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53106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単元,该电子控制単元内置有用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等的电子电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内置有电子电路的电子电路体,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体。图31和图32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体的概略图。上述的图31、32所示的电子电路体10具有电路板12、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及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以及树脂封装体16。电路板12为矩形形状。在电路板12上安装有形成电子电路的多个电路元件11。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是用于连接所述电子电路与外部电路的公端子。树脂封装体16将所述电路板12和两电路侧端子14A、14B—体地覆盖。所述各电路侧端子14A、14B例如由呈直线状延伸的宽度窄的母线构成。上述的电路侧端子14A、14B例如借助接合线18,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2。在专利文献2中,除了所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般的具有多个公端子的电子电路体(在专利文献2中为电子电路封入部件)之外,还公开了包括用于将各公端子连接于外部电路的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所述连接器具有分别固定于多条电线的未端的母端子、以及保持这些母端子的连接器外壳。保持于该连接器外壳中的各母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各公端子嵌合。所述电子电路体及连接器在被保持在共同的基座部件上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辆的适当部位。在将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子电路单元用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布线,较为理想的是将该电子电路单元收容在该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可是,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循环着工作油。在该油中,混入有例如由金属磨损粉末这样的导体构成的小的异物。因此,该异物例如进入到电子电路体的公端子之间时,该异物成为介质,有可能产生使端子间短路等的故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 — 095974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 — 244007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该电子电路单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混入该壳体内的油中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是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其包括:电子电路体,具有内置有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该主体的外侧方向且彼此共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电路侧端子;连接器,具有多个电线侧端子和连接器外壳,所述多个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各电路侧端子能够嵌合的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所述连接器外壳将这些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予以保持;基座部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连接器的载置面,所述电子电路体固定在该载置面上;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所述罩包括: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位置。根据该电子电路单元,通过罩与基座部件的配合,从两侧保护电子电路体主体和嵌合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流动的油所包含的异物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外侧进入所述电子电路体主体和所述嵌合区域侧。特别是所述罩的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从电子电路体主体的外侧进入嵌合区域侧。这抑制了因该异物所引起的故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组装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从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罩时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组装用夹具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基座部件被临时卡止于图7所示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9是电子电路体载置在图8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罩被安装在图9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1是表示罩在与图10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之间被插入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在电路侧端子与电线侧端子嵌合的状态下的与图11对应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底视图。图16是图14的剖视图。图17是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表示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组装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9是从下方观察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罩时的概略立体图。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的概略立体图。图21是基座部件被临时卡止于图20所示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电子电路体载置在图21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3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到图22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4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于图23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5是表示罩被覆盖在图24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和两连接器上之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6是电子电路体被临时卡止于其他例子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7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于图26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8是罩被覆盖在图27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和两连接器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9是具备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体及两连接器、以及特殊形状的基座部件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固定在自动变速器的阀门单元之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31是表示以往已知的电子电路体的例子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的IIIX I1-1IIX 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5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剖视图。电子电路单元I具有电子电路体10、第一连接器CA、第二连接器CB、基座部件50、和罩80。基座部件50保持电子电路体10、两连接器CA、CB、和罩8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50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平板。基座部件50的表背两面中的ー个面(在图1中为左侧的面)构成载置面52。在该载置面52之上载置电子电路体10、两连接器CA、CB、和罩80。基座部件50具有一对螺栓插通孔55A、55B和多个罩卡止孔54a。这些各孔55A、55B、54a贯穿基座部件50的板厚方向。在螺栓插通孔55A、55B的内侧,插通用于将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连结于基座部件50的螺栓(固定部件)60。在罩卡止孔54a的内侧,插通罩80的后述的罩被卡止突起94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50具有四个罩卡止孔54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电路体10,使用具有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图31和图32所示的电子电路体10同等的基本构造的电子电路体。即,电子电路体10具有内置电子电路的电子电路体主体(主体)10a、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具有电路板12和树脂封装体16。电路板12具有矩形形状。在电路板12上安装有多个电路元件11。树脂封装体16 一体地包围电路板12和电路元件11。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连接于电路板12。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从构成电子电路体IOa的矩形的一个边的指定的端面向与该端面正交的外侧方向(第一突出方向)突出。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沿第一突出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以下,有时将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端面中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突出的端面称为第一端面。这些第一电路侧端子14A沿着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ー个边排列。各第二电路侧端子14B连接于电路板12。各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中的与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端面向与该端面正交的外侧方向(第二突出方向)突出。各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沿第二突出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以下,有时将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端面中的、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突出的端面称为第二端面。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沿着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中的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突出的边相反侧的边排列。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电路体不限定于具有该构造的电子电路体。总之,电子电路体只要是具有内置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外侧方向突出的电路侧端子即可,与其内部构造无关。此外,作为电路侧端子,不限于具有第一电路侧端子和第二电路侧端子的电路侧端子,也可以是省略第二电路侧端子的电路侧端子。此外,作为电路侧端子,也可以是从第一电路侧端子和第二电路侧端子相邻的边正交地突出的电路侧端子。此外,作为电路侧端子,也可以是除了第一电路侧端子、第二电路侧端子之外,还具有从电路板12的其他的边向外部突出的第三电路侧端子等的电路侧端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子电路体10以各电路侧端子14A、14B的排列方向与载置面52平行的姿势载置在载置面52上。因此,与载置面52正交的方向上的単元的尺寸(厚度尺寸)被抑制得较小。以下,将与载置面52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载置电子电路体10等的ー侧称为上侧,将其相反侧称为下側。此外,将电子电路体10载置于载置面52的状态下的第一突出方向称为后方,将第二突出方向称为前方。此外,将各电路侧端子14A、14B的排列方向称为左右方向。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体10是在图31和图32所示的电子电路体10上进ー步附加有安装部件19的电子电路体。安装部件19如图4等所示,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成的部件。安装部件19具有一对安装部19A、19B、连结部19c、和结合部19d。安装部19AU9B设于安装部件19的左右方向两端。连结部19c跨越树脂封装体16地连结两安装部19A、19B。结合部19d分别连结各安装部19A、19B和树脂封装体16。连结部19c沿着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上表面延伸。两安装部19A、19B位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左右外侧的位置。两安装部19A、19B在与电路侧端子14A和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所排列的面大致同等的面上呈展开的板状。两安装部19A、19B具有沿板厚方向贯穿该两安装部19A、19B的螺栓插通孔(固定部件插通孔、插通孔)17A、17B。在这些螺栓插通孔17A、17B的内侧插通螺栓60。通过在分别插入于这些螺栓插通孔17A、17B与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中的螺栓60的端部安装螺母62,电子电路体10被保持于基座部件50。另外,安装部件19未必是必需的。例如,也可以取代安装部件19,在电子电路体自身设置螺栓插通孔17A、17B。此外,也可以使用铆钉而代替螺栓60。第一连接器CA和第二连接器CB通过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分别将多条电线40连接于电子电路体10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和第二电路侧端14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CA和第二连接器CB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构造。第一连接器CA具有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20A、和第一连接器外壳30A。各第一电线侧端子20A安装于各电线40的未端。同样,第二连接器CB具有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20B、和第二连接器外壳30B。各第二电线侧端子20B安装于各电线40的未端。第一电线侧端子20A和第二电线侧端子20B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成的端子。第一电线侧端子20A和第二电线侧端子20B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构造。如图3所示,第一电线侧端子20A和第二电线侧端子20B分别一体地具有电线压接部22、凹型的电接触部24、和连结部26。电线压接部22被压接于对应的电线40的未端。电线压接部22具有导体筒状体22a和绝缘部筒状体22b。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40是具有导体42和被覆导体42的绝缘被覆44的被覆电线。在电线40的未端,绝缘被覆44被去除,导体42露出。导体筒状体22a在环抱露出的导体42的状态下,压接于导体42。通过该压接,导体42与电线侧端子20A (20B)导通。绝缘部筒状体22b在环抱与导体42的露出部分相邻的绝缘被覆44的状态下,压接于绝缘被覆44。电接触部24是与对应的电路侧端子(对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为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对于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为第二电路侧端子14B)能够嵌合的凹型的嵌合部(第一嵌合部、第二嵌合部)。电接触部24通过与嵌合部的嵌合,与电路侧端子14A(14B)接触而导通。具体而言,电接触部24呈沿指定的轴向延伸的箱状。电路侧端子14A (14B)从电接触部24的轴向远端的开ロ部分,沿着电接触部24的轴向插入电接触部24的内侧,与电接触部24接触。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路侧端子14A (14B)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向其突出方向(第一突出方向、第二突出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电路侧端子14A (14B)沿电接触部24的轴向被插入。因此,电接触部24的轴向、电路侧端子14A (14B)插入电接触部24内的方向即电路侧端子14A (14B)与电接触部24的嵌合方向、和电路侧端子14A(14B)的突出方向(前后方向)全部一致。以下,有时将电路侧端子14A (14B)与电接触部24的嵌合方向仅称为嵌合方向。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连结部26通过介于电线压接部22与电接触部24之间而连结两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6在电接触部24与电线压接部22之间呈直线状地延伸。伴随此,电接触部24的轴向与压接电线压接部22的电线40的轴向一致。另外,电线40的轴向也可以与电接触部24的轴向不一致。例如,也可以是连结部26在其中途部分弯曲,电线40的轴向与电接触部24的轴向正交。第一连接器外壳30A和第二连接器外壳30B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构造。各连接器外壳30A、30B分别具有外壳主体32和保持器34。外壳主体32和保持器34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例如PA66、PA6T)成形。外壳主体32将各电线侧端子20A (20B)以与电路侧端子14A (14B)能够嵌合的姿势ー并地保持。外壳主体32的外形是沿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在外壳主体32的内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收容室32a。各电线侧端子20A (20B)分别被收容于端子收容室32a内,以沿与所述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姿势被保持于外壳主体32。各端子收容室32a沿前后方向开ロ。电线侧端子20A分别从端子收容室32a的一侧的开ロ部分被插入端子收容室32a内。以下,有时将电线侧端子20A (20B)向端子收容室32a内的插入方向称为端子插入方向。外壳主体32具有向各端子收容室32a的内侧分别隆起的舌片32b。舌片32b卡止被插入端子收容室32a的电线侧端子20A (20B)。电线侧端子20A (20B)通过被舌片32b卡止,被保持在端子收容室32a内。电路侧端子14A (14B)从端子收容室32a的开ロ部分中的与插入电线侧端子20A(20B)的开ロ部分相反侧的开ロ部,被插入端子收容室32a内。电路侧端子14A (14B)随着被插入端子收容室32a内,被插入收容于端子收容室32a内的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内,与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嵌合。以下,有时将电路侧端子14A(14B)与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嵌合的状态称为嵌合状态。外壳主体32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电路侧端子14A (14B)突出的端面相向。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器外壳30A的外壳主体32的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与第一端面相向。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外壳主体32的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向。外壳主体32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中的各端子收容室32a间的部分以及收容于端子收容室32a的电线侧端子20A (20B)间的部分(相向面)32c向端子插入方向后方凹陷,构成槽(參照图12和图1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壳主体32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中的各端子收容室32a间的部分32c全部为槽。以下,将该槽部分称为隔离用槽32c。外壳主体32具有凸缘33c。凸缘33c从外壳主体32的上侧的壁向上方突出,并且沿左右延伸。凸缘33c设于外壳主体32中的收容电接触部24的部分的端子插入方向后侧(电线40侧)。外壳主体32中的凸缘33c的端子插入方向前侧的部分构成外壳主体覆盖部35。外壳主体覆盖部35在后述的组装状态下,被罩80的后述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从与载置面52相反侧覆盖。所谓组装状态,是指罩80和电子电路体10被载置在载置面52上,且通过连接器CA (CB)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而电路侧端子14A (14B)与电线侧端子20A(20B)的电接触部24嵌合的状态(第一组装状态、第二组装状态)。此外,外壳主体32的左右两侧壁中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端子插入方向后侧的部分,比外壳主体32的左右两侧壁中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端子插入方向前侧的部分向左右外侧突出。外壳主体覆盖部35具有连接器被卡止突起(被卡止突起)33a、33a。连接器被卡止突起(被卡止突起)33a、33a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左右两侧壁35a、35a分别向左右外侧突出。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33a与罩80的后述的连接器卡止孔(卡止孔、连接器保持部)94b卡合。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33a从向左右外侧突出的状态,向与突出方向相反方向,即接近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左右两侧壁35a、35a的方向,挠曲变形。在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上侧的壁设有多个滑动部33b。各滑动部33b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上侧的壁向上方突出,并沿嵌合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各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上侧的壁的左右彼此分离的位置,设有四个滑动部33b。保持器34将电线侧端子20A (20B)保持在端子收容室32a内。保持器34向端子插入方向前方与电接触部24的端子插入方向后端部抵接。在外壳主体32的上侧的壁形成有与各端子收容室32a内连通的开ロ部。保持器34被插入该开ロ部内,与各端子收容室32a内的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抵接。通过该抵接,保持器34限制电线侧端子20A (20B)自端子收容室32a脱离。罩80与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配合,抑制异物等进入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嵌合区域、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与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嵌合区域。罩80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载置面52相反的ー侧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和所述嵌合区域。罩80具有彼此一体地成形的主体覆盖部81、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罩80例如由PPS、PA66的合成树脂成形。使用图4、图6等说明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的具体的构造。主体覆盖部81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10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具有主体部82、和一对安装部84A、84B。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10a、和设置在该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上的安装部件19的连结部19c。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分别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安装部件19的安装部19A、19B。主体覆盖部81除了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之外,还覆盖安装部件19的安装部 19A、19B。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具有上壁82c和侧壁82a、82b。上壁82c沿着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上表面、和设置在该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上的安装部件19的连结部19c的上表面延伸。侧壁82a、82b自主体覆盖部81的上壁82c的左右两缘分别向下方延伸。在由这些上壁82c和侧壁82a、82b围成的区域,收容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和安装部件19的连结部19c。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分别具有上壁84c、84c和侧壁84d、84d。各上壁84c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侧壁82a、82b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各上壁84c分别沿着安装部件19的安装部19A、19B的上表面延伸。各侧壁84d从各上壁84c的左右缘向下方延伸。在由这些上壁84c和侧壁84d围成的区域,收容安装部件19的安装部19A、19B。由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各壁82a、82b、82c围成的区域与由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的各壁84c、84d围成的区域连通。在由这些壁82c、82a、82b、84c、84d围成的区域,收容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和安装部件19。在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的各上壁84c,分别形成有沿上下贯穿的螺栓插通孔(固定部件插通孔、插通孔)85A、85B。这些螺栓插通孔85A、85B的位置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的位置对应。在螺栓插通孔85A、85B内插通螺栓6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的内侧,分别形成有圆筒状的圆筒部84e、84e。各圆筒部84e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从主体覆盖部81的安装部84A、84B的各上壁84c延伸到安装部件19的安装部19A、19B的上表面,围绕插通于螺栓插通孔85A、85B 的螺栓 60。说明罩80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具体的结构。
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和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嵌合区域。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从主体覆盖部81的后端部即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侧的端部向后方(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第二电路侧端子14B和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嵌合区域。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主体覆盖部81的后端部即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侧的端部向前方(第二突出方向)延伸。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具有在前后方向対称的形状、构造。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具有上壁92、侧壁94、94、引导板(引导部)96、和端子隔离部93。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上壁92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上壁82c向后方(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侧壁94、94分别从上壁92的左右两缘向下方,且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侧壁82a、82b向后方延伸。引导板96从侧壁94、94的下端部向左右中央延伸。端子隔离部93从上壁92向下方突出。引导板96的一部分连结侧壁94、94的后端部彼此。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与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同样,具有上壁92、侧壁94、94、引导板(引导部)96、和端子隔离部93。另外,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上壁92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上壁82c向前方(第二突出方向)延伸。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壁92、94、96以在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内收容有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状态围绕电路侧端子14A (14B)。具体而言,在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内收容有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收容状态下,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位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上方。在所述收容状态下,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94、94位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左右外侧。在所述收容状态下,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引导板96位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下方。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以及侧壁94、9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电路侧端子14A (14B)自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突出尺寸长。在由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壁92、94、96围成的区域,插入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被插入到电路侧端子14A (14B)与电接触部24嵌合的嵌合位置(第一嵌合位置、第二嵌合位置)。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的下表面与引导板96的上表面的距离是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高度尺寸以上。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侧壁94、94中的左右相向的面彼此的距离是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左右两侧壁35a、35a之间的长度尺寸。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以及侧壁94、9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是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同等的长度。因此,在由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壁92、94,96围成的区域、以及由罩80被载置在载置面52上的状态下的载置面52、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和侧壁94、94围成的区域,形成有供外壳主体覆盖部35从由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壁92、94、96的后端部(前端部)围成的插入口 96a沿着前后方向即所述嵌合方向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这里,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的下表面与引导板96的上表面的距离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94、94的左右相向的面彼此的距离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左右两侧壁35a、35a之间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外壳主体32中的设有凸缘33c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比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上壁92的下表面与引导板96的上表面的距离大。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左右两侧壁94、94,分别形成有连接器卡止孔94b、94b (參照图12和图13)。具体而言,各连接器卡止孔94b分别形成于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内侧面,即右侧壁的左侧面和左侧壁的右侧面。各连接器卡止孔94b在外壳主体覆盖部35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卡合。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的突出尺寸被设定成以下尺寸,即,在外壳主体覆盖部35被插入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内时,因被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94按压而产生挠曲变形直到到达连接器卡止孔94b的位置(嵌合位置),另ー方面,在到达连接器卡止孔94b的位置时弹性复位而与连接器卡止孔94b卡合。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左右两侧壁94、94,分别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罩被卡止突起94a、94a。罩被卡止突起94a与基座部件50的罩卡止孔54a卡合。罩被卡止突起94a在插通于罩卡止孔54a内的状态下,从下方与基座部件50的下表面抵接。端子隔离部93具有连结部93a、和左右排列的多个隔离突起93b。连结部93a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各隔离突起93b从连结部93a向下方突出。隔离突起93b彼此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相同。如图12所示,各隔离突起93b在罩80内收容有电子电路体10的状态下,隔设于电路侧端子14A (14B)之间。各隔离突起93b在隔设于电路侧端子14A (14B)之间的状态下,从电路侧端子14A(14B)的上方的位置延伸到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下方的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隔离突起93b在罩80内收容有电子电路体10的状态下,从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端面中的电路侧端子14A (14B)突出的端面接触的位置,向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突出方向(第一突出方向、第二突出方向)延伸。各隔离突起93b的远端部分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分别设置于各隔离用槽32c内。具体而言,外壳主体3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以下的值,即,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其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面自电子电路体主体IOa向端子突出方向稍微分离。各隔离突起93b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隔离用槽32c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各隔离突起93b从电子电路体10的主体IOa延伸到各隔离用槽32c的内側。各隔离突起93b的外侧面在设置于各隔离用槽32c内的状态下,沿着各隔离用槽32c的内侧面延伸。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的下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嵌合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用槽(引导部)92a。各滑动部33b在各引导用槽92a内沿前后方向滑动。通过该滑动,滑动部33b以及连接器CA (CB)沿嵌合方向被引导。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滑动部33b对应,四个引导用槽92a设于左右分离的位置。接着,说明电子电路单元I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组装用夹具100。图7表示组装用夹具100的概略立体图。在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载置基座部件50。组装用夹具100具有ー对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的位置在基座部件50被载置于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的状态下,与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的位置对应。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的外径比螺栓60的外径小。
组装用夹具100具有多个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的位置在基座部件50被载置于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的状态下,与基座部件50的各罩卡止孔54a的位置对应。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的孔系具有孔径比罩卡止孔54a的孔径大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使用组装用夹具100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方法包含以下的エ序。I)将电线40向各连接器CA、CB连接的连接エ序在该エ序中,分别将电线40连接于第一连接器CA以及第二连接器CB。具体而言,在各电线40的末端,预先压接有电线侧端子20A、20B。分别将电线侧端子20A、20B插入端子收容室32a内。利用舌片32b,将电线侧端子20A、20B卡止于端子收容室32a内。在外壳主体32安装保持器34。利用保持器34,使电线侧端子20A、20B保持在端子收容室32a内。2)固定エ序在该エ序中,如图8所示,将基座部件50以载置面52向上方的姿势,载置在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上。此时,分别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插入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通过该插入,基座部件5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在该状态下,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与各罩卡止孔54a对齐。接着,如图9所示,将电子电路体10以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排列方向与载置面52平行的姿势,载置在载置面52上。此时,分别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插入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通过该插入,电子电路体1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接着,如图10所示,将罩80载置在载置面52上。此时,分别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插入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此外,将各罩被卡止突起94a插入各罩卡止孔54a以及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如前所述,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的孔径比罩卡止孔54a的孔径大。因此,罩被卡止突起94a在罩卡止孔54a内,从下方与基座部件50的下表面抵接。通过该抵接,罩80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罩80被载置在载置面52上的状态下,主体覆盖部81的各侧壁82a、82b、84d的下端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侧壁94的下端部以及引导板96的下端部整体与载置面52接触。在罩80被载置于载置面52的状态下,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以及电子电路体10的安装部件19由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从与载置面52的相反侧(上方)覆盖。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由罩80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从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由罩80的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如图12所示,在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彼此之间以及第ニ电路侧端子14B彼此之间,设置各隔离突起93b。接着,在从罩80、电子电路体10以及基座部件50的各螺栓插通孔85A、85B、17A、17B、55A、55B拔出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的状态下,将载置有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的基座部件50从组装用夹具100卸下。接着,如图11所示,将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以彼此连结的状态固定于基座部件50。具体而言,将螺栓60插通罩80、电子电路体10以及基座部件50的各螺栓插通孔85A、85B、17A、17B、55A、55B,并在螺栓60的端部安装螺母。
3)嵌合保持エ序在该エ序中,如图n和图12所示,将位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未嵌合的脱离位置(第一脱离位置)的第一连接器CA如图13所示般设置于所述第一嵌合位置,使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嵌合。此外,使第一连接器CA保持于罩80。同样,将位于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未嵌合的脱离位置(第二脱离位置)的第二连接器CB设置于所述第二嵌合位置,使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嵌合。此外,使第二连接器CB保持于罩80。具体而言,将第一连接器CA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设置在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插入口 96a内。之后,在使各滑动部33b沿着各引导用槽92a滑动的状态下,向前方(电子电路体10侧)按压第一连接器CA,将外壳主体覆盖部35插入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与载置面52之间。伴随此,第一电路侧端子14A被插入第一连接器CA的端子收容室32a内。在第一连接器CA被按压直到到达第一嵌合位置时,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电接触部24嵌合。此时,在各隔离突起93b的外侧面沿着各隔离用槽32c的内侧面的状态下,各隔离突起93b设置在第一连接器CA的各隔离用槽32c内。 在第一连接器CA到达第一嵌合位置之前的期间,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被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侧壁94、94按压,由此向外壳主体覆盖部35侧挠曲变形。在外壳主体覆盖部35到达第一嵌合位置时,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到达各连接器卡止孔94b的位置。在到达该位置时,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通过弹性复位而与各连接器卡止孔94b卡合。通过该卡合,第一连接器CA被保持于罩80。此外,将第二连接器C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设置在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插入口 96a内。之后,在使各滑动部33b沿着各引导用槽92a滑动的状态下,向后方(电子电路体10侧)按压第二连接器CB,将外壳主体覆盖部35插入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与载置面52之间。伴随此,第二电路侧端子14B被插入第二连接器CB的端子收容室32a内。在第二连接器CB被按压直到到达第二嵌合位置时,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与第二线侧端子20B的电接触部24嵌合。此时,在各隔离突起93b的外侧面沿着各隔离用槽32c的内侧面的状态下,各隔离突起93b设置在第二连接器CB的各隔离用槽32c内。在第二连接器CB到达第二嵌合位置之前的期间,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被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侧壁94、94按压,由此向外壳主体覆盖部35侧挠曲变形。在外壳主体覆盖部35到达第二嵌合位置时,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到达各连接器卡止孔94b的位置。在到达该位置时,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通过弹性复位而与各连接器卡止孔94b卡合。通过该卡合,第二连接器CB被保持于罩80。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92的下表面与引导板96的上表面的距离被设定为与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因而,在连接器CA (CB)的移动中途,如前所述,各滑动部33沿着各引导用槽92a滑动,并且连接器CA (CB)的下表面沿着引导板96滑动。因此,被保持于连接器CA (CB)的第二电线侧端子20B被高精度地引导到对应的电路侧端子14A (HB)0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隔离突起93b分别设置于各电路侧端子14A (14B)彼此之间。因此,各隔离突起93b抑制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变形。因而,电路侧端子14A(14B)与电线侧端子20A (20B)更可靠地嵌合。
如上述,所述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完成。在组装完成状态下,第一连接器CA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以及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电接触部24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嵌合区域被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从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此外,第二连接器C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以及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电接触部24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嵌合区域被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此外,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中的插入口 96a开ロ的端面被第一连接器CA中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后侧的部分的前端面(包含凸缘33c的前端面)从后方覆盖。此外,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中的插入ロ 96a开ロ的端面被第二连接器CA中的外壳主体覆盖部35的前侧的部分的后端面(包含凸缘33c的后端面)从前方覆盖。如以上般,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中,电线侧端子20A、20B与电路侧端子14A、14B的嵌合区域被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与罩80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从两侧覆盖。因此,利用设置具有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罩80的简单的结构,在电子电路单元I被收容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使用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该壳体内流动的油中的异物混入嵌合区域以及各端子间。这防止以异物为介质的电路间的短路的故障。换言之,在该电子电路单元I中,能够在以简单的构造抑制因存在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的状态下(具体而言在以廉价的构造防止异物的进入的状态下),连接电子电路单元I与电线(例如耐热电线)40。特别是罩80具有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主体覆盖部81,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具有从主体覆盖部81向电路侧端子14A、14B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侧向嵌合区域侧进入。并且,在罩80设有卡止连接器CA、CB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的连接器卡止孔94b,94bo因此,也能够利用罩80将连接器CA、CB保持于嵌合位置。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中,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与载置面52之间,形成有连接器CA、CB能够插入的插入空间。因此,能够在将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固定于基座部件50后,以将连接器CA、CB插入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与载置面52之间的简单的步骤,将连接器CA、CB设置于嵌合位置。即,能够使端子彼此容易且可靠地嵌合。此外,利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嵌合区域被可靠地覆盖。因此,能够省略引导板96。但是,若通过设置引导板96而使连接器CA、CB沿着引导板96的上表面移动,则能够将连接器CA、CB更容易且可靠地设置于嵌合位置。同样地能够省略引导用槽92a以及滑动部33b。但是,若利用引导用槽92a将连接器CA、CB引导到嵌合位置,则连接器CA、CB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设置于嵌合位置。此外,能够省略端子隔离部93以及隔离突起93b。但是,若在电路侧端子14A、14B彼此之间隔设隔离突起93b,则隔离突起93b更可靠地抑制电路侧端子14A、14B彼此的短路。此外,端子隔离部93抑制电路侧端子14A、14B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电路侧端子14A、14B与电线侧端子20A、20B的嵌合。特别是如第一实施方式般,若端子隔离部93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端面接触并从该端面向端子突出方向延伸,则抑制异物等沿着该端面隔设于端子间。此外,能够省略隔离用槽32c。但是,若设置隔离用槽32c,并将隔离突起93b以其外侧面沿着该隔离用槽32c的内侧面的状态设置在该隔离用槽32c内,则相邻的端子间的沿着外壳主体32的端面32c的方向的距离变大。因此,更可靠地抑制端子彼此的短路。即,在各端子间,利用隔离用槽32c和隔离突起93b形成所谓的迷宫构造,假设异物等通过所述隔离用槽32c与隔离突起93b之间的间隙,也无法向其他的端子侧进入。因而,更可靠地抑制异物等的进入。此外,使罩80保持连接器CA、CB的构造不限于前面所述。但是,若使用连接器卡止孔94b、和能够挠曲变形的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33b,则以ー边使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33b挠曲变形一边使连接器CA、CB移动的简单的步骤,一边使各端子嵌合,一边使连接器被卡止突起33a、33b与连接器卡止孔94b卡合,连接器CA、CB被固定于嵌合位置。此外,组装电子电路单元I的方法不限于前面所述。例如也可以不使用组装用夹具100。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方法中,也可以省略将基座部件50以及电子电路体10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的エ序、和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插入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的エ序。但是,若使用组装用夹具100,将组装用夹具100的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分别插入基座部件50和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将基座部件50和电子电路体10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并且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插入罩80的螺栓插通孔,则这些基座部件50、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的位置精度提高。这实现罩80向覆盖电路侧端子14A、14B甚至嵌合区域的位置的可靠的设置。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从底面观察图14时的图。图16是图14的剖视图。图17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18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电子电路体
10、第一连接器CA、第二连接器CB、基座部件50、和罩80。另ー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第一连接器CA、第二连接器CB、基座部件50、和罩8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它们的构造不同。此外,组装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时所用的组装用夹具10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100的构造不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座部件50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座部件50上进ー步具有贯穿其板厚方向的多个(四个)引导突起插通孔56a。在各引导突起插通孔56a内,能够插通组装用夹具100的后述的引导突起106AU06B。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CA以及第二连接器CB中的第一连接器外壳30A与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这里,说明第一连接器CA以及第二连接器CB中的第一连接器外壳30A以及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具体的构造。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外形是沿与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具体而言,连接器外壳30A (30B)具有下壁132、ー对侧壁133、133、和上壁131。下壁132沿左右方向延伸。下壁132在连接器外壳30A (30B)载置于载置面52时,与载置面52接触。侧壁133、133从下壁132的左右两端向上方延伸。上壁131在这些侧壁133、133的上端部分的范围延伸。在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内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排列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收容室(端子插入部)136。各端子收容室136沿前后方向开ロ。各电线侧端子20A(20B)被插入各端子收容室136内。各电线侧端子20A (20B)以沿着与左右方向(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的姿势,被保持于连接器外壳30A (30B)。电路侧端子14A (14B)从端子收容室136的端子插入方向(电线侧端子20A (20B)被插入端子收容室136内的方向)前方被插入。在端子收容室136内,电路侧端子14A (14B)被插入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内,电路侧端子14A (14B)与电线侧端子20A (20B)嵌

ロ o如图1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端子收容室136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部,插入电路侧端子14A (14B)的突出方向端部。连接器外壳30A (30B)具有多个保持器插入孔(开ロ部)131a。保持器插入孔(开ロ部)131a沿上下贯穿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上壁131。各保持器插入孔(开ロ部)131a分别与各端子收容室136连通。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从与收容于各端子收容室136内的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的端子插入方向后端部(端子被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向端子插入方向后方延伸。连接器外壳30A(30B)具有连接器被卡止部(突出部、被抵接部)134和立壁部135。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和立壁部135从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上壁131以及左右两侧壁133、133向外侧突出。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一部分和立壁部135的一部分从连接器外壳30A(30B)的上壁131向上方突出,并且在该上壁131的整体范围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另一部分和立壁部135的另一部分从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左右两侧壁133,133向左右外侧突出,并且在这些侧壁133、133的上下方向整个范围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和立壁部135在沿前后方向分离的状态下,彼此平行地延伸。连接器被卡止部134位于保持器插入孔131a的端子插入方向后方。立壁部135位于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端子插入方向后方。立壁部135自上壁131以及左右两侧壁133、133的突出尺寸比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突出尺寸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罩80中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主体覆盖部81的构造是相同的。这里,说明罩80中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具体的构造。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和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嵌合区域。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主体覆盖部81的后端部(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侧的端部)向后方(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载置面52的相反侧覆盖第二电路侧端子14B和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嵌合区域。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从主体覆盖部81的前端部(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侧的端部)向前方(第二突出方向)延伸。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具有在前后方向対称的形状、构造。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分别具有上壁192、ー对侧壁194、194、和多个保持器部(端子限制部)196。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上壁192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上壁82c向后方(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上壁192从主体覆盖部81的主体部82的上壁82c向前方(第二突出方向)延伸。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194、194、从上壁92的左右两缘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保持器部196从上壁192向下方突出。在由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194、194以及上壁192围成的区域,收容连接器外壳30A (30B)中的立壁部135的端子插入方向前方的部分(除了由主体覆盖部81覆盖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之外)。以下,将该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立壁部135的端子插入方向前方的部分中的、除了由主体覆盖部81覆盖的端子插入方向前端之外的部分,称为壳体主体覆盖部137。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内侧面,形成有向外侧面侧隆起的连接器卡止槽195 (限制部、凹部)。具体而言,连接器卡止槽195由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上壁192的下表面、右侧壁194的左侧面、和左侧壁194的右侧面形成。形成有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内侧面在外壳主体覆盖部137被收容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内的状态下,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外侧面相向。具体而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192的下表面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上表面相向。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右侧壁194的左侧面和左侧壁194的右侧面,分别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侧壁133、133相向。连接器卡止槽195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内侧面的整周范围延伸。详细而言,连接器卡止槽195的一部分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上壁192的整个左右方向范围延伸。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另一部分与该一部分连续地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194、194的上下整体范围延伸。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内收容有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状态下,在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内侧,在其整个长度方向范围插入连接器30A(30B)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连接器被卡止部134整体插入连接器卡止槽195内。具体而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192的下表面与侧壁194、194的下端部的距离被设定为,与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突出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上壁131的上表面与下壁32的下表面的距离大致相同。此外,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侧壁194、194的左右相向的面彼此的距离被设定为,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的宽度两侧壁133、133的左右相向的面彼此的距离大致相同。此外,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与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在连接器卡止槽195内插入有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状态下,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内侧面沿着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外侧面延伸。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内侧面中的与主体覆盖部81相反侧的部分,即端子突出方向远端侧的部分(对于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连接器卡止槽195,为后侧部分,对于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连接器卡止槽195,为前侧部分),能够向主体覆盖部81侧地抵接于与该端子突出方向远端侧的部分相向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外侧面。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上壁192以及侧壁194、19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以下的尺寸,即,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内收容有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状态下,这些壁192、194、194的端子突出方向远端部与立壁部135接近。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上壁192以及侧壁194、194的端子突出方向远端面191a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这里,如前所述,立壁部135的突出尺寸比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突出尺寸大。因此,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内收容有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状态下,立壁部135与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端子突出方向远端面191a相向。各保持器部196与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对应地左右排列。各保持器部196被插入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内。各保持器部196在被插入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内的状态下,从端子插入方向后方与端子收容室136内的各电线侧端子20A (20B)的电接触部24抵接。通过该抵接,各保持器部196限制各电线侧端子20A (20B)自端子收容室136脱离。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侧壁194、194,分别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罩被卡止突起194a、194a。罩被卡止突起194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罩被卡止突起94a同样的结构。罩被卡止突起194a在插通于罩卡止孔54a内的状态下,从下方与基座部件50的下表面抵接。接着,说明该电子电路单元I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图20所示的组装用夹具100。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10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100上,进ー步附加有ー对临时卡止突起(临时卡止部件)105A、105B、ー对第一引导突起(弓丨导部)106A、106A、和ー对第二引导突起(引导部)106BU06B。临时卡止突起105A从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向上方突出。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的外径比螺栓60的外径小。第一引导突起(引导部)106A以及第ニ引导突起(引导部)106B从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向上方突出。第一引导突起106A彼此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与第一连接器外壳30A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一致。第一引导突起106A如后所述,在电子电路体1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的临时卡止状态下,位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突出方向远端部分附近、且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左右外側。第二引导突起106B彼此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与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一致。第二引导突起106B如后所述,在所述临时卡止状态下,位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突出方向远端部分附近、且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左右外侦れ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100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方法包含以下的エ序。(2)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方法(2-1)将电线40向各连接器CA、CB连接的连接エ序在该エ序中,分别将电线40连接于第一连接器CA以及第二连接器CB。具体而言,在各电线40的末端,预先压接有电线侧端子20A、20B。分别将电线侧端子20A、20B插入端子收容室136内。利用舌片32b,将电线侧端子20A、20B卡止于端子收容室136内。(2 — 2)载置エ序在该エ序中,首先,如图21所示,将基座部件50载置在组装用夹具100的上表面102上,并将基座部件50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此时,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分别被插入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引导突起106AU06B分别被插入基座部件50的各引导突起插通孔56a。此外,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被设置成向上方。在该临时卡止状态下,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的位置与基座部件50的各罩卡止孔54a的位置一致。接着,如图22所示,将电子电路体10载置在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上。此时,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分别被插入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此外,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排列方向与载置面52平行。通过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被插入螺栓插通孔17A、17B,电子电路体1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100。在该临时卡止状态下,第一引导突起106AU06A以及第ニ引导突起106B位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突出方向远端部分附近、且这些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左右外側。(2 —3)嵌合エ序在该エ序中,通过使第一连接器CA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使保持于第一连接器CA的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嵌合。此外,通过使第二连接器CB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使保持于第二连接器CB的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嵌合。具体而言,首先,如图23所示,将第一连接器CA以保持器插入孔131a向上方开ロ的姿势,设置于第一连接器CA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的第一嵌合位置的后方的位置(第一脱离位置)。此外,将第二连接器CB以保持器插入孔131a向上方开ロ的姿势,设置于第二连接器CB与电子电路体10连接的第二嵌合位置的前方的位置(第二脱离位置)。之后,如图24所示,在使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两侧壁133、133沿着第一引导突起106A、106A的状态下,向前方(电子电路体10侧)按压所述第一连接器CA。此时,在第一连接器CA的端子收容室136内,插入第一电路侧端子14A。通过第一连接器CA被按压到第一嵌合位置,端子收容室136内的电接触部24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嵌合。此外,在使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两侧壁133、133沿着第二引导突起106B、106B的状态下,向后方(电子电路体10侧)按压第二连接器CB。此时,在第二连接器CB的端子收容室136内,插入第二电路侧端子14B。通过第二连接器CB被按压到第二嵌合位置,端子收容室136内的电接触部24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嵌合。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使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左右两侧壁133、133沿着各引导突起106AU06B的状态下,使连接器CA、CB移动,连接器CA、CB高精度地移动到嵌合位置。(2 — 4)固定エ序在该エ序中,如图25所不,将罩80 —边自与载置面52的相反的ー侧(上方)覆盖彼此连接的电子电路体10以及连接器CA、CB,一边载置在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上。并且,将罩80固定于基座部件50。具体而言,分别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插入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内。此外,将罩80的罩被卡止突起194a插入基座部件50的罩卡止孔54a内和组装用夹具100的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内。并且,将罩80从上方覆盖电子电路体10以及连接器CA、CB。此时,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以及电子电路体10的安装部件19。此外,罩80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覆盖第一连接器外壳30A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此时,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的各保持器部196被插入第一连接器外壳30A的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此外,第一连接器外壳30A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被插入罩80的连接器卡止槽195内。
此外,罩80的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覆盖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此时,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90B的各保持器部196被插入第二连接器外壳30B的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此外,第二连接器外壳30A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被插入罩80的连接器卡止槽195内。如前所述,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的孔径比罩卡止孔54a的孔径大。因此,罩被卡止突起194a在罩卡止孔54a内,从下方与基座部件50的下表面抵接。通过该抵接,罩80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在罩80被载置、固定在载置面52上的状态下,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的各侧壁82a、82b、84d的下端部以及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各侧壁194的下端部整体与载置面52接触。此外,在各连接器卡止槽195内,插入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由此,各连接器CA、CB被罩80保持于嵌合位置。具体而言,在后方(从嵌合位置向脱离位置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CA的情况下,连接器卡止槽95的内侧面向前方(从第一脱离位置向第一嵌合位置的方向)与第一连接器CA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抵接。该抵接限制第一连接器CA向脱离位置脱离。同样,在前方(从嵌合位置向脱离位置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CB的情况下,连接器卡止槽195的内侧面向后方(从第二脱离位置向第二嵌合位置的方向)与第ニ连接器CB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抵接。该抵接限制第二连接器CB向脱离位置脱离。这里,随着各连接器被卡止部134被插入各连接器卡止槽195,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内侧面和与其相向的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被堵塞。如前所述,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在连接器外壳30A (30B)的上壁131的左右方向整体范围延伸,并且在左右两侧壁133、133的上下方向整体范围延伸。并且,连接器卡止槽195与该连接器被卡止部134整体对应地延伸。因此,所述间隙整体被堵塞。并且,通过在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插入各保持器部196,各电线侧端子20A、20B被保持干与各电路侧端子14A、14B嵌合的端子嵌合位置。具体而言,在从端子嵌合位置向端子脱离位置(端子嵌合方向的端子插入方向后方位置,且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不嵌合的位置)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情况下,保持器部196向端子插入方向前方,与第一电线侧端子20A的电接触部24的端子插入方向后端部抵接。该抵接限制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从端子嵌合位置向端子脱离位置脱离。同样,在从端子嵌合位置向端子脱离位置(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与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不嵌合的位置)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情况下,保持器部196向端子插入方向前方,与第二电线侧端子20B的电接触部24的端子插入方向后端部抵接。该抵接限制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从端子嵌合位置向端子脱离位置脱离。如此,随着罩80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连接器CA、CB被保持于嵌合位置,电线侧端子20A、20B被保持于端子嵌合位置。在罩80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的状态下,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端部被设置于立壁部135与连接器被卡止部134之间,其端面191a在与立壁部135接近的位置,与立壁部135相向。接着,从罩80、电子电路体10以及基座部件50的各螺栓插通孔85A、85B、17A、17B、55A、55B拔出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此外,从基座部件50的引导突起插通孔56a拔出引导突起106AU06B。并且,一边维持电子电路体10与连接器CA、CB连接的状态,且罩80 —面保持连接器CA、CB 一面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的状态,一边从组装用夹具100卸下电子电路体10、连接器CA、CB、罩80以及基座部件50。接着,将螺栓60插通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此外,在该螺栓60的端部安装螺母。由此,与各连接器CA、CB连接的电子电路体10以及罩80在彼此连结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基座部件50。根据以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完成。在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和罩80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也从两侧覆盖外壳主体覆盖部137以及保持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内的电线侧端子20A、20B与电路侧端子14A、14B的嵌合区域。因此,利用设置罩80的简单的结构,在电子电路单元I被收容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使用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该壳体内流动的油中的异物混入嵌合区域以及各端子间。这防止以异物为介质的电路间的短路的故障。换言之,在该电子电路单元I中,能够在以简单的构造抑制因存在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的状态下(具体而言在以廉价的构造防止异物的进入的状态下),连接电子电路单元I与电线(例如耐热电线)40。特别是罩80具有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的主体覆盖部81,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具有从主体覆盖部81向电路侧端子14A、14B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从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侧向嵌合区域侧进入。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连接器卡止槽195插入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内侧面与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被堵塞。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外部通过这些间隙向嵌合区域侧进入。而且,通过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向连接器卡止槽195插入,连接器CA (CB)被保持于嵌合位置。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以设置连接器卡止槽195和连接器被卡止部134的简单的结构,发挥抑制异物的进入的功能和连接器CA (CB)的保持功能。S卩,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单元I中,利用罩80,能够ー边抑制异物的进入,一边将连接器CA(CB)保持于嵌合位置而提高连接器CA (CB)与电子电路体10的连接可靠性。但是,本发明也包含抑制异物的进入的功能和保持功能由各自不同的要素实现的结构。即,无需连接器卡止槽195和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在嵌合方向抵接,也可以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另外设置向嵌合方向侧与连接器CA、CB抵接的抵接部。并且,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端面191a以与立壁部135接近地相向的状态,设置于立壁部135与连接器被卡止部134之间。因此,立壁部135与端面191a抑制异物向连接器被卡止部134侧进入。这更可靠地抑制异物向嵌合区域进入。具体而言,在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的形成有端面191a的端部附近,由立壁部135、连接器被卡止部134和端面191a形成有所谓的迷宫构造。即,外部的异物除了连接器被卡止部134与连接器卡止槽195之间的间隙之外,即使通过立壁部135与端面191a之间的间隙也无法进入嵌合区域。因此,更可靠地抑制异物从外部向嵌合区域的进入。这里,用于形成迷宫构造的结构不限于前面所述。例如,也可以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的内侧面设置向外壳被覆部137的外侧面突出的突起,且在外壳被覆部137设置能够插入该突起的槽,并且在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设置与所述突起平行地延伸,并与连接器CA、CB的端子插入方向后端部的端面相向的立壁部。此外,能够省略保持器部196。但是,若在罩80设置保持器部196,则与另外设置用于限制电线侧端子20A、20B从端子嵌合位置脱离的元件的情况相比,结构变得简单。此外,组装电子电路单元I的方法不限于前面所述。接着,使用图26至图2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其他的组装方法。在该方法中,作为罩80,使用罩被卡止突起194a被省略了的罩。此外,作为组装用夹具200,如图26所示,使用卡止突起插入孔104a被省略,并且上表面由与载置面52相同的形状的临时载置面202构成的组装用夹具。首先,将电线40向各连接器CA、CB连接。即,实施(2_1)所记载的将电线40向各连接器CA、CB连接的连接エ序。接着,如图26所示,将电子电路体10载置在组装用夹具200的临时载置面202上。此时,使电子电路体10中的载置于载置面52的一侧向临时载置面202侧。具体而言,分别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插入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并且,以第一电路侧端子14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的排列方向与载置面52平行的方式,将电子电路体10载置在临时载置面202上。通过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被插入螺栓插通孔17AU7B,电子电路体1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200 (临时载置エ序)。接着,实施(2-3)所记载的嵌合エ序。即,使第一连接器CA连接于电子电路体10。使被保持于第一连接器CA的第一电线侧端子20A与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嵌合。此外,使第ニ连接器CB连接于电子电路体10。使被保持于第二连接器CB的第二电线侧端子20B与第ニ电路侧端子14B嵌合。接着,如图27所示,将罩80在从上方(与临时载置面202相反的ー侧)覆盖彼此连接的电子电路体10和连接器CA、CB的状态下载置在临时载置面202上。具体而言,在将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分别插入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的状态下,将罩80从上方覆盖电子电路体10和连接器CA、CB。通过临时卡止突起105AU05B被插入螺栓插通孔85A、85B,罩80被临时卡止于组装用夹具200(临时卡止エ序)。此时,罩80的主体覆盖部81从与临时载置面202相反的一侧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IOa以及电子电路体10的安装部件19。此外,罩80的嵌合区域覆盖部90A (90B)从与临时载置面202相反的一侧覆盖连接器CA、CB的外壳主体覆盖部137。罩80的各保持器部196被插入对应的各保持器插入孔131a。并且,在连接器卡止槽195插入连接器被卡止部134。接着,如图28所示,将电子电路体10、连接器CA、CB以及罩80在保持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从组装用夹具200卸下。并且,将所述电子电路体10、连接器CA、CB以及罩80在保持相对位置的状态下,载置、固定在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上(固定エ序)。具体而言,从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以及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拔出临时卡止突起105A、105B。并且,将电子电路体10、连接器CA、CB以及罩80从组装用夹具200卸下。接着,将与罩80彼此连接的电子电路体10以及连接器CA、CB载置在基座部件50的载置面52上。此时,使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以及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与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对齐。之后,将螺栓60插通罩80的螺栓插通孔85A、85B、电子电路体1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基座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5A、55B。并且,在该螺栓60的端部安装螺母,利用该螺栓60,将与各连接器CA、CB连接的电子电路体10以及罩80以彼此连结的状态固定于基座部件50。根据以上所述,其他的例子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组装完成。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ニ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50的形状能够适当设定。基座部件50的形状能够根据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安装部位,适当变更为较为理想的形状。例如,图29所示的基座部件50的形状是考虑在图30所示般的呈复杂的形状的阀门单元70的上表面安装电子电路单元而设定的形状。该基座部件50除了载置电子电路体10以及两连接器CA、CB的主体部分之外,还具有从该主体部分向彼此不同的方向隆起的安装部154BU55和定位片156。在安装部154B贯穿设置有供安装用的螺栓插通的螺栓插通孔154b。在安装部155,设有同样的多个螺栓插通孔155a。定位片156通过与阀门单元70的特定部位抵接,使设置在该阀门単元70上的电子电路单元I稳定。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ニ实施方式中,在基座部件50固定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的构造不限于将共同的螺栓60插通设置于相同的位置的基座部件50和罩80的螺栓插通孔17A、17B、85A、85B,并用螺母紧固该螺栓60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螺栓在分别不同的位置,将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固定于基座部件50。但是,若利用共同的螺栓60固定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则与使用多个螺栓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元件个数,并且能够抑制组装作业量。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ニ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罩被卡止突起94a(194a),仅利用螺栓60将罩80固定于基座部件50。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是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其包括:电子电路体,具有内置有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该主体的外侧方向且彼此共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电路侧端子;连接器,具有多个电线侧端子和连接器外壳,所述多个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各电路侧端子能够嵌合的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所述连接器外壳将这些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予以保持;基座部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连接器的载置面,所述电子电路体固定在该载置面上;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所述罩包括: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位置。根据本发明,以简单的结构,在良好地維持各端子的嵌合状态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例如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流动的油等所含有的异物进入电子电路体侧。具体而言,罩具有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的主体覆盖部、覆盖各端子的嵌合区域的嵌合区域覆盖部、以及保持连接器的连接器保持部。并且,罩和基座部件配合,从两侧保护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向电子电路体侧的进入。特别是罩的嵌合区域覆盖部从主体覆盖部向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从电子电路体主体侧进入嵌合区域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一致,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该结构中,在电路侧端子被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状态下,连接器插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载置面之间,从而电路侧端子与电线侧端子的嵌合部嵌合。因此,各端子的嵌合区域更可靠地由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罩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将该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弓I导到所述嵌合位置。如此,电线侧端子的嵌合部容易地设置于与电路侧端子嵌合的位置,且容易地设置于嵌合时由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位置。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罩具有分别隔设于所述电路侧端子彼此之间的端子隔离部。根据该结构,端子隔离部更可靠地抑制电路侧端子彼此的短路。此外,端子隔离部通过抑制电路侧端子的变形,更可靠地实现电路侧端子与嵌合部的嵌合。此外,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设于所述电线侧端子间的相向面,该相向面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中的所述电路侧端子间的部分相向,所述相向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凹陷的槽部,所述端子隔离部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该端子隔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槽部内的方式,在该组装状态下具有从所述相向面的电子电路体侧的端部或从比该端部更靠电子电路体侧的位置向所述相向面侧延伸的形状,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槽部的内侧面延伸的外侧面。该结构中,端子隔离部设置于槽部内,端子隔离部的外侧面沿着槽部的内侧面延イ申,因而沿着相邻的端子间的相向面的方向的距离变大。因此,有效地抑制由于进入到端子隔离部的外侧面与槽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异物等而在所述相邻的端子彼此之间产生短路的情況。这里,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被卡止突起,该被卡止突起设于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部分,而且向该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突出,并且能够向与该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挠曲变形,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上,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形成有在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被卡止突起卡合的卡止孔,所述被卡止突起的突出尺寸可举设定为以下的尺寸: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之前,该被卡止突起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按压而挠曲变形,另ー方面,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吋,该被卡止突起弹性复位到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以ー边使卡止突起挠曲变形一边使连接器移动到指定的位置而使卡止突起弾性复位这样简单的步骤,将连接器容易地保持于嵌合位置。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大致平行,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将所述连接器以所述电线侧端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的姿势保持。根据该结构,在电路侧端子以沿着载置面的方式排列的状态下,电路侧端子由罩从与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与载置面正交的方向的単元尺寸(厚度尺寸)。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作为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共同的第一突出方向突出,所述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与所述第一突出方向相反的第二突出方向突出,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一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一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二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二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二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区域,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区域,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和第二连接器保持部,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一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嵌合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二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位置。该结构中,与所有的电路侧端子仅向ー个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以少的空间排列多的电路侧端子。而且,共同的罩维持第一、第二电线侧端子的嵌合部与第一、第二电路侧端子的嵌合状态,以及保护电子电路体主体和各嵌合区域。这与对应于第一、第二电路侧端子而个别地设置罩的情况相比,简化了构造。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一致,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一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一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一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二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二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二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如此,以在电子电路体和罩被载置于载置面后使第一连接器以及第ニ连接器分别插入罩与载置面之间这样简单的步骤,能够实现各连接器的嵌合部与各电路侧端子的嵌合和各嵌合区域的保护。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被抵接部,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不嵌合的位置脱离亦即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在嵌合方向上分离的脱离位置脱离,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连接器外壳或所述电线沿着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从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延伸,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和所述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分别覆盖所述嵌合区域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的位置,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所述被抵接部能够抵接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利用限制部,能够将连接器可靠地保持于嵌合位置。此外,由于在载置有电路侧端子与嵌合部处于嵌合状态的电子电路体和连接器的载置面上载置罩,因而保护了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且罩设置于限制连接器脱离的位置。因此,在罩未覆盖各端子的时刻,进行各端子的嵌合。这使各端子的嵌合变得更加可靠。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分别具有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相向面,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从该ー者的所述相向面向另ー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另ー者的相向面上,形成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凹部,以便堵塞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观察下的所述相向面间的间隙,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各相向面的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方向整个范围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向凹部插入突出部,堵塞连接器外壳的相向面与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隙。因此,可靠地抑制异物等通过这些相向面间的间隙从外部向嵌合区域侧进入。特别是突出部和凹部在围绕嵌合区域的方向整体的范围延伸。这更可靠地抑制异物等的进入。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所述凹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一者具有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另一者能够抵接的形状。如此,凹部和突出部在抑制异物进入的同时限制连接器自嵌合位置脱离。S卩,凹部和突出部作为用于抑制异物进入的部位发挥功能,并且作为限制部和被抵接部发挥功能。因而,与将具有这些功能的要素单独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所述效果。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立壁部,该立壁部设于比设有所述突出部的部分更远离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突出部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另ー者的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端部具有端面,该端面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立壁部之间,并且在该设置状态下与所述立壁部相向。根据该结构,除了突出部和凹部之外,连接器外壳和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的端部和立壁部也抑制异物等从外部向嵌合区域进入。这更可靠地抑制异物等从外部向嵌合区域进入。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子电路体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并且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所述各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能够抵接的端子被抵接部,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供所述各电线侧端子沿所述嵌合方向分别插入的端子插入部,所述各端子插入部分别具有开ロ部,该开ロ部使插入到该端子插入部中的所述电线侧端子的端子被抵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外壳中的与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的相反侧向外部露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端子限制部,该端子限制部插入所述开ロ部,并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电线侧端子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端子嵌合位置沿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嵌合方向离开而向该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位置脱离,所述端子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吋,从所述端子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端子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端子被抵接部抵接。根据该结构,端子限制部限制电线侧端子自端子嵌合位置脱离。因此,更加可靠地維持电线侧端子与电路侧端子的嵌合状态。特别是罩具有端子限制部。并且,随着罩被载置在载置有电路侧端子与嵌合部处于嵌合状态的电子电路体和连接器的载置面上,端子限制部被设置于限制电线侧端子脱离的位置。因此,与将用于限制端子脱离的元件与罩分别地设置的情况相比,结构被简化。此外,以将罩载置于载置面这样简单的步骤,限制端子的脱离。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作为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共同的第一突出方向突出,所述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与所述第一突出方向相反的第二突出方向突出,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一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一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二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二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二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第一被抵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第二被抵接部,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第一嵌合区域,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第二嵌合区域,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包括作为所述限制部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嵌合位置沿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分离且向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不嵌合的第一脱离位置脱离,所述第二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位置沿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分离且向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不嵌合的第二脱离位置脱离,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或保持于该第一连接器外壳的所述电线从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沿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设置于覆盖所述第一嵌合区域的位置,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第二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或保持于该第二连接器外壳的所述电线从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沿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时,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设置于覆盖所述第二嵌合区域的位置,所述第一限制部在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吋,设置于从所述第一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第一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部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位置,所述第二限制部在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吋,设置于从所述第二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第ニ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部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置。该结构中,与所有的电路侧端子仅向ー个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以少的空间排列多的电路侧端子。而且,共同的罩维持第一、第二电线侧端子的嵌合部与第一、第二电路侧端子的嵌合状态,以及保护电子电路体主体和各嵌合区域。这与对应于第一、第二电路侧端子而个别地设置罩的情况相比,简化了构造。此外,本发明中,用于将电子电路体、连接器固定于基座部件的具体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较为理想的是包括: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一井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固定部件插通孔,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和所述罩的安装部彼此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正交的方向上重合,而且形成于各安装部的所述固定部件插通孔彼此对齐。根据该结构,以将共同的固定部件插入电子电路以及连接器的各安装部的固定部件插通孔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将电子电路体以及连接器一井固定在载置面上。
作为用于制造设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较为理想的是,包括以下エ序:固定エ序,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以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嵌合保持エ序,将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的嵌合位置,并且利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使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嵌合位置;其中,在所述固定エ序中,在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后,将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的位置,在所述嵌合保持エ序中,将所述连接器在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从而使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该方法中,在主体覆盖部覆盖电子电路体的主体的位置以及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电路侧端子的位置设置罩后,通过将连接器插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载置面之间,使电路侧端子与嵌合部嵌合。因此,能够以将连接器插入罩与载置面之间这样简单的步骤,将嵌合部与电路侧端子的嵌合区域设置于由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位置。所述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用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组装用夹具和用于将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一井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用于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所述固定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基座部件的安装部的插通孔而将该基座部件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エ序;在使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电子电路体载置在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在使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罩固定在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的各安装部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载置有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的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将所述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根据该方法,共同的临时卡止部件将电子电路体和罩临时卡止在载置面上。这提高了电子电路体与罩的位置精度。即,罩更可靠地被设置于覆盖电路侧端子与电线侧端子的嵌合区域以及电子电路体主体的位置。而且,共同的固定部件将电子电路体和罩固定于基座部件。因此,电子电路体和罩被可靠地固定于所述位置。此外,作为用于制造设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可举以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的エ序:载置エ序,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嵌合エ序,使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固定エ序,将所述罩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并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利用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利用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并且在使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抵接于设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被抵接部的情况下,将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该方法中,在将电子电路体载置在载置面上并使嵌合部嵌合于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后,将罩以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的姿势固定于基座部件。因此,能够利用罩更可靠地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所述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用组装用夹具和固定部件,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能够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和能够将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向所述嵌合位置方向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基座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所述载置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基座部件的插通孔而将该基座部件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被临时卡止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所述嵌合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在利用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引导部引导所述连接器的情况下将该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位置的エ序,所述固定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罩固定于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基座部件上的エ序;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的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并且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载置有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的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将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并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该方法中,共同的组装用夹具将电子电路体和连接器定位。因此,更可靠地进行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与保持于连接器的嵌合部的嵌合。此外,在共同的临时卡止部件被插入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和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状态下,罩被固定于基座部件。因此,罩、电子电路体和连接器的位置精度提高。这更可靠地将罩设置于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的位置。并且,通过共同的固定部件插通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和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所述罩和电子电路体被固定于基座部件。这更可靠地将罩固定于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的位置。此外,引导部将连接器引导到嵌合位置。因此,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各端子的嵌合。此外,作为用于制造设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可列举以下的方法,其中,使用组装用夹具和固定部件,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的临时载置面、能够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以及能够将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向所述嵌合位置方向引导的引导部,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在所述基座部件形成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エ序:临时载置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而将该电子电路体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临时载置面上;嵌合エ序,在利用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引导部引导所述连接器的情况下将该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位置,以使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临时卡止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并且在所述组装用夹具上将该罩临时卡止于以下的位置: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并且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抵接于设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被抵接部;固定エ序,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的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在保持其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并且将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在保持其相对位置的情况下载置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将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根据该方法,能够将罩设置于从与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电子电路体主体以及嵌合区域的位置且限制连接器自嵌合位置脱离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是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电路体,具有内置有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该主体的外侧方向且彼此共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电路侧端子; 连接器,具有多个电线侧端子和连接器外壳,所述多个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各电路侧端子能够嵌合的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所述连接器外壳将这些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予以保持; 基座部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连接器的载置面,所述电子电路体固定在该载置面上; 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 所述罩包括: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 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将该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引导到所述嵌合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具有分别隔设于所述电路侧端子彼此之间的端子隔离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设于所述电线侧端子间的相向面,该相向面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中的所述电路侧端子间的部分相向, 所述相向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凹陷的槽部, 所述端子隔离部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该端子隔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槽部内的方式,在该组装状态下具有从所述相向面的电子电路体侧的端部或从比该端部更靠电子电路体侧的位置向所述相向面侧延伸的形状,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槽部的内侧面延伸的外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被卡止突起,该被卡止突起设于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部分,而且向该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突出,并且能够向与该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挠曲变形,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上,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形成有在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被卡止突起卡合的卡止孔, 所述被卡止突起的突出尺寸被设定为以下的尺寸: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之前,该被卡止突起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按压而挠曲变形,另ー方面,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吋,该被卡止突起弹性复位到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大致平行,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将所述连接器以所述电线侧端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的姿势保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作为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共同的第一突出方向突出,所述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与所述第一突出方向相反的第二突出方向突出,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一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一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二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二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二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 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区域,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 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区域,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和第二连接器保持部,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一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嵌合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二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一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一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一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 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ニ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二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二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二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被抵接部, 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不嵌合的位置脱离亦即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在嵌合方向上分离的脱离位置脱离,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连接器外壳或所述电线沿着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从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延伸,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和所述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分别覆盖所述嵌合区域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的位置,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所述被抵接部能够抵接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分别具有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相向面,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从该ー者的所述相向面向另ー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另ー者的相向面上,形成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凹部,以便堵塞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观察下的所述相向面间的间隙, 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各相向面的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方向整个范围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 所述凹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一者具有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另一者能够抵接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立壁部,该立壁部设于比设有所述突出部的部分更远离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突出部大致平行地延伸,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另ー者的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端部具有端面,该端面在所 述组装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立壁部之间,并且在该设置状态下与所述立壁部相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并且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 所述各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能够抵接的端子被抵接部,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供所述各电线侧端子沿所述嵌合方向分别插入的端子插入部, 所述各端子插入部分别具有开ロ部,该开ロ部使插入到该端子插入部中的所述电线侧端子的端子被抵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外壳中的与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的相反侧向外部露出,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端子限制部,该端子限制部插入所述开ロ部,并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电线侧端子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端子嵌合位置沿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嵌合方向离开而向该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位置脱离, 所述端子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吋,从所述端子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端子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端子被抵接部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作为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共同的第一突出方向突出,所述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与所述第一突出方向相反的第二突出方向突出,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一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一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二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二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二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 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第一被抵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第二被抵接部, 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第一嵌合区域,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第二嵌合区域,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包括作为所述限制部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嵌合位置沿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分离且向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不嵌合的第一脱离位置脱离,所述第二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位置沿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分离且向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不嵌合的第二脱离位置脱离, 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或保持于该第一连接器外壳的所述电线从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沿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设置于覆盖所述第一嵌合区域的位置, 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第二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或保持于该第二连接器外壳的所述电线从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沿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时,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设置于覆盖所述第二嵌合区域的位置, 所述第一限制部在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吋,设置于从所述第一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第一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部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位置, 所述第二限制部在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吋,设置于从所述第二脱离位置侧向所述第二嵌合位置侧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部抵接而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一井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 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固定部件插通孔, 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和所述罩的安装部彼此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正交的方向上重合,而且形成于各安装部的所述固定部件插通孔彼此对齐。
17.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エ序: 固定エ序,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以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嵌合保持エ序,将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的嵌合位置,并且利用所述连接器保持部,使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嵌合位置;其中, 在所述固定エ序中,在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后,将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的位置, 在所述嵌合保持エ序中,将所述连接器在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从而使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组装用夹具和用于将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一井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固定部件, 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用于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固定エ序包括以下エ序: 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基座部件的安装部的插通孔而将该基座部件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エ序; 在使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电子电路体载置在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 在使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罩固定在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 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的各安装部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载置有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的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将所述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
19.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エ序: 载置エ序,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 嵌合エ序,使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 固定エ序,将所述罩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并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利用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利用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并且在使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抵接于设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被抵接部的情况下,将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组装用夹具和固定部件,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能够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和能够将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向所述嵌合位置方向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基座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载置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基座部件的插通孔而将该基座部件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被临时卡止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エ序, 所述嵌合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在利用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引导部引导所述连接器的情况下将该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位置的エ序, 所述固定エ序包括以下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该罩固定于被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基座部件上的エ序;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的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并且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载置有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的所述基座部件的エ序;将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并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ェ序。
21.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组装用夹具和固定部件,所述组装用夹具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的临时载置面、能够临时卡止所述基座部件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临时卡止部件、以及能够将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向所述嵌合位置方向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分别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形成有供所述临时卡止部件以及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 在所述基座部件形成有供所述固定部件能够插通的插通孔, 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エ序: 临时载置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安装部的插通孔而将该电子电路体临时卡止于所述组装用夹具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临时载置面上; 嵌合エ序,在利用所述组装用夹具的引导部引导所述连接器的情况下将该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嵌合位置,以使所述电子电路体的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 临时卡止エ序,在将所述临时卡止部件插入所述罩的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情况下将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并且在所述组装用夹具上将该罩临时卡止于以下的位置:所述主体覆盖部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且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并且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抵接于设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被抵接部; 固定エ序,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罩的各插通孔拔出所述临时卡止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在保持其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从所述组装用夹具卸下,并且将所述电子电路体、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罩在保持其相对位置的情况下载置在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将固定部件插通所述各插通孔, 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以简单的构造有效地抑制因混入该壳体内的油中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包括电子电路体(10),包含从主体(10a)向外侧方向突出的电路侧端子(14A、14B);连接器(CA、CB),连接于电子电路体(10);罩(80);基座部件(50),具有载置罩(80)、电子电路体(10)和连接器(CA、CB)的载置面(52);其中,罩(80)包括主体覆盖部(81),从与载置面(52)相反的一侧覆盖电子电路体(10)的主体(10a);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从主体覆盖部(81)沿电路侧端子(14A、14B)的突出方向延伸,从与载置面(52)相反的一侧覆盖电路侧端子(14A、14B)与电线侧端子(20A、20B)的嵌合部(24)的嵌合区域;限制部(95),限制连接器(CA、CB)从嵌合位置向脱离位置脱离。
文档编号F16H61/00GK103097775SQ20118004331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9日
发明者中山治, 松本浩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