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594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平井测试系统,特别是一种水平井测
试系统的起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钻采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地下油、气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油田的开采中,已大量的采用了水平井钻井及采油工艺技术,因而较大提高了地下油层的采收率。但是这种水平井钻采工艺,给油水井的井下测试造成了很大困难。 这是因为现有的测井技术,均针对直井而设计,由于井下仪器下井过程中靠自身的悬重向下运行,一旦遇到的阻力大于自身悬重,便不能行进。众所周知在下放过程中,测井电缆所起的作用是拉住井下仪器,控制下放速度,防止井下仪器成为自由落体。当下到预定测量井段后,测井电缆所起到的作用是将井下仪器按一定测量速度上提,并将所测信息传递到地面。这些均依靠井下仪器悬重来实现的。 水平井钻井工艺是先钻一定深度的直井,而后再按定曲率半径向目的油气层作90°转向,形成水甲方向钻井,所钻出的水平井眼轨迹与直井成90。角。因此井下仪器在遇有水平段中已丧失自身悬重,在斜度大于50°以上仪器还没有进入水平井段时,就会失去悬重而不前行,这时测井电缆也不能前进。 现技术中为解决水平井的测井难题,一般采用湿接头方法,即制作一个专用的保护筒,先将井下仪器装入保护筒中,再将保护筒接到钻具或油管的前端,用钻机或作业机将井下仪器送入水平井段后,再将测井电缆和井下仪器从直井段中用专用接头对接,一边起钻具一边测井,井下测井仪器都是依靠钻具或油管送入到水平井段然后再进行测量。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井下重力推进挠性测井电缆水平井测井送进装置[授权公告号CN285 1572Y],结合该方案的说明书附图中可得知,采用钻机或作业机等大型机械还需要在进口架设铁架,因此存在着需要的配套设备繁多,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和提高了所需的能耗。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齿轮分散驱动,设备成本低廉,易于操作使用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
置,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设有若干个呈圆弧形
均匀排列的主动轮和若干个呈圆弧形均匀排列的压紧轮,上述的主动轮排列而成的圆弧形
与压紧轮排列而成的圆弧形平行设置,压紧轮位于主动轮的外侧,压紧轮和主动轮之间具
有用于输送连系管的圆弧形过道,所述的主动轮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相连。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液
压马达和固定在液压马达转轴上的输出齿轮。
3[0009]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电机和固定在电机转轴上的输出齿轮。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主动轮上固连有主动齿轮,所述的传动机构为分别与输出齿轮和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传动齿轮。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主动轮和压紧轮的数量均为8个,主动轮和压紧轮一一对应设置。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传动齿轮包括两个与输出齿轮相啮合的一级传动齿轮和四个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三级传动齿轮,一级传动齿轮和三级传动齿轮之间通过两个二级传动齿轮相连接。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每个三级传动齿轮与两个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每个二级传动齿轮与两个三级传动齿轮相啮合。 在上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中,所述的每个压紧轮上设有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机架上,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压紧轮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采用液压马达或电机驱动,并且采用齿轮分散带动带动主动轮,因此输送连系管所需作用力被分散至每个主动轮上,从而大大的降低设备的负荷承载力和设备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所需的能耗。

图1是本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017] 图2是本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架1、液压马达2、输出齿轮21、一级传动齿轮3、二级传动齿轮4、三级传动齿轮5、主动轮6、主动齿轮61、压紧轮7、连系管8、液压缸9。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包括机架1、驱动机构、压紧轮7、主动轮6、传动机构等零部件。 具体来说,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电机和固定在电机转轴上的输出齿轮21。由于本方案应用于水平井测试系统中,其所需的作用力较大,从而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案,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液压马达2和固定在液压马达2转轴上的输出齿轮21 。[0021] 主动轮6和压紧轮7均为8个且一一对应,每个主动轮6上均固连有一个主动齿轮61。主动轮6和压紧轮7均呈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在机架1上,主动轮6排列而成的圆弧形与压紧轮7排列而成的圆弧形平行设置,两圆弧形的圆心重合且压紧轮7位于主动轮6的外侧,每一对主动轮6和压紧轮7中的主动轮6的中点位于压紧轮7排列而成的圆弧形的圆心和压紧轮7中点的连线上。压紧轮7和主动轮6上均具有圆弧形的环形凹槽,在压紧轮7和主动轮6之间具有用于输送连系管8的圆弧形过道。 传动机构为分别与输出齿轮21和主动齿轮61相啮合的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包括两个与输出齿轮21相啮合的一级传动齿轮3和四个与主动齿轮61相啮合的三级传动齿轮5, 一级传动齿轮3和三级传动齿轮5之间通过两个二级传动齿轮4相连接。 一级传动齿轮3、二级传动齿轮4相连接、三级传动齿轮5均呈圆弧形排列且该排列而成的圆弧形的圆心与主动轮6排列而成的圆弧形的圆心相重合。 一级传动齿轮3、二级传动齿轮4相连接、三级传动齿轮5排列而成的圆弧形的直径依次变大。8个主动齿轮61分为四组,两相邻的主动齿轮61同时与一个三级传动齿轮5相啮合且每个主动齿轮61只与一个三级传动齿轮5相啮合。四个三级传动齿轮5分为两组,两相邻的三级传动齿轮5同时与一个二级传动齿轮4相啮合且每个三级传动齿轮5只与一个二级传动齿轮4相啮合。 如图2所示,每个压紧轮7上设有液压缸9,液压缸9的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液压缸9的活塞杆与压紧轮7相连,通过液压缸9可以调节压紧轮7和主动轮6之间过道间隙的大小,从而适合输送直径不同的连系管8 。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0025]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架1、液压马达2、输出齿轮21、一级传动齿轮3、二级传动齿轮4、三级传动齿轮5、主动轮6、主动齿轮61、压紧轮7、连系管8、液压缸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一种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1)上设有若干个呈圆弧形均匀排列的主动轮(6)和若干个呈圆弧形均匀排列的压紧轮(7),上述的主动轮(6)排列而成的圆弧形与压紧轮(7)排列而成的圆弧形平行设置,所述的压紧轮(7)位于主动轮(6)的外侧,压紧轮(7)和主动轮(6)之间具有用于输送连系管(8)的圆弧形过道,所述的主动轮(6)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 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液压马达(2)和固定在液压马达(2)转轴上的输出齿轮(2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 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电机和固定在电机转轴上的输出齿轮(21)。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轮 (6)上固连有主动齿轮(61),所述的传动机构为分别与输出齿轮(21)和主动齿轮(61)相 啮合的传动齿轮。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轮(6) 和压紧轮(7)的数量均为8个,主动轮(6)和压紧轮(7) —一对应设置。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齿轮 包括两个与输出齿轮(21)相啮合的一级传动齿轮(3)和四个与主动齿轮(61)相啮合的三 级传动齿轮(5),一级传动齿轮(3)和三级传动齿轮(5)之间通过两个二级传动齿轮(4)相 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三级 传动齿轮(5)与两个主动齿轮(61)相啮合,所述的每个二级传动齿轮(4)与两个三级传动 齿轮(5)相啮合。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 个压紧轮(7)上设有液压缸(9),液压缸(9)的缸体固定在机架(1)上,液压缸(9)的活塞 杆与压紧轮(7)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它解决了现有的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需要配套设备繁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水平井测试系统的起下装置,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驱动机构,机架上设有若干个呈圆弧形均匀排列的主动轮和压紧轮,主动轮排列而成的圆弧形与压紧轮排列而成的圆弧形的圆心重合且压紧轮位于主动轮的外侧,压紧轮和主动轮之间具有用于输送连系管的圆弧形过道,主动轮和驱动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相连。它采用液压马达或电机驱动,并且采用齿轮分散带动带动主动轮,输送连系管的作用力被分散至每个主动轮上,从而大大的降低设备的负荷承载力和设备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所需的能耗。
文档编号F16H1/20GK201496065SQ20092023491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4日
发明者张江 申请人:江苏苏阳电工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