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制动器组件的电致动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047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制动器组件的电致动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车辆鼓式制动器组件和盘式制动器组件,特别 是涉及用于这些车辆制动器组件的电致动器单元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大多数车辆上都装备有用于以可控的方式减慢或停止车辆运动的 制动系统。用于轿车或轻型卡车的典型制动系统包括为各个前轮设置 的盘式制动器组件、以及为各个后轮设置的盘式制动器组件或鼓式制 动器组件。在某些实例中,盘式制动器组件可以是"盘带鼓,,
(drum-in-hat)型的盘式制动器组件。制动器组件由车辆操作人员对 制动踏板进行踩压时所产生的液压或气动压力来进行促动。这些鼓式 制动器组件、盘式制动器组件、以及为它们所设置的致动器的结构在 本领域内都是公知的。
典型的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包括液压或气压致动的盘式脚控 行车制动器和机械致动的盘带鼓型驻车制动及紧急制动器。盘式的行
车制动器包括转动体,该转动体被固定到车辆的车轮上,以随其一起 转动。转动体带有一对相对的摩擦板,卡钳组件的某些部分选择性地 接合这对摩擦板。转动体的内部形成了圆筒形的制动表面。
卡钳组件由销轴可滑动地支撑着,其中的销轴被固定到安装凸缘 上。安装凸缘被固定到车辆上不可转动的部件上,这些不可转动的部 件例如是转向节和车轴法兰。卡钳组件包括一对制动蹄片,它们被布 置到转动体的相反两侧。制动蹄片可与一个和多个液压致动活塞实现
工作连接,以便于在非制动位置与制动位置之间移动,在其中的非制 动位置上,两制动蹄片与转动体上相对的摩擦板分离开,在制动位置 上,制动蹄片被移动而与转动体上相对的摩擦板实现摩擦接合。当车 辆的操作人员踩压制动踏板时,活塞将制动蹄片从非制动位置促动到制动位置,以使其与转动体的摩擦板实现摩擦接合,由此来减慢和停 止相关车轮的转动。
盘带鼓型驻车及紧急制动器包括一对对置的弧形制动蹄片,它们 被支撑在支承板上,用于选择性地相对于该支承板进行运动。支承板
被固定到安装凸缘上,或者作为替换方案其与安装凸缘制成一体。 每个弧形的制动蹄片上都固定有摩擦垫片和摩擦衬片。制动蹄片延伸 到转动体的圆筒形制动表面中。为了执行驻车制动和紧急制动动作, 车辆的操作者人工地拉动致动杆。致动杆与致动拉索相连接,该拉索 的驻车制动缆索端在受到牵拉时将带动一套机械致动机构。该致动机
构所处位置靠近制动蹄片的其中一个端部,该机构的动作将使制动蹄 片向外移动,从而相互离开,由此使得摩擦垫片与转动体的圆筒形制 动表面实现摩擦接合。该摩擦接合造成了转动体旋转运动的减慢和停 止,进而以可控的方式减慢和停止了车轮的转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用在车辆制动器组件中的电致动器单元的结构改进。 按照一种实施方式, 一种鼓式制动器组件包括具有邻接部的安 装凸缘;固定到安装凸缘上的支承板,该支承板在其上支撑一对制动 蹄片;以及电致动器单元,其用于对鼓式制动器组件进行促动,以在 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制动蹄片,电致动器单元包 括电动机;与电动机实现工作联接且由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组;轴螺 母,其与齿轮组实现工作联接,且由齿轮组旋转地驱动;拉杆,其与 轴螺母保持工作联接,从而由轴螺母平动地驱动;以及制动蹄片致动 连杆组件,其与拉杆实现工作联接,并由拉杆促动,由此可使制动蹄 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移动,拉杆与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 通过连杆实现工作联接,该连杆的第一端枢转地连接到拉杆上,其第 二端与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二构件枢转地连接。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该鼓式制动器组件是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 件,且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是用于对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中的驻 车及紧急制动器进行促动的。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电致动器单元还包括弹簧构件,其 与拉杆实现工作联接,以便于当制动蹄片处于制动位置时向拉杆施加
随动力(follow up force ),从而能将电致动器单元适配于不同类型的 车辆。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电致动器单元还包括筒壳,该筒壳适于容载 着弹簧构件、轴螺母、以及拉杆。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电动机限定了第一轴线,轴螺母和拉杆限定 了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电动机限定了第一轴线,轴螺母限定了第二 轴线,而且拉杆限定了第三轴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轴线是相互 平行的。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組件的第二构件与制动蹄 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一构件枢转地连接。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连杆与第二构件中的之一带有隆凸的突出部, 且二者中的另一者带有埋头开孔,通过将隆凸突出部的一部分变形而
使其进入到埋头开孔中,由此使得连杆与第二构件实现工作联接。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拉杆带有外螺紋部分,轴螺母带有内螺紋部 分,该内螺紋部分与拉杆的外螺紋部分相啮合,从而,轴螺母的转动 将造成拉杆的平动运动。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拉杆具有加大的头部,轴螺母带有凸肩部, 其中,当电致动器单元处于非制动位置时,拉杆的加大头部与轴螺母 的凸肩部相接合。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用于鼓式制动器组件的电致动器单元包括一 种电致动器单元,其用于促动鼓式制动器组件,以使得鼓式制动器组 件的一对制动蹄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电致 动器单元包括电动机;与电动机实现工作联接且由电动机驱动的齿轮 组;轴螺母,其与齿轮组实现工作联接,且由齿轮组旋转地驱动;拉 杆,其与轴螺母保持工作联接,以便于由轴螺母平动地驱动;以及制 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其与拉杆实现工作联接,并由拉杆促动,由此可使制动蹄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移动,拉杆与制动蹄片致 动连杆组件通过连杆实现工作联接,该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 拉杆上,其第二端与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二构件枢转地连接。
从下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所作的详细描述,本领域可清楚 地认识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


图1表示了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第一实施方式的一部 分,该制动器组件包括用于促动车辆盘带鼓型制动器組件中驻车及紧
急制动器的电致动器单元;
图2是图l所示的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第一实施方式的 另一视图,该制动器组件包括用于对图1所示的驻车及紧急制动器进 行促动的电致动器单元;
图3表示了图1所示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第一实施方式 中的选定部件;
图4中的剖视图表示了图1所示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第 一实施方式的选定部件;
图5表示了用于促动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中驻车及紧急 制动器的电致动器单元的第二实施方式,该视图表示了电致动器单元 在处于完全无动作状态和完全非制动位置时的情形;
图6是用于促动图5所示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中驻车及 紧急制动器的电致动器单元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视图,其表示了电致 动器单元在处于完全工作状态和完全制动位置时的情形;
图7中的分解透视图表示了图5和图6所示电致动器单元第二实 施方式的选定部件;
图8表示了图5和图6所示电致动器单元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选定 部件,为了便于讨论,图中只表示出了电致动器单元在组装完成状态 下的某些部件;以及
图9表示了用于对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中驻车及紧急制 动器实施促动的电致动器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见附图,图1和图2中表示了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 件中盘带鼓型驻车及紧急制动器10的第一实施方式,其中,制动器组 件在总体上被标记为12,制动器10具有电致动器单元,其总体上被 标记为14,该单元用于对盘带鼓型驻车及紧急制动器10(即驻车制动 器)进行促动。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12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 理在本技术领域是常见的,基本上类似于授予Evans的第5322145号 美国专利和授予Schmandt等人的第6729444号美国专利中所公开和 描述的类型,上述两篇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申请中 作为参考。尽管下文将结合文中公开的特定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
组件12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和表示,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需要的话, 本发明可被应用到结合有相关驻车及紧急制动器部分的其它盘带鼓型 盘式制动器组件上,还可被应用到结合有相关行车制动部分的鼓式制 动器组件上。此外,下文只是详细地表示和介绍了图示车辆盘带鼓型 盘式制动器组件12上的、对于完整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那些部分。
如图所示,图中所示的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12包括配接器或 安装凸缘16;邻接部18、支承板20、 一对制动蹄片22和24、以及驻 车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其中的致动连杆组件在总体上被标为26。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配接器16是一个整体的铸件,其适于被固定到 车辆上固定的、不可转动的部件上,以便于包封着可转动的轮轴(图 中未示出),其中的固定部件例如是轮轴法兰(图中未示出)或转向节 (图中未示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配接器16上制有相对较大的开 孔16A和围绕着该开孔16A形成的、多个较小的长平头螺栓安装孔 16B。开孔16A允许轮轴的外侧端从该开孔中延伸穿过,并延伸到车 轮(图中未示出)中,且可在长平头螺栓安装孔16B中设置合适的 固件(图中未示出),以将配接器16固定到相关的车辆部件上。此外, 在该实施方式中,邻接部18与配接器16—体地铸造成。作为备选方 案,如果需要的话,配接器16和/或邻接部18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以不 同于上文的表示和描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12 的支承板20是沖压的金属支承板,其上制有相对较大的中心开孔20A 和围绕着配接器28上申心开孔18A形成的多个较小开孔(图中未示 出)。支承板20的中心开孔20A允许转动轮轴(图中未示出)的外端 从其中延伸穿过而延伸向车轮(图中未示出)。支承板20上较小的开 孔适于接纳合适的紧固件一例如图1中所示的带有螺紋的安装柱螺柱 26,其被接纳在配接器16的螺紋孔(图中未示出)中,以将支承板 20固定到配接器16上。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支承板20和 /或配接器16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以不同于上文的表示和描述,而且, 如何需要的话,这些部件也可以相互固定和/或固定到其它的相关车辆 部件上。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制动蹄片22和24由常规的枢转销及弹簧 夹扣组件支撑到上述的结构上,其中的枢转销及弹簧夹扣组件在总体 上被标记为30。每个组件30都包括销体,其延伸穿过支承板20上的 开孔(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在制动蹄片22和24上的相关开孔(图 中未示出)。销体32的外端适于被固定或紧固到弹簧夹扣组件30的夹 扣34上,由此就按照常规的方式将制动蹄片22和24固定到了支承板 20上。图示的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12还包括一对收缩弹簧 36和38、以及制动蹄片人工调整机构40。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 的话,制动蹄片22和24在支承板20上的支撑形式也可以不同于图示 的情形。
从图3和图4可最为清楚地看出,驻车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26 包括第一"制动蹄片致动"构件或连杆42、第二"制动蹄片致动"构件或 连杆44、以及第三"内部"连杆构件46。优选地是,在图示的实施方式 中,第一构件42被制为总体上细长的整体单件,其是由钢材沖压而成 的,并包括第一部分48和第二部分50。第一部分48的端部处设置有 凹口 48A。如图2所示,端部48适于接纳制动蹄片22的腹板部分22A。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构件42的第二部分50是分叉开的, 其包括一对相互分离开的臂件52和54。每个臂件52和54上分别设置有开孔52A和54A,这两个开孔的制出位置靠近臂件的远端。第一 构件42还包括中间连接支腿56,其将两臂件52、 54连接到一起。作 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第一构件42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以不同于 图示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第二构件44被制成总体上为细 长的单体件,其是由钢材沖压而成的,且包括第一端60和第二端62。 第一端60上制有开孔60A。从图4可最为清楚地看出,在图示的实施 方式中,优选地是,为了实现下文将要讨论的目的,开孔60A被制成 阶梯孔或埋头孔。第二端62上制有开孔62A和凹口 62B。如图2所 示,凹口 62B适于接納制动蹄片24的腹板部分24A。作为备选方案, 如果需要的话,第二构件44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第三构件46被制成大体上为细 长的单体件,其是由钢材冲压而成的,且包括第一端64和第二端66。 第一端64上制有非贯通的开孔64A。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 第二端66上制有"半穿透"的非贯通开孔66A,从而形成了隆凸或突兀 的"连接,,突出部或钮块68B,其从第三构件46向外延伸,下文将讨论 为何这样进行设计的目的。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第三构件 46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第一构件42与第二构件44通 过枢转销72和E型扣74枢转地连接起来。枢转销72具有加大的头 部72A和缩细的直径体,直径体上制有沟槽或凹陷72B。枢转销72 延伸穿过分别位于臂件52、第二构件62、以及臂件54上的各个开孔 52A、 62A和54A,且E型扣74被安装到枢转销72的沟槽72B中, 由此将枢转销72保持在安装毕的状态上。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 话,第一构件42与第二构件44之间的连接结构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 状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第三构件46与第二构件44枢 转地连接起来。为了实现该连接,第三构件46的突出部68从第二构 件44端部60的开孔60A中穿插过,然后,如可从图4最为清楚地看出的那样,该突出部被镦粗或变形,由此将第三构件46与第二构件 44枢转地连接起来。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第三构件46与 第二构件44之间的连接結构也可以不同于闺示的情况。例如,如果希 望的话,第二构件44可带有突出部,而非第三构件46带有突出部, 或者可使用独立的紧固件一例如枢转销和保持夹扣。
从图2可最为清楚地看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用于促动盘带 鼓型驻车及紧急制动器10的电致动器单元12包括电动机80、行星齿 轮组82、皮带驱动件84、轴螺母86、以及拉杆88。电动机80与合适 的致动构件(图中未示出)实现工作连接,以对盘带鼓型驻车及紧急 制动器IO进行促动。电动机80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电动机一例如 可以是直流电动才几。
行星齿轮组82与电动机80的输出部实现工作连接,该齿轮组的 作用在于增大或倍增电动机80的扭矩输出。皮带驱动件84的作用在 于将行星齿轮组82与轴螺母86之间实现工作联结。如图2所示,在 该实施方式中,电动机80限定了第一轴线XI,轴螺母86和拍4干88 限定了第二轴线X2,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但相互偏移开,从而 形成了 "双圆瓣"形致动器单元的设计。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合适的装置使得轴螺母86在单元12 中在轴向上是固定的,但却可以在单元12中由皮带驱动件84驱动而 自由地转动,其中的装置例如是构件90。为了实现该设计,构件90 包括第一端90A,优选地是,该第一端被压装配合到轴螺母86的开口 端中,构件90还包括第二端90B,其可滑动地配合到设置在单元12 第一壳体部件76上的开孔76A中。另外,在单元12的第二壳体部件 78中设置了合适的轴承92—例如向心止推轴承,以便于支撑着轴螺母 86,便于其转动。沿着轴螺母86的内部设置有内螺紋86A。作为备选 方案,如果需要的话,轴螺母86也可由其它合适的装置支撑着进行转 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拉杆88包括第一端区段94和相反的第二 端区段96,其中,沿着第一端区段94的一部分制有外螺紋94A,而第二端区段96则利用合适的装置连接着叉轭形或U形夹状的端部构 件98。拉杆88的外螺紋94A与轴螺母86的内螺紋86A啮合或螺紋 接合,从而,轴螺母86的转动运动将造成拉杆88平动或轴向运动(如 图2中的双箭头100所指),该运动方向基本上垂直于支承板18 (即 在图2中为进入和离开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12的方向)。另 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在拉杆88的外侧部分或"外露" 部分(即拉杆88上从电致动器单元14的壳体中延伸出的部分)上设 置了"套孰"式的密封件10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叉轭98可通过任何合适的方法与拉杆88 的端部94连接起来,其中的方法例如是焊接、压装配合、螺紋连接或 其它任何合适的连接方法。优选地是,用于将叉轭98连接到拉杆88 端部94上的方法能允许叉轭98与第三构件46之间自由地转动。作为 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也可利用其它措施来将叉轭98连接到拉杆 88的端部94上。
如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叉轭98利用枢转 销102和E型扣104与第三构件46的端部66连接起来。枢转销102 具有加大的头部102A和沟槽或凹陷102B。
叉轭98具有一对相互分开的臂件108和110,每个臂件上都分别 制有贯通的开孔108A和IIOA。为了将叉轭98与第三构件46枢转地 连接起来,枢转销102延伸穿过分别位于臂件108、第三构件46以及 臂件110上的开孔108A、 66A、以及110A,且E型扣104被安装到 枢转销102的沟槽102B中,由此将枢转销72保持在安装毕的状态上。 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利用不同于图示的设计来将叉 轭98与第三构件46连接起来。
在图示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中,当第三构件46被促动时(即被电 动单元14促动而沿着图2中箭头IOO所指方向向下移动时),驻车制 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26的第一构件42起到了如下的作用使得制动 蹄片24和22向外移动而与盘带鼓型转动体制动件上鼓式部分的内圆 筒形制动表面(图中未示出)实现工作接合。具体而言,第一构件42与制动件24相接合,并将其向外移动或胀开(移向图2中的右侧), 且第二构件44与制动蹄片22接合,且将其向外移动或胀开(移向图 2中的左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看出,在其与驻车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26 第二构件44上拉杆88的叉轭98进行连接的部位处,第三构件46允 许或使得拉杆88向内或向外动作(即如箭头IOO所指的那样,基本上 垂直于制动蹄片地受拉/被直顶向制动蹄片),且连杆组件26基本上能 随着制动蹄片的巻绕(warp)动作一起前后移动,同时,这就减小或 防止了 "制动蹄片巻绕动作,,传递给拉杆88的力矩栽荷。文中使用的 词语"制动蹄片巻绕"是指当制动蹄片与盘带鼓型制动器转动体鼓形 部分的内圆筒形制动表面接合、且车轮发生转动时,蹄片所产生的巻 绕或转动动作。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双圓瓣形设计的作用在于 通过将电动机80、行星齿轮组82、以及轴螺母和拉杆组件布置在两条 平行的轴线上,并使用单个皮带驱动件84来驱动这些部件,可使得电 致动器单元12尽可能地小型化或紧凑化。
下面参见图5和图6,图中采用相同的数字标号来指代类似或相 同的部件,图中表示了电致动器单元的第二实施方式,其总体上被标 记为112,该单元用于对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的盘带鼓型驻 车及紧急制动器进行促动。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单 元12包括电动机80、行星齿轮组82、皮带驱动件84、轴螺母114、 拉杆116、以及"筒式,,壳体118。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合适的装置将轴螺母114固定在单元 112中,使其在轴向上固定,但轴螺母可由皮带驱动件84驱动而自由 地转动,例如可利用下文将要讨论的构件160来进行固定。从图8可 最为清楚地看出,轴螺母114带有开口的端部,且设置有阶梯形的外 表面120和贯穿其中的阶梯孔128。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轴螺母114的外表面120具有第一部分 122、直径缩小的第二部分124、以及直径缩小的第三部分126。第一 部分122限定了第一外径D1,第二部分124限定了第二外径D2,其小于第一外径,第三部分126限定了第三外径D3,其小于第二外径 D2。外表面120具有第一凸肩部120A,该凸肩部是在从第一部分122 到第二部分124之间的过渡处形成的,外表面还具有第二凸肩部120B, 其是在从第二部分124到第三部分126之间的过渡处形成的。作为备 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轴螺母114外表面120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不 同于图示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开孔128包括第一部分130、第二部分132、 以及第三部分134。第一部分130限定了第一内径D4,第二部分132 限定了第二内径D5,其小于第一内径D4,第三部分134限定了第三 内径D6,其小于第二内径D5。开孔128具有第一凸肩部136,该凸 肩部是在从第一部分130到第二部分132之间的过渡处形成的,外表 面还具有第二凸肩部138,其是在从第二部分132到第三部分134之 间的过渡处形成的。第三部分134上设置有内螺紋134A。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是,第一部分130上设置有"扭力 (torq),,表面,从而可接纳构件160上对应的旋扭外表面,由此可实 现轴螺母120与构件160的工作连接,以便于随着构件160进行转动。 在工作中,构件160与齿轮组82的输出端实现工作连接,以便于利用 电动机14和皮带驱动件84来实现轴螺母120的转动。作为备选方案, 如果需要的话,开孔128的构造或构成也可不同于图示的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拉杆116带有加大的头部140和杆体或杆 轴142。杆体142包括第一部分144、第二部分146、以及第三部分148 (从图7可最为清楚地看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44上 设置有外螺紋144A,第二部分146不带有螺紋,第三部分148具有直 径略微增大的外表面。第三部分148与叉轭98利用合适的装置连接起 来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拉杆116的构造也可不同于图示的 情况。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18包括开口的端部,并具有外表面 150和贯通制出的开孔162。外表面150是阶梯形的,其具有第一部分 152和直径缩细的第二部分154。第一部分152上制有环周的沟槽或凹陷152A。第二部分154上可选地制有环周沟槽或凹陷154A。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开孔162是阶梯形的,其具有第一部分164 和直径缩小的第二部分166。第一部分164上制有环周的沟槽或凹陷 164A。作为备选方案,如果需要的话,壳体118外表面150和/或开孔 162的构造或构成可以不同于图示的情况。
从图7可最为清楚地看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筒壳118还包 括0型圏182、弹簧构件184、轴承构件186、以及保持构件188。 O 型圏182被布置在壳体118的"外部,,凹陷152A中。在图示的实施方 式中,弹簧构件184是被称为belleville垫圏的锥形盘簧堆。作为备选 形式,如果希望的话,弹簧构件184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情况。例如, 弹簧构件184可以是压缩弹簧。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构件186包括止推轴承186A,其^皮布 置在一对轴承座圏186B之间。作为备选方案,如果希望的话,轴承 构件186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形式,例如,如果希望的话,轴承构件 186可以是滚珠轴承或其它任何合适的轴承。保持构件188在图中被 表示为C型卡扣,其被布置在壳体118的"内部,,凹陷134中。作为备 选方案,如果希望的话,保持构件188也可以不同于图示的形式。
通过对比图5和图6可看出,当电致动器单元112被释放而从图 6所示的制动位置移向图5所示的非制动位置时,拉杆116的加大头 部140将接合到轴螺母114的第二凸肩部138上、或"降到最低点"。 结果就是,当电致动器单元112未被加电时,形成了"机械止挡",这 造成拉杆116的轴向载荷输入或传递到相关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 的配接器上。
如该实施方式中的那样,当电致动器单元112被启动时,弹簧构 件184发挥作用而提供了"随动力",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当制动蹄片 发生巻绕运动时,为拉杆提供额外的行程。另外,通过利用隆凸突出 部68将第三构件46与第二构件44连接起来,使得连接部的容界空间 较小,且无需使用单独的紧固件。此外,该实施方式中采用筒壳-部件 的设计理念(即图7所示部件都被组装到壳体118中)可被容易地改变或改型,这样的设计形式可与普通或标准的电致动器单元(即图7 所示的单元112,但不带有组装到一起的筒壳部件)配套使用。
下面参见图9,图中相同的数字标记将指代类似或相同的部件, 图中表示了电致动器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其在总体上被标为212, 该单元用于对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中的盘带鼓型驻车及紧急 制动器进行促动。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单元212包 括电动机80、行星齿轮组82 (其总体上被标为214)、第一皮带驱动 件216、第二皮带驱动件218、以及轴螺母及拉杆组件(其总体上被标 为220 )。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皮带驱动件216使电动机80的输出端与行 星齿轮组214的输入端之间实现工作连接,且第二皮带驱动件218使 行星齿轮组214的输出端与轴螺母及拉杆組件220的输入端之间实现 工作连接。电动机80限定了第一轴线X3,行星齿轮组214限定了第 二轴线X4,轴螺母及拉杆组件220限定了第三轴线X5。在该实施方 式中,轴线X3、 X4、 X5是相互平行的,但相互偏移开,形成了"三 圆瓣"状的设计。
从该实施方式可看出,通过将电动机80、行星齿轮组214、以及 轴螺母及拉杆组件220布置在三条平行的轴线上,并使用两个皮带驱 动件216和218来驱动这些部件,三圆瓣的设计在作用可使得电致动 器单元212尽可能地小型化或紧凑化。
尽管上文结合文中所公开的特定车辆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 12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和表示,但可以理解如果需要的话,本发明 可被应用到结合有相关驻车及紧急制动器部分的其它盘带鼓型盘式制 动器组件上,还可被应用到结合有相关行车制动部分的鼓式制动器组 件上。
按照专利规范的要求,文中以优选实施方式的形式对本发明的原 理和工作模式进行了描述和表示。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在不悖离
后附权利要求范围和实质思想的前提下,可按照不同于文中具体介绍 和表示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鼓式制动器组件,其包括具有邻接部的安装凸缘;固定到所述安装凸缘上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在其上支撑一对制动蹄片;以及电致动器单元,其用于对鼓式制动器组件进行促动,以使所述制动蹄片选择性地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电致动器单元包括电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实现工作联接且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组;轴螺母,其与所述齿轮组实现工作联接,且由齿轮组旋转地驱动;拉杆,其与所述轴螺母保持工作联接,从而由轴螺母平动地驱动;以及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其与所述拉杆实现工作联接,并由拉杆促动,由此使得所述制动蹄片在所述制动位置与所述非制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拉杆与所述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通过连杆实现工作联接,所述连杆的第一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拉杆上,其第二端与所述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二构件枢转地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鼓 式制动器组件是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且所述电致动器单元用于 对所述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的驻车及紧急制动器进行促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还包括弹簧构件, 其与所述拉杆实现工作联接,以便于当所述制动蹄片处于所述制动位 置时向所述拉杆施加随动力。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还包括筒壳,所述 筒壳适于容载所述弹簧构件、所述轴螺母、以及所述拉杆。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动机限定了第 一轴线,所述轴螺母和所述拉杆限定了与所述第 一轴线 平行的第二轴线。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动机限定了第一轴线,所述轴螺母限定了第二轴线,而且所述拉杆限定了第三轴线,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轴线是相互平行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 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 第一构件枢转地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杆与所述第二构件之一带有隆凸的突出部,且二者中的另一者带有埋 头开孔,通过将所述隆凸突出部的一部分变形而进入到所述埋头开孔 中,由此使得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二构件实现工作联接。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 杆带有外螺紋部分,所述轴螺母带有内螺紋部分,该内螺紋部分与所 述拉杆的所述外螺紋部分相啮合,由此,所述轴螺母的转动将造成所 述拉杆的平动运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式制动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拉杆具有加大的头部,所述轴螺母带有凸肩部,其中,当所述电致动 器单元处于所述非制动位置时,所述拉杆的所述加大头部与所述轴螺 母的所述凸肩部相接合。
11. 一种用于鼓式制动器组件的电致动器单元,其包括 电致动器单元,其用于促动鼓式制动器组件,以使得鼓式制动器组件的 一 对制动蹄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所 述电致动器单元包括电动机;与所述电动机实现工作联接且由电动 机驱动的齿轮组;轴螺母,其与所述齿轮组实现工作联接,且由齿轮 组旋转地驱动;拉杆,其与所述轴螺母保持工作联接,以便于由轴螺 母平动地驱动;以及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其与所述拉杆实现工作 联接,以由拉杆促动,由此使得制动蹄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 间移动,所述拉杆与所述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通过连杆实现工作联 接,所述连杆的第一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拉杆上,其第二端与所述制 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二构件枢转地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鼓 式制动器组件是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且所述电致动器单元用于促动所述盘带鼓型盘式制动器组件的驻车及紧急制动器。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还包括弹簧构件, 其与所述拉杆实现工作联接,以便于当所述制动蹄片处于所述制动位 置时向所述拉杆施加随动力。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还包括筒壳,所述 筒壳适于容栽着所述弹簧构件、所述轴螺母以及所述拉杆。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动机限定了第一轴线,所述轴螺母和所述拉杆限定了与所述第一轴线 平行的第二轴线。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动机限定了第一轴线,所述轴螺母限定了第二轴线,且所述拉杆限定 了第三轴线,所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轴线是相互平行的。
17.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 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 第一构件枢转地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杆与所述第二构件之一带有隆凸的突出部,且二者中的另一者带有埋 头开孔,通过将所述隆凸突出部的一部分变形而进入到所述埋头开孔 中,由此使得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二构件实现工作联接。
19.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拉 杆带有外螺紋部分,所述轴螺母带有内螺紋部分,该内螺紋部分与所 述拉杆的所述外螺紋部分相啮合,由此,所述轴螺母的转动将造成所 述拉杆的平动运动。
20.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动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拉 杆具有加大的头部,所述轴螺母带有凸肩部,其中,当所述电致动器 单元处于所述非制动位置时,所述拉杆的所述加大头部与所述轴螺母 的所述凸肩部相接合。
全文摘要
一种改进的结构,其用在制动器组件中所用的电致动器单元上。按照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鼓式制动器组件包括具有邻接部的安装凸缘;固定到安装凸缘上的支承板,该支承板上支撑着一对制动蹄片;以及电致动器单元,其用于对鼓式制动器组件进行促动,以选择性地移动制动蹄片,使其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运动,电致动器单元包括电动机;与电动机实现工作联接且由电动机驱动的齿轮组;轴螺母,其与齿轮组实现工作联接,且由齿轮组驱动而转动;拉杆,其与轴螺母保持工作联接,从而由轴螺母驱动而平动;以及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其与拉杆实现工作联接,并由拉杆促动,由此可使制动蹄片在制动位置与非制动位置之间移动,拉杆与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通过连杆实现工作联接,该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拉杆上,其第二端与制动蹄片致动连杆组件的第二构件枢转地连接。
文档编号F16D51/00GK101627221SQ200680047614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31日
发明者B·博伊尔, D·奎朗特, R·雷特 申请人:凯尔西-海耶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