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301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用支架,适合作为例如液晶显示器等平面型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支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等平面型的显示装置(平面显示面板)成为主流。作为这种平面型的显示装置的设置状态,有将其显示画面设定为接近垂直的状态(大致正立的状态)而使用的状态、将其显示画面设定为接近水平的状态即横躺的状态而使用的状态等各种使用状态。作为适应上述各种使用状态的需求的装置,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28053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9554号公报)及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6-259168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调整监视器主体的倾斜度的监视装置。在上述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监视装置中,在监视器主体的与显示画面相反侧的背面与支架的底座部件之间设置有连杆部件和臂,从而具有能够调整监视器主体的倾斜度的结构。S卩,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监视装置具有以下支架包括支撑监视器主体的底座部件和监视器主体与底座部件之间所设置的连杆部件,具有将连杆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与底座部件连接的底座铰链、在监视器主体的与显示画面相反侧的背面将连杆部件的另一端能够转动地与该监视器主体连接的监视器铰链、以及将连杆部件相对于底座部件的转动传递到监视器主体的辅助连杆部件。此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监视装置具有以下支架包括与监视器主体的下表面接触而支撑的底座部和监视器主体的背面与底座部的后端部之间所设置的两根臂部,具有以能够使上述两根臂部相对于底座部转动的方式使该臂部的一个端部与底座部的后部连接的底座铰链部、以及以能够使两根臂部相对于监视器主体转动的方式使该臂部的另一个端部与监视器主体的背面连接的监视器铰链部。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显示器部与支撑该显示器部的支架之间具有臂4的显示器装置,上述臂4通过铰链部2a及2b能够转动地支撑显示器,并且通过铰链部3a、3b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架3。此外,该专利文献3公开了如下内容,在支撑显示器部的支架的底面设置有圆形球轮,在桌子等放置台上能够容易滑动由支架支撑的显示器部,并且通过对杆进行操作,使支架的底面上所设置的制动单元动作,或解除制动单元。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28053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6955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6-259168号公报但是,最近的显示器画面能够高精度地显示显示图像,视听者想将脸靠近显示器画面来详细地观看显示图像内容的情况也较多。在该情况下,通常视听者探出身子等将脸靠近桌子上所放置的显示器的显示画面。在该情况下,使用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机构将显示器的显示画面的倾斜度以接近水平的状态横躺时,视听者能够从上注视显示画面,因此能够以坐在椅子上的状态且自然的姿势详细观看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监视装置及显示器装置的结构中,铰链部及连杆部件或臂部位于显示器的背面与底座部或支架之间,因此从桌面到显示画面的高度比较高。因此,使用者对显示图像的观看作业及观看姿势不自然,存在给长时间的作业带来影响的问题。如专利文献3所述,由支架支撑的显示器能够在其放置台上容易滑动时,能够将显示器向视听者一侧拉近,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对显示图像的观看作业及观看姿势的不自然。尤其在将显示画面大致水平横躺的状态下,若能将由支架支撑的显示器拉近到显示画面竖立的状态下的下端部(以下,为方便而称为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桌面突出的状态,则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对显示图像的观看作业及观看姿势的不自然。然而,在专利文献I 3中,没有想到如上所述将由支架支撑的显示器拉近到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桌面突出的状态的使用状态,相反在该使用状态的情况下,无法稳定地支撑显示器。因此,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连杆部件与监视器主体的监视器铰链设置于监视器主体的下端部附近,因此在显示画面大致水平横躺的状态下,若成为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桌面突出的状态,则底座部的一部分也不得不成为从桌面突出的状态,存在从桌子跌落的危险等,稳定性方面产生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将监视器主体或显示器的下端部设置为与底座部或支架卡合的状态,从而稳定地支撑经由臂与底座接合的监视器主体或显示器。因此,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的情况下,在显示画面大致水平横躺的状态下,若成为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桌面突出的状态,则底座部和支架的一部分也成为从桌面突出的状态,与专利文献I的情况同样在稳定性方面产生问题。此外,最近还公知有包括将平面显示面板和触摸传感器这样的坐标输入单元组合而成的被称为触摸屏的坐标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在该触摸屏中,还需要考虑视听者对显示画面的输入操作,在进行对显示画面的输入操作时,稳定地支撑触摸屏也很重要。尤其最近的液晶显示器逐渐大型化,因此触摸屏也出现大型的触摸屏。作为笔(输入笔)及手指等位置指示器的输入操作时的设置状态,在上述大型化的触摸屏的情况下,尤其将触摸屏以接近水平的状态横躺而使用的状态,在稳定性及输入操作的容易性方面比较有利。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支架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监视器铰链及连杆部件或臂部位于显示器的背面与底座部之间,因此从桌面到显示画面的距离(高度)增大,与观看作业的情况同样地,存在对触摸屏的操作输入变得困难的问题。此外,在大型的显示画面的上部的画面位置进行输入操作的情况下,由于自操作者的距离远,操作者需要探出身体,或者需要略微弯腰或站立而进行操作。因此,在长时间操作的情况下,存在对操作者的身体带来负担的问题。因此,若操作者能够将触摸屏向自己一侧拉近而进行操作,则显示画面的上部的画面位置上的输入操作也不需要探出身体或者略微弯腰或站立而进行操作,操作的効率提高,对操作者的身体带来的负担也减轻。[0022]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监视器主体和显示器的支撑支架的结构中,在操作者将触摸屏向自己一侧拉近,使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从桌子的端部突出而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支架的支撑状态变得不稳定,存在对触摸屏的输入操作作业上产生问题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支架,能够根据用途来变更显示装置的设置状态,并且在配置为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桌子的端部突出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部件,具有一对侧面部、前端部及后端部;一对臂部;第I铰链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各一端部连接到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一对侧面部的各侧面部,以使上述一对臂部能够相对于上述
底座部件转动;以及第2铰链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显示装置,以使上述显示装置能够相对于上述一对臂部转动,上述第2铰链部配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且与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所存在的上述显示装置的重心对应的位置,上述一对臂部的臂长度被设定为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前端部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转动时,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I铰链部和上述第2铰链部而成为大致正立的状态,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向上述前端部的方向转动时,上述显示装置的背面与上述底座部件抵接且中间不存在上述一对臂部,并且上述显示装置的背面与上述底座部件抵接的位置被设定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从上述下端部朝向上述上端部的方向上的、上述显示装置的上述下端部与配置有上述第2铰链部的上述位置之间,从而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朝向上述底座部件的前端部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一对臂部的一端部在第I铰链部能够相对于底座部件转动地连接,此外,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在第2铰链部能够相对于显示装置转动地连接。由此,能够任意调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倾斜角,并且通过底座部件经由一对臂部支撑显示装置。即,使用者能够容易变更为将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设置为正立或接近大致正立的状态而使用的状态、将显示画面倾斜为接近大致水平的状态即大致横躺的状态而使用的状态等。并且,在使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从底座部件的后端部向前端部的方向转动时,位于第2铰链部与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之间的区域的显示装置的背面部分与底座部件抵接且中间不存在一对臂部,从而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的朝向底座部件的前端部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并且,能够设定为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比底座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突出的状态。并且,为了成为使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比底座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突出的状态,使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从底座部件的后端部向前端部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在该转动途中,显示装置的背面部分与底座部件抵接,从而臂部的进一步转动被禁止,因此即使是一对臂部经由第I铰链部与底座部件的各侧面部连接的结构,第2铰链部也不会超过水平方向而进一步向下方的方向转动。此外,一对臂部不在显示装置的背面部分与底座部件之间而限制转动,因此能够减小设定为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比底座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突出的状态时的显示画面的高度(垂直)方向的距离。[0027]此外,即使是使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从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向上述前端部的方向转动,成为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比底座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视听者侧)突出的状态时,臂部的另一端部与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即第2铰链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也位于底座部件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预定的位置。即,此时的显示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底座部件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预定的位置,因此安装有显示装置的支架整体的重心位置保持在底座部件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位置。因此,即使是成为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比底座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视听者侧)突出的状态时,安装有显示装置的支架整体也不会成为不稳定的状态,使用者能够将安装于支架的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拉近到比桌子等放置台突出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2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 部一侧的厚度被设定为大于上述前端部一侧的厚度,以使上述底座部件的重心位置偏向从上述如端部朝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中比中央罪后端部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构成3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配置有用于使重心偏向的部件,以使上述底座部件的重心位置偏向从上述前端部朝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中比中央罪后端部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构成4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铰链部被设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且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以能够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用相同的力使上述显示装置向任意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5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铰链部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并且上述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方向及上端部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构成6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一侧转动,使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7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无论使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向任何方向转动,都使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8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的上述下端部及上端部的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构成9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时,上述把手与上述显示装置一起转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10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设置有台阶部,上述第2铰链部连接于上述台阶部,并且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上述把手至少部分配置于上述台阶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11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上述把手配置于上述台阶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12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座部件的底面部设置有具有预定的高度的脚部件,用于使上述支架能够在桌上设置面上滑动,并且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底面部还配置有具有预定的面积的制动部件,用于在上述支架在上述桌上设置面滑动而上述脚部件从上述桌上设置面脱落的情况下,对上述底座部件的滑动进行制动。本实用新型的构成13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用于使上述支架能够在桌上设置面上滑动的具有预定的高度的脚部件具有预定的面积,并且与用于对上述底座部件的滑动进行制动的制动部件重叠配置。本实用新型的构成14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用于输入由位置指示器指示的位置的传感器被配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使用状态变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倾斜度,并且即使将支撑于支架的显示装置拉近到其显示画面的下端部从放置台突出的状态,也不会成为不稳定的支撑状态。 此外,显示装置的背面部分与底座部件抵接且中间不存在一对臂部,因此在例如显示装置设置为大致水平横躺的倾斜度的状态的情况下,从放置台的上表面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的高度不会由于存在臂部而升高。因此,使用者能够以更自然的姿势观看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或进行操作输入,使用性良好。

图I是支撑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2是支撑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所支撑的显示装置的触摸屏的例子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3的例子的触摸屏的传感器部的例子的图。图5是表示图3的例子的触摸屏的传感器部的例子及其位置检测电路的结构例的图。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所支撑的显示装置的例子的图。图7是从显示装置的背面侧观察支撑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图。图8是支撑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正视图的其他例子的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底座部件的仰视图。图10(A)、图10(B)和图10(C)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及输入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的第I铰链部的图。图11是支撑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2(A)和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及输入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的第I铰链部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第2铰链部的图。[0057]图14(A)和图14(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第2铰链部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安装有例如超过20英寸的尺寸的由比较大型的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例子的显示装置是具有检测例如笔(输入笔)在显示画面上的坐标指示的传感器(坐标输入 部)的触摸屏的结构。因此,以下说明的例子为包括具有坐标输入部的显示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支架的坐标输入装置的结构。图I是该例的坐标输入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该例的坐标输入装置的正视图。该例的坐标输入装置包括带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显示装置I和支架2。支架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支架的实施方式。支架2具有用于在显示装置I的横向的左右两侧支撑显示装置I的一对臂部3L及3R和底座部件4。一对臂部3L及3R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分别经由第I铰链部5L及5R能够转动地与底座部件4的左右两侧部连接。此外,显示装置I经由第2铰链部6L、6R能够转动地连接到一对臂部3L及3R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关于显示装置I]显示装置I具有液晶显示器11和检测对该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画面的操作输入的作为坐标输入部的传感器部12。在该例中,传感器部12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9-265759号公报中所记载那样的能够通过两种检测方式检测手指、笔等位置指示器的位置指示输入的传感器部。S卩,图3是表示该例中的包含传感器部12的位置检测部的结构的图,该例的位置检测部具有传感器部12、处理电路13、控制部14及电流/电压转换部15。传感器部12重叠配置在液晶显示器11的显示画面上,在该例中由作为绝缘体的罩121、静电电容方式的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及电磁感应方式的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构成。控制部14经由电流/电压转换部15与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电连接,通过静电电容方式检测手指16等位置指示器接近或接触而指示的位置。此外,控制部14与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电连接,通过电磁感应方式检测笔17等位置指示器所指示的位置。处理电路13与控制部14连接,是将通过控制部14检测的手指16或笔17等位置指示器所指示的位置作为传感器部12上的坐标数据计算并输出的电路。另外,在该例中,具有在液晶显示器11上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及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彼此重叠配置的结构,因此构成各检测传感器部的传感器具有透明的电极。说明使用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的基于静电电容方式的位置指示器的指示位置的检测。[0071]如图4所示,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具有用于检测手指16的操作的检测区域,能够检测彼此正交的X轴方向(横向)和Y轴方向(纵向)的位置。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X电极122X和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多个Y电极122Y在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上彼此电独立且重叠地构成。多个X电极122X在X轴方向上分别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平行地配置。同样地,多个Y电极122Y在Y轴方向上分别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平行地配置。并且,多个X电极122X及多个Y电极122Y经由连接端子122C与电流/电压转换部15连接。控制部14向电流/电压转换部15供给预定的电流(高频电流)。电流/电压转换部15将从控制部14接收的电流转换为电压,并按照预定的顺序选择性地施加到多个X电极122X或多个Y电极122Y。在该状态下,若例如手指16与第I检测传感器部122接近或接触,则该接近或接 触的位置的X电极122X与Y电极122Y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控制部14经由电流/电压转换部15检测基于该静电电容的变化的电流变化,从而确定该静电电容变化的X电极122X和Y电极122Y,检测出手指16接近或接触的位置。接着,参照图5说明使用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的基于电磁感应方式的位置指示器的指示位置的检测电路的结构。另外,如图5所示,作为位置指示器的笔17内置有由线圈17L和与该线圈17L并联连接的电容器17C构成的共振电路。并且,在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上彼此重叠配置有X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X和Y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Y。各环状线圈组123XU23Y分别包括多根矩形的环状线圈。构成环状线圈组123X的各环状线圈被配置为,在用于检测笔17的操作的检测区域的横向(X轴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而依次重合。此外,构成环状线圈组123Y的各环状线圈也被配置为,在检测区域的纵向(Y轴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而依次重合。并且,控制部14具有选择电路101、振荡器102、电流驱动器103、发送接收切换电路104、接收放大器105、检波电路106、低通滤波器107、采样保持电路108、A/D (Analog toDigital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109及处理控制部110。X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X及Y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Y与选择电路101连接。该选择电路101依次选择两个环状线圈组123XU23Y中的一个环状线圈。振荡器102产生频率f0的交流信号。该交流信号供给到电流驱动器103而转换成电流之后,向发送接收切换电路104送出。发送接收切换电路104根据处理控制部110的控制,切换与由选择电路101选择的环状线圈连接的连接目标(发送侧端子T、接收侧端子R)。发送侧端子T与电流驱动器103连接,接收侧端子R与接收放大器105连接。由选择电路101选择的环状线圈上所产生的感应电压经由选择电路101及发送接收切换电路104供给到接收放大器105而被放大,向检波电路106送出。通过检波电路106检波的信号经由低通滤波器107及采样保持电路108向A/D转换电路109供给。在A/D转换电路109中,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向处理控制部110供给。处理控制部110进行用于位置检测的控制。S卩,处理控制部110控制选择电路101中的环状线圈的选择、发送接收切换电路104中的信号切换控制、采样保持电路108的定时等。处理控制部110还通过对X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X或Y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Y进行通电控制而发送电磁波。在X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X及Y轴方向环状线圈组123Y的各环状线圈上,通过从作为位置指示器的笔17发送的电磁波产生感应电压。处理控制部110根据该各环状线圈上所产生的感应电压的电压值的电平,计算第2检测传感器部123的笔操作检测区域中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指示位置的坐标值。另外,以上说明的传感器部12的结构是一个例子,当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仅有电磁感应方式的传感器部的结构、仅有静电电容方式的传感器部的结构。指示体的检测方式也不限定于静电方式或电磁感应方式,例如还能够适用电阻膜方式。如图I所示,显示装置I在框体外壳IK内容纳传感器部12、液晶显示器11及电路构成部(印刷电路板)(省略图示)等。并且,如图2所示,在显示装置I的前表面Ia侧配置有显示画面1D,在该显示画面ID的周围设置有框部(框架)1BZ。在该框架IBZ的左右两侧的部分设置有操作部18L、18R,该操作部18L、18R包括用于进行显示画面ID上所显示 的图像的滚动及放大/缩小、层(layer)的切换等各种处理操作的触控转盘、功能键。另一方面,在该例中,容纳传感器部12、液晶显示器11及电路构成部的框体外壳IK仅形成于与显示画面ID对应的区域。S卩,在显示装置I的框架IBZ上,在设置有操作部18L、18R的左右两侧的背侧(显示装置I的背面Ib侧),如图6所示,在该框体外壳IK的左右的侧壁部IKLUKR与框架IBZ之间形成有各台阶部19L、19R。如后文所述,在该例中,作为与臂部3L、3R的连接部的第2铰链部6R、6L安装于框体外壳IK的左右的侧壁部1KL、1KR。从框架IBZ的左右两侧端到侧壁部IKLUKR的各距离Dk被设定为如下长度从显示装置I的前表面Ia侧观察显示装置I时,第2铰链部6L、6R的至少后述的把手613Ra、613Rb、613La、613Lb从框架IBZ的端部突出一部分而能够查看确认,其他部分由于框架IBZ而无法查看确认。图7是从显示装置I的背面Ib侧观察经由臂部3L、3R在底座部件4上安装有显示装置I的状态的图。第2铰链部6L、6R设置于台阶部19L、19R,并且臂部3L、3R也位于该台阶部19L、19R内。第2铰链部6L、6R具有分别与显示装置I的侧壁部IKLUKR卡合而不与显示装置I的背面Ib卡合结构。因此,在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L、3R转动时,臂部3L、3R始终位于台阶部19L、19R,因此框体外壳IK不会影响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L、3R转动。此外,在使臂部3L、3R相对于底座部件4转动时,臂部3L、3R不存在于显示装置I的背面即框体外壳IK的背面Ib与底座部件4之间。因此,使显示装置I的显示面与支架2的设置面大致平行地倾斜,并使臂部3L、3R从支架2的后端部4B向前端部4F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由于臂部3L、3R不在框体外壳IK的背面Ib与底座部件4之间,因此能够使显示装置I向支架2的设置面靠近到更近的距离。另外,如上所述,在图2及图7的例子中,从框架IBZ的侧部到框体外壳IK的侧壁部IKLUKR的各距离Dk被设置为能够部分看到第2铰链部6L、6R的把手613Ra、613Rb、613La、613Lb的长度。此外,如图8所示,距离Dk也可以被设置为无法看到把手613Ra、613Rb、613La、613Lb的整体,根本不从框架IBZ的侧部突出的长度。在该情况下,由于把手613Ra、613Rb、613La、613Lb不从框架IBZ的侧部突出,因此能够提高在宽度狭窄的地方设置显示装置I时的自由度。此外,在图2、图6、图7及图8中,说明了设置有台阶部19L、19R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是没有台阶部19L、19R的显示装置I。另外,在图2、图6及图7的例子中,侧壁部IKLUKR从显示装置I的上端部到下端部形成有台阶部。但是,侧壁部1KL、IKR的形状,只要构成为能够配置第2铰链部6L、6R且不影响臂部3L、3R及显示装置I转动的面形状,则可以是任何面形状。因此,也可以在侧壁部IKLUKR分别设置能够配置第2铰链部6L、6R且能够部分或完全地容纳臂部3L、3R的空间。在上述例子的显示装置I中,显示装置I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方向即纵向上的重心的位置被设定在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的中央位置或大致中央位置,以便即使向任意方向转动显示装置1,通过同样的力也无法转动重心。此外,在该例中,显示装置I的重心的横向的位置被设定在左侧端部与右侧端部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支架2]如上所述,支架2具有一对臂部3L、3R和底座部件4。在该例中,一对臂部3L、3R分别使用能够将画面尺寸为21英寸以上的比较重的显示装置I在其横向的左右侧部支撑 的、例如铝或合成树脂等刚性大的材料。底座部件4的框体在该例中由合成树脂构成。底座部件4的框体具有厚度比较薄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观,具有一对侧面部4SL、4SR、前端部4F及后端部4B。在该例中,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为将显示装置I安装到支架2时能够看到其显示画面ID的使用者一侧。如图2及图7所示,一对臂部3L及3R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分别在底座部件4的一对侧面部4SL、4SR上通过各第I铰链部5L及5R与底座部件4连接,臂部3L及3R能够相对于底座部件4转动。在该例中,第I铰链部5L及5R分别在底座部件4的比从前端部4F朝向后端部4B的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靠后端部4B侧的位置与底座部件4连接。此外,如图7所示,一对臂部3L及3R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别在显示装置I的背面侧的左右两侧的台阶部19R、19L通过各第2铰链部6L及6R与显示装置I连接。并且,显示装置I能够以连接一对第2铰链部6L和6R的线段位置为转动的中心轴相对于臂部3L及3R转动。在此,第2铰链部6L及6R分别被配置在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所存在的显示装置I的重心的位置所对应的显示装置I的侧部的预定的位置。在该例中,如上所述,显示装置I的重心位于显示装置I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方向即纵向的中央位置,因此第2铰链部6L及6R分别被配置在显示装置I的框架IBZ的左右侧部的背侧的台阶部19LU9R的区域且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另外,底座部件4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与其前端部4F —侧相比,后端部4B —侧的厚度大,从前端部4F朝向后端部4B的方向上的底座部件4的重心位置为比其中央的位置罪后端部4B侧的位直。在该例中,底座部件4的从如端部4F朝向后端部4B的方向上的、从设置有第I铰链部5L、5R的位置到后端部4B的部分的厚度被设定为大于从设置有上述第I铰链部5L、5R的位置到前端部4F的部分的厚度。此外,在该例中,为了使底座部件4的重心进一步靠后端侧,在后端部4B侧的厚度厚的部分,配置有由例如铁这样的金属等比重大的材质构成的配重44。该配重44的重量被设定为底座部件4的重量在显示装置I的重量以上。在该例中,底座部件4的重量被设定为达到显示装置I的重量的2倍。并且,底座部件4具有平面形状的底面41。图9是从该底面41侧观察底座部件4的图,在底面41上设置有多个、在该例中为4个脚部件42a、42b、42c、42d。此外,如图I、图
2、图7所示,在该例中,4个脚部件42a、42b、42c、42d和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分别彼此重叠配置。在支架2被配置于桌子等放置台上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脚部件42a、42b、42c、42d与放置台抵接。而万一向任意位置移动支架2的过程中意外地从放置台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制动该移动。因此,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由与放置台抵接时能够通过与放置台之间的摩擦力制动底座部件4在放置台上的滑动的材料构成。在该例中为橡胶等弹性部件,如图I所示,厚度为hb,例如具有矩形的形状。如图9所示,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具有比脚部件42a、42b、42c、42d大的面积,在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上通过例如粘结剂粘结而安装。在图9的例子的情况下,制动部件43a、43c与脚部件42a、42c同样地其矩形的一边与前端部4F大致一致地配置,此外制动部件43b、43d与脚部件42b、42d同样地其矩形的一边与后端部4B大致一致地配置。并且,面积比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小的矩形的薄板状的脚部件42a、42b、
42c、42d例如通过粘结剂与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粘结。其结果,如图I及图9所示,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的除了重叠配置有脚部件42a、42b、42c、42d的部分以外为露出的状态。脚部件42a、42b、42c、42d的材料选定为使得对桌子等设置台上所放置的支架2施加预定以上的力时能够滑动。具体地说,由与放置台接触的部分的摩擦力比较小的材质例如树脂等构成。另外,也可以将脚部件42a、42b、42c、42d与放置台接触的部分的表面形状或表面粗糙度等构成为与放置台的摩擦力小。此外,例示了脚部件42a、42b、42c、42d与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分别彼此重叠的结构,但不需要必须彼此重叠。即,如图I所示,只要从底座部件4的底面41到脚部件42a、42b、42c、42d与放置台抵接的面的高度ha大于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的厚度hb,且维持彼此的配置关系,则也可以将脚部件42a、42b、42c、42d与制动部件43a、43b、43c、43d分别彼此独立地固定于底座部件4的底面41。根据该结构,在底座部件4的底面41的所有脚部件42a、42b、42c、42d在放置台上时,制动部件43a、43b、43c、43d不与放置台的上表面抵接,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推或拉拽比较容易地滑动放置台上所放置的支架2。但是若成为脚部件42a、42b、42c、42d的至少一个从放置台突出的状态,则底座部件4的底面的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的至少一个与放置台抵接。在该状态下,由于制动部件43a、43b、43c、43d的至少一个与放置台之间的摩擦力,支架2无法滑动,从而避免从放置台跌落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将具有高度ha的脚部件与底座部件4 一体构成,也可以通过粘结或螺纹固定等固定于底座部件4的底面41。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脚部件为矩形的薄板状,但也可以是圆柱状等其他形状,其数量也不限定于4个。此外,制动部件的形状也不限于矩形状。此外,制动部件的数量也与脚部件同样不限定于4个。例如,也可以将厚度为hb的制动部件配置于整个底面41。另夕卜,在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上应存在制动部件的位置具有如下配置状态,即支架2 (底座部件4)在放置台上向与底面41平行的方向滑动时,只要有一个脚部件成为从放置台突出的状态时,制动部件就与放置台抵接。[第I铰链部的结构例]如上所述,支架2的臂部3R及3L通过第I铰链部5R、5L与底座部件4的各侧面部连接,能够向从底座部件4的后端部朝向前端部的方向或从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朝向后端部的方向转动。图10㈧ 图10(C)是用于说明将臂部3R及3L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仅称为臂部3L及3R各自的一端部)与底座部件4能够转动地连接的第I铰链部5R及5L的图。在该图10㈧ 图10(C)中,为了说明铰链部5R及5L的部分,表示去除了底座部件4的框体的上表面、侧面等的状态。图10(A)是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侧观察铰链部5R及5L的部分的图,图10(B)及10(C)是从底座部件4的正面侧观察铰链部5R及5L的部分的图。在底座部件4上,贯通其框体的左右的侧壁45L及45R,在与底面41平行的方向上设置有由圆柱的棒状体构成的旋转轴501。在该旋转轴501的比上述左右的侧壁45L及45R向外部突出的两端部上,嵌合臂部3L及3R各自的一端部而固定。S卩,在臂部3L、3R各自的一端部上形成有连接部件301L、301R,该连接部件301L、301R形成有与旋转轴501的端部嵌合的嵌合凹部302L、302R。在连接部件301L、301R的嵌合凹部302L、302R内分别嵌合旋转轴501的一个及另一个端部,例如通过粘结剂等固定。由·此,臂部3L、3R在其一端部侧相对于旋转轴501固定,从而与底座部件4连接。在连接的状态下,臂部3L、3R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旋转轴501的中心线方向为正交的状态。此外,臂部3L和臂部3R以由该臂部3L、3R及旋转轴501形成一个平面的方式,无扭转地相对地固定于旋转轴501。并且,在底座部件4的框体内的底部的左右侧壁45L及45R的附近,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有轴支撑部502L及502R。轴支撑部502L及502R具有比旋转轴501的直径稍大的内径的贯通孔503L、503R。并且,旋转轴501贯通该贯通孔503L、503R,由轴支撑部502L及502R轴支撑为能够转动的状态。此外,在旋转轴501上插通有螺旋弹簧504L及504R,该螺旋弹簧504L及504R各自的一端固定于轴支撑部502L及502R侧。此外,在旋转轴501上,以在与轴支撑部502L及502R之间夹持该螺旋弹簧504L及504R的状态,插通有环状部件505L及505R。该环状部件505L及505R通过各固定螺钉506L及506R固定于旋转轴501,以防止相对于旋转轴501转动。并且,螺旋弹簧504L及504R的另一端插入并固定于该各环状部件505L及505R上所形成的凹槽505La及505Ra。由此,螺旋弹簧504L及504R各自的两端固定于轴支撑部502L及502R侧及环状部件505L及505R。因此,由于该螺旋弹簧504L及504R各自相对于扭转的弹性恢复力,臂部3L及3R成为始终偏向以旋转轴501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且从底座部件4的后端部4B朝向前端部4F的方向(参照图I的箭头30a)的状态。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臂部3L及3R设置有卡定机构,该卡定机构能够在该臂部3R及3L的长度方向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所成的角α (参照图I)为预定的角度例如大致70度,以图11的状态卡定。参照作为图10(A)的A-A剖视图的图12(Α)、12(Β)说明该卡定机构。图12(A)表示例如上述角α = O度的状态,此外,图12⑶表示例如上述角a ^ 70度的状态。另外,图12(A)、12 (B)是环状部件505L侧的剖视图,环状部件505R侧也是完全相同的结构。该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包括环状部件505L及505R和制动部件507。如图12(A)、12(B)所示,制动部件507由剖面为L字状的板状体构成。此外,如图10(A) 10(C)所示,制动部件507具有与环状部件505L及505R的周侧面邻接的邻接板部507L及507R。制动部件507的邻接板部507L及507R通过板簧部件508L、508R始终以向图12(A)、12 (B)所示的箭头30b的方向弹性偏向的状态,与环状部件505L及505R的周侧面侧邻接。并且,如图12(A)、12(B)所示,在环状部件505L及505R的周侧面形成有台阶部505Lb及505Rb。如图12(B)所示,若上述角α成为Θ ^ 70度,则该台阶部505Lb及505Rb成为与制动部件507的邻接板部507L及507R的上端面507La及507Ra卡合的状态。如上所述,如图I、图11及图12(A)、12⑶所示,在旋转轴501上始终向箭头30a的旋转方向施加有偏向力。因此,向旋转轴501上所固定的环状部件505L及505R也施加有相同的偏向力。因此,若环状部件505L及505R的台阶部505Lb及505Rb成为与制动部件507的邻接板部507L及507R的上端面507La及507Ra卡合的状态,则与箭头30a方向的旋转偏向力无关地,臂部3L、3R的以旋转轴501为中心的转动卡定。S卩,臂部3L、3R成为 以角度a ^ 70度的状态卡定的状态。并且,如图10(A) 10(C)及图12(A)、12 (B)所示,在制动部件507的与邻接板部507L、507R正交的方向的板部507U上设置有解除杆部件510。该解除杆部件510作为预定的长度的突起部形成在板部507U上,如图7及图12(A)、12(B)所示,通过穿通底座部件4的框体的上表面4U的贯通孔46,从上述上表面4U突出。并且,在臂部3L、3R以角度α 70度的状态卡定的状态下,若使用者使该解除杆部件510向图10(A)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则环状部件505L、505R的周侧面的台阶部505Lb、505Rb与邻接板部507L、507R的上端缘507La、507Ra的卡合被解除。此时,在图12(A)、12 (B)中,在旋转轴501上施加有箭头30a的方向的旋转偏向力,因此环状部件505L、505R与制动部件507的关系从图12(B)的状态过渡到图12(A)的状态,臂部3L、3R恢复自由转动的状态。并且,上述角α为O < Θ < 70的范围,制动部件507的邻接板部507L及507R不与环状部件505L及505R的周侧面的台阶部505Lb及505Rb卡合,因此臂部3L、3R为自由转动的状态。[第2铰链部的结构例]如上所述,支架2的臂部3R、3L各自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仅称为臂部3L、3R各自的另一端部)通过第2铰链部6R、6L与显示装置I连接。显示装置I能够通过铰链部6R及铰链部6L以连接上述第2铰链部6R和铰链部6L的方向的第2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臂部3R及3L的另一端部转动。另外,第2铰链部6R及铰链部6L的结构左右对称,完全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铰链部6R的结构。图13是用于说明铰链部6R的详细结构的图,是表示以包含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R及3L的旋转轴的中心线(以下称为轴线)60 (图13的点划线)的面切断时的切断面的图。在臂部3R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中心线位置与上述轴线60 —致的圆筒状结合部31 IR。在该圆筒状结合部31 IR的显示装置I侧的开口端缘,形成有比该圆筒状结合部31 IR的外周侧面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312R。并且,在显示装置I的右侧部的台阶部19R,在框体外壳IK的侧壁部IKR (图13中未图示)上,通过例如螺纹固定等安装有壳体部件600R。壳体部件600R包括内侧壳体部件601R和外侧壳体部件602R。内侧壳体部件601R其中心线位置与上述轴线60 —致,由外径比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31 IR的内径稍小的圆筒状部件构成。此外,外侧壳体部件602R其中心线位置与上述轴线60 —致,由内径比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311R的外径大的圆筒状部件构成。其中,在构成内侧壳体部件601R及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筒状部件各自的侧周面上设置有开口部(省略图示),以便与臂部3R连接,并且显示装置I以上述轴线60为旋转中心相对于臂部3R的另一端部转动。并且,在内侧壳体部件601R的显示装置I侧的端缘,形成有与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显示装置I侧的端缘邻接而结合的凸缘部603R。此外,在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显示装置I侧的端缘附近的内壁面,形成有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311R的凸缘部312R宽松地卡合的台阶部604R。并且,内侧壳体部件601R和外侧壳体部件602R以构成内侧壳体部件601R和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筒状部件的中心线与上述轴线60—致的方式组合而构成壳体部件600R。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以其凸缘部312R位于由内侧壳体部件60IR的凸 缘部603R和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端缘及台阶部604R形成的空间的状态而容纳于壳体部件600R内。在该情况下,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的中心线也与轴线60 —致。由此,壳体部件600R以能够以轴线60为旋转中心转动的状态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结合。在该情况下,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在容纳于壳体部件600R内的状态下,由于凸缘部312R与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台阶部604R卡合,因此不会从壳体部件600R脱离。在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的与显示装置I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在中心部具有结合用孔的圆板部313R。此外,在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与显示装置I侧相反的一侦牝在与臂部3R的圆板部313R分离预定的距离的位置,具有同样在中心部具有结合用孔的圆板部605R。并且,在臂部3R的圆板部313R与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之间,以中心线与轴线60 —致的方式设置有离合器轴606R。并且,在该离合器轴606R上,通过螺钉607R螺纹固定有臂部3R的圆板部313R,并且通过螺钉608R螺纹固定有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离合器轴606R具有双重筒状结构,在外侧的筒状部上具有环形垫圈609R。并且,圆板部313R及圆板部605R螺纹固定于离合器轴606R,仅通过该螺纹固定,壳体部件600R维持能够以轴线60为转动中心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转动的状态。并且,在环形垫圈609R较强地偏向圆板部605R侧时,能够使壳体部件600R不能相对于臂部3R转动。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设置于离合器轴606R的外周部,该控制机构能够实现停止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的转动的锁定状态,并且使该锁定状态恢复为可转动状态。S卩,在图13的例子中,在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的圆板部313R之间,设置有环形垫圈609R、弹簧垫圈610R及滑动部件611R。滑动部件61 IR是具有凸缘部61 IRa的环状部件,相对于离合器轴606R在轴线60的方向上自由滑动。在该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与臂部3R的圆板部313R之间设置有弹簧垫圈610R。此外,在滑动部件611R的与凸缘部611Ra侧相反的一侧与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之间,设置有环形垫圈609R。因此,滑动部件61 IR为通过弹簧垫圈6IOR始终弹性偏向环形垫圈609R侧的状态。弹簧垫圈610R具有如下的比较大的弹性偏向力,通过其弹性偏向力使滑动部件611R向环形垫圈侧滑动,向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侧按压环形垫圈609R,从而实现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无法转动的锁定状态。并且,在该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中,设置控制部件612R,用于控制基于弹簧垫圈6IOR的滑动部件61 IR的滑动移动,从而实现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无法转动的锁定状态,并且实现从该锁定状态向可转动状态的恢复。控制部件612R是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卡合的环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控制部件612R以轴线60方向的位置固定且能够以轴线60为转动中心转动的状态设置于壳体部件600R内。并且,与该控制部件612R —体构成的把手613R在与轴线60正交的 方向上延伸形成,使用者通过操作该把手613R,能够使控制部件612R以轴线60为转动中心转动。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部件612R与滑动部件61 IR构成为,经由滑动部件61 IR的凸缘部611Ra上固定于预定角度位置的多个突起614R邻接。在该例中,如作为图13的B-B剖视图的图14⑷、14(B)所示,该突起614R是能够旋转地固定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 IRa的球。并且,如该图14(A)、14 (B)所示,控制部件612R的经由突起614R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邻接的邻接部612Ra的轴线60方向的宽度W,在以轴线60为转动中心的转动方向的预定角度范围能够改变。由于以上结构,若通过转动操作把手613R而使控制部件612R以轴线60为中心转动,则能够变更相对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的突起614R邻接的控制部件612R的邻接部612Ra的宽度W。如上所述,控制部件612R的轴线60的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因此根据与突起614R邻接的控制部件612R的邻接部612Ra的宽度W的变化,能够使滑动部件611R克服弹簧垫圈610R的偏向力,向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1R的圆板部313R侧滑动。并且,如图14㈧所示,相对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的突起614R,控制部件612R的邻接部612Ra的宽度W为最小的位置时,滑动部件61 IR的轴线60的方向上的位置最靠环形垫圈609R侧。在该位置,由于弹簧垫圈610R的偏向力,垫圈609R成为强力按压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的状态,壳体部件600R成为相对于臂部3R无法转动的锁定状态。从该状态操作把手613R,如图14(B)所示,相对于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的突起614R,使控制部件612R转动到邻接部612Ra的宽度W大的位置时,滑动部件611R的凸缘部611Ra克服弹簧垫圈610R的偏向力向臂部3R的圆板部313R侧滑动。因此,环形垫圈609R按压外侧壳体部件602R的圆板部605R的弹性偏向力减小,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无法转动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壳体部件600R成为相对于臂部3R能够转动的状态。并且,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下,滑动部件61 IR及控制部件612R与壳体部件600R —起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转动。把手613R与控制部件612R—体设置,因此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下,把手613R也与壳体部件600R —起相对于臂部3R的圆筒状结合部件31 IR转动。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7所示,把手613R包括以控制部件612R为中心在大致点对称的位置上的两个把手613Ra和把手613Rb。在该情况下,构成第2铰链部6R的壳体部件600R在显示装置I的框体外壳IK的右侧壁部IKR上安装固定为,把手613Ra从第2铰链部6R的壳体部件600R向显示装置I的上端部方向延伸,并且把手613Rb从壳体部件600R向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方向延伸。并且,把手613Ra及613Rb在显示装置I的上端部方向及下端部方向上延伸的长度比较长,达到例如显示装置I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长度的1/4以上。由此,如图2所示,把手613Ra及613Rb为达到比显示装置I的框架IBZ的右侧部的部分上所设置的操作部18R所存在的区域进一步延伸的位置的长度。因此,使用者通过对把手613Ra及613Rb在例如 其延伸方向的前端侧进行操作,能够避开操作部18R而进行操作。使用者通过使把手613Ra和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向显示装置I侧拉近或相反推离,能够使控制部件612R以轴线60为中心转动。并且,通过操作把手613Ra和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来使控制部件612R转动,从而能够控制为上述的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不转动的锁定状态、和解除该锁定状态从而壳体部件600R相对于臂部3R能够转动的状态。以上说明了设置于显示装置I的右侧部的第2铰链部6R的结构,但设置于显示装置I的左侧部的第2铰链部6L的结构也相同,仅是左右对称。并且,如图2及图7所示,左侧部的第2铰链部6L具有向显示装置I的上端部方向延伸的把手613La和向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方向延伸的把手613Lb。并且,如图2所示,把手613La及613Lb为达到比显示装置I的框架IBZ的左侧部的部分上所设置的操作部18L所存在的区域进一步延伸的位置的长度。并且,在把手613La和把手613Lb中同样通过操作任一个,能够控制为壳体部件600L相对于臂部3L不转动的锁定状态、和解除该锁定状态从而壳体部件600L相对于臂部3L能够转动的状态。使用者通过操作把手613La及把手613Lb中的任一个和把手613Ra及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能够控制为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L、3R自由转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和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L、3R无法转动的锁定状态。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源线缆及信号线缆与显示装置I的连接经由底座部件4来实现。因此,如图I所示,从底座部件4经由电源线7C导出电源插头7,并且通过信号线8C导出连接插头8。并且,电源线7C及信号线SC结合为一根线缆9C,如图13所示,在臂部3R中通过,并通过铰链部6R,与显示装置I的电源端子、信号端子(未图示)连接。[臂部的臂长及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与第I铰链部的距离]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I所示,一对臂部3L、3R的臂长度被设定为使一对臂部3L、3R的另一端部朝向从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向后端部4B的方向转动时,通过第I铰链部5L、5R和第2铰链部6L、6R,能够使显示装置I成为正立或大致正立的状态。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一对臂部3L、3R的臂长度La被设定为,比显示装置I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纵向上的下端部与第2铰链部6L、6R之间的长度Lb长,以能够使显示装置I成为正立状态。即,被设定为La > Lb。另外,在不需要必须使显示装置I正立的情况下,即在只要能够确保大致正立的状态即可的情况下,可以与大致正立的状态对应地缩短上述长度La。此外,也可以将一对臂部3L、3R的臂长度La设定得更长,以在将支架2放置在桌子上等放置台的状态下,通过使第2铰链部6R、6L或臂部3R、3L与放置台抵接,即通过使臂部3R、3L的长度方向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的角度α大致为零,限制第I铰链部5R、5L的转动,并且在这样限制了第I铰链部5R、5L的转动的状态下,能够如图I所示将显示装置I设定为正立或大致正立的状态。由此,调整臂部3R、3L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的角度α,并且通过第2铰链部6R、6L相对于显示装置I的臂部3R、3L的转动,调整显示装置I的显示面与臂部3R、3L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β,从而至少能够将显示装置I的显示面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Y设置为30度< Y < 85度的范围的任意角度。即,在臂部3L、3R与底座部件4之间的角度α为0° < α <70°之间时,使用者通过同时操作把手613La及把手613Lb中的任一个和把手613Ra及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将显示装置I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状态,能够将上述角度α、β、Y调节为自己希望的值。并且,将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设置为如图I所示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由此,能够将上述角度Y即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的倾斜度调整为包括正立的状态在内的自己希望的角度。并且,使用者通过同时操作把手613La及把手613Lb中的任一个和把手613Ra及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设置为显示装置I相对于臂部3L、3R不转动的锁定状态。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装置I。此外,如图11所示,在设置为α 70°,臂部3L、3R相对于底座部件4卡定的状态时,能够通过第2铰链部6L、6R使显示装置I相对于以α 70°卡定的臂部3L及3R
的另一端部转动。并且,使用者通过以调整后的角度β的状态同时操作把手613La及把手613Lb中的任一个和把手613Ra及把手613Rb中的任一个,设置为显示装置I不转动的锁定状态时,能够如图11所示在与底座部件4分离的状态下,通过支架2支撑显示装置I。此外,在该状态下,能够使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成为正立的状态。另外,在该情况下,使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成为正立的状态时,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可以是如图I所示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也可以是不抵接的状态。并且,在图11的状态下,若使用者将解除杆部件510向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侧拉近,则臂部3L、3R相对于底座部件4的卡定被解除,如上所述,臂部3R、3L成为在图11中偏向箭头30a所示的方向,并且相对于底座部件4能够转动的状态。另外,在通过第2铰链部6L、6R使显示装置I转动的情况下,例如图11所示,把手613La、613Lb、613Ra、613Rb以保持与显示装置I的配置关系的方式与显示装置I的转动连动而转动。接着,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对臂部3L、3R的臂长度La即第I铰链部5L、5R的转动中心位置与第2铰链部6L、6R的转动中心位置的距离La被设定为,比从第I铰链部5L、5R的转动中心位置到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的长度Lc短,即La < Lc。其结果,如图15所示,使一对臂部3L、3R的另一端部朝向从底座部件4的后端部4B侧向前端部4F的方向转动时,显示装置I的背面Ib中从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方向上的上述下端部与第2铰链部6L、6R的转动中心位置之间的部分抵接到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从而一对臂部3L、3R的另一端部朝向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并且,此时,一对臂部3L、3R被配置于显示装置I的背面的台阶部19L、19R的部分,因此在显示装置I的背面Ib与底座部件4之间没有一对臂部3L、3R。因此,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到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的厚度仅是取决于显示装置I的厚度的厚度,而不依赖于臂部3L、3R的厚度。因此,能够使从桌子200的上表面到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的高度低于开头中说明的专利文献I 3的情况,适用于图15所示的操作状态。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I的重心Gd位于显示装置I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纵向的中央部分的位置。因此,显示装置I与臂部3L、3R通过第2铰链部6L、6R在与显示装置I的重心Gd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连接。从而,如图15所示,即使在使一对臂
部3L、3R的另一端部朝向从底座部件4的后端部4B侧向前端部4F的方向转动时,显示装置I的重心Gd也始终施加于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与后端部4B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图15的状态下,由支架2支撑的显示装置I整体的重心Gm的位置位于底座部件4本身的重心Gb的位置与显示装置I的重心Gd的位置之间的位置,相对于显示装置I的重心Gd的位置始终位于底座部件4的后端部侧。尤其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底座部件4的重量为显示装置I的重量以上,在该例中为显示装置I的2倍的重量,因此坐标输入装置整体的重心Gm的位置被设定在底座部件4的从前端部4F朝向后端部4B的方向上的非常靠后端部4B的一侧。因此,显示装置I即使如图15所示成为其下端部侧从桌子200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只要至少坐标输入装置整体的重心Gm的位置没有从桌子200突出,则也被支架2稳定地支撑。S卩,如图15所示,即使成为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侧从桌子200突出的状态,由于与作用于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侧的转动力矩Ml相反方向的、坐标输入装置整体的重心Gm引起的转动力矩M2大于上述转动力矩M1,因此是稳定的。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架2的重量比显示装置I的重量重,因此即使操作者操作时的通常的力施加到从桌子200突出的显示装置I的下端部侧,也始终是M2 > M1,是稳定的。此外,例如,朝向桌子200的使用者将显示装置I向自己的方向拉近时,若过分拉近而使底座部件4从桌子200大幅脱离,则存在连接显示装置I的支架2跌落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上所设置的制动部件43a、43c能够防止连接显示装置I的支架2整体跌落。S卩,如图16所示,若使用者将显示装置I向自己的方向大幅拉近,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侧的脚部件42a、42c中的一个或两个从桌子200脱离,则如上所述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侧所设置的制动部件43a、43c与桌子200抵接,通过两者间的摩擦力停止底座部件4朝向使用者侧的移动。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该图16所示的底座部件4的底面41侧的脚部件42a,42c中的一个或两个从桌子200脱离的状态下,由于坐标输入装置整体的重心Gm位于底座部件4的前端部4F与后端部4B之间,因此显示装置I也被支架2稳定地支撑。S卩,防止显示装置I及支架2从桌子200滑落。尤其在该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I与底座部件2的重量被设定为上述关系,并且底座部件4的重心的位置由于配重44而设定于底座部件4的比前端部4F与后端部4B的中央靠后端部4B的一侧,因此更稳定。因此,在使用该实施方式的支架2、用于检测手指操作的例如静电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及用于检测笔操作的例如电磁耦合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及显示装置I组合而成的坐标输入装置的情况下,即使在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为大型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拉近到自己的身边而安全地使用。S卩,在使用图17所示的坐标输入装置的情况下,使用者81在桌子200的上表面上放置支架2的底座部件4的状态下,将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与臂部3R、3L所成的角度α设置为较小,并且将臂部3R、3L与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所成的角β调整为接近180°的值,将显示装置I的显示画面(操作位置的输入面)设置为接近水平的状态下,能够将显示装置I向近前拉近,稳定地进行显示画面上的操作。如上所述,在该状态下,由于在显示装置I的背面Ib与底座部件4的上表面之间没有臂部3L、3R,因此显示画面的从桌子200的上表面的高度不会由于臂部3L、3R而不需要地升高。··[0172]因此,使用者81能够以自然的姿势将脸靠近向近前拉近的显示画面来观看显示内容。此外,能够以自然的姿势使用笔82或手指等位置指示器进行输入操作。此外,使用者81想在远离自己的位置即显示画面的上方用笔82进行输入操作的情况下,由于底座部件4的脚部件42a、42b、42c、42d被设定为与桌子200的上表面的摩擦小以能够滑动,因此抓住显示装置I或底座部件4而拉向近前时,能够比较的容易地移动显示装置I。并且,即使使用者81将显示装置I过分拉向近前,如图16所示底座部件4的脚部件42a、42c从桌子200脱离,制动部件43a、43c与桌子200抵接,由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大的摩擦力,底座部件4朝向近前的移动停止。因此,使用者81不用担心显示装置I从桌子200跌落,能够与对坐标输入装置的输入操作对应地使坐标输入装置自由滑动地移动,能够提高对坐标输入装置的操作性。[其他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底座部件4由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金属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即使不使用配重44,通过使后端部4B侧的厚度比前端部4F侧厚,也能够容易使底座部件4的从前端部4F朝向后端部4B的方向上的重心的位置比中央偏向后端部4B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动部件,使用了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片,但只要是与桌子等放置台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的部件,以停止底座部件的滑动,则不限于弹性部件,可以使用任何部件。
权利要求1.一种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部件,具有一对侧面部、前端部及后端部; 一对臂部; 第I铰链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各一端部连接到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一对侧面部的各侧面部,以使上述一对臂部能够相对于上述底座部件转动;以及 第2铰链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显示装置,以使上述显示装置能够相对于上述一对臂部转动, 上述第2铰链部配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且与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所存在的上述显示装置的重心对应的位置, 上述一对臂部的臂长度被设定为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前端部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转动时,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I铰链部和上述第2铰链部而成为大致正立的状态, 在使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从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向上述前端部的方向转动时,上述显示装置的背面与上述底座部件抵接且中间不存在上述一对臂部,并且上述显示装置的背面与上述底座部件抵接的位置被设定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从上述下端部朝向上述上端部的方向上的、上述显示装置的上述下端部与配置有上述第2铰链部的上述位置之间,从而上述一对臂部的上述另一端部朝向上述底座部件的前端部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一侧的厚度被设定为大于上述前端部一侧的厚度,以使上述底座部件的重心位置偏向从上述前端部朝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中比中央靠后端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后端部配置有用于使重心偏向的部件,以使上述底座部件的重心位直偏向从上述如端部朝向上述后端部的方向中比中央罪后端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铰链部被设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且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以能够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用相同的力使上述显示装置向任意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铰链部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并且上述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的下端部方向及上端部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一侧转动,使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无论使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用于控制上述显示装置的转动的把手向任何方向转动,都使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向上述显示装置的上述下端部及上端部的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铰链部转动时,上述把手与上述显示装置一起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 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侧面部设置有台阶部,上述第2铰链部连接于上述台阶部,并且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上述把手至少部分配置于上述台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铰链部上所设置的上述把手配置于上述台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座部件的底面部设置有具有预定的高度的脚部件,用于使上述支架能够在桌上设置面上滑动,并且在上述底座部件的上述底面部还配置有具有预定的面积的制动部件,用于在上述支架在上述桌上设置面滑动而上述脚部件从上述桌上设置面脱落的情况下,对上述底座部件的滑动进行制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用于使上述支架能够在桌上设置面上滑动的具有预定的高度的脚部件具有预定的面积,并且与用于对上述底座部件的滑动进行制动的制动部件重叠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用于输入由位置指示器指示的位置的传感器被配置于上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支架,能够根据用途变更显示装置的设置状态,并且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用支架具有用于在两侧部支撑显示装置的一对臂部(3L、3R)和底座部件(4)。一对臂部通过第1铰链部能够转动地连接于底座部件。显示装置通过第2铰链部能够转动地连接于一对臂部。第2铰链部连接于显示装置的侧面部且与显示装置的重心对应的位置。臂部的长度被设定为显示装置成为大致正立的状态的长度。显示装置的背面抵接于底座部件且中间不存在一对臂部,并且其抵接位置被设定在显示装置的下端部与第2铰链部的位置之间,从而一对臂部的另一端部朝向底座部件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文档编号F16M11/38GK202733360SQ20122002316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皮埃尔·哈珀, 凯·哈尔辛格, 戴夫·塞勒, 李志明, 托马斯·克里斯普, 金田刚典, 青木信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和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