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5638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具有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1)具有底部(11)、圆筒部(2)以及内周凹凸部(210)。内周凹凸部(210)具有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形成的多个内周凸部(211)和内周凹部(212)。在圆筒部(2)的外周面(22)上的基端部(231)侧设置有使外周面(22)向圆筒部(2)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221)。在圆筒部(2)的外周面(22)上的与配置有底部(11)的一侧的相反的开口端部(232)侧,设置有未形成外周凹部(221)的平滑外周部(224)。
【专利说明】具有内周四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在汽车等的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鼓,使用杯状部件,所述杯状部件具有圆板状的底部和从底部的外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而且具有在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内周凹凸部。该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可通过冲压(press)加工或旋压(flow forming)制造。与冲压加工相比,旋压的设备结构复杂,而且成形后产生的废料的量多,因此设备费用及部件单价容易增加。另外,与冲压加工相比,旋压需要长的加工时间,因此生产率比冲压加工低。
[0003]对此,利用冲压加工对杯状部件进行成形的情况,与利用旋压进行成形的情况相t匕,能够减少设备费用及部件单价而且提高生产率。因此,从制造成本及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优选采用冲压加工。
[0004]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冲压加工物中,只存在为了确保内周面的凹凸形状而在外周面也设置凹凸形状的加工物。
[0005]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示出了使用冲压加工制造的、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9。作为该现有的冲压加工物的杯状部件9如图16和图17所示,具有底部92和从该底部92立起设置的圆筒部90。杯状部件9在圆筒部90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槽部911和花键突起部912,在圆筒部90的外周面的与内周面的花键槽部911和花键突起部912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外侧突起部913和外侧槽部914。另外,外侧槽部914的槽底面915由斜面形成,所述斜面以随着接近圆筒部90的与底部92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开口端部93而远离圆筒部90的轴线的方式倾斜。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76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但是,作为现有的冲压加工物的杯状部件9存在以下问题。
[0011]在杯状部件9的圆筒部90的外周面上,在与内周面的花键突起部912对应的位置,且在圆筒部90的轴线方向上整个地形成外侧槽部914。因此,花键突起部912的壁厚变薄了外侧槽部914的深度的大小。因此,如果花键突起部912的壁厚变薄,则圆筒部90的强度容易下降。
[0012]此外,圆筒部90的开口端部93被开放地形成,因此,与底部92发挥加强件的作用的底部侧端部94相比,刚度低。因此,开口端部93更容易受到花键突起部912的壁厚减小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由变形、挠曲导致的不良情况。[0013]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提供确保必要的强度而且价格低廉的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0014]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5]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杯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0016]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而且该杯状部件具有:
[0017]圆板状的底部;
[0018]圆筒部,从所述底部的外周立起设置;以及
[0019]内周凹凸部,具有多个内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且沿所述圆筒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而且,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
[0020]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上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
[0021]在所述圆筒部的与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相反的开口端部侧形成有平滑外周部,该平滑外周部在所述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
[0022]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杯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0023]拉深加工工序,将圆板状的坯料成形为具有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的杯状;
[0024]第一减薄(ironing)加工工序,形成所述内周凹凸部,所述内周凹凸部具有多个内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以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以及
[0025]第二减薄加工工序,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
[0026]在所述圆筒部的与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相反的开口端部侧形成有平滑外周部,该平滑外周部在所述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
[0027]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涉及一种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杯状部件具有圆板状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并且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周凹凸部,其特征在于,
[0028]该制造装置具有:
[0029]冲头,呈大致圆柱状,而且在外周侧面上具有与所述内周凹凸部相对应的冲头齿模部,
[0030]多个凹模,与所述冲头一起形成所述杯状部件;
[0031]所述多个凹模包括:
[0032]拉深凹模,至少具有用于将圆板状的坯料形成为杯状的圆形状的拉深孔,
[0033]第一减薄凹模,具有圆形状的第一减薄孔,所述第一减薄孔用于在形成具有多个内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的所述内周凹凸部时,对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进行减薄,其中,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以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
[0034]第二减薄凹模,具有第二减薄孔,在所述第二减薄孔上设有凹模凸部,该凹模凸部用于当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时,形成所述外周凹部;
[0035]所述冲头齿模部具有多个冲头槽部和多个冲头齿部,所述冲头齿部沿所述冲头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向所述冲头的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多个所述冲头槽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冲头齿部之间,
[0036]所述凹模凸部在与所述冲头齿模部的所述冲头齿部对应的位置以向所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0037]所述拉深凹模、所述第一减薄凹模以及所述第二减薄凹模以各凹模的中心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依次配置,
[0038]所述冲头能够依次插入所述拉深孔、所述第一减薄孔以及所述第二减薄孔。
[0039]发明效果
[0040]在上述杯状部件上,在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配置有上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上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使上述外周面向上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另外,在上述圆筒部的与配置有上述底部的一侧相反的开口端部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平滑外周部,所述平滑外周部不具有凹凸,而且在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杯状部件的强度而且可靠地形成上述内周凹凸部。
[0041]S卩,在连接上述底部与上述圆筒部的连接部中,冲压加工时的形状的变化率较大,因此,存在在上述连接部附近形成的上述内周凸部发生材料的填充不佳的情况。因此,通过在上述基端部侧形成上述外周凹部,能够在上述内周凸部中的容易发生填充不佳的位置填充足够量的材料,能够可靠地形成上述内周凹凸部。
[0042]另外,如上所述,利用通过只在上述基端部侧形成上述外周凹部就能在轴线方向的全长上高精度地形成上述内周凹凸部这一情况,不在上述外周面的上述开口端部侧形成上述外周凹部,而积极地在上述开口端部侧形成上述平滑外周部。在上述平滑外周部,在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在上述内周凸部所存在的部分没有来自外周的凹入,壁厚不会减小。因此,能够提高上述圆筒部的上述开口端部侧的强度。
[0043]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的上述杯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拉深加工工序、上述第一减薄加工工序以及上述第二减薄加工工序。因此,能够容易地获得上述的优良的上述杯状部件。
[0044]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的上述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具有上方冲头和至少上述拉深凹模、上述第一减薄凹模以及上述第二减薄凹模这三个凹模。因此,通过使用上述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优良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上述杯状部件。
[0045]另外,上述拉深凹模、上述第一减薄凹模以及上述第二减薄凹模的轴线呈一条直线状配置。因此,能够利用上述上方冲头的单冲程运动来进行通过上述拉深凹模、上述第一减薄凹模以及上述第二减薄凹模进行的加工,能够提高上述杯状部件的生产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6]图1是实施例1中的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的示意图。
[0047]图2是图1中的A-A线向视局部剖视图。[0048]图3是图2中的B-B线向视局部剖视图。
[0049]图4是图2中的C-C线向视局部剖视图。
[0050]图5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成形前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0051]图6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处于夹持坯料的状态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0052]图7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拉深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0053]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第一减薄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0054]图9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第二减薄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0055]图10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上方冲头和下方冲头的放大剖视图
[0056]图11是示出图10中的、E线向视方向上的上方冲头的形状的示意图。
[0057]图12是图5中的F-F线向视剖视图。
[0058]图13是图12中的G-G线向视剖视图。
[0059]图14中的(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成形前的坯料的局部剖视图;图14中的(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夹持在上方冲头与下方冲头之间的坯料的局部剖视图;图14中的(c)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拉深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0060]图15中的(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第一减薄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示意图。图15中的(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第二减薄工序后的杯状部件的示意图。
[0061]图16是示出【背景技术】中的杯状部件的示意图。
[0062]图17是示出图16中的H-H线向视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3]上述杯状部件也可以是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鼓,具有在上述圆筒部的上述内周面的上述开口端部侧形成的止动环槽(snap ring groove)。离合器鼓呈杯状,在其圆筒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周凹凸部,而且在内周面的开口端部侧的位置形成有止动环槽。形成有该止动环槽的部位相比于其他部位,壁厚减小,因此强度容易降低。
[0064]因此,为了抑制由止动环槽导致的强度的降低来确保必要的强度,增大与止动环槽对应的位置上的壁厚是有效的。通过使用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的上述杯状部件作为离合器鼓,在上述内周凸部的壁厚不会减小的情况下,还能够确保止动环槽附近的壁厚。此外,通过确保壁厚,还能够提高用于保持离合器板等部件的强度和用于抑制由于旋转产生的变形量的旋转刚度。因此,能够获得满足所要求的性能而且廉价的离合器鼓。
[0065]另外,在上述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中,在上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缩径部,而且在上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内周面上具有导入锥部和释放锥部,其中,所述导入锥部以从上述第二减薄孔的上述冲头所进入的一个开口端起随着接近上述缩径部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所述释放锥部以从上述一侧开口端的相反侧的另一侧开口端起随着接近上述缩径部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形成上述杯状部件的上述外周凹部时,减小上述第二减薄孔的上述凹模凸部与上述杯状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从上述凹模凸部向上述杯状部件的外周面施加的力集中。由此,能够一边在上述杯状部件上高精度地形成上述外周凹部,一边减小减薄阻力。
[0066]实施例
[0067](实施例1)[0068]参照图1?图15对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69]如图1所示,具有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而且具有圆板状的底部11和从该底部11的外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2。另外,杯状部件I具有内周凹凸部210,所述内周凹凸部210具有多个内周凸部211和多个内周凹部212,其中,该内周凸部211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向圆筒部2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且沿着圆筒部2的轴线方向延伸,而且,多个该内周凹部212分别形成在相邻的内周凸部211之间。
[0070]在圆筒部2的外周面22上的配置有底部11的基端部231侧的与内周凸部211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使外周面22向圆筒部2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221。在圆筒部2的与配置有底部11的一侧相反的开口端部232侧形成有平滑外周部224,所述平滑外周部224在所述外周面22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
[0071]针对本实施例的具有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0072]在本实施例中,将配置有杯状部件I的轴线的方向定义为轴线方向,将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径向。
[0073]另外,将后述的制造装置3中的上方冲头31的顶端侧定义为下方,将其相反侧定义为上方。
[0074]本实施例的杯状部件I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鼓。
[0075]如图1和图2所示的杯状部件I具有圆板状的底部11和从底部11的外周侧立起设置的圆筒部2。
[0076]底部11呈在中央贯穿形成有通孔111的圆环状。
[0077]圆筒部2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底部11的直径,底部11与圆筒部2通过直径从圆筒部2的直径缩小至底部11的直径的杯状锥部12来连接。
[0078]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和外周面22上分别形成有内周凹凸部210和外周凹部221。
[0079]如图1和图3所示,内周凹凸部210在内周面21的轴线方向上的全长上形成。内周凹凸部210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而且向圆筒部2的径向内侧突出地形成的多个内周凸部211和分别形成在相邻的内周凸部211之间的多个内周凹部212。内周凸部211的以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面形状呈大致梯形形状。另外,相邻的内周凸部211之间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相邻的内周凸部211之间形成有具有凹部底面214的内周凹部212。
[0080]如图1?图4所示,在圆筒部2的外周面22上形成有外周凹部221和平滑外周部224。
[0081]外周凹部221形成在外周面22上的与内周凸部211对应的位置,而且形成在配置有底部11的基端部231侧的位置。外周凹部221具有形成在与外周面22的法线垂直的平面上的平面部222和相对于平面部222倾斜地形成的斜面部223。平面部222形成在外周凹部221中的基端部231侧的位置上。另外,斜面部223形成在外周凹部221中的开口端部232侧的位置,而且以随着从平面部222接近开口端部232侧而离开圆筒部2的中心轴线的方式倾斜。
[0082]平滑外周部224形成在圆筒部2上的开口端部232侧的外周面22上。平滑外周部224在外周面22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若利用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对所述平滑外周部224进行剖切,剖面的外形形状呈大致圆状。
[0083]如图1所示,构成为杯状部件I的离合器鼓具有止动环槽215,所述止动环槽215形成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上的开口端部232侧的位置,而且形成在与平滑外周部224对应的位置的圆周上。如图2所示,止动环槽215通过对内周凸部211进行切削加工来形成,而且形成为径向上的止动环槽215的槽底面216的位置与凹部底面214的位置大致相同。
[0084]接下来,对用于制造上述的杯状部件I的杯状部件I的制造装置3进行说明。
[0085]如图5所示,杯状部件I的制造装置3具有呈大致圆柱状的上方冲头31、与所述上方冲头31 —起对杯状部件I进行成形的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这三个凹模、以及使上方冲头31在轴线方向上进退移动的单冲程冲压机(one-strokepress machine)(省略图不)。
[0086]如图5、图10以及图11所示,上方冲头31呈沿轴线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状,在冲头外周面311上形成有冲头齿模部(punch tooth forming portion)312,所述冲头齿模部312包括具有与杯状部件I的内周凹凸部210中的内周凹部212相对应的形状的冲头齿部315和与杯状部件I的内周凹凸部210中的内周凸部211相对应的形状的冲头槽部316。另夕卜,在上方冲头31的下端配置的冲头顶端部313的外周缘部形成有随着接近上方冲头31的顶端侧而缩径的冲头锥部314。
[0087]上方冲头31的基端部构成为与单冲程冲压机的上方驱动源(省略图示)连结,而能够在轴线方向上进退。
[0088]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上方冲头31的下方配置有下方冲头32。下方冲头32呈沿轴线方向配置的大致圆柱形状,在其上表面形成有具有与冲头顶端部313对应的形状的下方冲头凹部321。
[0089]另外,下方冲头32的下端部构成为与单冲程冲压机的下方驱动源(省略图示)连结,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退。
[0090]如图5所示,拉深凹模41呈大致圆环状,其内周面构成用于将圆板状的坯料10成形为杯状的圆形状的拉深孔411。在拉深孔411的配置在其上端侧的上端缘部形成有圆角412。另外,具有以从圆角412的下端起随着接近下方而扩径的方式形成的呈锥状的冲头释放部413。
[0091]在拉深凹模41的下方配置有第一减薄凹模42。
[0092]如图5所示,第一减薄凹模42呈大致圆环状,其内周面构成用于在形成内周凹凸部210时对圆筒部2的外周面22进行减薄的圆形状的第一减薄孔420。第一减薄孔420具有第一导入锥部421和第一释放锥部422。
[0093]第一导入锥部421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导入锥部421从配置在上方的开口端起随着接近在第一减薄凹模42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一缩径部423而缩径。
[0094]另外,第一释放锥部422以从第一减薄凹模42的第一缩径部423起随着接近配置在下方的开口端而扩径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一减薄孔420的以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面形状在任何位置均呈圆状。
[0095]另外,第一减薄凹模42构成为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在每隔规定的成形次数时就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减薄凹模42的不均匀磨损,延长第一减薄凹模42的寿命。
[0096]即,当使用上方冲头31和第一减薄凹模42进行减薄加工时,在冲头齿模部312的冲头齿部315与第一减薄孔420之间进行减薄比大的强减薄加工。在强减薄加工中产生高的表面压力,因此,在第一减薄孔420的与冲头齿部315相向的位置容易产生摩耗,导致在第一减薄凹模42的内周面产生不均匀磨损。
[0097]对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减薄凹模42构成为能够如上述那样在每隔规定的成形次数时就旋转规定的角度。因此,能够使第一减薄孔420中的与冲头齿部315相向的部位向与冲头槽部316相向的位置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减薄凹模42的内周面上的不均匀磨损的产生,延长第一减薄凹模42的寿命。
[0098]此外,到使第一减薄凹模42旋转为止的成形次数和第一减薄凹模42的旋转角度可以任意设定。
[0099]在第一减薄凹模42的下方配置有第二减薄凹模43。
[0100]如图5、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二减薄凹模43呈大致圆环状,其内周面构成第二减薄孔430,在所述第二减薄孔430上,设有用于形成外周凹部221的凹模凸部434。
[0101]如图13所示,第二减薄孔430具有第二导入锥部431和第二释放锥部432。第二导入锥部431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二导入锥部431从配置在上方的上方开口端起随着接近在第二减薄凹模43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缩径部433而缩径。另外,第二释放锥部432以如下方式形成:从配置在下方的下方开口端起随着接近第二减薄凹模43的第二缩径部433而缩径。
[0102]另外,多个凹模凸部434沿轴线方向形成在构成第二导入锥部431和第二释放锥部432的面上。
[0103]如图5所示,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在配置在地面上的冲压基座部45上依次重叠地配置。另外,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以各凹模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
[0104]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杯状部件I的制造装置3来制造杯状部件I。
[0105]首先,如图14中的(a)所示,将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为圆环状的坯料10如图5所示的那样载置在下方冲头32上。
[0106]接下来,如图6所示,通过上方驱动源使上方冲头31下降。此时,坯料10沿冲头顶端部313和下方冲头32上表面的下方冲头凹部321进行变形,从而如图14中的(b)所示,形成底部11和向底部11的上方倾斜的倾斜部13。
[0107]接下来,转移至拉深工序。
[0108]如图7所示,使坯料10以由上方冲头31和下方冲头32夹持的状态下降,并通过拉深凹模41的拉深孔411,从而进行拉深加工。由此,如图14中的(c)所示,在坯料10的倾斜部13中的外周侧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圆筒部2。
[0109]接下来,转移至第一减薄工序。
[0110]如图8所示,使坯料10以由上方冲头31和下方冲头32所夹持的状态下降,并通过第一减薄凹模42的第一减薄孔420,从而进行减薄加工。在利用上方冲头31和第一减薄凹模42进行了减薄的圆筒部2的内周面21中,如图15中的(a)所示,材料沿上方冲头31的冲头齿模部312移动,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上形成内周凹凸部210。此时,存在以下情况:在杯状锥部12与圆筒部2的连接部的内周凸部211上出现材料的填充不足部219。另夕卜,在结束第一减薄工序的时刻,圆筒部2的外周面22成为平滑的曲面。
[0111]接下来,转移至第二减薄工序。
[0112]如图9所示,使坯料10以由上方冲头31和下方冲头32所夹持的状态下降,并使坯料10插入到第二减薄凹模43来进行减薄加工。此时,在第二减薄凹模43的第二缩径部433 (图13)到达杯状部件I的圆筒部2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时停止上方冲头31和下方冲头32的下降。由此,足够量的材料填充至杯状锥部12与圆筒部2的连接部处的内周凸部211,而且在圆筒部2的开口端部232侧的外周面22上残留平滑的曲面,在外周面22的整周上形成具有大致同一直径的平滑外周部224。由此,具有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的制造结束。
[0113]接下来,针对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114]在杯状部件I上,在圆筒部2的外周面22的配置有底部11的基端部231侧设置有外周凹部221,所述外周凹部221是使外周面22在与内周凸部211对应的位置向圆筒部2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另外,在圆筒部2的与配置有底部11的一侧相反的开口端部232侧的外周面22上形成有平滑外周部224,所述平滑外周部224不存在凹凸,而且在外周面22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因此,能够提高杯状部件I的强度而且可靠地形成内周凹凸部210。
[0115]S卩,在连接底部11与圆筒部2的连接部中,冲压加工时的形状的变化率较大,因此,存在在连接部附近形成的内周凸部211发生材料的填充不佳的情况。因此,通过在基端部231侧形成外周凹部221,能够在内周凸部211中的容易发生填充不佳的部位填充足够量的材料,能够可靠地形成内周凹凸部210。
[0116]另外,如上所述,利用通过只在基端部231侧形成外周凹部221就能在轴线方向的全长上高精度地形成内周凹凸部210这一情况,不在外周面22的开口端部232侧形成外周凹部221,而积极地在开口端部232侧形成平滑外周部224。在平滑外周部224,在外周面22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因此,在存在内周凸部211的部分没有来自外周的凹部,壁厚不会减小。因此,能够提高圆筒部2的开口端部232侧的强度。
[0117]另外,杯状部件I是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鼓,具有在圆筒部2的内周面21的开口端部232侧形成的止动环槽215。离合器鼓呈杯状,在其圆筒部2的内周面21上形成有内周凹凸部210,而且在内周面21的开口端部232侧的位置形成有止动环槽215。形成有该止动环槽215的部位相比于其他部位,壁厚减小,因此强度容易降低。
[0118]因此,为了抑制由止动环槽215导致的强度的降低来确保必要的强度,增大在与止动环槽215对应的位置上的壁厚是有效的。通过使用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作为离合器鼓,在内周凸部211处的壁厚不会减小,而且还能够确保止动环槽215附近的壁厚。此外,通过确保壁厚,还能够提高用于保持离合器板等部件的强度和用于抑制由于旋转产生的变形量的旋转刚度。因此,能够获得满足所要求的性能而且廉价的离合器鼓。
[0119]另外,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拉深加工工序、上述第一减薄加工工序以及上述第二减薄加工工序。因此,能够容易地获得上述的优良的杯状部件I。
[0120]另外,具有上述内周凹凸部210的杯状部件I的制造装置具有上方冲头31和至少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这三个凹模。因此,通过使用杯状部件I的制造装置,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优良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杯状部件I。
[0121]另外,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的中心线呈一条直线状配置。因此,能够利用上方冲头31的单冲程运动来进行通过拉深凹模41、第一减薄凹模42以及第二减薄凹模43进行的加工,能够提高杯状部件I的生产率。
[0122]另外,在第二减薄凹模4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二缩径部433,而且在第二减薄孔430中具有以从配置在上方的上方开口端起随着接近第二缩径部433而缩径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导入锥部431和以从配置在下方的下方开口端起随着接近第二缩径部433而缩径的方式形成的第二释放锥部432。因此,能够在形成杯状部件I的外周凹部221时,减小第二减薄孔430与杯状部件I的外周面22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从凹模凸部434向杯状部件I的外周面22施加的力集中。由此,能够一边在杯状部件I上高精度地形成外周凹部221,一边减小减薄阻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杯状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 该杯状部件具有: 圆板状的底部, 圆筒部,从所述底部的外周立起设置,以及 内周凹凸部,具有多个内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形成且沿所述圆筒部的轴线方向延伸,而且,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 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上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 在所述圆筒部的与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相反的开口端部侧形成有平滑外周部,该平滑外周部在所述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状部件是具有止动环槽的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鼓,所述止动环槽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的所述开口端部侧。
3.一种杯状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拉深加工工序,将圆板状的坯料成形为具有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的杯状, 第一减薄加工工序,形成所述内周凹凸部,所述内周凹凸部具有多个内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以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 第二减薄加工工序,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上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 在所述圆筒部的与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相反的开口端部侧形成平滑外周部,该平滑外周部在所述外周面的整周上具有大致同一直径。
4.一种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杯状部件具有圆板状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立起设置的圆筒部,并且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周凹凸部,其特征在于, 该制造装置具有: 冲头,呈大致圆柱状,而且在外周侧面上具有与所述内周凹凸部相对应的冲头齿模部, 多个凹模,与所述冲头一起形成所述杯状部件; 所述多个凹模包括: 拉深凹模,至少具有用于将圆板状的坯料形成为杯状的圆形状的拉深孔, 第一减薄凹模,具有圆形状的第一减薄孔,所述第一减薄孔用于在形成具有多个内部凹部和多个内周凸部的 所述内周凹凸部时,对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进行减薄,其中,所述内周凸部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上以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所述内周凹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内周凸部之间, 第二减薄凹模,具有第二减薄孔,在所述第二减薄孔上设有凹模凸部,该凹模凸部用于当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配置有所述底部的基端部侧的与所述内周凸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所述外周面向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凹入而成的外周凹部时,形成所述外周凹部;所述冲头齿模部具有多个冲头槽部和多个冲头齿部,所述冲头齿部沿所述冲头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向所述冲头的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多个所述冲头槽部分别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冲头齿部之间, 所述凹模凸部在与所述冲头齿模部的所述冲头齿部对应的位置以向所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所述拉深凹模、所述第一减薄凹模以及所述第二减薄凹模以各凹模的中心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依次配置, 所述冲头能够依次插入所述拉深孔、所述第一减薄孔以及所述第二减薄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内周凹凸部的杯状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缩径部,而且,在所述第二减薄凹模的内周面上具有导入锥部和释放锥部,所述导入锥部以从所述第二减薄孔的所述冲头所进入的一侧开口端起随着接近所述缩径部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所述释放锥部以从所述一侧开口端的相反侧的另一侧开口端起随着接近所述缩径部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
【文档编号】F16D13/60GK103748376SQ201280037055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长田幸太郎, 中条宏纪, 岩田大助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