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113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温控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热水的混合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被应用于数字式淋浴系统 中,藉由马达驱转来调节控制冷热水混合温度,以符合使用者淋浴需求的温控阀。
背景技术
现有数字式淋浴系统(Digital Shower System,简称DDS),通常包括一温控阀及 一温度感应组件,该温控阀可连通一冷水入水流道,用以接收来自于冷水输送管路的冷水, 以及一热水入水流道,用以接收来自于热水输送管路的热水,当使用者利用数字控制器设 定所需淋浴温度时,该温控阀便可依据设定的淋浴温度,自动调节冷热水进入温控阀内的 流量大小与混合比例,使混合水温度能够符合淋浴水的设定温度;其中,所述温控阀可藉由 一驱动马达的驱转带动来控制冷热水的混合比例,所述驱动马达可以该温度感应组件所侦 测的混合水温度作为驱转带动的依据。上述温控阀是通过控制冷水与热水的进水截面积大小,来控制混合水温度,因此, 当冷、热水进入温控阀的水流压力不相等时,将影响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故所述温控阀入水 端处通常会再搭配一压力平衡阀,将冷、热水压力控制在相等平衡状态。现有常见的温控阀是采用转盘式控制,亦即在内部设置两个相对应的转盘,并在 其上分别设置二弯弧状长条孔作为冷、热水由此通过的通口,当上述一转盘与另一转盘相 对转动时,其冷水通口与热水通口彼此相互重叠的通水截面积大小,将以反比关系增减变 化,使通过的冷、热水进水量可藉此被调节控制,进而达到混合水温度的效果。上述转盘同 样是以驱动马达来驱转带动,其中,为避免冷热水从两相对转盘间渗漏,而影响温控的效 果,彼此间必需被施予足够大小的相互迫紧力,方可保持于密封状态,特别是当温控阀所安 装应用的冷、热水压力越大时,两者间所需施予的相互迫紧力要求将随之增加;所以,这样 的相对运动模式所衍生的构造,将使两转盘相对转动时会产生极大的摩擦阻力,为克服这 样的摩擦阻力,该温控阀通常必需采用具有高扭力输出的驱动马达,方能满足扭力输出规 格上的需求,但高扭力驱动马达所衍生的问题在于成本极高,且体积过大,相当占用空间, 并影响整体的外观美感。现有采用转盘式控制的温控阀,也不利于温度的准确控制,其原因在于每一转盘 上皆需设置有一长条状的冷水通口及一长条状的热水通口,同时,也必需在冷水通口与热 水通口间预留足够的封闭面积,用以适当地遮挡封闭相对的冷水通口与热水通口,因此,最 大的冷水通水量与最小的冷水通水量,或者最大的热水通水量与最小的热水通水量,将会 被限制只能在其中一转盘大约半圈的转动行程中完成,也就是在大约180度的圆周角度范 围内完成;藉此,可以轻易理解的是,当驱动马达未透过其它减速机构,而是直接驱转带动 温控阀的转盘时,该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将会被限制只能在大约半圈的转动行程内进行 驱转控制,相对地,对于驱动马达在转动角度的控制精准度上,将有较高的要求,故通常必 需采用转动角度控制具有高精密度的驱动马达,方可满足温控阀的控制需求,而导致驱动 马达的成本相对提高,高精密度的驱动马达,其体积通常也会增加,同样有也占用空间的缺点。倘若采用一般精密度的驱动马达,温度控制的效能表现相对降低,通常难以达到现有许 多国家所采用的规范标准。当然,利用减速机构可以提高控制的精密度,但由于成本也会相 对提高,且更占用体积,通常较少被采用,也非理想合适的做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控阀,其可采用低 扭力、体积小的驱动马达,也可缩小温控误差值。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温控阀,包括一壳座,所述壳座具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二端壁墙,以及一周围壁墙;所述各壁 墙间界定出一安装阀槽,所述周围壁墙在二不同轴向位置处分别贯穿一可连通所述安装阀 槽的热水入水流道及一可连通所述安装阀槽的冷水入水流道;所述壳座还贯穿有一可连通 所述安装阀槽的混合水出水流道;一安装于所述壳座的安装阀槽内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与所述安装阀槽间分 别界定出一可连通所述热水入水流道的外部热水腔室,以及一可连通所述冷水入水流道的 外部冷水腔室;所述温控组件内部还界定出一可连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内部热水腔 室,以及一可连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内部冷水腔室;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一温控外壳, 以及一可活动滑套贴合于所述温控外壳内部且可被原地驱转带动的温控阀芯;一设于所述温控组件的温控外壳与所述温控阀芯上的通水量控制部件,所述通水 量控制部件包括一可连通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内部热水腔室的热水通口 ;一可连通所述外 部冷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的冷水通口 ;一可遮蔽所述热水通口的热水遮蔽壁墙;以及一 可遮蔽所述冷水通口的冷水遮蔽壁墙;所述热水通口未受所述热水遮蔽壁墙遮蔽的部位界 定出一热水通水截面积;所述冷水通口未受所述冷水遮蔽壁墙遮蔽的部位界定出一冷水通 水截面积。具体地,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外部冷水腔室,是由所述温控外壳所设置的一周围 壁墙外周壁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所共同界定而成;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 腔室的一部分,是由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内周壁与温控阀芯所共同界定而成;所述通 水量控制部件的热水通口与冷水通口设置在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二不同轴向位置处, 所述热水遮蔽壁墙及冷水遮蔽壁墙则由所述温控阀芯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二相反侧的端 缘轴向延伸而成。更具体地,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壁墙处横向贯设连通有所述混 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二相反侧各连接有一第一端壁墙及一第二端壁 墙;所述第一端壁墙上还设置有一穿孔;所述第二端壁墙上还设置有一定位轴部以及位于 所述定位轴部周围的多数个水流通孔;所述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内设置有一心轴部位,所 述周围壁墙与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预定处间连接有一分隔壁墙;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 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通过所述温控外壳的穿孔且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呈 穿出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温控外壳的定位轴部相互轴枢定位;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 部冷水腔室由所述分隔壁墙分隔,所述分隔壁墙上还贯通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 室与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内部冷水腔室通过所述温控外壳第二端壁墙上设置的 多数个水流通孔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
6[0013]进一步地,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径向延伸出一第一环状凸壁、一第二环状凸 壁及一第三环状凸壁,其外周壁各嵌套有一可分别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相互抵顶 密封的密封垫圈。具体地,所述壳座包括一可形成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及第二端壁墙的壳座本体及 一可用以组装固定于所述壳座本体的顶端开口处且可形成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的壳座 上盖;且所述温控阀芯可自所述壳座上盖通过穿出;其中所述壳座上盖具有一可供驱动马 达安装定位的马达固定座,所述温控阀芯自所述壳座上盖通过穿出的部分通过所述驱动马 达驱转带动。进一步地,所述温控阀还包括一可容纳所述壳座的外部壳体和一可驱转带动所述 温控组件的温控阀芯的驱动马达,所述外部壳体包括一筒状本体,以及可螺合固定于所述 筒状本体一端开口处的一壳盖;所述壳座包括一可用以界定出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及所述 第二端壁墙的壳座本体及一可用以界定出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且活动嵌套密封于所述 壳座本体上并可受所述壳盖抵预定位的壳座上盖。具体地,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上贯设连通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外 壳的周围壁墙一端设有一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的开口所述周围壁墙另一端则连 接有一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所述温控外壳的第二端壁墙还设置有一定位轴部, 以及位于所述定位轴部周围的多数个水流通孔;所述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内设置有一心轴 部位,所述周围壁墙与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连接有一可用以分隔出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 部冷水腔室的分隔壁墙;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 述温控外壳的定位轴部相互轴枢定位;所述分隔壁墙上还贯通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 水腔室与所述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内部冷水腔室则通过所述温控外壳第二端壁 墙上的水流通孔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具体地,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外部冷水腔室,是由所述壳座的安装阀槽内壁面、温 控外壳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外壁面及温控阀芯的相对外壁面所共同界定而成;所述内部热 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可被界定于所述温控阀芯的内部;所述通水量控制部件的热水通口 与冷水通口配置于所述温控阀芯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二不同轴向位置处,其热水遮蔽壁墙 及冷水遮蔽壁墙则由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二相反侧的端缘轴向延伸而成。更具体地,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靠近第二端壁墙的一侧处贯设连通有所述混合 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二端及一中间部位,分别连接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 二端壁墙及一分隔壁墙;所述第一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其与所述分隔壁 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热水腔室,且所述热水通口设置在所述内部热 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所述第二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其与所述分隔 壁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冷水腔室,且所述冷水通口被设置在所述内 部冷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其上还设置有多数个水流通孔,用以连通所述内部冷水腔 室及所述壳座的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分隔壁墙上设置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 及内部冷水腔室和水流通孔,其中所述温控阀芯还具有一心轴部位及一连结轴部;所述分 隔壁墙及第二端壁墙是由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一体径向延伸所形成;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 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温控阀芯的第一端壁墙相对连接,所述第二 端部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相互轴枢定位;所述连结轴部是由所述第一端壁墙外壁面中央处一体突伸而成;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外周壁上嵌套定位有一可与所述壳座的周围 壁墙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的密封垫圈,并在靠近所述密封垫圈的周围壁墙上设置有一可与 所述壳座周围壁墙内周壁上相对设置的一阶级环缘相互嵌置固接的定位环缘;所述壳座的 周围壁墙内周壁靠近所述第二端壁墙处设置有可连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一下方通孔; 所述温控阀芯在相对所述第二端壁墙的周围壁墙外周壁上嵌套定位有一可与所述壳座的 下方通孔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的密封垫圈;所述外部热水腔室是位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 墙及所述温控外壳的密封垫圈两者间的区域内;所述外部冷水腔室位于所述温控外壳的密 封垫圈及所述温控阀芯的密封垫圈两者间的区域内。更具体地,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中段部位贯设连通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 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外周壁设置有二可分别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相互抵顶密封且可 界定出一可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的外部混合腔室的密封垫圈,且所述外部混合 腔室位于所述外部热水腔室与外部冷水腔室间,所述温控外壳在相对所述外部混合腔室的 周围壁墙上还贯设有多数个第一混合水通口 ;所述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二端及其间内周壁 间分别连接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二端壁墙及二分隔壁墙;所述第一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 座的第一端壁墙,其与邻近侧的分隔壁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热水腔 室,且所述热水通口被设置在所述内部热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所述第二端壁墙相对 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其与邻近侧的分隔壁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 部冷水腔室,且所述冷水通口设置在所述内部冷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所述分隔壁墙 间及其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一内部混合腔室,所述分隔壁墙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数 个可使所述内部混合腔室分别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 温控阀芯在相对所述内部混合腔室的周围壁墙上还贯设有多数个用以连通所述温控外壳 的第一混合水通口且可使所述内部混合腔室与所述外部混合腔室得以相互连通的第二混 合水通口 ;所述温控阀芯还具有一心轴部位及一由所述第一端壁墙外壁面中央处一体突伸 而成的连结轴部;所述分隔壁墙及第二端壁墙是由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一体径向延伸所形 成;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温控阀芯靠近第一 端壁墙处的分隔壁墙相对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相互轴枢定位,所 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上设置有一定位环缘,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上相对设置有一 可供所述定位环缘相互嵌置固接的阶级环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阀可以大幅地降低阀芯的扭转阻力及提高温控的精 密度,因此,可采用低扭力、体积小的驱动马达,也可缩小温控误差值。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安装应用于一出水阀座上的外观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出水阀座立体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出水阀座另一立体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侧视剖面图,并显示部分压力平衡阀与混合 水出水管路;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立体剖视图;[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外壳侧视平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阀芯侧视平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组件,其上配置的通水量控制手段平面展开 示意图,并显示出热水遮蔽壁墙与冷水遮蔽壁墙,以及其相对的热水通口与冷水通口,在三 个假想的相对周圆位置上形成的遮蔽阻挡状态;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温控阀安装应用于另一出水阀座上的外观组合 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图10的出水阀座立体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图10的出水阀座局部立体分解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部分温控阀的立体剖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部分温控阀局部立体分解图,并显示出部分壳座 本体立体剖视;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温控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并显示出壳座上盖;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部分温控阀的外观组合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部分温控阀的立体剖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外观组合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侧视剖面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立体分解剖视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部分温控阀的立体剖视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外观组合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立体剖视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温控阀的温控组件立体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阀的第一实施例,该温控阀1可被应用于数 字式淋浴系统中,并可被安装于一出水阀座2上,该出水阀座2更包括一压力平衡阀11,可 被安装于该温控阀1进水端处;一混合水出水管路12,可被安装于该温控阀1出水端处;一 冷水进水管路13及一热水进水管路14,可分别安装于该压力平衡阀11的进水端处,用以接 收来自于冷水输送管路的冷水,以及热水输送管路的热水;一温度感应组件15,可被安装 于该混合水出水管路12内部,用以感应混合水的温度,以作为本实用新型温控阀1的控制 依据;二电磁阀16,可被安装于上述混合水出水管路12的二个不同出水通道上,用以个别 开关控制该出水通道。当冷、热水经由上述冷水进水管路13及热水进水管路14流入压力 平衡阀11后,可以被自动调节达到冷、热水压力平衡,再流向本实用新型温控阀1中以适当 比例相互混合形成混合水,接着,再送往该混合水出水管路12,并透过上述电磁阀16的适 当控制,从预定出水口 121流出,以供淋浴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温控阀1可以上述温度感应组件15所侦测的混合水温度为依据,自
9动调节冷、热水的进水量大小及比例,来控制混合水温度,以符合使用者预先设定的淋浴温 度。上述出水阀座2的大部组成组件与操作原理,大致与习知相同,非本实用新型欲讨论的 技术范畴,在此不多所赘述,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温控阀1构造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主要包括一壳座20、一温控组件30、一通水量 控制部件40及一驱动马达50 ;以下针对上述组成构件分述说明。关于该壳座20,如图4、5所示,具有一位于顶端的第一端壁墙21、一位于底端的第 二端壁墙22,以及位于上述壁墙间的周围壁墙23 ;所述第一端壁墙21、第二端壁墙22及周 围壁墙23间界定出一安装阀槽201 ;所述周围壁墙23在二不同轴向位置处,特别是在一较 高的轴向位置处,以及一较低的轴向位置处,分别贯设有一热水入水流道231,以及一冷水 入水流道232,用以连通该安装阀槽201及上述压力平衡阀11,可分别供来自于该压力平衡 阀11的热水与冷水由此进入该安装阀槽201中;所述周围壁墙23在靠近第二端壁墙22处 的一边侧贯穿一混合水出水流道233,用以连通该安装阀槽201与上述混合水出水管路12, 使进入该安装阀槽201内部的冷、热水相互混合后所形成的混合水,得以由此流向该混合 水出水管路12。本实施例的壳座20更包括一壳座本体20A,以及一壳座上盖20b。上述壳座本体20A可用以形成上述周围壁墙23及第二端壁墙22,该周围壁墙23 形成有一圆筒状内周壁234,以及一顶端开口 235,并在靠近该第二端壁墙22处形成有一定 位环壁236,该定位环壁236中央界定出一下方通孔237连通上述混合水出水流道233。上述壳座本体20A的周围壁墙23、第二端壁墙22与上述混合水出水管路12的部 分管路为一体式构件,而形成有共享的壁墙。上述壳座上盖20b可嵌套定位于上述壳座本体20b的顶端开口 235处,用以形成 上述第一端壁墙21,本实施例的壳座上盖20b可藉由多数个螺栓211与上述壳座本体20A 的周围壁墙23顶壁及上述压力平衡阀11顶壁相互锁固结合,使该顶端开口 235可被适当 地封闭,并藉以在其与该壳座本体20A所围设的内部空间中共同界定出上述安装阀槽201。上述壳座上盖20b约略中央部位贯穿有一上方通孔212,并在靠近该压力平衡阀 11侧一体延伸形成有一马达固定座213。关于该温控组件30,如图6至8所示,可被安装于上述壳座20的安装阀槽201 内,其与上述安装阀槽201间分别界定出一外部热水腔室301,用以连通上述热水入水流道 231,以及一外部冷水腔室302,用以连通上述冷水入水流道232 ;所述温控组件30内部更 界定出一内部热水腔室303,以及一内部冷水腔室304,用以适当地连通上述混合水出水流 道233 ;所述温控组件30更包括一温控外壳30A,以及一活动滑套贴合于该温控外壳30A内 部,并可被原地驱转带动的一温控阀芯30b。本实施例的温控外壳30A具有一呈圆筒状的周围壁墙31、一体相连于该周围壁墙 31顶端的一第一端壁墙32,以及嵌套组装于该周围壁墙31底端的一第二端壁墙33 ;所述 周围壁墙31外周壁顶端部位、中间部位及底端部位分别径向延伸出一第一环状凸壁311、 一第二环状凸壁312及一第三环状凸壁313,所述各环状凸壁外周壁各嵌套定位有一密封 垫圈314,可分别与上述壳座20的安装阀槽201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使该温控外壳30A的 周围壁墙31与上述壳座20的安装阀槽201内周壁234彼此间,可藉由该第一环状凸壁311 上的密封垫圈314与第二环状凸壁312上的密封垫圈314相互密封隔离出上述外部热水腔
10室301,以及藉由该第二环状凸壁312上的密封垫圈314与第三环状凸壁313上的密封垫圈 314相互密封隔离出上述外部冷水腔室302。上述第一端壁墙32顶面中央处凹设有一轴承定位槽321,可供安装定位一由承 320,该轴承320的外环底端缘可抵顶定位于该轴承定位槽321的槽底面,顶端缘则受上述 壳座上盖20b上方通孔212内周壁径向延伸的凸缘适当地抵顶限位,且该轴承定位槽321 中央部位更贯穿有一穿孔322。上述第二端壁墙33的中央部位设置有一定位轴部331,本实施例的定位轴部331 为一沉孔,且该定位轴部331周围贯穿有多数个往下渐缩的水流通孔332,用以连通上述内 部冷水腔室304,以及经由上述壳座10的下方通孔237连通该混合水出水流道233。本实施例的温控阀芯30b具有一呈圆管状的周围壁墙34、位于该周围壁墙34内沿 轴向延伸的一心轴部位35,以及一体相连于该周围壁墙34内周壁与该心轴部位35外周壁 约略中段部位间的一分隔壁墙36。上述温控阀芯30b的周围壁墙34外周壁与上述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31内周 壁彼此间可相对转动地保持于相互贴合状态。上述温控阀芯30b的心轴部位35具有一第一端部351及一第二端部352 ;所述第 一端部351可依序通过上述温控外壳30A的顶端穿孔322、轴承320的内部轴孔及壳座上盖 20b的上方通孔212后呈穿出状;其中,该心轴部位35的外周壁靠近上方处嵌套定位有一 密封垫圈353,可与该穿孔322内周壁相互抵顶封密,且该密封垫圈353上方处的外周壁上 形成有一阶级环缘354,可供上述轴承320内环的底端缘抵顶限位,该阶级环缘354上方处 的外周壁上形成有一枢轴部位355,可与该轴承320的内部轴孔相互穿套轴枢,该枢轴部位 355上方处的外周壁嵌套定位有一 C形扣环356,可与该轴承320内环的顶端缘相互抵顶限 位;藉此,该温控阀芯30b的心轴部位35顶端,即可与该温控外壳30A相互枢转定位。该心 轴部位35靠近该第二端部352处的外周壁同样嵌套定位有一密封垫圈357,可与该温控外 壳30A第二端壁墙33上的定位轴部331相互轴套密封,使该温控阀芯30b可被平稳顺畅地 驱转带动。上述温控阀芯30b的分隔壁墙36,可用以分隔出上述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部冷 水腔室304,其上更贯通有多数个水流通孔361,用以使上述内部热水腔室303与内部冷水 腔室304彼此相互连通。上述温控组件30内部界定出的内部热水腔室303,可由本实施例温控阀芯30b分 隔壁墙36上方的心轴部位35外周壁与周围壁墙34外壁面,以及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 墙31相对内周壁与第一端壁墙32内壁面彼此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同理,其内部冷水 腔室304也可以由本实施例温控阀芯30b分隔壁墙36的下方心轴部位35外周壁与周围壁 墙34外壁面,以及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31相对内周壁与第二端壁墙33内壁面彼此 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关于该通水量控制部件40,主要配置在上述温控组件30的温控外壳30A与温控阀 芯30b上,包括一热水通口 41,用以连通上述外部热水腔室301及内部热水腔室303 ;—冷 水通口 42,用以连通上述外部冷水腔室302及内部冷水腔室304 ;—热水遮蔽壁墙43,用以 适当地遮蔽上述热水通口 41 ;以及一冷水遮蔽壁墙44,用以适当地遮蔽上述冷水通口 42 ; 所述热水通口 41未受该热水遮蔽壁墙43遮蔽的部位界定出一热水通水截面积;所述冷水通口 42未受该冷水遮蔽壁墙44遮蔽的部位界定出一冷水通水截面积,所述热水通水截面 积及冷水通水截面积的大小比例可随着上述温控阀芯30b在上述温控外壳30A内部转动以 反比关系增减变化。本实施例的上述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口 42,可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温控外壳30A周 围壁墙31 —较高轴向位置及一较低轴向位置上,且大致分布在该周围壁墙31沿着圆周方 向大致相隔180度的二个对称位置上;实质上,该热水通口 41是由上述外部热水腔室301 相对的周围壁墙31上径向贯穿的一圆形孔洞所形成,使该外部热水腔室301与内部热水腔 室303得以由此适当地连通。同样地,该冷水通口 42亦由上述外部冷水腔室302相对的周 围壁墙31上径向贯穿一圆形孔洞所形成,使该外部冷水腔室302与内部冷水腔室304得以 由此适当地连通。本实施例的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可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温控阀芯 30b周围壁墙34的顶端侧及底端侧。实质上,该热水遮蔽壁墙43是由该周围壁墙34顶端所一体延伸的一段环状壁墙 所形成,从图8中可以清楚看出,该周围壁墙34与热水遮蔽壁墙43彼此交界处可以一假 想线来区隔表示,该假想线以上区域所形成的环状壁墙即为热水遮蔽壁墙43,且其顶端缘 431大致呈螺旋状环绕,这样的螺旋状环绕设计,可以使该热水遮蔽壁墙43的轴向高度,能 够随着圆周方向的位置改变产生高低变化,如果将该热水遮蔽壁墙43展开在一平面上,可 以得到如图9所示的图面,从图面中可以清楚看到,其在某一圆周位置上形成有一较低的 轴向高度hl,且从该轴向高度hi往预定圆周方向位移,从展开图观之为往右位移的方向, 其轴向高度大致呈等比例增加,直到形成一阶级部位,在该阶级部位处会形成有一个次高 的轴向高度h2及一最高的轴向高度h3,且该最高的轴向高度h3可随着相同的圆周方向位 移保持一小段圆周距离,直到与上述轴向高度hi相互连接,即形成一个360度环绕的环状 壁墙。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水遮蔽壁墙43,可用以适当地遮蔽上述热水通口 41, 如图9所示,可以清楚看出,该热水通口 41底缘与该热水遮蔽壁墙43底缘大致位于同一轴 向高度位置,因此,当该热水通口 41的中心位于圆周方向位置Pl时,由于该热水通口 41受 该热水遮蔽壁墙43所遮蔽的截面积最小,相对地,其可供热水由此通过的热水通水截面积 Al可达到最大,使来自于该外部热水腔室301的热水,可以最大流量由此通过后进入该内 部热水腔室303内,而可提高热水的混合比例。同理,当该热水通口 41的中心位于圆周方 向位置P2及P3时,其可供热水由此通过的热水通水截面积A2、A3,将逐渐地减少,甚至被 完全地遮蔽,使热水的入水量为零。在本实施例中,该热水通口 41沿着圆周方向位置的改 变,实质上是藉由转动该温控阀芯30b,使其周围壁墙34顶端一体相连的热水遮蔽壁墙43 得以与该热水通口 41作相对转动所达成。同样的,该冷水遮蔽壁墙44实质上亦由该周围壁墙34底端所一体延伸的一段环 状壁墙所形成,从图7中可以清楚看出,该周围壁墙34与冷水遮蔽壁墙44彼此交界处同样 存在有一假想线,其下方区域所形成的环状壁墙即为冷水遮蔽壁墙44,且其底端缘441大 致呈螺旋状环绕,使该冷水遮蔽壁墙44的轴向高度,能够随着圆周方向的位置改变产生高 低变化。如图9所示的平面展开图,其在某一圆周位置上形成有一较小的轴向高度h4,且从 该轴向高度h4往预定圆周方向位移,从展开图观之为往左位移的方向,其轴向高度大致呈
12等比例增加,直到形成一最大的轴向高度h5后,即为该冷水遮蔽壁墙44的边界。该冷水遮 蔽壁墙44并没有如上述热水遮蔽壁墙43般呈360度环绕,而是存在有一缺口 442,而沿圆 周方向延伸适当角度,可以轻易理解的是,该缺口 442 二侧分别相连于该冷水遮蔽壁墙44 的二个边界。本实用新型的冷水遮蔽壁墙44,可用以适当地遮蔽上述冷水通口 42,其遮蔽的结 构、操作方式与原理,大致与上述热水遮蔽壁墙43遮蔽该热水通口 41相同,在此不多所赘 述;但需特别说明的是,当上述温控阀芯30b连同其上的热水遮蔽壁墙43与冷水遮蔽壁墙 44往一圆周方向转动时,该热水通口 41可供热水通过的热水通水截面积将逐渐地减少,但 冷水通口 42可供冷水通过的冷水通水截面积将逐渐地增加,亦即,该热水通水截面积与冷 水通水截面积的大小是以反比关系增减变化,可以轻易理解的是,当该温控阀芯30b往另 一圆周方向转动时,该热水通口 41可供热水通过的热水通水截面积将逐渐地增加,而冷水 通口 42可供冷水通过的冷水通水截面积将逐渐地减少,但两者以反比关系增减变化是不 变的。因此,原则上,只要该温控阀芯30b可被驱转带动,无论往任何圆周方向转动,大致皆 可实现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预期效果。另值得注意的是,提供使用者淋浴的混合水温度大致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实务上, 可将热水的混合量设定为零,即完全以冷水提供,但不能将冷水的混合量设定为零,而完全 以热水提供,其原因在于完全以热水提供,在实务上,其热水温度将高于适合人体淋浴的温 度,而没有其设定的必要。但在某些温度较高的国家地区,完全以冷水提供是可以被接受 且适合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的热水遮蔽壁墙43与冷水遮蔽壁墙44也相对地 反应上述使用条件;也就是在冷水遮蔽壁墙44的轴向高度设计上,即使是在最大轴向高度 处,仍无法将该冷水通口 42完全地遮蔽。同样地,在热水遮蔽壁墙43的轴向高度设计上, 可利用一段最大的轴向高度将该热水通口 41完全地遮蔽,且此时的冷水通口 42,可以藉由 位于该冷水遮蔽壁墙44的缺口 442处,而达到最大的通水量,使此时的冷水出水量达到最 大。本实施例的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口 42大致被设定在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 31上相隔大约180度圆周位置的二对称部位上,但不以此为限;只要上述热水遮蔽壁墙43 能够与该热水通口 41相互搭配,以及上述冷水遮蔽壁墙44能够与该冷水通口 42相互搭 配,并使其相互间所形成的热水通水截面积与冷水通水截面积能够满足上述所提及以反比 关系增加变化的条件,皆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预期效果。关于该驱动马达50,如图1、4及5所示,可被安装在上述壳座上盖20b的马达固定 座213上,其动力输出轴51可藉由一连结件511配合二迫紧螺栓512与上述温控阀芯30b 从该壳座上盖20b穿出的心轴部位35第一端部351相互连结,而可藉以驱转带动该温控阀 芯 30b。上述温控阀芯30b的周围壁墙34外周壁与上述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31内周 壁彼此可以在相互贴合状态下相对地转动,同样地,藉由该周围壁墙31 —体轴向延伸所形 成的上述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外周壁,也可分别与上述温控外壳30A周围 壁墙31的相对内周壁在相互贴合状态下相对地转动,使彼此间可以达到预期的遮蔽与密 封效果。上述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随着该温控阀芯30b的转动,而与该温控外壳30A产生相对圆周运动的方式,由于彼此间毋需施加迫紧力,故摩擦阻力小,加上该 温控阀芯30b 二端与该温控外壳30A间形成的轴枢结构,其产生的摩擦阻力也小,经过实 验,其摩擦阻力所产生的抗扭力值低于0. IN-M(牛顿-米),因此,只需使用低扭力输出的 驱动马达50,即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需求,而可大幅地降低该驱动马达50的成本与体 积。由于本实用新型温控阀1的热水遮蔽壁墙43与冷水遮蔽壁墙44可分别被独立设 置于该温控阀芯30b周围壁墙34的顶端与底端,而各自与其相对的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 口 42产生适当地遮蔽作用,因此,其允许热水通过的热水通水截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可以允许温控阀芯30b以转动一圈,也就是360度的圆周角度来达成,如图9所示;同理,其 允许冷水通过的冷水通水截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同样可以允许温控阀芯30b以转动一 圈的圆周角度来达成,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允许该温控阀芯30b利用一圈的转动行程,来 调节控制冷热水的所有混合比例及混合水温度,相较于习知技艺只能有半圈的转动行程, 本实用新型等于多出一倍的转动行程,可以进行混合水温度的控制,相较之下,对于驱动马 达50在转动角度控制上的精密度要求,即可被大幅地降低,而毋需采用高精密度的驱动马 达50。当采用与习知技艺相同精密度的驱动马达50时,本实用新型在混合水温度的控制 上,将更为精密准确,可有效缩小实际混合水温度与设定的混合水温度间所产生的误差值, 以符合现有许多国家在温度控制效能上的规范标准,当然,本实用新型对于驱动马达50转 动精密度的要求下降,即可大幅地降低采购成本,相对地,驱动马达50的体积可以缩小,使 整个出水阀座2的体型更为小巧轻便。如图3、4及6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控阀1,当热水与冷水分别从热水入水流道 231及冷水入水流道232进入相对的外部热水腔室301及外部冷水腔室302后,可以从该温 控外壳30A周围壁墙31上未被该温控阀芯30b上的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 所遮蔽阻挡的热水通口 41及冷水通口 42通过,并随即进入相对的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 部冷水腔室304中,其中进入内部热水腔室303的热水会随即从下方分隔壁墙36上的各水 流通孔361通过后流入该内部冷水腔室304中与冷水相互混合,再从下方第二端壁墙33上 的各水流通孔332往下流向混合水出水流道233,而完成冷热水的混合作业。当然,上述驱 动马达50可以依据该温度感应组件15所感应的混合水温度,适当地藉由驱转带动该温控 阀芯30b来调整改变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以符合不同使用者所设定适合个人淋浴的混合 水温度,由于温控阀芯30b被往预定方向转动时,可以反比关系来调节改变该温控外壳30A 周围壁墙31上的热水通口 41未被遮蔽阻挡的热水通水截面积,以冷水通口 42未被遮蔽阻 挡的热水通水截面积,因此,如上所述,即可用以改变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以达到调节控制 混合水温度的效果,甚至完全以冷水作为混合水来供应。如图10至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温控阀1A,可被安装应用于另一种外 观形态的出水阀座2上,其构造大致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相同,两者不同处有下列 几点A、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采立式安装,故其温控阀芯30b的心轴部位35呈垂直状 延伸,可被安装于顶端的驱动马达50沿着垂直轴线驱转带动。本实施例的温控阀IA则采 卧式安装,故其温控阀芯30b的心轴部位35呈水平状延伸,可被安装于一横向边侧的驱动 马达50沿着水平轴线驱转带动。
14[0080]b、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其驱动马达50主要是藉由一连结件511及二迫紧螺栓 512与该温控阀芯30b的心轴部位35第一端部351相互连结及驱转带动。本实施例则是透 过一皮带513啮合带动安装连结于该温控阀芯30b心轴部位35第一端部位351上的一皮 带轮514来驱转带动。C、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主要是藉由壳座20与邻侧的压力平衡阀11及混合水 出水管路12的部分壁墙共享或相连接。本实施例的温控阀IA更包装有一外部壳体60,用 以安装容纳该壳座20,因此,该壳座20为一独立构件,可以单独拆装更换,且该外部壳体60 包装有一筒状本体61,以及可直接螺合固接于该筒状本体61侧边开口处的一壳盖62,且该 壳盖62内侧形成有一抵顶凸部621,可用以抵顶限位该壳座上盖20b的相对外壁面,因此, 本实施例的壳座上盖20b可采用活动嵌套方式安装密封于壳座本体20A上,而毋需再以上 述螺栓211来螺锁固定。由于该壳座上盖20b可以与该壳座本体20A相互密封,因此,本实 施例的温控外壳30A并没有设置第一端壁墙32,而是直接由该壳座上盖20b所形成的第一 端壁墙21来取代,如图11、13所示,故其周围壁墙31在相对该第一端壁墙21的一端形成 有一开口。d、第一实施例的混合水出水流道233是设置连通于该壳座本体20A的周围壁墙23 靠近第二端壁墙22处;本实施例的混合水出水流道233则是设置连通于该壳座本体20A的 第二端壁墙22中央处,两者的位置略有不同,如图11、13所示。e、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芯30b,其周围壁墙34、心轴部位35及分隔壁墙36为一体 式构件;本实施例为考虑加工制程,可将周围壁墙34及分隔壁墙36以单一构件成型,心轴 部位35以另一构件成型,再将两者相互穿套结合来组装该温控阀芯30b,组装时只需采用 常见的阶级环缘及限位组件来限位,即可轻易达成。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温控外壳30A,其 第二端壁墙33是由另外组装的一盘状构件来形成,且其上的定位轴部331是由一沈孔所形 成。本实施例的第二端壁墙33则是由该温控外壳30A —体成型,且其上的定位轴部331是 由一贯穿孔来形成,使该心轴部位35的第二端部位352可由此穿伸通过及相互活动枢套。如图16至2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温控阀Ib大致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 温控阀1相同,两者不同处有下列几点A、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阀1所采用的通水量控制部件40,其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口 42是被配置在该温控组件30的温控外壳30A周围壁墙31上,而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 遮蔽壁墙44则是被配置在该温控阀芯30b周围壁墙34的顶端与底端上。本实施例则采相 反配置,亦即将该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口 42是被配置在该温控组件30的温控阀芯34周 围壁墙34上,并将该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配置在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 墙31上。上述通水量控制部件40主要结构特征的配置改变,同样可以达到热水与冷水的 流通,以及被适当地遮蔽阻挡,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将遮蔽阻挡的作用由热水通口 41及冷水 通口 42的内侧调换至外侧来执行而已。b、由于本实施例的通水量控制部件40,其主要结构特征在配置上与上述第一实施 例恰好相反,连带地,该温控组件30的温控外壳30A与温控阀芯30b也会有些结构上的变 更设计。这些变更设计包括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31顶端与底端仅需一体延伸出该 热水遮蔽壁墙43与冷水遮蔽壁墙44即可,而毋需设置上述的第一端壁墙32及第二端壁墙
1533,也毋需设置上述的第一环状凸壁311与第三环状凸壁313,只需保留第二环状凸壁312 及其上的密封垫圈314即可。当然,为使该温控外壳30A能够被固定在该壳座20的安装 容槽201内,可在该温控外壳30的周围壁墙31靠近第二环状凸壁312处设置一定位环缘 315,并在该壳座20的安装容槽201内周壁相对设置一阶级环缘238,使该定位环缘315得 以嵌置固接于该阶级环缘238上。上述温控阀芯30b除了需在其周围壁墙34相对于该温控外壳30A的热水遮蔽壁 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的二个对称部位处设置该热水通口 41与冷水通口 42外,也必需 在其周围壁墙34的顶端缘间设置密封一第一端壁墙37,以及在底端缘间设置密封一第二 端壁墙38,并在该第二端壁墙38上设置多数个水流通孔381,用以连通上述混合水出水流 道 233。其中,该第一端壁墙37的顶端壁中央处一体延伸有一连结轴部371,可供上述驱 动马达50驱转带动,可藉以取代上述心轴部位35的第一端部351,使该第一端部351只需 连接于该第一端壁墙37的底端壁即可,而毋需往外穿出,其靠近底端处则相连于该第二端 壁墙38,并在该第二端壁墙38底壁面中央处突伸形成该第二端部352 ;考虑加工与组装方 便性,本实施例的周围壁墙34、第一端壁墙37及其上的连结轴部321可为成型为一个一体 式构件,而心轴部位35、分隔壁墙36及第二端壁墙38可成型为另一个一体式构件,再彼此 相互组装固接即可。另外,该周围壁墙34靠近底端的外周壁处也必需嵌套定位一密封垫圈 341,使其可与壳座本体20A下方通孔237的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C、由于本实施例温控组件30的温控外壳30A与温控阀芯30b的主要结构特征,相 较于第一实施例,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会使得用以界定上述外部热水 腔室301、外部冷水腔室302、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部冷水腔室304的相关壁墙产生变化。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外部热水腔室301是由该壳座20的安装阀槽201内壁面、温控外壳 30A的周围壁墙31连同其上的热水遮蔽壁墙43外周壁、温控阀芯30b的周围壁墙34未被 遮蔽的外周壁,以及该第一端壁墙37外壁面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该外部冷水腔室302 是由该壳座20的安装阀槽201内壁面、温控外壳30A周围壁墙31上的密封垫圈314,以及 该温控阀芯30b周围壁墙34上的密封垫圈341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该内部热水腔室 303是由该温控阀芯30b的周围壁墙34内周壁、心轴部位35外周壁、分隔壁墙36顶壁面, 以及第一端壁墙37内壁面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该内部冷水腔室304是由该该温控阀 芯30b的周围壁墙34内周壁、心轴部位35外周壁、分隔壁墙36底壁面,以及第二端壁墙38 内壁面所围设的空间界定而成。如图17、19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温控阀lb,当热水与冷水分别从热水入水流道 231及冷水入水流道232进入相对的外部热水腔室301及外部冷水腔室302后,可以从该温 控阀芯30b周围壁墙34上未被该温控外壳30A上的热水遮蔽壁墙43及冷水遮蔽壁墙44 所遮蔽阻挡的热水通口 41及冷水通口 42通过,并随即进入相对的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 部冷水腔室304中,其中进入内部热水腔室303的热水会随即从下方分隔壁墙36上的各水 流通孔361通过后流入该内部冷水腔室304中与冷水相互混合,再从下方第二端壁墙38上 的各水流通孔381往下流向混合水出水流道233,而完成冷热水的混合作业。同理,也可以 藉由驱动马达50驱转带动该温控阀芯30b来调整改变冷、热水的混合比例,进而达到调节 控制混合水温度的效果,由于其调节操作方式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多所赘述。[0092]如图21至2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温控阀Ic大致与第三实施例的温控 阀Ib相同,两者不同处有下列几点A、包括第三实施例的上述各实施例,其混合水出水流道233皆被设置连通于该壳 座本体20A靠近第二端壁墙22的周围壁墙23或第二端壁墙22处。本实施例则将其设置 在该壳座本体20A周围壁墙23约略中段部位,具体而言,是被设置连通于上述外部热水腔 室301与外部冷水腔室302两者间的周围壁墙23上,但与该外部热水腔室301与外部冷水 腔室302相互密封隔离。b、如上所述,由于该混合水出水流道233的连通位置已被变更设计,用以与其相 对连通的该温控组件30某些结构也必需随之调整改变。这些变更设计包括在上述外部热水腔室301与外部冷水腔室302两者间再隔离 界定出一外部混合腔室305,以及在上述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部冷水腔室304两者间再 隔离界定出一内部混合腔室306,使原本来自于该内部热水腔室303的热水必需进入内部 冷水腔室304与冷水进行混合的过程,被变更设计为来自于该内部热水腔室303的热水与 来自于该内部冷水腔室304的冷水,必需分别往下及往上进入两者间的内部混合腔室306 中进行混合,之后,再从周围流向相对的外部混合腔室305,并从相对的该混合水出水流道 233流出。为满足上述变更设计,本实施例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31必需在外周壁上设置 二相隔预定轴向距离的环状凸部316,并在所述环状凸部316上分别嵌套定位一密封垫圈 317与该壳座本体20A的周围壁墙23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使该温控外壳30A的周围壁墙 31外周壁与该壳座20安装阀槽301内周壁彼此间,可藉由所述环状凸部316的密封垫圈 317界定出上述外部混合腔室305,并与上述外部热水腔室301及外部冷水腔室302相互隔 罔。同理,本实施例温控阀芯30b也必需在心轴部位35的外周壁径向延伸出二相隔预 定轴向距离的分隔壁墙36,除了用以界定上述内部热水腔室303、内部冷水腔室304外,更 可在两者间界定出上述内部混合腔室306。当然,为了使上述外部混合腔室305与内部混合 腔室306能够相互连通,必需在该温控外壳30A周围壁墙31上相对该外部混合腔室305处 设置多数个第一混合水通口 318,以及在该温控阀芯30b周围壁墙34上相对该内部混合腔 室306处设置多数个第二混合水通口 342,使从上述内部热水腔室303及内部冷水腔室304 分别往下及往上通过相对分隔壁墙36各水流通孔361的热水与冷水进入该内部混合腔室 306相互混合形成混合水后,可以经由相连通的各第二混合水通口 342及各第一混合水通 口 318流入该外部混合腔室305中,再流向该混合水出水流道233。由于本实施例的内部冷 水腔室改由与上方的内部混合腔室306相连通,因此,其下方处的第二端壁墙38则改为封 闭式壁墙,而毋需设置上述第三实施例的水流通孔381。另外,本实施例的温控阀芯30b,其心轴部位35、各分隔壁墙36及第二端壁墙38 可为一个一体式构件,其余则为另一个一体式构件,且该心轴部位35第一端部位351只连 接至上方分隔壁墙36,而未与第一端壁墙37相互连接,其第二端部352则与该壳座本体 20A的第二端壁墙22相对部位相互轴枢定位。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17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座,所述壳座具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二端壁墙,以及一周围壁墙;所述各壁墙间界定出一安装阀槽,所述周围壁墙在二不同轴向位置处分别贯穿一可连通所述安装阀槽的热水入水流道及一可连通所述安装阀槽的冷水入水流道;所述壳座还贯穿有一可连通所述安装阀槽的混合水出水流道;一安装于所述壳座的安装阀槽内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与所述安装阀槽间分别界定出一可连通所述热水入水流道的外部热水腔室,以及一可连通所述冷水入水流道的外部冷水腔室;所述温控组件内部还界定出一可连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内部热水腔室,以及一可连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内部冷水腔室;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一温控外壳,以及一可活动滑套贴合于所述温控外壳内部且可被原地驱转带动的温控阀芯;一设于所述温控组件的温控外壳与所述温控阀芯上的通水量控制部件 ,所述通水量控制部件包括一可连通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内部热水腔室的热水通口;一可连通所述外部冷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的冷水通口;一可遮蔽所述热水通口的热水遮蔽壁墙;以及一可遮蔽所述冷水通口的冷水遮蔽壁墙;所述热水通口未受所述热水遮蔽壁墙遮蔽的部位界定出一热水通水截面积;所述冷水通口未受所述冷水遮蔽壁墙遮蔽的部位界定出一冷水通水截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外部冷水腔室, 是由所述温控外壳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外周壁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所共同界定 而成;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的一部分,是由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内周壁 与温控阀芯所共同界定而成;所述通水量控制部件的热水通口与冷水通口设置在所述温控 外壳的周围壁墙二不同轴向位置处,所述热水遮蔽壁墙及冷水遮蔽壁墙则由所述温控阀芯 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二相反侧的端缘轴向延伸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靠近所述第 二端壁墙处横向贯设连通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二相反侧各连 接有一第一端壁墙及一第二端壁墙;所述第一端壁墙上还设置有一穿孔;所述第二端壁墙 上还设置有一定位轴部以及位于所述定位轴部周围的多数个水流通孔;所述温控阀芯的周 围壁墙内设置有一心轴部位,所述周围壁墙与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预定处间连接有一分隔 壁墙;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通过所述温控外壳的 穿孔且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呈穿出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温控外壳的定位轴部相互轴 枢定位;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由所述分隔壁墙分隔,所述分隔壁墙上还贯通 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与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内部冷水腔室通过所 述温控外壳第二端壁墙上设置的多数个水流通孔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径向延伸 出一第一环状凸壁、一第二环状凸壁及一第三环状凸壁,其外周壁各嵌套有一可分别与所 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的密封垫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包括一可形成所述壳座的 周围壁墙及第二端壁墙的壳座本体及一可用以组装固定于所述壳座本体的顶端开口处且 可形成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的壳座上盖;且所述温控阀芯可自所述壳座上盖通过穿出; 其中所述壳座上盖具有一可供驱动马达安装定位的马达固定座,所述温控阀芯自所述壳座上盖通过穿出的部分通过所述驱动马达驱转带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还包括一可容纳所述壳 座的外部壳体和一可驱转带动所述温控组件的温控阀芯的驱动马达,所述外部壳体包括一 筒状本体,以及可螺合固定于所述筒状本体一端开口处的一壳盖;所述壳座包括一可用以 界定出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及所述第二端壁墙的壳座本体及一可用以界定出所述壳座的 第一端壁墙且活动嵌套密封于所述壳座本体上并可受所述壳盖抵顶定位的壳座上盖。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上贯设连通 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一端设有一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 墙的开口,所述周围壁墙另一端则连接有一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所述温控外壳 的第二端壁墙还设置有一定位轴部,以及位于所述定位轴部周围的多数个水流通孔;所述 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内设置有一心轴部位,所述周围壁墙与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连接有一 可用以分隔出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的分隔壁墙;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 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温控外壳的定位轴部相互轴枢定位;所述分隔壁墙 上还贯通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与所述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内部冷 水腔室则通过所述温控外壳第二端壁墙上的水流通孔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热水腔室及外部冷水腔室, 是由所述壳座的安装阀槽内壁面、温控外壳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外壁面及温控阀芯的相对 外壁面所共同界定而成;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可被界定于所述温控阀芯的内 部;所述通水量控制部件的热水通口与冷水通口配置于所述温控阀芯所设置的一周围壁墙 二不同轴向位置处,其热水遮蔽壁墙及冷水遮蔽壁墙则由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二相反 侧的端缘轴向延伸而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靠近第二端 壁墙的一侧处贯设连通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阀芯的周围壁墙二端及一中间部 位,分别连接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二端壁墙及一分隔壁墙;所述第一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 座的第一端壁墙,其与所述分隔壁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热水腔室, 且所述热水通口设置在所述内部热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所述第二端壁墙相对于所 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其与所述分隔壁墙及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冷水腔 室,且所述冷水通口被设置在所述内部冷水腔室相对的周围壁墙上,其上还设置有多数个 水流通孔,用以连通所述内部冷水腔室及所述壳座的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分隔壁墙上设 置有多数个可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及内部冷水腔室和水流通孔,其中所述温控阀芯还具 有一心轴部位及一连结轴部;所述分隔壁墙及第二端壁墙是由所述心轴部位外周壁一体径 向延伸所形成;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温控阀 芯的第一端壁墙相对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相互轴枢定位;所述连 结轴部是由所述第一端壁墙外壁面中央处一体突伸而成;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外周壁 上嵌套定位有一可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的密封垫圈,并在靠近所述 密封垫圈的周围壁墙上设置有一可与所述壳座周围壁墙内周壁上相对设置的一阶级环缘 相互嵌置固接的定位环缘;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内周壁靠近所述第二端壁墙处设置有可连 通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的一下方通孔;所述温控阀芯在相对所述第二端壁墙的周围壁墙外 周壁上嵌套定位有一可与所述壳座的下方通孔内周壁相互抵顶密封的密封垫圈;所述外部热水腔室是位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及所述温控外壳的密封垫圈两者间的区域内;所述 外部冷水腔室位于所述温控外壳的密封垫圈及所述温控阀芯的密封垫圈两者间的区域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的周围壁墙在中段部位贯 设连通有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外周壁设置有二可分别与所述壳 座的周围壁墙相互抵顶密封且可界定出一可与所述混合水出水流道相互连通的外部混合 腔室的密封垫圈,且所述外部混合腔室位于所述外部热水腔室与外部冷水腔室间,所述温 控外壳在相对所述外部混合腔室的周围壁墙上还贯设有多数个第一混合水通口 ;所述温控 阀芯的周围壁墙二端及其间内周壁间分别连接有一第一端壁墙、一第二端壁墙及二分隔壁 墙;所述第一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一端壁墙,其与邻近侧的分隔壁墙及相对的周围 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热水腔室,且所述热水通口被设置在所述内部热水腔室相对的 周围壁墙上;所述第二端壁墙相对于所述壳座的第二端壁墙,其与邻近侧的分隔壁墙及相 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所述内部冷水腔室,且所述冷水通口设置在所述内部冷水腔室 相对的周围壁墙上;所述分隔壁墙间及其相对的周围壁墙间共同界定出一内部混合腔室, 所述分隔壁墙上还分别设置有多数个可使所述内部混合腔室分别连通所述内部热水腔室 及内部冷水腔室的水流通孔;所述温控阀芯在相对所述内部混合腔室的周围壁墙上还贯设 有多数个用以连通所述温控外壳的第一混合水通口且可使所述内部混合腔室与所述外部 混合腔室得以相互连通的第二混合水通口 ;所述温控阀芯还具有一心轴部位及一由所述第 一端壁墙外壁面中央处一体突伸而成的连结轴部;所述分隔壁墙及第二端壁墙是由所述心 轴部位外周壁一体径向延伸所形成;所述心轴部位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 一端部与所述温控阀芯靠近第一端壁墙处的分隔壁墙相对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壳座 的第二端壁墙相互轴枢定位,所述温控外壳的周围壁墙上设置有一定位环缘,所述壳座的 周围壁墙内周壁上相对设置有一可供所述定位环缘相互嵌置固接的阶级环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冷热水的混合装置领域,提供了一种温控阀,主要利用配置在一温控组件上的一通水量控制手段,来调节冷、热水混合比例,进而控制混合水温度。所述通水量控制手段包括配置在该温控组件的一冷水通口、一热水通口、一冷水遮蔽壁墙及一热水遮蔽壁墙;当温控组件受一驱动马达原地转动时,可同时带动该冷水遮蔽壁墙及热水遮蔽壁墙适当地遮蔽相对的冷水通口与热水通口,使冷水与热水流入阀芯内部进行混合的水流量可以呈反比关系增减变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阀可以大幅地降低阀芯的扭转阻力及提高温控的精密度,因此,可采用低扭力、体积小的驱动马达,也可缩小温控误差值。
文档编号F16K11/20GK201706002SQ20102011796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2日
发明者张沅皓, 罗宗义 申请人:深圳成霖洁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