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924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指一种可提供支撑功能与悬挂功能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若使用者欲长时间使用上述的任一电子装置时,习惯上会将此电子装放置置于支撑架上,以使电子装置与使用者之间形成合适的操作/观看角度。一般而言,传统的支撑架仅单独具有支撑功能或悬挂功能,使得支撑架的用途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其可提供支撑功能与悬挂功能,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支架,用于承载一物件;—支撑件, 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相对,该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支架,使得该支撑件能够相对该支架转动至一支撑位置或一悬挂位置;以及一夹持件,设置于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其中,当该支撑件位于该支撑位置时,该支撑件能够将该支架支撑于一平面上;当该支撑件位于该悬挂位置时,该夹持件能够夹持于一托架上,以悬挂该支架。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一槽孔形成于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上,该夹持件具有一卡合部,该卡合部能够分离地卡合于该槽孔中,以使该夹持件能够拆卸地设置于该支撑件的
该第二端上。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当该夹持件自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拆卸下来,且该支撑件位于该悬挂位置时,该槽孔套设于一突出件上,以悬挂该支架。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夹持件还具有一容置槽以及一弹性部,该卡合部自该弹性部突出且朝向该容置槽,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能够插入该容置槽中并且推挤该卡合部而使该弹性部产生弹性变形,进而使该卡合部卡入该槽孔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夹持件与该支撑件为一体成型。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支架包含:一架体;一转动件,设置于该架体的一背面,该转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以一第一轴线为枢轴转动,该第一轴线与该架体垂直;以及一转轴,设置于该转动件上;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转轴,且能够相对该转轴以一第二轴线为枢轴转动,该第二轴线与该架体平行。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转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以该第一轴线为枢轴360度转动,且该支撑件能够相对该转轴以该第二轴线为枢轴180度转动。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架体具有一滑槽以及一第一夹持部,该支架还包含一滑动件,该滑动件的一端能够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且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夹持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配合夹持该物件。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滑动件具有一长槽以及复数个卡合孔,所述的复数个卡合孔沿该长槽排列,该支撑装置还包含一按钮以及一弹性件,该按钮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该架体中,该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该按钮与该架体,该按钮具有一按压端、一颈部以及—合端,该按压端外露于该架体的该背面,该颈部位于该按压端与该卡合端之间,该卡合端选择性地卡合于所述的复数个卡合孔的其中之一中,当该按压端被按压时,该弹性件被压缩,该颈部移动至该长槽中,且该卡合端脱离该卡合孔,使得该滑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移动,以调整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还包含一第一止滑垫以及一第二止滑垫,该第一止滑垫设置于该第一夹持部上,且该第二止滑垫设置于该第二夹持部上。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该第一止滑垫与该第二止滑垫的表面形状分别与该物件的二端的表面形状互相配合。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一槽孔形成于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一止滑垫上,当该物件夹持于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之间时,一连接件穿过该槽孔而连接至该物件。综上所述,当使用者欲将支撑装放置置于平面上来观看承载于支架上的物件时,使用者可将支撑件相对支架转动至支撑位置,以使支撑件将支架支撑于平面上。此外,当使用者欲将支撑装置悬挂于托架上来 观看承载于支架上的物件时,使用者可将支撑件相对支架转动至悬挂位置,再将夹持件夹持于托架上,即可使支撑装置悬挂于托架上。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可提供支撑功能与悬挂功能,以增进支撑装置的用途。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支撑件位于悬挂位置;图2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沿X-X线的剖面图,其中物件承载于支架上,夹持件夹持于托架上,且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距第一距离;图4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的局部爆炸图;图5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爆炸图;图6为图1中的支撑件转动至另一悬挂位置的立体图;图7为图1中的支撑件转动至支撑位置的立体图;图8为图1中的支撑件转动至另一支撑位置的立体图;图9为支撑件的槽孔套设于突出件上,以悬挂支架的立体图;图10为图3中的滑动件相对架体移动,以将第一距离调整为第二距离的剖面图;图11为图10中的滑动件相对架体移动,以将第二距离调整为第三距离的剖面图;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夹持件的立体图;图14为图1中的夹持件以图13中的夹持件替换后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1’_支撑装置;10_支架;12-支撑件;14、14’-夹持件;16_按钮;18_弹性件;20_第一止滑垫;22_第二止滑垫;30_托架;32_物件;34_平面;36_突出件;100_架体;102_转动件;104_转轴;106_滑动件;120_第一端;122-第二端;124、1006-槽孔;140-卡合部;142-容置槽;144-弹性部;160-按压端;162-颈部;164-卡合端;1000-背面;1002-滑槽;1004-第一夹持部;1060-第二夹持部;1062-长槽;1064-卡合孔;Dl-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D3-第三距离;A1-第一轴线;A2_第二轴线;X_X_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1,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I的立体图,其中支撑件12位于悬挂位置;图2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I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I沿X-X线的剖面图,其中物件32承载于支架10上,夹持件14夹持于托架30上,且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相距第一距离Dl ;图4为图1中的支撑装置I的局部爆炸图;图5为图1 中的支撑装置I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爆炸图;图6为图1中的支撑件12转动至另一悬挂位置的立体图;图7为图1中的支撑件12转动至支撑位置的立体图;图8为图1中的支撑件12转动至另一支撑位置的立体图;图9为支撑件12的槽孔124套设于突出件36上,以悬挂支架10的立体图;图10为图3中的滑动件106相对架体100移动,以将第一距离Dl调整为第二距离D2的剖面图;图11为图10中的滑动件106相对架体100移动,以将第二距离D2调整为第三距离D3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10所示,支撑装置I包含一支架10、一支撑件12以及一夹持件14。支架10用于承载一物件32,如图3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物件32可为行动电话、个人数位助理、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或其他手持式电子装置,视实际应用而定。于另一实施例中,物件32也可为非电子装置。如图4与图5所示,支撑件12具有一第一端120以及一第二端122,其中第一端120与第二端122相对。支撑件12的第一端120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10,使得支撑件12可相对支架10转动至一支撑位置(如图7与图8所示)或一悬挂位置(如图1与图6所示)。夹持件14设置于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于此实施例中,一槽孔124形成于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上,且夹持件14具有一^^合部140、一容置槽142以及一弹性部144。如图4所示,弹性部144可为一悬臂,卡合部140自弹性部144突出且朝向容置槽142。如此,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可插入夹持件14的容置槽142中并且推挤卡合部140而使弹性部144产生弹性变形。当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插到底时,弹性部144因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即会使卡合部140卡入槽孔124中,以完成支撑件12与夹持件14的组装。换言之,夹持件14的卡合部140可分离地卡合于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上的槽孔124中,以使夹持件14可拆卸地设置于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上。于此实施例中,支架10包含一架体100、一转动件102以及一转轴104。转动件102设置于架体100的一背面1000,且转动件102可相对架体100以一第一轴线Al为枢轴转动,其中第一轴线Al与架体100垂直,如图2所示。转轴104设置于转动件102上。支撑件12的第一端120连接于转轴104,且可相对转轴104以一第二轴线A2为枢轴转动,其中第二轴线A2与架体100平行。换言之,第一轴线Al与第二轴线A2垂直。较佳地,转动件102可相对架体100以第一轴线Al为枢轴360度转动,且支撑件12可相对转轴104以第二轴线A2为枢轴180度转动,但不以此为限。于此实施例中,转轴104可为一枢纽转轴(hinge),用于提供扭力,以使支撑件12可相对架体100以第二轴线A2为枢轴转动至特定位置且于此特定位置保持不动。如此,使用者即可以第一轴线Al及/或第二轴线A2为枢轴将支撑件12转动至如图7与图8所示的支撑位置或将支撑件12转动至如图1、图3与图6所示的悬挂位置。如图7与图8所示,当支撑件12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件12可将支架10支撑于一平面34上。由于支撑件12可相对转轴104以第二轴线A2为枢轴转动,也可连同转动件102相对架体100以第一轴线Al为枢轴转动,使得支撑件12可将支架10直向支撑于平面34上(如图7所示)或将支架10横向支撑于平面34上(如图8所示)。如此,使用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支撑装置I的支撑方式。于此实施例中,平面34可为地面、桌面或其他支撑面。如图1、图3与图6所示,当支撑件12位于悬挂位置时,夹持件14可夹持于一托架30上,以悬挂支架10。由于支撑件12可连同转动件102相对架体100以第一轴线Al为枢轴转动,使得支撑件12可将支架10直向悬挂于托架30上(如图1与图3所示)或将支架10横向悬挂于托架30上(如图6所示)。如此,使用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支撑装置I的悬挂方式。于此实施例中,托架30可为可供夹持件14夹持的板件,视实际应用而定。如上所述,由于夹持件14可拆卸地设置于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上,因此使用者可将夹持件14自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上拆卸下来。如图9所示,当夹持件14自支撑件12的第二端122拆卸下来,且支撑件12位于悬挂位置时,支撑件12的槽孔124可套设于一突出件36上,以悬挂支架10。于此实施例中,突出件36可为铁钉、挂勾或其他可供槽孔124套设的突出物。·如图4所示,架体100具有一滑槽1002以及一第一夹持部1004。此外,支架10另包含一滑动件106,其中滑动件106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架体100的滑槽1002中且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夹持部1060。如图3所示,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配合夹持物件32。于此实施例中,滑动件106具有一长槽1062以及复数个卡合孔1064,其中卡合孔1064沿长槽1062排列。此外,支撑装置I另包含一按钮16以及一弹性件18。按钮16可移动地设置于架体100中,且弹性件18的二端分别抵接于按钮16与架体100的内壁。于此实施例中,弹性件18可为一压缩弹簧,但不以此为限。按钮16具有一按压端160、一颈部162以及一^^合端164,其中按压端160外露于架体100的背面1000,颈部162位于按压端160与卡合端164之间,且卡合端164选择性地卡合于卡合孔1064的其中之一中。于此实施例中,颈部162的宽度小于长槽1062的宽度,且卡合端164的宽度大于长槽1062的宽度。当按钮16的按压端160被按压时,弹性件18被压缩,按钮16的颈部162移动至长槽1062中,且按钮16的卡合端164脱离卡合孔1064,使得滑动件106可相对架体100移动。此时,使用者即可根据所欲承载的物件32的尺寸推拉滑动件106,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的距离。当按钮16的卡合端164卡合于图4中最上面的卡合孔1064时,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相距第一距离D1,如图3所示;当按钮16的卡合端164卡合于图4中中间的卡合孔1064时,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相距第二距离D2,如图10所示;当按钮16的卡合端164卡合于图4中最下面的卡合孔1064时,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相距第三距离D3,如图11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l可为物件32的宽度,第三距离D3可为物件32的长度,而第二距离D2可为另一物件(未显示)的长度或宽度。换言之,使用者可将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的距离调整至图3所示的第一距离Dl,以横向夹持物件32,或是将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的距离调整至图11所示的第一距离D3,以直向夹持物件32。使用者也可将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的距离调整至图10所示的第二距离D2,以夹持另一物件。需说明的是,卡合孔1064的数量及排列位置可根据所欲夹持的物件的种类与尺寸来决定,不以上述的实施例为限。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I可另包含一第一止滑垫20以及一第二止滑垫22,其中第一止滑垫20设置于第一夹持部1004上,且第二止滑垫22设置于第二夹持部1060上。凭借物件32的二端与第一止滑垫20及第二止滑垫2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物件32可稳固地夹持于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进而避免物件32因碰撞而自支架10上滑落。此外,第一止滑垫20与第二止滑垫22的表面形状可分别与物件32的二端的表面形状互相配合,以使物件32的二端可与第一止滑垫20及第二止滑垫22紧密贴合,进而增进止滑效果。再者,第一止滑垫20与第二止滑垫22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如图1与图2所示,一槽孔1006形成于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一止滑垫20上。如此,当物件32夹持于第一夹持部1004与第二夹持部1060之间时,一连接件(例如,资料/电源传输接头、音源接头等,未显示)可穿过槽孔1006而连接至物件32。配合图1,请 参阅图12。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支撑装置I’的立体图。支撑装置I’与上述的支撑装置I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支撑装置I’的夹持件14与支撑件12为一体成型,也即夹持件14无法自支撑件12拆卸下来。举例而言,可凭借塑胶射出成型制程使夹持件14与支撑件12 —体成型。如此,可避免夹持件14自支撑件12拆卸下来而遗失。此时,夹持件14不具有上述的卡合部140、容置槽142以及弹性部144,且支撑件12不具有上述的槽孔124。需说明的是,图12中与图1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配合图1与图4,请参阅图13与图14。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夹持件14’的立体图,图14为图1中的夹持件14以图13中的夹持件14’替换后的立体图。夹持件If与上述的夹持件14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夹持件14’的夹持方向不同于夹持件14的夹持方向。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提供复数个具有不同夹持方向的夹持件供使用者选择替换,以增进支撑装置I的用途。需说明的是,第13、14图中与第1、4图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夹持件14’也可与支撑件12为一体成型。综上所述,当使用者欲将支撑装放置置于平面上来观看承载于支架上的物件时,使用者可将支撑件相对支架转动至支撑位置,以使支撑件将支架支撑于平面上。此外,当使用者欲将支撑装置悬挂于托架上来观看承载于支架上的物件时,使用者可将支撑件相对支架转动至悬挂位置,再将夹持件夹持于托架上,即可使支撑装置悬挂于托架上。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可提供支撑功能与悬挂功能,以增进支撑装置的用途。[0056]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支架,用于承载一物件; 一支撑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相对,该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该支架,使得该支撑件能够相对该支架转动至一支撑位置或一悬挂位置;以及 一夹持件,设置于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 其中,当该支撑件位于该支撑位置时,该支撑件能够将该支架支撑于一平面上;当该支撑件位于该悬挂位置时,该夹持件能够夹持于一托架上,以悬挂该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槽孔形成于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上,该夹持件具有一^^合部,该卡合部能够分离地卡合于该槽孔中,以使该夹持件能够拆卸地设置于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夹持件自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拆卸下来,且该支撑件位于该悬挂位置时,该槽孔套设于一突出件上,以悬挂该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还具有一容置槽以及一弹性部,该卡合部自该弹性部突出且朝向该容置槽,该支撑件的该第二端能够插入该容置槽中并且推挤该卡合部而使该弹性部产生弹性变形,进而使该卡合部卡入该槽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与该支撑件为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含: 一架体; 一转动件,设置于该架体的一背面,该转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以一第一轴线为枢轴转动,该第一轴线与该架体垂直;以及 一转轴,设置于该转动件上; 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转轴,且能够相对该转轴以一第二轴线为枢轴转动,该第二轴线与该架体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以该第一轴线为枢轴360度转动,且该支撑件能够相对该转轴以该第二轴线为枢轴180度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架体具有一滑槽以及一第一夹持部,该支架还包含一滑动件,该滑动件的一端能够滑动地设置于该滑槽中且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夹持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配合夹持该物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动件具有一长槽以及复数个卡合孔,所述的复数个卡合孔沿该长槽排列,该支撑装置还包含一按钮以及一弹性件,该按钮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该架体中,该弹性件的二端分别抵接于该按钮与该架体,该按钮具有一按压端、一颈部以及一卡合端,该按压端外露于该架体的该背面,该颈部位于该按压端与该卡合端之间,该卡合端选择性地卡合于所述的复数个卡合孔的其中之一中,当该按压端被按压时,该弹性件被压缩,该颈部移动至该长槽中,且该卡合端脱离该卡合孔,使得该滑动件能够相对该架体移动,以调整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止滑垫以及一第二止滑垫,该第一止滑垫设置于该第一夹持部上,且该第二止滑垫设置于该第二夹持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滑垫与该第二止滑垫的表面形状分别与 该物件的二端的表面形状互相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槽孔形成于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一止滑垫上,当该物件夹持于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之间时,一连接件穿过该槽孔而连接 至该物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架、一支撑件以及一夹持件。支架用于承载一物件。支撑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使得支撑件可相对支架转动至一支撑位置或一悬挂位置。夹持件设置于支撑件的第二端。当支撑件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件可将支架支撑于一平面上。当支撑件位于悬挂位置时,夹持件可夹持于一托架上,以悬挂支架。
文档编号F16M11/16GK203115421SQ20122072652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林本田, 石清峰, 陈盈君, 罗日森 申请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