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273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将三个部件相对可转动地连结的铰链装置。
技术背景通常,铰链装置是将两个部件可转动地连结而构成。因此,在将第一、 第二及第三这三个部件可转动地连结时,使用将第一、第二转动部件可转动 地连结的第一铰链装置、和将第二、第三转动部件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二铰链 装置这两个铰链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照相机的手机中, 使用将话筒部和听筒部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一铰链装置、和将话筒部和照相机 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二铰链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60764号公报在将话筒部、听筒部及照相机这三个部件用两个铰链装置连结的情况下, 与用一个铰链装置连结的情况相比,需要两倍数量的铰链装置。而且,话筒 部、听筒部及照相机的组装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 备以 一个转动轴线为中心而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第 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该情况下,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顺序配置于所述 转动轴线上,更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经由铰链轴不可 分离地连结。理想的是,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设有棘爪机构 ,该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 第二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理想的是,在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之间设有第二棘爪 机构,该第二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二铰链部 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理想的是,在各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一致的状态下顺序配置的第一、第 二、第三连结筒部上,不可转动地分别嵌合有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 件,更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一连结筒部内,所 述第三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二连结筒部内。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转 动部件、第二转动部件、第三转动部件及铰链装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及第 三转动部件上轴线一致地设置有一直线上顺序并排的第一、第二、第三连结筒部,所述铰链装置具有在一直线上顺序配置的、并经由铰链轴可转动且不 可分离地连结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铰链部 件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结筒部。该情况下,理想的是,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一连结筒部内, 所述第三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结筒部内。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第二铰链部件不可转动地被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一 、第二连结筒部,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设有棘爪机 构,该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 述第二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理想的是,所述第二、第三铰链部件不可转动地被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二 、第三连结筒部,在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之间设有第二棘 爪机构,该第二棘爪机构在以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二铰 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结构的本发明,通过将应该可转动地连结的三个部件 分别连结于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上,可用一个铰 链装置将该三个部件彼此可转动地连结起来。


图1是表示听筒部转动到折叠位置状态下采用了本发明铰链装置的带照相机的手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听筒部转动到通话位置状态下的该手机的立体图; 图3是该手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 ~图3所示的手机中利用的本发明铰链装置的一实施例的 正面图;图5是同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是将同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装入到手机内的状态下表示的沿图4的 X-X线剖面图;图7是沿图6的X-X线剖面图; 图8是同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与同一实施例的图8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标记it明B 话筒部(第二转动部件) Bl连结筒部(第二连结筒部) C 听筒部(第一转动部件) Cl连结筒部(第一连结筒部) D 照相机组件(第三转动部件) Dl壳体(第三连结筒部) L转动轴线1 铰链装置2 第一铰链部件3 第二铰链部件4 第三铰链部件5 铰链轴10 第一棘爪机构(棘爪机构) 20 第二棘爪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图1 ~图3表示采用本发明铰链装置1的带照相机的手机A。该手机A 具备话筒部(第二转动部件)B、听筒部(第一转动部件)C及照相机组件(第 三转动部件)D。在话筒部B的一端部形成有一对连结筒部(第二连结筒部)B1、 Bl。 一 对连结筒部Bl、 Bl配置于从话筒部B的一端部的两侧端稍靠内侧的部位。 在连结筒部B1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B2。 一对连结筒部B1、 Bl的贯通孔 B2、 B2被配置为使彼此的轴线一致。在听筒部C的一端部的两侧部形成有一对连结筒部(第一连结筒部)Cl、 Cl。在连结筒部Cl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C2。 一对连结筒部C1、 C1的贯通孔C2、 C2被配置为使彼此的轴线一致。 照相机组件D具有壳体(第三连结筒部)Dl。在壳体D1的一端面和另一端 面形成有彼此的轴线一致的孔D2、 D2 (图3、图6及图7中只图示一侧的孔 D2 )。一对连结筒部B1、 Bl插入到一对连结筒部Cl、 Cl之间。在一对连结筒 部Bl、 Bl之间插入有壳体Dl。连结筒部Bl、 Cl及壳体Dl配置为使贯通 孔B2、 C2及D2的轴线彼此一致。图1 ~图3中,右侧配置的连结筒部Bl、 Cl及壳体D1的右端部通过插入到贯通孔B2、 C2及孑LD2内的铰链装置1, 以贯通孔B2、 C2、 D2的轴线(下面称为转动轴线L)为中心彼此可转动地 连结。当然,图1 ~图3中左侧配置的连结筒部Bl、 C1及壳体D1的左端部 也通过插入到贯通孔B2、 C2、 D2内的铰链装置l,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可 转动地连结。其结果是,话筒部B、听筒部C及照相机组件D以转动轴线L 为中心彼此可相对转动地连结。对于两个铰链装置l、 l的任一个而言,都可 以使用可转动地嵌合在贯通孔B2、 C2及孔D2内的轴体取而代之。话筒部B和听筒部C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图1所示的折叠位置和自此离 开大致160°的图2所示的通话位置之间。折叠位置通过话筒部B和听筒部C 的前面彼此之间的彼此抵接而限制。通话位置通过话筒部B和听筒部C的彼 此相邻的端部彼此之间的接触而限制。照相机组件D的实质转动范围被限制 在透镜D3朝向与话筒部B的前面Bf大致相同方向的拍摄自己位置、和自折 叠位置朝向通话位置的方向且从拍摄自己位置离开大致180。的常规拍摄位 置之间。拍摄自己位置及常规拍摄位置由后述的第二棘爪机构决定。其次,对将手才几A的话筒部B及听筒部C及照相才几组件D以转动轴线L 为中心可转动地连结的铰链装置1进行说明。如图4~图9所示,铰链装置1 具备自图4 ~图7的右侧顺序配置的第一铰链部件2、第二铰链部件3及第三 铰链部件4、和将它们可转动地连结的铰链轴5。第一、第二、第三铰链部件 2、 3、 4及铰链轴5各自的轴线与转动轴线L一致。因此,下面将第一 第 三铰链部件2 ~ 4及铰链轴5的各轴线称作转动轴线L。另外,左右是指图4 ~ 图7中的左右。第一铰链部件2作成圓筒状,其左端部开口,右端部由底部2a堵塞。在 底部2a的中央部形成有其轴线与转动轴线L 一致的贯通孔2b。该贯通孔2b内可转动地穿过铰链轴5的右端部。在自铰链轴5的贯通孔2b突出来的右端 部形成有头部5a。通过使底部2a抵接该头部5a,阻止第一铰链部件2从铰 链轴5向右侧的脱离。第二铰链部件3作成长度短的圆柱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其轴线与转动 轴线L 一致的贯通孔3a。在该贯通孔3a内穿过自铰链轴5的第一铰链部件2 突出来的不能转动的左端部。因此,第二铰链部件3经由铰链轴5与第一铰 链部件2可转动地连结。在自铰链轴5的贯通孔3a突出来的左端部嵌合固定 有挡块6。通过使第二铰链部件3的左端面与该挡块6抵接,阻止第二铰链部 件3从铰链轴5向左侧的脱离。第三铰链部件4作成圓板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使轴线与转动轴线L 一 致的贯通孔4a。在该贯通孔4a内可转动地嵌合有第二铰链部件3的左端部。 因此,第三铰链部件4可直接转动地连结在第二铰链部件3上,相对于第一 铰链部件2经由第二铰链部件3及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第二铰链部件3 也可以经由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二铰链部件3。通过使第三铰链部件4 的左端面抵接挡块6,阻止第三铰链部件4从第二铰链部件3向左侧的脱离。 通过使第一铰链部件2与铰链轴5的头部5抵接,并且使第二及第三铰链部 件3、 4与挡块6抵接,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通过铰链轴5不 可分离地被连结起来。需要说明的是,该铰链装置1中,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经 由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第二铰链部件3和第三铰链部件4可直接转动地 连结,但它们的连结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的连结方式与第二铰链部件3 和第三铰链部件4的连结方式相同,也可以通过将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 链部件3直接嵌合而可转动地连结。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铰链部件2、 3 可直接转动地连结,第二、第三铰链部件3、 4可直接转动地连结,因此,不 需要铰链轴5。另外,也可以在第三铰链部件4的贯通孔4a内可转动地嵌合铰链轴5的 自第二铰链部件3突出的左端部。这种情况下,第二铰链部件3和第三铰链 部件4经由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图示,第二铰链部件3经由第三铰链部 件4抵接挡块6。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铰链部件2不能转动地嵌合于听筒部C的连结筒部C1的贯通孔C2内。因此,第一铰链部件2与听筒部C一体地转动。第 一铰链部件2的左端部自连结筒部Cl的贯通孔C2向左侧突出,可转动地嵌 合于话筒部B的连结筒部B1的贯通孔B2内。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话筒部 B和听筒部C经由第一铰链部件2可转动地连结。第一铰链部件2不一定要 可转动地嵌合于连结筒部B1的贯通孔B2内。该情况下,如后述,由于第二 铰链部件3可转动地嵌合于连结筒部Bl的贯通孔B2内,故话筒部B和听筒 部C经由第一、第二铰链部件2、 3及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第二铰链部件3不能转动地嵌合于话筒部B的连结筒部Bl的贯通孔B2 内。因此,第二铰链部件3与话筒部B —体转动。在第二铰链部件3的左端 部外周侧形成有卡合凹部3b。在与该卡合凹部3b对置的贯通孔B2的左端部 内周面形成有卡合突出部B3。通过将该卡合突出部B3嵌合于卡合凹部3b, 将第二铰链部件3不能向转动轴线L方向移动地卡止在连结筒部B1,进而将 铰链装置1整体不能向转动轴线L方向移动地卡止在连结筒部B1。第三铰链部件4不能转动地嵌合于照相机组件D的壳体Dl的贯通孔D2 内。因此,第三铰链部件4与照相机组件D—体转动。而且,由于第三铰链 部件4相对于第一、第二铰链部件2、 3可转动,故照相机组件D相对于话筒 部B及听筒部C可转动。这样,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经由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 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分别被嵌合于贯通孔C2、 B2及孔D2内, 因此,可通过一个铰链装置1将听筒部C、话筒部B及照相机组件D可转动 地连结。另外,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经由铰链轴5不可分离 地连结,而且,第二铰链部件3向转动轴线L方向不能移动地卡止于连结筒 部Bl,因此,若将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分别嵌合于连结筒部 Cl、 Bl及壳体Dl,则连结筒部B1、 Cl及壳体D1经由铰链装置1向转动轴 线L方向及与之正交的方向不可分离地连结,进而话筒部B、听筒部C及照 相机组件D经由铰链装置1不可分离地被连结起来。在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之间设置有第一棘爪机构(棘爪机 构)10,该第一棘爪机构使话筒部B和听筒部C在折叠位置和通话位置以规 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停止,在第二铰链部件3和第三铰链部件4之间 设置有第二棘爪机构20,该第二棘爪机构20使话筒部B及照相机组件D在 拍摄自己位置和常规拍摄位置以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维持在停止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棘爪机构10、 20是棘爪机构之一例,也可以使用公知的 其它棘爪机构。首先,对第一棘爪机构IO进行说明。为便于说明,将话筒部B固定位置, 听筒部C及照相机组件D相对于话筒部B转动。因此,第二铰链部件3被固 定位置,且第一铰链部件2及第三铰链部件4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转动。如图6~图9所示,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左端部内周面嵌合有可动部件 11,该可动部件不能转动,且能够朝向转动轴线L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 第二铰链部件3的右端部不可转动地连结有固定部件12。该固定部件12相对 于第二铰链部件3可向转动轴线L方向移动,但实质上不能移动。因此,固 定部件12也可以一体形成于第二铰链部件3上。可动部件11通过设于其和 第一铰链部件2的底部2a之间的,作为施力装置的螺旋弹簧13向固定部件 12施力。一对球体14A、 14B以使其局部突出到固定部件12侧的状态埋设固定在 可动部件11的与固定部件12对置的面。 一对球体14A、 14B通过螺旋弹簧 13的作用力而接触固定部件12与可动部件11对置的对置面。另一方面,在 固定部件12的与可动部件11对置的对置面形成有一对凹部15A、 15B。在可 动部件11的与固定部件12对置的对置面形成一对凹部15A、 ].5B,且在固定 部件12的与可动部件11对置的对置面也可以设置一对球体14A、 14B。另夕卜, 代替一对球体14A、 14B,也可以在可动部件11或固定部件12上一体形成突 出部。一对球体14A、 14B在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圓周上向周向离开180°而 配置。 一对凹部15A、 15B在与配置有一对球体14A、 14B的圓周相同的圓周 上向周向离开180。而配置。而且, 一对凹部15A、 15B如下配置,在听筒部 C位于折叠位置和自折叠位置向通话位置侧离开了规定角度的第 一位置之间 时,使球体14A、 14B分别抵接划定一对凹部15A、 15B的各底面的一端部、 即以各底面的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端部,或者在听筒部C位于通 话位置和自该通话位置向折叠位置侧离开了规定角度的第二位置之间时,使 球体14B 、 14A分别抵接一对凹部15A、 15B的各底面的另 一端部。一对凹部15A、 15B的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向上的一端部 与球体14A、 14B协动,将螺旋弹簧13的作用力变换成转动作用力。该转动 作用力使第一铰链部件2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转动,进而使听筒部C向自通话位置朝折叠位置的方向转动。因此,听筒部C在位 于折叠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时,通过基于螺旋弹簧13的作用力的转动作用力而转动到折叠位置。听筒部C在到达折叠位置时,因其前面接触到话筒部B的前面而停止,同时维持在该停止状态。即,听筒部c被规定大小的力具有卡合感地停止在折叠。一对凹部15A、 15B的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向周方向上的另一 端部与球体14B、 14A协动,而将螺旋弹簧13的作用力变换成转动作用力。 该转动作用力使第一铰链部件2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 转动,进而使听筒部C向自折叠位置朝通话位置的方向转动。因此,听筒部 C在位于通话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通过基于螺旋弹簧13的作用力的转动 作用力而转动到通话位置。听筒部C在到达通话位置时,因其端部接触到话 筒部B的前面而停止,同时维持在该停止状态。即,听筒部C被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停止在通话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听筒部C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通过作用 于球体14A、 14B和规定部件12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听筒部C停止在任意位置。其次,对第二棘爪机构20进行说明,在第二铰链部件3的左端部外周面 嵌合有第二可动部件21,该第二可动部件21不能转动,且可向转动轴线L 方向移动。该第二可动部件21通过设于其与第二铰链部件3之间的作为施力 装置的螺旋弹簧22向第三铰链部件4施力。在第二可动部件21的与第三铰链部件4的对置面设有一对突出部23A、 23B。该一对突出部23A、 23B通过螺旋弹簧22而接触第三铰链部件4。在第 三铰链部件4的与可动部件21的对置面形成有一对凹部24A、 24B。在第二 可动部件21的与第三铰链部件4的对置面也可以形成一对凹部24A、 24B, 在第三铰链部件4的与第二可动部件21的对置面也可以形成一对突出部 23A、 23B。另外,也可以在可动部件21或第三4交链部件4上设置一对球体 来代替一对凹部24A、 24B。一对突出部23A、 23B在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圆周上向周向离开180 。而配置。 一对凹部24A、 24B在与配置有一对突出部23A、 23B的圆周相同 的圓周上向周向离开180°而配置。而且, 一对凹部24A、 24B如下配置,在 照相机组件D位于拍摄自己位置和自该拍摄自己位置向常规拍摄位置侧离开规定角度后的第三位置之间时,使突出部23A、 23B分别抵接划定一对凹部 24A、 24B的底面的一端部,即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向上的一端 部,或者在照相机组件D位于常规拍摄位置和自该常规拍摄位置向拍摄自己 位置侧离开规定角度的第四位置之间时,使球体23B、 23A分别抵接一对凹 部24A、 24B的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部。
一对凹部24A、 24B的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向上的一端部 与突出部23A、 23B协动,将螺旋弹簧22的作用力变换成转动作用力。该转 动作用力使第三铰链部件4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转动, 进而使照相机组件D向自常规拍摄位置朝拍摄自己位置的方向转动。因此, 照相机组件D在位于拍摄自己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时,通过基于螺旋弹簧22 的作用力的转动作用力而转动到拍摄自己位置。照相机组件D在转动到拍摄 自己位置时,突出部23A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同 一方向上的凹部24A的底面的两端部接触,同时突出部23B的以转动轴线L 为中心的在周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同一方向上的凹部24B的底面的两端部4妾 触。其结果是,照相机组件D被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停止在拍摄自 己位置。
一对凹部24A、 24B的底面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方向上的另一 端部与突出部23B、 23A协动,而将螺旋弹簧22的作用力变换成转动作用力。 该转动作用力使第三铰链部件4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 转动,进而使照相机组件D向自拍摄自己位置朝常规拍摄位置的方向转动。 因此,照相机组件D在位于常规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时,通过基于螺旋弹簧 22的作用力的转动作用力而转动到常规拍摄位置。照相机组件D在转动到常 规拍摄位置时,突出部23A、 23B的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在周向上的两端 部分别接触在同方向的凹部24B、 24A的各底面的两端部。其结果是照相枳^ 组件D被规定大小的力并具有卡合感地停止在常规拍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照相机组件D通过作用规定大小以上的力而能够超过照 相机组件D的转动范围转动,但当照相机组件D超过拍摄自己位置或常规拍 摄位置而稍微转动时,话筒部B和照相机组件D之间设置的挡块机构(未图 示)阻止了照相机组件D的转动。因此,照相机组件D的转动范围实质上在 拍摄自己位置和常规拍摄位置之间。另外,照相机组件D在位于第三位置和 第四位置之间时,因作用于突出部23A、 23B和第三铰链部件4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停止在任意位置。在使用上述结构的铰链装置1组装话筒部B、听筒部C及照相机组件D 时,将连结筒部B1、 Cl及壳体D1配置在规定的位置,以使其各自的贯通孔 B2、 C2及孔D2的轴线彼此一致。其次,将铰链装置1从贯通孔C2的外侧 的开口部按顺序插入贯通孔C2、 B2及孔D2。铰链装置1以第三铰链部件4 为先头顺次插入各孔B2、 C2、 D2内。在此,第三铰链部件4可穿过贯通孔 B2、 C2形成,第二铰链部件3可穿过贯通孔C2形成。因此,铰链装置l可 顺序插入贯通孔B2、 C2、 D2内。当将铰链装置1相对于贯通孔B2、 C2、 D2插入到规定的位置时,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 3、 4分别嵌合于贯 通孑LC2、 B2及孔D2,同时卡合突出部B3嵌入卡合凹部3b。由此,话筒部 B、听筒部C及照相枳i且件D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可转动地连结。而且,由 于铰链装置1不能脱离地被安装在贯通孔B2、 C2、 D2内,故话筒部B、听 筒部C及照相机组件D经由铰链装置1不能分离地被连结起来。需要说明的 是,图6及图7中,符号7是装饰盖,在铰链装置1插入贯通孔B2、 C2、 D2 之前,将该装饰盖预先装入铰链装置1。这样,由于铰链装置1具有三个铰链部件2、 3、 4,故能够利用一个铰链 装置1将用于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三个部件即话筒部B、听筒部C及照相机 组件D的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与需要两个的现有的铰链装置相比,可将 所使用的铰链装置的数量减半。因此,可减少制造手机A所需要的时间及费 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 可进4于适宜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第二、第三4交链部件2、 3、 4沿转动轴 线L方向顺序配置,但也可以将其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同心配置。另外,也可以以上述实施例的第 一铰链部件2为第三铰链部件,以第三 铰链部件4为第 一铰链部件。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可用于将带照相机的手机的话筒部、听筒部及照相机 这三个部件彼此可转动地连结。
权利要求
1、一种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一个转动轴线为中心而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装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 三铰链部件顺序配置于所述转动轴线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 三铰链部件经由铰链轴不可分离地连结。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 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设有棘爪机构,该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的力具 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
5、 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之间设有棘爪机构,该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 的力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
6、 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轴线 与所述转动轴线一致的状态下顺序配置的第一、第二、第三连结筒部,不可 转动地分别嵌合有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及第三铰链 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一连结筒部内,所述第三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二连结筒 部内。
8、 一种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转动部件、第二转动部件、 第三转动部件及铰链装置,在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转动部件上轴线一致地 设置有在一直线上顺序排列的第一、第二、第三连结筒部,所述铰链装置具 有在一直线上顺序配置的、并经由铰链轴可转动且不可分离地连结的第一、 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铰链部件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一 、第二、第三连结筒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可 穿过所述第 一连结筒部内,所述第三铰链部件可穿过所述第 一及第二连结筒 部内。
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 铰链部件不可转动地被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一、第二连结筒部,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设有棘爪机构,该棘爪机构以规定大小的力 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的相对转动。
11、如权利要求8 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第三铰链部件不可转动地被分别嵌合于所述第二、第三连结筒部,在所 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件之间设有第二棘爪机构,该第二棘爪机 构以规定大小的力具有卡合感地阻止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三铰链部 件的相对转动。
全文摘要
一种铰链装置,将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经由铰链轴(5)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铰链部件(3)的外周可转动地设置第三铰链部件(4)。将第一、第二及第三铰链部件(2、3、4)不可转动地分别嵌入听筒部的连结筒部(C1)、话筒部(B)的连结筒部(B1)及照相机组件的壳体(D1)的各贯通孔(C2、B2、D2)内。
文档编号F16C11/04GK101223372SQ20068002561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2日
发明者新美亮, 越川伸市郎 申请人: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