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力压动传动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2755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省力压动传动技术的制作方法
省力压动传动技术本发明涉及机械动力传动技术。目前公知的机械动力传动,是以齿轮传动,以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 动,达到省力传动的目的,但省力而费距离,机械转速降低,工作时间 增加,机械工作效率随之降低。省力而不能节省能耗。本发明的目的是使机械在动力传动过程中,在达到省力的同时,能 够保持原有的机械动力机转速不变,机械的工作效率不受影响,实现省 力与效率、省力与节能的双赢。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以杠杆省力的科学原理为根据,以压 力杆、支点滑轮、滑轮与滑轮轨道、双弧尾、转盘、连杆等多组组合互 动,形成压动传动。在压力杆左端,是压力杆头和主动曲轴。在压力杆后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滑轮,滑轮压在滑轮轨道i:。滑轮轨道向左斜卩 地分处在压力杆左右两侧、在左右滑轮之后侧。压力杆后杆腹底是首弧, 首弧压在转盘侧面的左滑轮上。压力杆尾部是双弧尾。支点滑轮压在双 弧尾顶面上,转盘在双弧尾底下方。连杆在压力杆的左右滑轮之前方上 空垂下。连杆头在连杆顶端,被动曲轴在连杆头中,连杆下端挂连在转 盘的左穿销上。拉簧一端挂扣在转盘右下角,另一端向下挂扣在固定处。 当主动曲轴转动向下压动压力杆,压力杆尾部受支点滑轮控制,压 力杆的首弧向下压动转盘的左滑轮,转盘受压转动,转盘的右滑轮被转 至左方位置,受压力杆双弧尾向下压动。在压力杆下压转盘的同时,压 力杆的左右滑轮沿滑轮轨道下滑左移,压力杆被推向左向。压力杆越向 下压,滑轮轨道越把压力杆推向左向,双弧尾同时随压力杆推向左向, 双弧尾部高度越高,在支点滑轮控位作用下,双弧尾把转盘压动转动至 最低点。转盘转动,把连杆向下拉动,连杆拉动被动曲轴转动,被动曲 轴通过变速齿轮将动力传输给机械作功。在主动曲轴转动至下方而后上 回转时,压力杆无压力,压力杆被主动曲轴回转而被抬起,压力杆的左 右滑轮沿滑轮轨道回升爬高,压力杆回复原位。转盘此时不受压力杆下 压,在拉簧回拉力作用下,转盘回转。同时,被动曲轴在下一节的压动
拉动作用下而循环转动,把连杆拉起复原。 一压一拉一回,不断循环往 复地压动拉动而传动。上述压动传动技术,以压力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达到了省力压 动的目的。以左右滑轮、滑轮轨道、支点滑轮、双弧尾、转盘的组合互 动作用,使压力杆实现二级压动,压力杆压动转盘的角度更大,转盘拉 动的距离更长,有利于连杆拉动被动曲轴转动。以主动曲轴与被动曲轴 的同步转动,确保了动力机传动时转速不变,机械工作效率在省力情况 下不受影响,使省力与效率实现双赢,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原理示意2是省力压动传动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是转盘、连杆配合正视图 图4是连杆视图 图5是转盘视6是省力压动传动技术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人字杈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转盘视中1、压力杆头,2、主动曲轴,3、压力杆,4、滑轮轨道,5、 滑轮,6、首弧,7、连杆,8、连杆头,9、被动曲轴,10、支点滑轮, 11、转盘,12、双弧尾,13、支架,14、拉簧,15、轴,16、穿销,17、 机箱,18、动力机,19、变速齿轮,20、脚踏板,21、人字杈,22、拉 绳,23、动滑轮,24、机架,25、滑槽,26、凹槽。在图1中,在压力杆(3),压力杆头(1)在压力杆(3)左端顶面 上,主动曲轴(2)在压力杆头(1)中,首弧(6)在压力杆(3)后杆 腹底并向右下斜呈弧线突出,滑轮(5)在压力杆(3)后杆左右两外侧, 双弧尾(12)在压力杆(3)尾部。滑轮轨道(4)向左斜H分《在左右 滑轮(5)的后侧。支点滑轮(10)在滑轮(5)和滑轮轨道(4)之后方、 在双弧尾(12)的顶面上。转盘(10在双弧尾(12)的下方,由轴(15) 固定在支架(13)上。压力杆(3)的首弧(6)压在转盘(11)的左滑
轮(5)上。转盘(1)的右滑轮(5)在转盘(11)的右上方、在双弧 尾(12)的下方。连杆头(8)在连杆(7)的顶端,被动曲轴(9)在连 杆头(8)中,连杆(7)垂挂在压力杆(3)的滑轮(5)前方,连杆(7) 下端由穿销(16)穿挂在转盘(11)上。拉簧(14) 一端挂扣在转盘(11) 的右下方,另一端挂扣在固定点上。在图2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动力机(18)在机箱(17)的左外侧。 动力机(18)是电动机,或是柴油机、汽油机,其机轴与主动曲轴(2) 接连。主动曲轴(2)的曲拐数个,是按发动机点火顺序排列,并固定在 机箱(17)的内外箱壁上。被动曲轴(9)的曲拐数与主动曲轴(2)的 曲拐数相等,按相同的点火顺序排列,并固定在机箱(17)的内外箱壁 上。被动曲轴(9)的外端突出处有一变速齿轮(19)。压力杆(3)左起 自主动曲轴(2),尾部至机箱(17)右方的支点滑轮(10)下方。压力 杆(3)的双弧尾(12)是分为左右两片,各在支点滑轮(10)之底、在 转盘(11)外侧的左滑轮(5)之上。支点滑轮(10)在压力杆(3)双 弧尾(12)之上,由轴(15)横穿并固定架在机箱(17)的内外箱壁上。 转盘(11)在压力杆(3)的双弧尾(12)之下方,由轴(15)横穿并固 定在支点滑轮(10)轴下方的机箱(17)的内外箱壁上。在图3中,转盘(11)是二片椭圆形盘,由轴(15)和穿销(16) 穿连成一体。ir.穿销(16)与下穿销(16)的左右两外端各有滑轮(5), F穿销(16)在转盘(11)侧面左方,将连杆(7)下端穿连在转盘(11) 上。连杆(7)自上下垂于转盘(11) 二片椭圆形盘之中间。在图4中,连杆(7)分为上、下两半截,上半截顶端是连杆头(8), 被动曲轴(9)在连杆头(8)中。下半截是弧形外弯,底端有穿销孔, 由穿销(16)穿挂在转盘(11)的左侧。在图5中,转盘(11)是椭圆形的,轴孔偏离中心向下,左穿销孔 在左上方。右穿销孔在右上方偏下,其孔位与轴孔的距离,比左穿销孔 与轴孔距离短;在水平线上,右穿销孔比左穿销孔低。在图6第二个实施例中,在机架(24)后竖梁内侧匕滑轮(5)在 上方,支点滑轮(10)居中上,压力杆(3)在支点滑轮(10)之底,转盘(11)在下方。脚踏板(20)在压力杆(3)左端顶面上。人字杈(21) 在压力杆(3)的首弧(6)底,人字杈(21)左杈板下部固定在滑轮轨 道(4)低处。右杈板的顶部是滑轮(5),右杈板下半部加长,呈弧形状, 并有'道屮空的滑槽(25),滑槽(25)套在转盘(11)的左穿销(16) 上。拉绳(22)-—端固定在转盘(11)右下处,另一端沿转盘(11)向 上拉,架过上滑轮(5)向前拉,绕过动滑轮(23)后反向后回拉,固定 在机架(24)上。在机架(24)竖梁上,滑轮(5)在上方,支点滑轮(10) 居中,转盘(11)在下方。拉簧(14) 一端挂扣在转盘(11)的右下处, 另一端挂扣在机架(24)的底梁上。另一条拉绳(22)或链条(22)的 一端挂扣在动滑轮(23)的前挂钩上。在图7中,人字杈由左右杈板合成,左右杈板各成弧形向外弯曲跷 起。右杈板下部加长,有一道中空弧形的滑槽(25),右杈板顶端有一滑 轮(5)。在图8中,转盘(11)是-一片椭圆形盘,外圆周边是一道凹槽(26), 拉绳(22)的一端固定在凹槽(26)中,随转盘(11)转动而拉动。
权利要求
1、一种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压力杆头在左端顶面上,主动曲轴在压力杆头中,首弧在压力杆后杆腹底,并向下后斜突出压在转盘侧面的左滑轮上,滑轮在压力杆后杆左右两外侧,双弧尾在压力杆尾部,滑轮轨道向左斜下分立在压力杆左右两侧、在左右滑轮之后,支点滑轮在双弧尾之顶面上,双弧尾在转盘的上方,转盘在双弧尾下方,由轴固定在支架上,连杆头在连杆的顶端,被动曲轴在连杆头中,连杆垂挂在压力杆左右滑轮前方,连杆的下端由穿销穿挂在转盘上,拉簧一端挂扣在转盘右下方,另一端挂扣在固定点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动力机在 机箱的左方外侧,动力机或是电动机,或是柴油机、汽油机,其机轴与 主动曲轴接连;主动曲轴与被动曲轴的曲拐个数相等,都按照发动机点 火顺序排列;主动曲轴与被动曲轴都固定在机箱的内外箱壁上;被动曲 轴的一端向外突出,变速齿轮在被动曲轴向外突出处上;支点滑轮由轴 穿连并固定在机箱内外箱壁上;转盘由轴穿连并固定在机箱的支点滑轮 轴下方的内外箱壁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转盘是椭 圆形的,轴孔是向下偏离圆心,左穿销孔在转盘的左上处,右穿销孔在 转盘的右上处,并低于左穿销孔水平线;在人力压动传动技术中,转盘 外圆周边是一道凹槽,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凹槽中。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连杆分为 二半截,上半截顶端是连杆头,被动曲轴在连杆头中心处,连杆下半截 是弧形,底端由穿销穿连以固定在转盘左上处,连杆上、下两半截由穿 销穿连为一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人字杈是左右杈板组成,左扠板顶端有一滑轮,滑轮在首弧底,左右杈板各外跷 成弧形,右杈板下部加长,有一道中空滑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压动传动技术,其特征是在机架后 竖梁内侧上,滑轮在上,支点滑轮在中上,压力杆在支点滑轮底,转盘 在下方;脚踏板在压力杆的左端顶面上;拉绳一端固定在转盘左侧凹槽 内,拉绳另一端沿凹槽向上拉,架过上滑轮,向前拉绕过动滑轮后,反 向后拉,固定在机架梁上,另一条拉绳或链条一端挂扣在动滑轮前挂钩 t。
全文摘要
一种以压力杆压动转盘以拉动连杆和被动曲轴转动的压动传动技术,在组合压动传动过程中,达到大幅省力的同时,确保了原有的机械工作效率不降低,实现了省力与效率、省力与节能降耗的双赢。省力压动传动技术涉及所有的动力机械和人力机械,广泛应用在火车、汽车、轮船、工程建筑机械、农用机械、各类矿山、港口装卸机械等,以及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人力灌溉机械等。为人类实现工业化生产与大幅节省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坚实的技术支持。
文档编号F16H37/00GK101158390SQ200610159759
公开日2008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8日
发明者强 赖 申请人:赖益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