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定压预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6367阅读:1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承定压预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载方案主要是轴向均载,参见图3,轴向均载利用弹性元件73的压缩性、双半内环角接触球轴承71、72的双向承载特性制备,轴承71的外环的第一端固定,其第二端通过弹性元件73与轴承72的外环的第一端连接,轴承72的外环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装配时按计算的预紧力Ftl对两轴承71、72进行预紧;参见图4,工作时对两轴承71、72施加工作载荷F,随着工作载荷F的增加,轴承71的轴向承载方向会改变,并在工作点上实现一对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均载。轴承71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卸载、载荷换向等变化,从而较易出现轴承71的轻载打滑或严重磨损等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以解决轴向预紧的轴向均载轴承在加载过程中出现卸载、载荷换向带来的轻载打滑或严重磨损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及抵靠于第二轴承自由端的预载组件;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为内环和外环宽度相等的角接触球轴承;预载组件为可压缩和伸长的弹性组件,其包括弹性垫圈和多个调整垫圈,多个调整垫圈设置于弹性垫圈和第二轴承的外环之间。进一步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设置于转轴和静子之间,轴承定压预紧装置还包括轴套,轴套套设于转轴,并设置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进一步地,还包括锁紧螺母,第一轴承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轴套的第一端,第一轴承的内环的第二端由锁紧螺母固定;第一轴承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静子的轴肩,第一轴承的外环的第二端由锁紧螺母固定。进一步地,第二轴承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轴套的第二端,第二轴承的内环的第二端抵靠于外部组件固定;第二轴承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预载组件,第二轴承的外环的第二端为自由端,自由端沿轴向可调。进一步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承受的预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及抵靠于第二轴承自由端的预载组件,预载组件使得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受工作载荷F加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轴承不会出现载荷换向,从而避免了在载荷换向的卸载过程中,轴承易发生的轻载打滑或严重磨损等现象;2、预载组件通过设置不同数目的调整垫圈可方便快捷的调整弹性垫圈的压缩量,获得轴承所需的预紧力;第二轴承自由端沿轴向可调,能自动消除温度对轴承预载的影响。[001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的受力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现有技术的轴向预紧方案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现有技术的轴向预紧方案的受轴向载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
1、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2及抵靠于第二轴承2自由端的预载组件3。其中,第一轴承I固定设置于转轴和静子4之间,承受载荷;第二轴承2设置于转轴和静子4之间,沿轴向可调;预载组件3为可压缩和伸长的弹性组件,用于轴承预紧,并将预紧力Ftl以变形量的形式传递给第二轴承2和第一轴承I。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均为角接触球轴承,且第一轴承I与第二轴承2的内环与外环宽度相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预载组件3包括弹性垫圈32和多个调整垫圈31,多个调整垫圈31均设置于弹性垫圈32和第二轴承2外环之间,用于调整两者之间的间距。装配时,通过设置不同数目的调整垫圈31来方便快捷的调整弹性垫圈32的压缩量,获得所需的轴承预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还包括轴套5和锁紧螺母6,轴套5套设于转轴上,并设置于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之间。第一轴承I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轴套5的第一端,其内环的第二端由锁紧螺母6固定;第一轴承I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静子4的轴肩,其第二端由锁紧螺母6固定。第二轴承2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轴套5的第二端,其内环的第二端抵靠于外部组件(图未示出)固定;第二轴承2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预载组件3,其第二端为自由端,此自由端可随预载组件3的压缩预紧而轴向可调,此结构能自动消除温度对本装置的轴承预载的影响。结合图2,方向向左的预紧力Ftl依次作用在预载组件3的弹性垫圈32和调整垫圈31上,弹性垫圈32和调整垫圈31产生压缩的弹性变形,并将预紧力Ftl依次传递给第二轴承2的外环、内环,至轴套5后传给第一轴承I的内环、外环。此时,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的游隙均消除,由于力的传递作用,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分别加载了大小相同的预紧力Ftl,此时,预载组件3在预紧的过程中被压缩,为了保持第二轴承2的力的平衡,其预紧力F0和预载组件3所释放的弹性力为一对平衡作用力,而第一轴承I的预紧力Ftl和预载组件3所释放的弹性力方向相同,因此,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所承受的预紧力Ft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第一轴承I受力向左,第二轴承2受力向右,且其力的作用点分别为第一轴承I的滚子与其内环的接触点a和第二轴承2的滚子与其内环的接触点b,第一轴承I起到轴向定位作用。工作时,转轴施加方向向左的工作载荷F并作用于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此时,第一轴承I的外环固定,具有轴向定位的作用,能约束轴的向左移动,第一轴承I受到的轴向力为FfF ;而第二轴承2由于受预载组件3的弹性调节作用,不会受到轴向的工作载荷F的作用,而是始终保持预紧力Ftl不变,具体地,工作载荷F方向向左,第二轴承2的外环未受约束,可受预载组件3的弹性调节,沿轴向自由活动抵消工作载荷F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轴承的受力分析(图未示出)可知,工作载荷F使第一轴承I的滚子与其内环在接触点a处具有进一步地加压作用,而工作载荷F使第二轴承2的滚子与其内环在接触点b具有脱开趋势,因而工作载荷F只作用在第一轴承I上,而不作用在第二轴承2上。在工作载荷F加载的过程中,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不会出现载荷换向所导致的卸载现象。另外,当工作温度变化时,由于预载组件3的作用使得第二轴承2能沿轴向可调,因此,轴承预载不受影响。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1、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2及抵靠于第二轴承2自由端的预载组件3,预载组件3使得第一轴承I和第二轴承2在受工作载荷F加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轴承不会出现载荷换向,从而避免了在载荷换向的卸载过程中,轴承易发生的轻载打滑或严重磨损等现象;此外,预载组件3通过设置不同数目的调整垫圈31可方便快捷的调整弹性垫圈32的压缩量,获得所需的轴承预紧;第二轴承2自由端沿轴向可调,能自动消除温度对轴承预载的影响。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I)、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2)及抵靠于所述第二轴承(2)自由端的预载组件(3); 所述第一轴承(I)和所述第二轴承(2)均为内环和外环宽度相等的角接触球轴承; 所述预载组件(3)为可压缩和伸长的弹性组件,其包括弹性垫圈(32)和多个调整垫圈(31),多个所述调整垫圈(31)设置于所述弹性垫圈(32)和所述第二轴承(2)的外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I)和所述第二轴承(2)均设置于转轴和静子(4)之间,所述轴承定压预紧装置还包括轴套(5),所述轴套(5 )套设于所述转轴,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I)和所述第二轴承(2 )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螺母(6),所述第一轴承(I)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轴套(5)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轴承(I)的内环的第二端由锁紧螺母(6)固定;所述第一轴承(I)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静子(4)的轴肩,所述第一轴承(I)的外环的第二端由所述锁紧螺母(6)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2)的内环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轴套(5)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2)的内环的第二端抵靠于外部组件固定;所述第二轴承(2)的外环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预载组件(3),所述第二轴承(2)的外环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沿轴向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I)和所述第二轴承(2)所承受的预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及抵靠于第二轴承自由端的预载组件;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为内环和外环宽度相等的角接触球轴承;预载组件为可压缩和伸长的弹性组件,其包括弹性垫圈和多个调整垫圈,多个调整垫圈设置于弹性垫圈和第二轴承的外环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定压预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轴承、可轴向调节活动的第二轴承及抵靠于第二轴承自由端的预载组件,预载组件使得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受工作载荷F加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轴承不会出现载荷换向,从而避免了在载荷换向的卸载过程中,轴承易发生的轻载打滑或严重磨损等现象。
文档编号F16C35/07GK203051514SQ20122065976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5日
发明者关辉, 彭煜 申请人: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