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813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接头,特别涉及在接头主体的接合孔中插入管和套筒,并将螺母拧在接头主体的螺纹部上的管接头。
背景技术
在内部流过流体的流体管中使用的接头(管接头),多使用可拆卸的接头,以便在产生管的劣化和流体供给源的劣化等时能够容易进行更换、修理。作为管接头,存在具有对应于用途的各种螺纹结构的接头。
在空调机等中,制冷剂在流体管中流过,作为管接头多使用喇叭口接头。最近,考虑到对环境变暖的影响,在对制冷剂,进行用设计压力为高压的氟利昂替代品和二氧化碳、或具有可燃性的碳化氢系列物质来代替氟利昂的研究。
例如,在把碳化氢用作制冷剂时,碳化氢的使用压力约为3MPa,只要使接头满足与以往使用的氟利昂制冷剂相同程度的耐压即可,但由于碳化氢是可燃性物质,因此与以往相比,对防止制冷剂从接头泄漏的要求更高。
并且,在把设计压力高于二氧化碳和以往的氟利昂的氟利昂替代品用作制冷剂时,要求具有比以往更高的耐压性的管接头。
因此,需要采用比喇叭口接头更适合于在高压下使用的切入式接头。
图6表示以往通用的切入式接头的一例。图6(a)表示拧紧螺母102之前的状态,图6(b)表示拧紧螺母102之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该接头由接头主体101、螺母102、和设在它们之间的套筒103构成,使套筒103的前端切入管111中,将管111连接在接头主体101上。这种切入式接头以往在厚壁钢管中使用,最近也在薄壁不锈钢管的连接中使用。
专利文献1表示在室内配管用薄壁不锈钢管的连接中使用的切入式接头。此处公开了下述结构钢管制套筒通过拧紧而弯曲,从而防止套筒前端在切入管时所产生的管的疲劳现象(ヘたり込み)。
专利文献2公开了用于连接薄壁气管的切入式接头,上述薄壁气管在机床用冷却液配管中所使用。其中,如果把O形密封圈和套爪(collet)的一端插入接头主体的阶差部,则在接头主体的端面和设于套爪外径部上的突起端面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在利用螺母拧紧套爪使两个端面接触时,借助O形密封圈能够获得规定的密封压力,在继续将螺母拧紧到规定位置时,设在套爪的内径部上的爪切入管中,能够获得规定的连接力。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公昭61-2670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594481号公报切入式接头例如已经在约20MPa的高压流体的不锈钢配管(油压等配管)和半导体制造装置等中采用。
但是,切入式接头在初次拧紧时,通过金属面的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能够确保较高的密封性,但在卸下后再次使用时,与初次拧紧时相比,密封力减小,因温度变化造成的膨涨收缩和振动等随着时间经过而变松动,从而有可能产生泄漏。
因此,虽然应该避免切入式接头的再次使用,但是以往的切入式接头,在拔出管时,卸下螺母,把管和切入该管中的套筒作为组件拔出。并且,如果进行与该拔出相反的动作,则恢复到管通过接头连接的原来状态。这样,在卸下切入式接头后可以再次使用,如果进行这种再次使用,则有可能不能确保接头部分的气密性和耐压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解决从接头主体卸下螺母并从接头主体拔出管和套筒后利用它们再次与管接合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即解决不能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等问题。
第1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具有接头主体、套筒和螺母。在接头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接合管的接合孔,在接头主体的外表面形成有螺纹部。在管和套筒插入接合孔的状态下,螺母拧在螺纹部上,并通过套筒使管接合在接合孔中。并且,通过向螺纹部拧入螺母,套筒与管和接头主体紧密接合,并且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在把螺母从螺纹部卸下并将管和套筒从接合孔拔出后,所述套筒不能插入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此处,把管和套筒插入接头主体的接合孔中,并且把螺母拧在接头主体的螺纹部上,由此套筒与管和接合孔的接合部紧密接合,管被接合在接头主体上。例如,如果把其他管固定或接合在接头主体上,则该其他管、和与接合孔的接合部密接并接合在接头主体上的管,以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的状态被连接。
并且,此处,套筒构成为在向接头主体的螺纹部拧入螺母时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通过该套筒的扩张变形,在把螺母从螺纹部卸下并将管和套筒从接合孔拔出后,上述套筒不能插入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即,初次使管接合在接头主体的接合部上时,利用螺母向螺纹部的拧紧动作,使套筒产生规定的变形,即使在再次接合时使用该变形后的套筒,也不能把套筒插入到接头主体的接合孔的规定位置,再次利用使用过一次的套筒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一旦把管和套筒从接头主体拔出后,套筒和与该套筒大致成为一体的管,不能再次插入到接头主体的规定位置。从而,对管进行接合的操作者不会再次使用因使用过一次而产生变形的套筒和管,而是选择新的部件与管接合。由此,可以消除从接头主体卸下螺母并从接头主体拔出管和套筒后,使用它们再次与管接合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即能够解决不能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等问题。
第2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1发明的管接头中,在套筒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阶差部。并且,在从接合孔拔出管和套筒后,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套筒不能插入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此处,在套筒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阶差部。因此,在试图用力把使用过一次而变形的套筒插入接头主体的接合孔中时,由于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因此利用较小的力就不能把套筒插入到接头主体的接合孔的规定位置。并且,由于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操作者会想到必须使用新的套筒,而不会强行地向接头主体插入套筒。
第3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2发明的管接头中,在接头主体上形成有阶差部。在再次插入被拔出过一次的管与套筒时,该接头主体的阶差部卡在套筒的阶差部上。因此,不能把被拔出过一次的套筒插入到接头主体的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第4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3发明的管接头中,在套筒上形成有相对于插入接合孔的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第1倾斜面随着离开套筒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而向径向外方扩张。第2倾斜面与第1倾斜面相比,形成于套筒的插入方向的后端侧,并且随着离开第1倾斜面而接近径向内方。
此处,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在用沿着套筒插入方向的面剖开时的剖视图中构成“ヘ”字。当该套筒在插入方向上被压缩时,“ヘ”字的顶点部分、即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的连接部分附近变形而向径向外方扩张,一旦把管和套筒从接头主体的接合孔中拔出后,就不能再把套筒插入接合孔中。
第5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4发明的管接头中,套筒的阶差部形成于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之间。
此处,在向径向外方扩张变形的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套筒的阶差部。因此,最初,虽然套筒的阶差部位于不卡在接头主体上的径向位置,但在变形后,移位到卡在接头主体上的径向位置。由此,在把管和套筒从接合孔拔出后,套筒的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不能把套筒插入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第6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3~第5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管接头中,在接头主体的接合孔导入侧,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从接合孔的内部空间向径向外方穿过(拔けゐ)的切口。
此处,在接合孔的导入侧,在接头主体上形成有切口,所以在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与管一起从接合孔拔出时,即使套筒抵接在接头主体的阶差部上,接头主体的阶差部也能够通过较小的力弹性变形并扩张。由此,容易进行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与管一起从接合孔拔出的操作。
第7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3~第6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管接头中,在接头主体的阶差部,形成有用于容易拔出管和套筒的倾斜面。
此处,在接头主体的阶差部,形成有对接头主体施加使其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力的倾斜面,所以在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与管一起从接合孔拔出时,即使套筒抵接在接头主体上,也能够用较小的力使接头主体弹性变形并使其扩张。由此,容易进行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与管一起从接头主体的接合孔拔出的操作。
第8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2~第7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管接头中,在套筒的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的位置,螺母不旋合在接头主体的螺纹部上。
此处,即使要把被拔出过一次的套筒插入接头主体的接合孔中,套筒的阶差部卡在接头主体上,螺母也不会旋合在接头主体的螺纹部上。因此,能够抑制操作者强行地将螺母拧在接头主体的螺纹部上。
第9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1~第8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述的管接头中,在接头主体上,形成有在把螺母拧在螺纹部上时与螺母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面。并且,在该管接头中,根据螺母的侧面与接头主体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尺寸,能够决决定把螺母拧到螺纹部上时的合适的紧固扭矩。
此处,可以利用螺母的侧面和接头主体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尺寸来控制(管理すゐ)紧固扭矩。例如,使用量隙规控制紧固扭矩,或者在螺母的侧面和接头主体的对置面接触时,可以使紧固扭矩合适。
第10发明涉及的管接头,在第1~第9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管接头中,管是铜管或薄壁不锈钢管。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入式接头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2(a)是接头主体的侧剖面图,(b)是接头主体的主视图。
图3是套筒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4是表示切入式接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5是表示切入式接头的不能再插入状态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6(a)表示以往通用的切入式接头的螺母在拧紧之前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图6(b)表示以往通用的切入式接头的螺母在拧紧之后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标号说明1接头主体;2螺母; 2a螺母的侧面;3套筒 5a圆筒部;5b切口;6螺母部; 6a螺母部的侧面(对置面); 10管;21内螺纹部; 32第1倾斜部;33连接部;33a阶差部;34第2倾斜部;50接合孔;52接合部; 53第1导入部;54第2导入部;55阶梯部; 55a阶梯部的端面(接头主体的阶差部);58外螺纹部(螺纹部);H接头主体的侧面和螺母侧面之间的间隙;R1接头主体的阶梯部端面55a的内半径;R2接头主体的第2导入部端面54a的内半径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接头(切入式接头)具有接头主体1、螺母2和套筒3。该实施方式的接头用于连接作为铜管或薄壁不锈钢管的管10和管11,管10可以拆卸地接合在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后述)内。
(接头主体1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接头主体1由以下部分构成用于插入并钎焊管11的管座部(socket)4;用于连接管10的管连接部5;设在外周的螺母部6。螺母部6的侧面6a形成与后述螺母2的侧面2a相对置的对置面。
如图2(a)所示,管连接部5在内部具有形成接合孔50的接合孔形成部。该接合孔形成部由最深圆柱部51、接合部52、第1导入部53、第2导入部54和阶梯部55构成。最深圆柱部51具有与管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接合部52是通过与套筒3的前端密接部31(参照图3)紧密接合,使前端密接部31切入管10的部分,并且在图2(a)中,位于最深圆柱部51的右边附近,内表面倾斜。在图2(a)中,第1导入部53位于接合部52的右边附近,随着离开接合部52,其内表面的直径逐渐变大。在图2(a)中,第2导入部54位于第1导入部53的右边附近,从第1导入部53的最大直径部分向右侧延伸。在图2(a)中,阶梯部55位于第2导入部54的右边附近。
接合孔50的接合部52和第1导入部53的内表面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O的倾斜角度为10°~30°(此处为22.5°)的倾斜面。
第2导入部54的内表面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O-O的倾斜角度为0°~5°(此处约为1°)的倾斜面。
阶梯部55长约1mm,随着从第2导入部54的最大直径的端面54a靠近图2(a)的右侧,以内径逐渐变小的方式延伸,端面55a的内径(R1×2)比第2导入部54的端面54a的内径(R2×2)仅小约0.4mm。即,阶梯部55的端面55a构成接合孔50的插入口,并且其插入口的半径R1比位于约偏移1mm处的第2导入部54的端面54a的内半径R2仅小约0.2mm。由此,阶梯部55在插入口附近形成约0.2mm的阶差。
并且,在管连接部5的外表面形成有,旋合螺母2的外螺纹部58和位于外螺纹部58的后方(图2(a)的右侧)的圆柱状外表面部59。
即,外螺纹部58的后侧,通过圆柱状外表面部59和位于其内侧的第2导入部54以及阶梯部55,构成大致呈圆筒状的圆筒部5a。在该圆筒部5a,切口(slit)5b沿着中心轴线O-O延伸(参照图2(b))。切口5b在圆周方向上以相等间隔设有4个。
(螺母2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螺母2的内周面,形成有旋合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的内螺纹部21和起到向插入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按压后述套筒3的被按压部35的作用的倾斜面22。
(套筒3的结构)套筒3由从图3的左侧依次配置的前端密接部31、第1倾斜部32、连接部33、第2倾斜部34和被按压部35构成。
前端密接部31至少外表面形成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被设定成比接头主体1的接合部52和第1导入部53的倾斜角度(10°~30°)约小5°~10°。此处,相对于接合部52和第1导入部53的倾斜角度22.5°,前端密接部3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为15°。并且,前端密接部31的前端形成为刃口(cutting edge)。
第1倾斜部32的外表面、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均与前端密接部31外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虽然也可以改变第1倾斜部32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和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但优选为相同的倾斜角度。另外,第1倾斜部3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弯曲面。
第2倾斜部34与第1倾斜部32大致对称,而且其外表面、内表面倾斜。它们的倾斜角度也与第1倾斜部32相同。
连接部33连接第1倾斜部32的最大直径端部32a和第2倾斜部34的最大直径端部34a,其外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O-O不倾斜。连接部33和第2倾斜部34的最大直径端部34a之间构成阶梯。即,连接部33和第2倾斜部34形成图3所示的阶差部33a。该阶差部33a的阶差约为0.2mm。换言之,连接部33的外表面的直径(R3×2)和第2倾斜部34的最大直径端部34a的外径(R4×2)的差约为0.4mm。
并且,阶差部33a的外径、即第2倾斜部34的最大直径端部34a的外径(R4×2)形成为略小于上述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的插入口,即端面55a的内径(R1×2)。
被按压部35由从第2倾斜部34的最小直径端部34b延伸的圆筒状第1部36和进一步从第1部36延伸的第2部37构成。被按压部35与前端密接部31、第1倾斜部32、连接部33和第2倾斜部34相比为厚壁,但其外周面的直径(R5×2)小于阶差部33a的外径、即小于第2倾斜部34最大直径的端部34a的外径(R4×2)。
被按压部35的第2部37的内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O-O仅倾斜约5°,并且越离开第1部36直径越大。第2部分37的外表面从中途以接近中心轴线O-O的方式倾斜,其倾斜角度约为45°。该第2部37的外表面的倾斜面37a承受形成于螺母2的内周的倾斜面22的沿着中心轴线O-O的力的作用。
(管10对接头主体1的接合动作)图1表示切入式接头的紧固前的状态。如图所示,在该切入式接头中,首先把管10和套筒3沿插入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插入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中,使螺母2旋转,利用螺母2的倾斜面22把套筒3向前方(图1的左侧)按压。此处,如果继续旋转螺母2,套筒3的前端密接部31与接头主体1的接合部52接触,但在该时刻,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和螺母2的侧面2a之间的间隙H(参照图1)大于合适尺寸。利用扳手或活动扳手紧固螺母2,直到该间隙H成为规定的合适尺寸,在该时刻,螺母2形成为以合适的紧固扭矩被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的状态。这样,此处,根据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和螺母2的侧面2a之间的间隙H,可以确认紧固扭矩。另外,此处,把上述规定的合适尺寸设为0mm。即,把螺母2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直到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与螺母2的侧面2a抵接,在该时刻,螺母2形成为以合适的紧固扭矩被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的状态(参照图4)。
如上所述,如果把螺母2从图1所示的状态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如图4所示,套筒3的前端密接部31就与管10和接合孔50的接合部52紧密接合,并且构成“ヘ”字剖面的第1倾斜部32、连接部33和第2倾斜部34向前后方向(沿着中心轴线O-O的方向)被压缩,并向径向外方扩张变形。
首先,在与管10紧密接合时,套筒3的前端密接部31的前端的刃口被挤压并切入管10的表面。并且,套筒3的前端密接部31的外表面与接合孔50的接合部52紧密接合,形成通过金属接触来防止流体泄漏的状态。这样,前端密接部31的刃口切入管10的表面,前端密接部31的外表面和接合孔50的接合部52借助金属接触被密封,从而以不泄漏的状态将管10接合在接头主体1上。并且,由于套筒3的刃口切入管10的表面,因此只要不拧松螺母2,管10就不会从接头主体1脱出。此处,通过把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和螺母2的侧面2a之间的间隙H设为规定的合适尺寸(此处为0),紧固扭矩也成为合适的扭矩,因此,即使操作者不同,也能够始终确保合适的紧固扭矩。
另一方面,一旦以合适的紧固扭矩把螺母2拧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套筒3在前后(图4的左右方向)被压缩,并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塑性变形。因此,套筒3的连接部33和与其接近的第1倾斜部32和第2倾斜部34的部分与初始位置相比,位于更靠径向外方的位置。具体讲,由连接部33和第2倾斜部34所形成的套筒3的阶差部33a的外径、即第2倾斜部34的最大直径端部34a的外径,大于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的插入口,即端面55a的内径(R1×2)。但是,如果卸下螺母2,并把管10及切入其中的套筒3的组件从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中拔出时,如果施加了力量,则接合孔50的第2导入部54就会形成朝向外侧(图4的右侧)直径缓慢扩大的倾斜面,能够容易把管10和套筒3的组件从接合孔50拔出。
另外,在从接合孔50中拔出管10和套筒3的组件时,已变形并且外径变大的套筒3的阶差部33a与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的内表面抵接,但是在内部具有阶梯部55的接头主体1的圆筒部5a上形成有多个切口5b,并且与所抵接的套筒3的阶差部33a邻接的第2倾斜部34的外表面和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的内表面均倾斜,所以能够使接头主体1的圆筒部5a向外方弹性变形,以合适的力量把管10和套筒3的组件从接合孔50中拔出。
并且,一旦把管10和套筒3的组件从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中拔出,如图5所示,已变形并且外径变大的套筒3的阶差部33a卡在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上,使管10和套筒3的组件不能再继续插入接合孔50中。另外,套筒3的阶差部33a和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彼此对置的面分别与中心轴线O-O垂直。并且,在套筒3的阶差部33a位于比接合孔50的插入口,即阶梯部55的端面55a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螺母2的内螺纹部21不会旋合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由于在该状态下,螺母2的内螺纹部21不会旋合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因此也不能用螺母2在插入方向上强行按压套筒3。
(本实施方式的切入式接头的特征)(1)在该接头中,套筒3构成为剖面呈“ヘ”字状,并且在向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拧入螺母2时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由于该套筒3的扩张变形,在把螺母2从接头主体1卸下并将管10和套筒3从接合孔50拔出后,套筒3不能插入到接合孔50的规定位置。即,最初,在套筒3接合在接头主体1的接合部52上时,利用螺母2拧到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的动作,使套筒3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即使在再次接合时想使用该变形后的套筒3,也不能插入到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的规定位置,想要再次利用使用过一次的套筒3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讲,变形后的套筒3的阶差部33a卡在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的端面55a上,因此套筒3不能再继续插入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中(参照图5)。此时,螺母2的内螺纹部21也不会旋合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
因此,操作者无法强行地把螺母2拧在接头主体1的外螺纹部58上。即,操作者会想到必须使用新套筒,而且不会强行地把套筒3插入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中。因此,把管10接合在接头主体1上时,操作者会停止再次使用因使用过一次而变形的套筒3和管10,选择新的部件与管10接合。由此,可以消除从接头主体1卸下螺母2并从接头主体1拔出管10和套筒3后,使用它们再次与管10接合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即能够消除不能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等不良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管接头,即切入式接头中,虽然不能再次利用管10和套筒3的组件,而需要准备新的管和套筒,但是接头主体1和螺母2可以再次利用。实际上,在不能再次利用的管10和套筒3中,如果切断因切入套筒3而成为一体的管10的前端部分,并在剩余的管10上嵌上新的套筒,就可以把管10再次接合在接头主体1上。
(2)在该接头中,如果接头主体1的接合孔50的插入口,即阶梯部55的端面55a的内径(R1×2)大于倾斜的第2导入部54的内径(R2×2),则在用力把被拔出过一次的管10和套筒3压入插入口时,构成插入口的阶梯部55因弹性变形而向径向外方扩张,管10和套筒3有可能插入接合孔50的深处。
但是,此处,阶梯部55的内径从第2导入部54随着靠近图2(a)的右侧逐渐变小,以使接合孔50的插入口,即阶梯部55的端面55a的内径(R1×2)小于第2导入部54的内径(R2×2)。因此,不能从接合孔50的插入口强行地压入使用过一次的管10和套筒3(参照图5)。
(3)在该接头中,在形成接合孔50的插入口附近的圆筒部5a中,设有多个切口5b。因此,在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3与管10一起从接合孔50拔出时,即使套筒3的第2倾斜部34的外周部分与圆筒部5a的径向内侧部分的阶梯部55抵接,圆筒部5a通过较小的力而弹性变形并向径向外方扩张。由此,能够容易进行把已扩张变形的套筒3与管10一起从接合孔50拔出的操作。
另外,此处,在从接合孔50拔出套筒3时,套筒3的第2倾斜面34倾斜的外表面抵接在阶梯部55的倾斜的内表面上,并且对圆筒部5a施加作用力,以使圆筒部5a向径向外方扩张。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将已扩张变形的套筒3与管10一起从接合孔50拔出的操作。
(4)在该接头中,利用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和螺母2的侧面2a之间的间隙H的尺寸,来控制紧固扭矩。具体讲,如果把螺母2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直到接头主体1的螺母部6的侧面6a与螺母2的侧面2a抵接,即如果把螺母2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直到间隙H为0,在该时刻,螺母2就形成为以合适的紧固扭矩被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的状态。当然,也可以设定为,在把螺母2紧固在接头主体1上直到间隙H为例如1mm时,成为合适的紧固扭矩。
(5)上述切入式接头在用作使用压力较高的氟利昂替代品的冷冻装置和空调装置的管接头时特别有效。具体讲,在用作使用压力大于等于1MPa、进而使用压力大于等于2MPa的管的接头时,其气密性和耐压性的效果很好。
并且,如果是冷冻装置和空调装置的配管,由于制冷剂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比较剧烈,所以要求比平常高的耐压性,但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接头,则能够满足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至少温度变化大于等于10℃、压力变化大于等于0.3MPa,而通常温度变化大于等于20℃、压力变化大于等于0.5MPa的冷冻装置和空调装置中,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接头的气密性、耐压性效果很好。
(变形例)(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座部4形成为插入并钎焊管11的部分,但管座部4也可以是拧入设备等中的螺纹部,还可以是与管连接部5相同的结构。
(B)接头主体1的阶梯部55和套筒3的阶差部33a不限于图2和图3所示的形状,并且未必一定要有阶差。
(试验例)使用具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结构的铜管用黄铜制切入式接头,进行了以下试验。
(使用条件)额定压力5MPa,耐压压力20MPa,流体氟利昂替代品(LPG)(试验品和紧固扭矩)管A外径6.35mm×壁厚0.8mm、扭矩12N·m管B外径9.52mm×壁厚0.8mm、扭矩20N·m管C外径12.7mm×壁厚0.8mm、扭矩35N·m(试验结果)在气密试验中,以5.5MPa氮气进行加压,在浸渍于水中的状态下保持10分钟,根据气泡确认了泄漏。在该气密试验中,证实所有试验品没有泄漏。
并且,在耐压试验中,在施加10MPa和20MPa油压的状态下保持10分钟,证实所有试验品无异常。
破坏状况是,在所有接头组件中的管破坏。
根据本发明,能够消除在把螺母从接头主体卸下并把管和套筒从接头主体拔出后使用它们再次与管接合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即能够消除不能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等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管接头,具有接头主体,在内部形成有用于与管接合的接合孔,在外表面形成有螺纹部;套筒;螺母,在所述管和所述套筒插入所述接合孔的状态下,被拧在所述螺纹部上,并通过所述套筒把所述管接合在所述接合孔中;通过向所述螺纹部拧入所述螺母,所述套筒与所述管和所述接头主体紧密接合,并且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在把所述螺母从所述螺纹部卸下并将所述管和所述套筒从所述接合孔拔出后,所述套筒不能插入到所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阶差部;在从所述接合孔拔出所述管和所述套筒之后,所述阶差部卡在所述接头主体上,所述套筒不能插入到所述接合孔的规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上形成有阶差部,在再次插入被拔出过一次的所述管与所述套筒时,所述阶差部卡在所述套筒的所述阶差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上形成有相对于插入所述接合孔的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所述第1倾斜面随着离开所述套筒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而向径向外方扩张;所述第2倾斜面与所述第1倾斜面相比,形成于所述套筒的插入方向的后端侧,随着离开所述第1倾斜面而接近径向内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所述阶差部形成于所述第1倾斜面和所述第2倾斜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的所述接合孔导入侧,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从所述接合孔的内部空间向径向外方穿过的切口。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的所述阶差部,形成有用于容易拔出所述管和所述套筒的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的所述阶差部卡在所述接头主体上的位置,所述螺母不旋合在所述接头主体的所述螺纹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主体上,形成有把所述螺母拧在所述螺纹部时与所述螺母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面;根据所述螺母的侧面和所述接头主体的所述对置面之间的间隙尺寸,决定把所述螺母拧在所述螺纹部上时的适当的紧固扭矩。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是铜管或薄壁不锈钢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如下问题在卸下螺母并从接头主体拔出管和套筒后,使用它们再次与管接合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即不能确保气密性和耐压性等。本发明涉及的接头具有具有接合孔(50)和外螺纹部(58)的接头主体(1);套筒(3);螺母(2)。在管(10)和套筒(3)插入接合孔(50)的状态下,螺母(2)被拧在外螺纹部(58)上,并经由套筒(3)使管(10)接合在接合部(52)上。通过拧入螺母(2),套筒(3)与管(10)和接合部(52)紧密接合,并且产生向径向外方扩张的变形,在把螺母(2)从外螺纹部(58)卸下并将管(10)和套筒(3)从接合孔(50)拔出后,套筒(3)不能插入到接合孔(50)的规定位置。
文档编号F16L19/08GK1826490SQ200480020819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8日
发明者浅川守, 田中顺一郎, 藤波功, 中田春男 申请人:伊原科技株式会社,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