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034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或动力设备的润滑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使润滑油脱压排出的定量润滑机构。
背景技术
动力系统或传动系统,因常处于旋转状态,为避免其过度磨耗而损及机械零件,一般皆有润滑装置,且各机械动力设备或传动系统因所需润滑程度不同,其润滑装置的供油方式包括有二种,其一为连续式供油,另一为间断式供油。其中,该连续式供油是由马达泵浦将润滑油直接且连续地送达机械动力系统或传动系统中的各个供油点,因其需求量及速度稳定,故马达泵浦仅需不断地运转供应即可;而该间断式供油则因机械动力设备或传动系统润滑程度不同,而必须定时或定量供应,并为求得管路中的润滑油对于各供油点能有定压及定量的效果,一般在管路上皆装设有预定数目的分配器,其动作原理是当马达泵浦将润滑油自主配管送达分配器后,由于管内的油量不断流入,致使分配器内的压力继续上升,进而迫使分配器内的活塞阀后退移动并压缩一弹簧。同时分配器内的空间亦开始计量蓄压,当达到预定饱和点后,润滑泵停止运转,润滑泵油箱内的一脱压机构促使主配管内的压力迅速下降,亦即主管内的油液开始回流,而流路方向恰使分配器内的一止逆阀张开堵住回流口,同时分配器空间蓄存的油液,便因该活塞阀受弹簧复原力作用而自出油口吐出,送达至机械各供油点,且于每隔一时段后,再重复上述动作,进而达成间断式的供油方式。即,该脱压机构的作用在于使泵浦至分配器间的管路油液脱压,如此才能使分配器内的液压大于管路内的备压,进而促使分配器内的止逆阀张开堵住回流口,并经分配器的活塞阀压缩而送达各注油点。但是,由于脱压阀设置在油箱中,且为防止油管内的液压过高而损及油压零件,一般都串接调压阀使用。因此,造成管路串接过多且复杂,不仅制造组装不易,而且造成材料浪费而增加成本,并易使管路中的油液因摩擦过久而温度过高,损坏润滑油的品质;另外,当欲调整调压阀的压力值时,必须将双手置于油箱中调整,致使双手易沾到油脂而油腻,非常麻烦。
台湾专利公告第361588号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润滑给油机油路系统结构改良”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在油箱中组设一油泵本体,该油泵本体并可配合一电动马达驱动而运转,其中油泵本体内开设有轴道,该轴道端部成型有油压帮浦,供电动马达之传动轴可穿设于轴向通道中,且底端组装一泵油齿轮于油压帮浦,而油泵本体内并开设润滑油道,其一端与油压泵相通,另端与出油口相通;另外,该油泵本体于润滑油道上分别设有脱压装置与泄压装置,可当供油压力过载时适当调节,以保持稳定的供油压力。但其中油泵本体内的油路设计与传统润滑给油机的配管相较,并无太大之变化,且其油泵本体的体积极大,不但造成材料成本增加,而且过重的组件增加驱动源的负荷,形成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可达到方便使润滑油完全脱压排出,且主管内又保持一定油压且降低成本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设计、使用一种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包括油泵座,其内设有出油针阀、泄油针阀、出油孔与二泄油孔,于其中央设有轴孔,另于其一侧穿设有出油接头;上底座,设于该油泵座下方,其中央系穿设有轴孔,并于轴孔周围穿设有出油孔、二泄油孔与若干定位孔,其中,该出油针阀与泄油针阀内部分别设有若干个弹性组件,且泄油针阀内弹性组件的弹性系数比出油针阀内控制出油的弹性组件的弹性系数大,而出油针阀内控制脱压的弹性组件的油压系数比主油管内脱压时的油压系数大;中座,系设于该上底座下方,其上系穿设有二轴孔,并于轴孔周围穿设有出油孔、泄油孔、吸油孔与若干定位孔;下底座,系设于该中座下方,其上设有二轴孔座,并于轴孔座周围穿设有吸油孔、二泄油孔与若干定位孔;主动油泵齿轮,设于该中座与下底座之间,其轴部可穿过上述之各轴孔;被动油泵齿轮,设于该中座与下底座之间且与该主动油泵齿轮啮合。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能方便使润滑油完全脱压排出但主管内又能保持一定油压,且降低了成本。


图1是润滑给油机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润滑给油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剖面示意图;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号对照说明1........润滑给油机 11........油箱12........马达13.......油泵 130.......油泵座 1301......出油孔1302.....泄油孔 1303......油道1304......出油接头1305.....轴孔 1306......泄油孔 131.......出油针阀1311.....弹性组件 132.......泄油针阀1321......弹性组件1322.....泄油孔 133.......上底座 1331......出油孔1332.....泄油孔 1333......定位孔 1334......轴孔1335.....泄油孔 134.......中座1341......出油孔1342.....泄油孔 1343......吸油孔 1344......定位孔1345.....轴孔 1346......轴孔1347......泄油孔135......下底座 1351......吸油孔 1352......泄油孔1353.....轴座孔 1354......轴座孔 1355......定位孔1356.....支撑柱 1357......泄油孔 136.......吸油接头1361.....弹性组件 137.......主动油泵齿轮1371......轴部138......被动油泵齿轮 1381......轴部139.......固定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图1和图2分别是润滑给油机的外观示意图以及结构分解图,如图1、图2所示,润滑给油机1是由油箱11、马达12与油泵13所组成,本实用新型脱压机定量润滑装置设置于该油泵13的内部。
如图3、图4所示,脱压机定量润滑包括油泵座130,其内设有出油针阀131、泄油针阀132、出油孔1301与两个泄油孔1302、1306,在其中央设有轴孔1305,一侧穿设有出油接头1304,其中,所述出油针阀131与泄油针阀132内部分别设有弹性组件1311、1361、1321,且泄油针阀132内弹性组件1321的弹性系数比出油针阀131内控制出油的弹性组件1311的弹性系数大,而出油针阀内的控制脱压的弹性组件1361的系数比主油管内脱压时的油压系数大;上底座133,设置于该油泵座130下方,其中央穿设有轴孔1334,并于轴孔1334周围穿设有出油孔1331、两个泄油孔1332、1335与若干定位孔1333;中座134,设置于该上底座133下方,其上穿设有两个轴孔1345、1346,并于两个轴孔1345、1346周围穿设有出油孔1341、两个泄油孔1342、1347、吸油孔1343与若干定位孔1344;下底座135,设置于该中座134下方,其上设有两个轴座孔1353、1354,并于两个轴座孔1353、1354周围穿设有吸油孔1351、两个泄油孔1352、1357与若干定位孔1355;主动油泵齿轮137,设置于该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且嵌入于轴座孔1353内,其轴部1371可穿过上述之各轴孔1305、1334、1345,并与连轴器相连接;被动油泵齿轮138,设置于该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且嵌入于轴座孔1354内,并与该主动油泵齿轮137啮合,其轴部1381可对应穿出于该中座134的轴孔1346。其中,该泄油针阀132的一面设有泄油孔1322,可将润滑油经其流入该油泵130的泄油孔1302内;所述下底座135下方可对应其吸油孔1351设有吸油接头136,将油箱中的润滑油导入油泵13内,该各定位孔1333、1344、1355系可用若干固定组件139穿设其中,已将各组件稳固结合为一体,且该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可设有若干支撑柱1356,以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当马达12起动而带动主动油泵齿轮137与被动油泵齿轮138转动时,可将油箱内的润滑油吸起,经由吸油接头136、各吸油孔1351、1343、各出油孔1341、1331、1301而流出,由于泄油针阀132内弹性组件1321的弹性系数比出油针阀131内弹性组件1311的弹性系数大,故油道1303会将润滑油导入出油针阀131内,借由润滑油出油压力将第一针阀131内的弹性组件1311压缩而使润滑油得以流至出油接头1304,完成蓄压的目的。
当马达持续运转使润滑油不断供油时,供油压力量会大于机械设备所需之润滑油量,故会使润滑油回流,并经油道1303压迫泄油针阀132内的弹性组件1321,使弹性组件1321压缩后将润滑油经过各泄油孔1322、1302、1332、1342、1352回流至油箱之中,当马达12停止后,在与接合出油接头1304的主油管的油压,迅速往油孔座130逆流经过出油针阀131时,会受内部的弹性组件1311抑止,抑止至主油管内部压力迅速降到一定压力时,弹性组件1361系数大于逆流的润滑油油压后,即关闭该出油针阀131通路,让主油管内部保持有润滑油及固定压力状态下,不致将油完全排出,造成下次供油时间上的延长,而最后经过出油针阀131后的润滑油将经过泄油孔1306、1335、1347、1357回流至油箱之中,完成此一次润滑油脱压流程。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座(130),其内设有出油针阀(131)、泄油针阀(132)、出油孔(1301)与两泄油孔(1302、1306),该两泄油孔中央设有轴孔(1305),并于其一侧穿设有出油管(1304),其中,所述出油针阀(131)与泄油针阀(132)内部分别设有弹性组件,且泄油针阀(132)内的弹性组件的弹性系数比出油针阀(131)内控制出油的弹性组件的弹性系数大;而出油针阀(131)内控制脱压的弹性组件的油压系数比主油管内的脱压时的油压系数大;上底座(133),设置于所述油泵座(130)下方,其中央穿设有轴孔(1334),并于轴孔周围穿设有出油孔(1331)、两泄油孔(1332、1335)与定位孔(1333);中座(134),设置于所述上底座(133)下方,其上穿设有两轴孔(1345、1346),并于轴孔周围穿设有出油孔(1341)、两泄油孔(1342、1347)、吸油孔(1343)与定位孔(1344);下底座(135),设置于所述中座(134)的下方,其上设有两轴孔座(1353、1354),并于该轴孔座周围穿设有吸油孔(1351)、两泄油孔(1352、1354)与定位孔(1355);主动油泵齿轮(137),设置于所述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其轴部(1371)可穿过上述各轴孔;被动油泵齿轮(138),设置于所述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且与所述主动油泵齿轮(137)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座(130)内部设有油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针阀(132)上设有泄油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设有支撑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座(135)下方可对应其吸油孔设有吸油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定位孔(1355)有固定组件穿设其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针阀(132)的一面设有泄油孔。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定量润滑脱压机构,包括油泵座(130),其内设有出油针阀(131)、泄油针阀(132)、出油孔(1301)与两泄油孔(1302、1306);上底座(133),设置于所述油泵座(130)下方;中座(134),设置于所述上底座(133)下方;下底座(135),设置于所述中座(134)的下方;主动油泵齿轮(137),设置于所述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被动油泵齿轮(138),设置于所述中座(134)与下底座(135)之间且与所述主动油泵齿轮(137)啮合。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能方便使润滑油完全脱压排出但主管内又能保持一定油压,且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F16N25/00GK2685694SQ20042004459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5日
发明者蔡茂林 申请人:蔡茂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