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379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防止正时皮带与皮带扣接装置产生滑动现象及避免正时皮带脱落于皮带扣接装置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
请参照


图1A,其为一般平台扫描仪的立体示意图。在
图1中,扫描仪100包括基座102及掀盖104,掀盖104是通过一铰链(Hinge)106与基座102扣接,使得掀盖104是以开合的方式配置在基座102上。其中,基座102又包括扫描平台108及底盘(Chassis)110,扫描平台108通常为透明玻璃,其配置在基座102的基座顶面112上,用于置放待扫描文件114,而底盘110是以可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基座102内,用于扫描待扫描文件114且撷取待扫描文件114的图像。
请参照
图1B,其为
图1A的扫描仪的基座的俯视图。在
图1B中,基座102又包括导引杆120、皮带扣接装置122、正时皮带124、马达126、主动齿轮128及惰齿轮130,导引杆120穿过底盘110且固接于基座102的两端,使得底盘110可以沿着
图1B的箭头250及260的方向来回移动于导引杆120上,以进行扫描。主动齿轮128配置在基座102的一侧附近的马达126上,而惰齿轮130是以可原地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基座102的另一侧附近,且马达126提供扫描时底盘110移动所需的动力。
其中,皮带扣接装置122配置在底盘110的一底盘侧面111上,而皮带扣接装置122又包括夹持部122a、齿板122b、凹槽122c及连接部122d,连接部122d的一末端配置在底盘侧面111上,而齿板122b是垂直配置在连接部122d的另一末端,夹持部122a的位置介于齿板122b与底盘侧面111之间,且夹持部122a也垂直配置在连接部122d上。其中,正时皮带124的厚度等于凹槽122c的槽宽,而连接部122d、夹持部122a及齿板122b之间形成一凹槽122c,用于供正时皮带124嵌入扣接,正时皮带124是环状弹性皮带且具有多个齿纹124a,齿纹124a与齿板122b内壁的齿纹124b咬合,如
图1C所示。
另外,正时皮带124通过齿纹124a与主动齿轮128及惰齿轮130咬合扣接,使得正时皮带124圈住于主动齿轮128及惰齿轮130。扫描时,马达126的动力驱使主动齿轮128转动,接着,主动齿轮128分别驱使正时皮带124传动及惰齿轮130转动,使得皮带扣接装置122通过正时皮带124的绕圈转动而驱使底盘110沿着
图1B的箭头250及260的方向来回移动,以让底盘110进行扫描。
然而,由于正时皮带124为具有弹性且于驱使底盘110移动的过程中容易摇晃不定,导致正时皮带124在扫描过程中发生脱离皮带扣接装置122上方的现象,造成扫描动作受到阻断而无法继续进行。另外,一般的齿板122b都不具弹性,当正时皮带124的厚度大于凹槽122c的槽宽时,正时皮带124将无法塞入凹槽122c中,使得正时皮带124无法与皮带扣接装置122扣接而驱使底盘110移动。当正时皮带124的厚度小于凹槽122c的槽宽时,正时皮带124也无法与皮带扣接装置122扣接而驱使底盘110移动。所以,传统的皮带扣接装置122无法与不同厚度的正时皮带124扣接,让皮带扣接装置122的使用范围只能局限扣接于相对应厚度的正时皮带124。倘若正时皮带124损坏且使用者欲更换不同厚度的正时皮带124时,则使用者必须更换相对应的皮带扣接装置122,相当不方便,也浪费组装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种皮带扣接装置,配置在底盘的一侧,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且正时皮带具有多个齿纹,皮带扣接装置包括连接部、夹持部及可挠部,而连接部连接于底盘的一侧,且夹持部配置在连接部上。其中,可挠部配置在连接部上且与连接部及夹持部围成一凹槽,可挠部往凹槽内侧的方向弯曲,而可挠部包括多个齿纹及卡勾,齿纹配置在可挠部内侧,用于与正时皮带的齿纹咬合,且卡勾突出于可挠部,用于卡住正时皮带。此外,当正时皮带置入凹槽中时,可挠部受外力而往凹槽外侧的方向弯曲,以便于正时皮带置入凹槽。当外力移除之后,可挠部恢复原状并与正时皮带扣接,使得正时皮带固定在皮带扣接装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另一种皮带扣接装置,包括连接部、两夹持部、可挠部及扣接部,连接部连接于底盘的一侧,而两夹持部都配置在连接部上且其一具有开口,连接部与两夹持部围成凹槽。其中,可挠部的一端与开口的口壁相连接且以可开合的方式配置在开口处,可挠部包括多个齿纹及凸起物,而齿纹配置在可挠部内侧,用于与正时皮带的齿纹咬合,且凸起物配置在可挠部外侧。此外,扣接部以可扣接的方式扣合于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上,扣接部包括挡板及压板,而挡板用于抵住正时皮带,且压板是与挡板相连接。另外,当正时皮带置入凹槽中且扣接部扣合于两夹持部上时,压板压迫凸起物,可挠部往凹槽内侧的方向弯曲,可挠部与正时皮带扣接,使得正时皮带则固定在皮带扣接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可以与不同厚度的正时皮带紧密扣接,以防止正时皮带与皮带扣接装置产生滑动现象,更可避免正时皮带脱落于皮带扣接装置,让底盘能够与正时皮带扣接,以保持底盘的移动。
图1A为一般平台扫描仪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
图1A的扫描仪的基座的俯视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B为图2A的皮带扣接装置的侧视图;图2C为图2A的皮带扣接装置的可挠部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B为旋转图4A的可挠部180度后的放大示意图;图4C为图4A的底盘及皮带扣接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图4A的可挠部与正时皮带扣接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00扫描仪102基座104掀盖106铰链108扫描平台110、200、400底盘111、204、404底盘侧面112基座顶面114待扫描文件120导引杆122、202、402皮带扣接装置122a、210a、210b、210c、410a、410b夹持部122b齿板122c、212、412凹槽122d、206、406连接部124、214正时皮带124a、124b、214a、208b、408a齿纹126马达128主动齿轮130惰齿轮150、160、250、260、340、350箭头208、408可挠部208a卡勾408b凸起物416方形开口418a、418b滑轴420扣接部420a挡板420b压板
420c、420d、420e滑轨422a、422b定位孔424a、424b定位栓实施例一请参照图2A,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在图2A中,皮带扣接装置202(如图2A的虚线范围内所示)配置在底盘200的一底盘侧面204上,用于供底盘200与正时皮带214扣接,皮带扣接装置202包括连接部206、可挠部208、夹持部210a、210b及210c,而连接部206的一端连接固定于底盘侧面204,且夹持部210b及210c都以直线排列的方式垂直配置在连接部206的另一末端上。其中,夹持部210a垂直配置在连接部206上且其位置位于与底盘侧面204、夹持部210b及210c之间,使得连接部206、夹持部210a、210b及210c形成一凹槽212,用于供正时皮带214沿着图2A的箭头260的方向嵌入扣接。夹持部210b及210c之间具有一间隔,使得可挠部208的底端配置在夹持部210b及210c之间的间隔,可挠部208往凹槽212内侧弯曲且与夹持部210b及210c形成一角度θ,如图2B所示。
请再参考图2A~2B,可挠部208又具有一卡勾208a及多个齿纹208b,卡勾208a配置在可挠部208的顶端,卡勾208a的延伸方向是朝向凹槽212,用于卡住正时皮带214且防止正时皮带214脱落于凹槽212,而齿纹208a配置在可挠部208的内侧,如图2C所示。齿纹208a用于与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咬合,以固定正时皮带214于凹槽212中,避免正时皮带214与皮带扣接装置202产生滑动的现象。其中,可挠部208形成一倒“L”字形结构,而可挠部208与连接部206相连接的连接处的方向与齿纹208b的方向垂直。
需要注意的是,可挠部208具有弹性,且可挠部208的两侧不与夹持部210b及210c相连接,使得可挠部208可以沿图2A的箭头250的方向被使用者施力板开,让使用者方便于将正时皮带214沿着图2的箭头260的方向嵌入于凹槽212中。之后,当使用者松开施力时,可挠部208因其本身具有弹性的缘故而恢复为原来状态,而可挠部208的齿纹208b与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紧密地咬合,且可挠部208的卡勾208a刚好卡住正时皮带214的上缘,如图3所示。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因此,由于可挠部208的弯曲,使得凹槽212的槽宽有弹性增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202可以与不同厚度的正时皮带214扣接,相当实用。
因此,在图3中,本实用新型的可挠部208使得正时皮带214与皮带扣接装置202达到良好的扣接效果,避免产生滑动现象,且也可防止正时皮带214脱落于凹槽212,让底盘200能够通过皮带扣接装置202与正时皮带214扣接,以保持底盘200的移动及扫描动作,避免因正时皮带214的脱落而中断底盘200的移动及扫描动作。
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都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必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接部206、可挠部208、夹持部210a、210b及210c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皮带扣接装置202,而当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202只包括连接部206、夹持部10a及可挠部208时,则连接部206、夹持部210a及可挠部208之间也形成另一凹槽212,让正时皮带214与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202同样可达到扣接的效果,节省生产成本。且当可挠部208的下半部与夹持部210b及210c相连接且可挠部208的上半部不与夹持部210b及210c相连接时,则可挠部208必须朝向凹槽212倾斜另一角度,让可挠部208也可达到压紧正时皮带214效果。
实施例二请参照图4A,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在图4A中,皮带扣接装置402(如图4A的虚线范围内所示)为配置在底盘400的一底盘侧面404,用于供底盘400与正时皮带214扣接。皮带扣接装置402包括连接部406、可挠部408、扣接部420、夹持部410a及410b,而连接部406的一端连接固定于底盘侧面404上,且夹持部410b垂直配置在连接部406的另一末端上。其中,夹持部410a垂直配置在连接部406上且其位置位于夹持部410b及底盘侧面404之间,使得连接部406、夹持部410a及410b形成一凹槽412,用于供正时皮带214沿着图4A的箭头340的方向嵌入扣接。夹持部410a的上末端具有一滑轴418a,而夹持部410b的上下两末端分别具有滑轴418b及418c,且滑轴418a及418b又分别具有定位孔422a及422b。
另外,夹持部410b中具有一方形开口416,而可挠部408的左端配置在方形开口416内的左边口壁上,且可挠部408的其余三端皆不与夹持部410b相连接,使得可挠部408以可开合的方式配置在开口416处。为了防止正时皮带214与皮带扣接装置402扣接后产生滑动现象,本实用新型特别于可挠部408上设计多个齿纹408a及凸起物408b,如图4B及图4C所示,其中,图4B为旋转图4A的可挠部180度后的放大示意图,而图4C为图4A的底盘及皮带扣接装置的俯视图。在图4B~4C中,齿纹408a配置在可挠部408的内侧上,而当正时皮带214沿着图4A的箭头340的方向嵌入凹槽412时,可挠部408的齿纹408a用于与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咬合。
凸起物408b配置在可挠部408的外壁的右端附近,用于接受外力且让可挠部的右端朝向凹槽412摆动,以增强皮带扣接装置402的齿纹408a与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的扣接效果,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为图4A的可挠部与正时皮带扣接的俯视图,可挠部408与开口416的口壁相连接的连接处的方向与齿纹408a的方向平行。
请再参考图4A。在图4A中,扣接部420包括挡板420a、压板420b、滑轨420c、420d及420e,挡板420a的两端连接滑轨420c及420d,而压板420b的两端连接滑轨420d及420e,且挡板420a通过滑轨420d垂直连接于压板420b,让扣接部420形成一倒“L”字形的结构。另外,滑轨420c及420d中又分别具有定位栓424a及424b。
当扣接部420沿着图4A的箭头350的方向扣接于皮带扣接装置402时,皮带扣接装置402的滑轴418a、418b及418c分别与扣接部420的滑轨420c、420d及420e嵌合,且定位栓424a及424b也刚好固定于定位孔422a及422b使得扣接部420能够与皮带扣接装置402紧密接合。挡板420a刚好抵住正时皮带214的上缘,可防止正时皮带214由凹槽412的上方脱落于皮带扣接装置402,而压板420b也能够与夹持部410b的外侧紧密接触,进而压板420b施力于凸起物408b,增强皮带扣接装置402的齿纹408a与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的咬合效果,如图6所示。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由于可挠部408可以受力而往凹槽412内侧方向弯曲,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402可以与不同厚度的正时皮带214扣接,相当实用。
因此,在图6中,本实用新型的扣接部420及可挠部408的设计使得正时皮带214与皮带扣接装置402达到良好的扣接效果,避免产生滑动现象,且也可防止正时皮带214脱落于凹槽412,让底盘400能够通过皮带扣接装置402与正时皮带214扣接,以保持底盘400的移动及扫描动作,避免因正时皮带214的脱落而中断底盘400的移动及扫描动作。
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都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必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接部406、可挠部408、夹持部410a、410b、滑轴418a、418b及418c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皮带扣接装置402,而挡板420a、压板420b、滑轨420c、420d及420e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扣接部420,且只要可挠部408的一端配置在方形开口416的四面口壁之一上,都可让可挠部408上的凸起物408b受到压板420b压迫时往内摆动,进而增强正时皮带214的齿纹214a与齿板408的齿纹408a的咬合扣接效果。另外,扣接部420与夹持部410a及410b的扣接方式也可利用其它方式达到相同扣接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中,其可挠部的受力往内倾斜的设计使得皮带扣接装置可以与正时皮带更加紧密扣接,而可挠部的齿纹的设计更加防止正时皮带与皮带扣接装置产生滑动现象,且卡勾及扣接部的设计更可避免正时皮带脱落于皮带扣接装置,十分方便。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皮带扣接装置也可推广应用于具有移动组件与正时皮带必须扣接的其它事务装置中,也可达到相同良好的扣接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皮带扣接装置,配置在一底盘的一侧,用于使该底盘与一正时皮带扣接,且该正时皮带具有多个第一齿纹,该皮带扣接装置包括一连接部,连接于该底盘的该侧;一夹持部,配置于该连接部上;其特征是,该装置还包括一可挠部,配置于该连接部上且与该连接部及该夹持部围成一凹槽,该可挠部往该凹槽的内侧方向弯曲,该可挠部包括多个第二齿纹,配置于该可挠部的内侧,用于与该些第一齿纹咬合;及一卡勾,突出于该可挠部,用于卡住该正时皮带;其中,当该正时皮带置入该凹槽中时,该可挠部受一外力而往该凹槽的外侧的方向弯曲,以便于该正时皮带置入该凹槽,当该外力移除之后,该可挠部恢复原状并与该正时皮带扣接,使得该正时皮带固定于该皮带扣接装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可挠部与该连接部相连接的连接处的方向与该第二齿纹的方向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连接部、该夹持部及该可挠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底盘配置于一扫描仪中。
5.一种皮带扣接装置,配置在一底盘的一侧,用于使该底盘与一正时皮带扣接,且该正时皮带具有多个第一齿纹,该皮带扣接装置包括一连接部,连接于该底盘的该侧;其特征是,该装置还包括一第一夹持部,配置于该连接部上且具有一开口;一第二夹持部,配置于该连接部上并与该第一夹持部及该连接部围成一凹槽;一可挠部,其一端与该开口的口壁相连接且以可开合的方式配置于该开口处,该可挠部包括多个第二齿纹,配置于该可挠部的内侧,用于与该些第一齿纹咬合;及一凸起物,配置于该可挠部的外侧;以及一扣接部,以可扣接的方式扣合于该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上,该扣接部包括一挡板,用于抵住该正时皮带;及一压板,与该挡板相连接;其中,当该正时皮带置入该凹槽中且该扣接部扣合于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上时,该压板压迫该凸起物,该可挠部往该凹槽的内侧的方向弯曲,该可挠部与该正时皮带扣接,使得该正时皮带则固定于该皮带扣接装置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夹持部更包括一第一滑轴及一第二滑轴,该第一滑轴及该第二滑轴分别配置于该第一夹持部的两顶端,其中,该第一滑轴又具有一第一定位孔。
7.如权利要求项6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二夹持部更包括一第三滑轴,该第三滑轴配置于该第二夹持部的一末端,其中,该第三滑轴又具有一第二定位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连接部、该可挠部、该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持部、该第一滑轴、该第二滑轴及该第三滑轴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扣接部更包括一第一滑轨,位于该挡板及该压板的连接处而具有一第一定位栓,该第一滑轨与该第一定位栓分别与该第一滑轴及该第一定位孔扣接;一第二滑轨,位于该压板的另一端,且与该第二滑轴扣接;一第三滑轨,位于该挡板的另一端而具有一第二定位栓,该第三滑轨与该第二定位栓分别与该第三滑轴及该第二定位孔扣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挡板、该压板、该第一滑轨、该第二滑轨及该第三滑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可挠部与该开口的口壁相连接连接处的方向与该第二齿纹的方向平行。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扣接装置,其特征是,该底盘配置于一扫描仪中。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使底盘与正时皮带扣接的皮带扣接装置,包括连接部、夹持部及可挠部,连接部连接于底盘的一侧,而夹持部配置在连接部上,且可挠部配置在连接部上且与连接部及夹持部围成一凹槽,可挠部往凹槽内侧的方向弯曲。当可挠部受外力而往凹槽外侧的方向弯曲时,正时皮带便可置入凹槽中,在外力移除后,可挠部内侧的齿纹与正时皮带的齿纹咬合,且可挠部的卡勾卡住正时皮带,使得正时皮带固定于皮带扣接装置上。
文档编号F16H19/00GK2509376SQ0126745
公开日2002年9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1日
发明者叶建良 申请人: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