一直线上。圆筒状密封件33的、压接在流出口26上的面形成为平面35。该平面35基本平行于流出口26。如上所述,由于阀体3的支承板32、32是用弹性材料形成的,所以,当芯34从图2下方被往上推时,支承板32、32伸长,将圆筒状密封件33的平面35压接在流出口26上,可将流出口26闭塞住。压接部31的轴心和连接管23的轴心在约同一直线上,但是流出通路25与连接管23的轴心错开,所以,流出口26被压接在圆筒状密封件33的与轴心错开的位置。
在壳体1内收容着圆筒状的收容体6,使阀作动体8往图2中上方移动的螺线管4和配置在该螺线管4外侧的磁铁5配设在该圆筒状收容体6内。圆筒状收容体6是由内壁62和外壁63构成的双重构造,内壁62的内侧,作为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7,内壁62与外壁63之间形成为环状槽64。上述螺线管4和磁铁5收容在该环状槽64内。
上述阀作动体8由朝径方向外侧稍稍伸出于螺线管4的凸缘部81和滑动轴82形成。在凸缘部81的上面中央部,在滑动轴82的轴心位置突出设置着半圆球形的凸部83。在滑动轴82的外周面设有防止在与贯通孔7之间晃动的环状凸部84。当电流流过螺线管4产生电磁力而使阀作动体8移动时,上述凸部83与芯34相接。这样,将压接部31往图2上方推压,用圆筒状密封件33将流出口26闭塞住。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特征是,将阀体的中心与连接管的流出口及阀作动体的凸部的中心错开。即,设在连接管23中心的流出通路25a的流出口26a和阀作动体8的凸部83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时,流出通路25a和滑动轴82的轴心最好也与流出口26a及凸部83的中心约在同一直线上。
构成阀体3a的压接部31的中心与流出口26a及凸部83的中心错开。与压接部31的中心错开方向可以是在压接部31两侧隔开180度形成的任一方支承板32侧。图4中,支承板32b短,支承板32a长。因此,是错开压接部31方向的支承板短,相反侧的支承板长,这样,在图4中,是右侧长、左侧短。另外,除了阀体3a及流出口26a的构造外,其余与第1实施例相同,对相同的部分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
上述第2实施例中,从流出口26a完全闭塞的状态使阀作动体8朝图4中下方渐渐下降时,由于流出口26a从压接部31的中心错开,一方支承板长,弹簧作用减小,所以,通过流出通路25a排出的空气使压接部31的平面35倾斜,成为不平行于流出口26a的下端面的关系。另外,阀作动体8渐渐下降时,平面35以倾斜状态渐渐离开流出口26a,所以,可微速排气。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剖面图,其它构造与图4相同,对其整体的说明从略。该实施例的特征是,构成阀体的支承板的一方形成得薄。即,与第2实施例同样地,在大致圆柱形压接部31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把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支承板32c、32d设在垂直于压接部31侧面的方向。支承板32d的厚度T1比支承板32c的厚度t薄,以减小其弹簧作用。该第3实施例中压接部31的中心,与流出口26a及凸部83的中心基本处在同一直线上。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的剖面图,其它构造与图4相同,对其整体的说明从略。该实施例的特征是,将压接部31a的芯34朝支承板的一方侧错开,以减小另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即,与上述第1至第3实施例同样地,在大致圆柱形压接部31a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把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支承板32、32设在水平方向。上述压接部31a是把芯34a嵌入底部开口的圆筒状壳密封件33内而形成的。上述圆柱状密封件33a的周壁在一方支承板侧形成得厚度大,在另一方侧形成得厚度小,与底部开口的中心错开。因此,嵌入芯34a后,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减小。
上述第3及第4实施例中,也与第1及第2实施例同样地,从流出口26a完全闭塞的状态使阀作动体8渐渐下降时,由于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小,所以,通过流出通路25排出的空气使压接部31、31a的平面35倾斜,成为不平行于流出口26的下端面的关系。平面35以倾斜状态渐渐离开流出口26,所以,可微速排气。
图7和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d的俯视图及剖面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图7以下的实施例中,在支承板32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这样,使一方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小于另一方支承板。
即,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地,在大致圆柱形压接部31a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把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支承板32、32设在水平方向。上述压接部31是把芯34嵌入底部开口的圆筒状壳密封件33内而形成的。在上述支承板32、32的上面设有圆弧形的沟槽37、37a。该圆弧形的沟槽37、37a呈点对称地设在支承板32、32方向的中心线X的上下。
如图8所示,设沟槽37距压接部31的间隔为L,沟槽宽度为T,设沟槽37a距压接部31的间隔为L1,沟槽宽度为T1,则L和T的关系如下。即,当L=L1时,T>T1,或者T<T1。当T=T1时,L>L1或者L<L1。这样,通过对沟槽37、37a距压接部31的间隔或沟槽宽度设置差,减小一方侧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同时抑制其反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e的俯视图。该实施例与图7所示第5实施例的不同点是沟槽位置不同。即,设在支承板32上面的沟槽38、38a对称地设在支承板32、32方向的中心线X上。设沟槽38距压接部31的间隔为L,沟槽宽度为T,设沟槽38a距压接部31的间隔为L1,沟槽宽度为T1时,L与T的关系与图7所示第5实施例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f的俯视图。该实施例中,将沟槽39、39a分割并对称地设在支承板32、32方向的中心线X的两侧。沟槽39和沟槽39a的距压接部31的间隔及沟槽宽度关系与上述第5实施例、第6实施例中的相同,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g的俯视图。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是,沟槽40、40a设置成虚线状。沟槽40和沟槽40a的距压接部31的间隔及沟槽宽度的关系与上述实施例5、实施例6相同,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h的俯视图。该实施例的特征是,沟槽41、41a非对称地设在支承板32、32方向中心线X的两侧。即,沟槽41的长度比沟槽41a长。沟槽41和沟槽41a的距压接部31的间隔及沟槽宽度虽然相同,但由于长度有差别,所以,减小一方侧支承板的弹簧作用。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阀体3i的俯视图。该实施例的特征是,沟槽42、42a设在支承板32、32侧面的垂直方向。该沟槽42和沟槽42a的距压接部31的间隔及沟槽宽度的关系与上述第5实施例、第6实施例中的相同,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7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是在支承板上形成了沟槽,但也可以把上述各实施例的沟槽变成缝隙。变成缝隙时,支承板32、32任一方侧的缝隙距压接部31的间隔和/或缝隙长度设有差别,以减小一方侧支承板的弹簧作用。这样,在支承板32、32上形成沟槽或缝隙,可以敏感地反应从流出口26a排出的空气压。因此,即使空气压弱时,支承板32、32的反动也少,可长期保持平面35的倾斜面。
另外,图7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沟槽或缝隙,也可以组合到图6之前所示第1至第4实施例中。与第1至第4实施例组合实施时,因为支承板32、32中的一方,其弹簧作用已经减小,容易挠曲,所以,沟槽或缝隙可以形成为对称状。
下面,参照图14和图15说明图2所示第1实施例之流量控制阀的动作。先把规定值的电流通过螺线管4,使其产生电磁力,在图14中使阀作动体8往上方移动。当阀作动体8移动到上方时,凸部83与阀体3的芯34相接,对抗支承板32、32的弹簧作用将阀体3推上,将圆筒状密封件33的平面35压接在流出口26上,将其完全闭塞。
然后,一点一点地减少供给螺线管4的电流,进入血压计的微速排气过程。随着电流的减少,电磁力减弱,所以,借助支承板32、32的弹簧作用,阀作动体8渐渐被朝图14中下方推下。随着阀作动体8的被推下,流出口26渐渐开放,由于流出口26从压接部31的中心错开,凸部83与压接部31的中心相接,所以,平面35在排气的作用下稍稍倾斜。该倾斜可控制微细的排气。
图15(a)表示压接部31将流出口26开放的瞬间。图15(b)表示压接部31的平面35倾斜,从图中右侧渐渐排气的情形。这样,通过渐渐减弱螺线管4的电磁力,利用支承板的弹簧作用将阀作动体8推下,被闭塞的空气渐渐排出。把绑带内的压力下降到预定值后,停止对螺线管4供给电流时,在支承板32、32的弹簧作用下,流出口急速开放,可将绑带内的压力急速地降低到大气压。
第2实施例以下的流量控制阀也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动作,具有排气量渐增的排气特性。其详细说明从略。另外,将第1至第4实施例与第5以下的实施例组合时,可抑制反动,长期保持压接部的倾斜。
从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流出口和闭塞该流出口的压接部平面是相互平行的,所以,只要用很少的推压力就可以闭塞。另一方面,在开放流出口时,压接部的平面在从流出口的排气作用下倾斜。因此,流出口随着压接部的移动而渐渐开放,可微细且连续地控制排气流量。另外,由于阀体的支承板具有弹簧作用,所以,压接部的平面被流出口的排气倾斜时,可以使阀作动体移动,不需要已往那样的、使阀作动体移动的螺旋弹簧。因此,可削减零部件数目,降低成本。把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用于血压计时,可微细地控制排气流量。
权利要求
1.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由使压力流体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具有任意开闭上述流出口的压接部的阀体、使上述阀体的压接部移动的阀作动体构成,从流出口排气时,阀体的压接部的平面在流出口的排气的作用下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体,在其压接部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支承板,上述压接部是从与支承板一体地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大致圆筒状密封件的底部开口嵌入芯而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板的宽度与上述压接部的外径尺寸基本相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上述流出口从阀体压接部的中心错开,使得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在流出口的排气的作用下倾斜。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上述流出口从与绑带连通的连接管的轴心错开,使流出口的中心与阀体压接部的中心错开。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通过把上述阀体的一方支承板形成得比另一方支承板短,使压接部的中心朝着支承板的一方侧与流出口的中心错开。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通过将阀体的一方支承板的厚度形成得比另一方支承板薄,使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在流出口的排气作用下倾斜。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嵌入阀体的基本圆柱状压接部内的芯的中心从压接部的中心错开,使得阀体压接部的平面在流出口的排气作用下倾斜。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非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是圆弧形。
13.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侧面垂直的方向。
14.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侧面倾斜的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是圆弧形,并且对称或非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
16.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同时对称或非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
17.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的支承板上形成沟槽或缝隙,该沟槽或缝隙形成在相对于支承板的侧面倾斜的方向,同时对称或非对称地形成在压接部的两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构造简单、能渐渐增大排气流量的流量控制阀。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由使压力流体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26)、具有任意开闭上述流出口的压接部(31)的阀体(3)、使上述阀体的压接部移动的阀作动体(8)构成,从流出口排气时,闭塞着流出口的阀体的压接部的平面在流出口的排气的作用下倾斜。上述阀体,从大致圆筒状密封件(33)的底部开口嵌入芯(34)而形成压接部,在该压接部的下端部隔开180度地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支承板(32)。上述压接部和支承板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上述支承板的宽度与压接部的外径约相同。为了使压接部的平面被排气倾斜,例如,只要将流出口与阀体压接部的中心错开即可。
文档编号F16K7/14GK1373841SQ00812646
公开日2002年10月9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0日
发明者中泽光弘 申请人:有限会社光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