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5743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无级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具备在输入盘和输出盘互相重合的盘重合区域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一对按压装置,其中,具备:目标滑移率设定装置,其将转矩接触部的输入盘和输出盘的目标滑移率设定为比转矩接触部的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高的值;控制装置,其控制由按压装置夹持按压两盘的力,以使转矩接触部的实际的滑移率成为目标滑移率。
【专利说明】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JP2010 - 53995A中公开有如下的变速器,该变速器设置输入盘的一部分和输出盘的一部分互相重合的盘重合区域,在盘重合区域用一对按压辊夹着输入盘和输出盘使其相接触。
[0003]上述发明的变速器通过利用按压辊使盘弹性变形而在按压辊和盘之间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
[0004]变速器将从原动机向输入轴传递的旋转经由转矩传递抵接部从输入盘向输出盘传递。在转矩传递抵接部,因输入盘的圆周速度比输出盘的圆周速度高的区域的摩擦力而使输出盘的圆周速度增大。另一方面,在转矩传递抵接部,输出盘的圆周速度比输入盘的圆周速度高的区域的摩擦力以使输出盘减速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希望这种区域较小。
[0005]但是,上述发明对于这一点未作考虑,存在转矩传递率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高无级变速器的转矩传递率。
[0007]本发明一方面的无级变速器,输入轴,其与原动机连接,被变速器壳体部件支承;输出轴,其与输入轴平行配置,被变速器壳体部件支承;圆板状的输入盘,其设于输入轴上,将外周端与输出轴接近配置;圆板状的输出盘,其设于输出轴上,将外周端与输入轴接近配置;一对按压装置,其在输入盘和输出盘互相重合的盘重合区域中,沿着连结输入轴的轴心和输出轴的轴心的轴心连结线可移动地设置,在与目标变速比对应的位置夹持按压两盘,通过两盘的弹性变形而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其中,还具备:目标滑移率算出装置,其将转矩接触部的输入盘和输出盘的目标滑移率设定为比转矩接触部的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高的值;控制装置,其以转矩接触部的实际滑移率成为目标滑移率的方式控制由按压装置夹持按压两盘的力。
[0008]根据该方面,通过在输入盘和输出盘之间产生滑动而增大转矩传递抵接部的可从输入盘向输出盘传递转矩的区域,由此,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车辆用自动变速系统的整体概略图;
[0010]图2是从发动机侧看到的变速器的图;
[0011]图3是图2的仰视图;
[0012]图4A是图2的IV -1V剖视图;
[0013]图4B是压靠辊和侧盘的接触部位附近的放大图;
[0014]图5A是图4A的输入轴、及输出轴附近的概略图;
[0015]图5B是图4A的输入轴、及输出轴附近的概略图;
[0016]图6A是图2的VI — VI剖视图;
[0017]图6B是压靠辊轴的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0018]图7是图6的VII —VII截面的概略图;
[0019]图8是表示施力部和保持部及压靠辊的关系的概略图;
[0020]图9A是图2的IX — IX剖视图;
[0021]图9B是图9A的X —X截面的概略图;
[0022]图1OA是表示第二辊随动件的位置和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的夹持力的关系的图;
[0023]图1OB是表示第二辊随动件的位置和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的夹持力的关系的图;
[0024]图11是表示转角和夹臂的夹持力的关系的图形;
[0025]图12A是用于说明压靠辊的动作的图;
[0026]图12B是用于说明压靠辊的动作的图;
[0027]图13A是说明使变速比从低速变速比侧向高速变速比侧变速时的压靠辊的动作的图;
[0028]图13B是说明使变速比从低速变速比侧向高速变速比侧变速时的压靠辊的动作的图;
[0029]图13C是说明使变速比从低速变速比侧向高速变速比侧变速时的压靠辊的动作的图;
[0030]图14是表示使压靠辊向输出轴侧倾斜的状态的概略图;
[0031]图15是说明变速比控制的流程图;
[0032]图16是说明一对压靠辊的推力控制的流程图;
[0033]图17是说明目标滑移率计算控制的流程图;
[0034]图18是表示油温、目标变速比、目标滑移率的关系的图形;
[0035]图19表示滑移率、从输入轴向输出轴的转矩传递率的关系;
[0036]图20是说明滑移率计算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8]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多盘式无级变速单元的车辆用自动变速系统的整体概略图。
[0039]车辆用自动变速系统I具备发动机2、多盘式无级变速单元(以下称为变速器)3、左右驱动轴4、5、左右驱动轮6、7、控制单元(以下称为AT⑶)8。
[0040]变速器3具备变速器壳体9、输入轴10、初级盘11、次级盘12、按压机构13、输出轴
14、目前公知的干式起步离合器15、倒档齿轮16、倒档中间齿轮17、输出齿轮18、同步机构19、主减速器20、差速齿轮单元21。
[0041]车辆用自动变速系统I为输入轴10、输出轴14、驱动轴4、5构成的三轴构成。
[0042]输入轴10和输出轴14以输入轴10的轴心和输出轴14的轴心平行的方式配置。输入轴10及输出轴14由变速器壳体9可旋转地支承。
[0043]使用图2、图3对变速器3进行详细地说明。图2是从发动机2侧看到的变速器3的图。图3是图2的仰视图。图4A是图2的IV— IV剖视图。另外,关于图2以后的附图,为了说明,省略了部件的一部分。
[0044]如图5A、图5B所示,初级盘11将两片圆形的盘Ila沿输入轴10的轴向排列并安装在输入轴10上,与输入轴10 —体旋转。图5是图4A的输入轴10及输出轴14附近的概略图。在两片盘Ila之间设置有垫片22,两片盘Ila通过垫片22在输入轴10的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初级盘11以盘Ila的外周端与输出轴14接近的方式配置。初级盘11与输入轴10 —同向图2的箭头标记方向旋转。
[0045]次级盘12具备中心盘12a、与中心盘12a的两面侧面对面设置的两片侧盘12b。如图5A、图5B所示,次级盘12将中心盘12a和侧盘12b沿输出轴14的轴向排列并安装在输出轴14上,与输出轴14 一体旋转。在中心盘12a和侧盘12b之间设有垫片23,中心盘12a和侧盘12b通过垫片23在输出轴14的轴向上隔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次级盘12以中心盘12a的外周端及侧盘12b的外周端与输入轴10接近的方式配置。
[0046]中心盘12a为圆形的盘,输出轴14的轴向上的厚度比侧盘12b及初级盘11的盘Ila厚。中心盘12a在径向内侧形成有凹部12c,在凹部12c设有推力球轴承24。
[0047]侧盘12b为圆形的盘,以随着向半径方向的外方,其与中心盘12a的距离增大的方式翘曲。
[0048]初级盘11的盘Ila配置在次级盘12的中心盘12a和侧盘12b之间。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在输入轴10和输出轴14之间形成盘的一部分重合的盘重合区域。中心盘12a位于输入轴10的轴向上的盘重合区域的中心。
[0049]在盘重合区域,初级盘11的盘Ila的输出轴14侧的外周端由推力球轴承24支承,在初级盘11的盘Ila和中心盘12a之间,在未作用以下详细说明的按压机构13产生的按压力的状态下形成有间隙。另外,次级盘12的侧盘12b由于外周端侧以与中心盘12a的距离增大的方式翘曲,故而在初级盘11的盘Ila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盘重合区域,在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上未施加由按压机构13夹持按压的力(以下,将该力称为推力)的情况或推力小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不接触。另一方面,如果按压机构13的推力变大,则如图5B所示,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产生弹性变形,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接触,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通过在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之间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050]按压机构13具备一对压靠辊机构30、一对盘夹紧机构31、夹持力调整机构32、第一促动器33。
[0051]第一促动器33使压靠辊机构30沿着连结输入轴10的轴心和输出轴14的轴心的轴心连结线O进行移动。轴心连结线O与输入轴10的轴心和输出轴14的轴心正交。
[0052]第一促动器33具备电动机34和滚珠丝杠机构35。滚珠丝杠机构35由丝杠轴36、托架37以及滚珠(未图示)构成。
[0053]丝杠轴36的一端部与电动机34的旋转轴连接,根据电动机34的转轴的旋转方向向正向或反向旋转。丝杠轴36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丝杠轴36和托架37之间转动自如地设有多个滚珠(未图示)。
[0054]如果丝杠轴36旋转,则托架37根据丝杠轴36的旋转,沿着丝杠轴36的轴向、即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在托架37上,在发动机2侧的面上形成随着成为电动机34侧,距丝杠轴36的距离变短的锥形面37a。如果托架37通过电动机34而往复移动,则在锥形面37a上如所谓的凸轮随动件那样地使追随的推杆(未图示)往复移动,通过推杆驱动干式起步离合器15的分离杆,进行离合器的离合操作。
[0055]托架37经由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轴38与详情后述的压靠辊机构30的第二支承部44、辊随动件支承块48连接。如果通过电动机34使丝杠轴36旋转,则托架37根据丝杠轴36的旋转方向沿轴心连结线O方向前进、后退,压靠辊机构30与托架37及第一轴38成为一体,沿着轴心连结线O方向前进、后退。
[0056]使用图6A、图6B对压靠辊机构30进行说明。图6A是图2的VI — VI剖视图。图6B是压靠辊轴42的端部42b附近的放大图。
[0057]压靠辊机构30具备压靠辊40、保持部41、压靠辊轴42、第一支承部43、第二支承部44、施力部45、支承块46、第一辊随动件47。
[0058]一对压靠辊机构30以相对于次级盘12的中心盘12a线对称的方式配置,在上部安装有导向块49。导向块49设于在变速器壳体9安装的两个导向轴块50之间,可滑动地支承于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两根导向轴51上。S卩,一对压靠辊机构30经由导向块49可滑动地支承于导向轴51上,通过第一促动器33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上移动,在与目标变速比对应的位置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
[0059]压靠辊轴42在与轴心连结线O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由第一支承部43支承一端部42a,由第二支承部44支承另一端部42b。压靠辊轴42将由第二支承部44支承的端部42b形成为球形状。在压靠辊轴42上安装有将压靠辊40支承于第一支承部43和第二支承部44之间的保持部41。
[0060]第一支承部43设置在比压靠辊40更靠初级盘1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经由与导向轴51平行设置的转动轴52被可转动地支承于导向块49上。第一支承部43经由滚针轴承53支承压靠辊轴42的一端部42a。
[0061 ] 第二支承部44设置在比压靠辊40更靠初级盘1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经由支承块46及滚针轴承54支承压靠辊轴42的另一端部42b。在输入轴10的轴向上的第二支承部44和支承块46之间设置具有球形的前端部55a的套筒55,在第二支承部44和支承块46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输入轴10的轴向上,间隙比套筒55更靠初级盘11侧,套筒55的前端部55a与支承块46抵接。在第二支承部44上连接第二轴56的端部,该第二轴56沿轴心连结线O方向及与输入轴1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安装有第一辊随动件47。第二支承部44通过施加在第一辊随动件47上的夹持力在输入轴10的轴向上移动。根据第二支承部44向输入轴10的轴向的移动,第一支承部43、压靠辊轴42及支承压靠辊40的保持部41以转动轴52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
[0062]另外,第一支承部43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如图7所示,以在滚针轴承53和压靠辊轴42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设置。图7是图6A的VII — VII截面的概略图。被第二支承部44支承的压靠辊轴42的端部42b成为球形,该端部42b与滚针轴承54抵接。压靠辊轴42由第一支承部43及第二支承部44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方向可倾动地支承。
[0063]另外,压靠辊轴42经由滚针轴承53经由滚针轴承53由第一支承部43可转动地支承、及经由滚针轴承54由第二支承部44可转动地支承。
[0064]保持部41设于第一支承部43和第二支承部44之间,安装于压靠辊轴42上。保持部41与压靠辊轴42 —体转动、及倾动。保持部41固定有可旋转地支承压靠辊40的第一轴部57。从输入轴10的轴向观察时,压靠辊轴42处于与轴心连结线O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下,第一轴部57的轴心与轴心连结线O —致。另外,第一轴部57在图4A中设置为第一轴部57的轴心相对于盘平面倾斜。在保持部41总是施加详情后述的施力部45的由弹簧60产生的拉伸应力。
[0065]压靠辊40由第一轴部57可旋转地支承,经由保持部41安装在压靠辊轴42上。压靠辊40在盘重合区域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抵接,通过其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的摩擦力,以第一轴部57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如果一对压靠辊40经由第一辊随动件47传递的夹持力变大,则对盘11、盘12进行夹持按压,使盘11、12弹性变形,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
[0066]压靠辊40由保持部41支承,总是与保持部41 一同施加详情后述的施力部45的由弹簧60产生的拉伸应力。因此,压靠辊40根据施力部45的由弹簧60产生的拉伸应力和从盘11、12受到的反作用力,变更向输出轴14侧的倾斜。
[0067]在图4A中,与次级盘12抵接的压靠辊40的抵接部40a由曲率不同的曲面形成。抵接部40a随着靠近压靠辊40的轴向中央的前端侧,曲率变小,压靠辊40随着向输出轴14侧倾倒,曲率大的曲面与次级盘12抵接。在此,将“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进一步倾倒”的状态称为“倾斜角度大”。
[0068]具体地,如图4B所示,抵接部40a随着靠近前端侧,曲面的曲率变为1/34、1/55、1/100。在图4B中,在曲率为1/34的曲面附加点A,在曲率为1/55的曲面附加点B,在曲率为1/100的曲面附加点C。因此,如果倾斜角度变大,则与次级盘12抵接的抵接部40a的曲率按1/100、1/55、1/34的顺序变更。
[0069]如果倾斜角度变大,则接触部位的曲面的曲率变大,故而接触部位的面积变小,成为接近圆形的形状。另外,如果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倾斜角度也同样地变大,则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变小,成为接近圆形的形状。
[0070]如图8所示,施力部45具备弹簧60、固定部61。图8是表示施力部45和保持部41及压靠辊40的关系的概略图。
[0071]弹簧60的一端部与盘11、12侧的保持部41连接,另一端部与固定部61连接。固定部61被固定在第一支承部43或第二支承部44,与压靠辊40 —同沿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
[0072]施力部45总是对保持部41及压靠辊40施加将保持部41及压靠辊40向输入轴10侧拉伸的张力。由此,在保持部41及压靠辊40上施加以压靠辊轴42的轴心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力,保持部41及压靠辊40整体地向输出轴14侧倾倒。
[0073]在压靠辊40产生的推力小的情况下,施力部45与限制压靠辊40及保持部41向输入轴10侧的转动的拉伸侧挡块(未图示)抵接。在该状态下,以压靠辊40的抵接部40a和侧盘12b的接触部位位于比从压靠辊轴42的轴心向侧盘12b垂下的垂线更靠输出轴14侧的方式设置挡块。因此,在通过一对压靠辊40对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进行夹持按压的情况下,因压靠辊40从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受到的反作用力,在压靠辊40及保持部41产生由弹簧60产生的与第一力矩反向的第二力矩。
[0074]随着压靠辊40的推力的增大,第二力矩变大,压靠辊40及保持部41以压靠辊轴42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倾斜角度变小。而且,压靠辊40及保持部41被保持在第一力矩和第二力矩平衡的位置。如果倾斜角度变小,则与侧盘12b抵接的压靠辊40的抵接部40a的曲率变小,压靠辊40和侧盘12b的接触面积增大。即,如果压靠辊40产生的推力增大,压靠辊40和侧盘12b的接触面积、及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变大。由此,即使压靠辊40产生的推力变大,也能够抑制接触部位及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变高。
[0075]如图6A所示,就第一辊随动件47而言,与第二支承部44连接的第二轴56插入内周孔47a内,与后述的夹臂66的盘11、12侧的侧面67&、68&抵接并转动。从发动机2侧看变速器3时,第一辊随动件47的位置、和由一对压靠辊40形成的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位置在压靠辊轴4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大体一致。
[0076]与第二支承部44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轴56的端部插入在辊随动件支承块48上形成的孔48a内。孔48a是沿着输入轴10的轴线方向形成的椭圆形的孔。辊随动件支承块48沿着孔48a在输入轴10的轴线方向可滑动地支承第二轴56。另外,辊随动件支承块48经由沿轴心连结线O方向延伸的第一轴38与托架37连接,根据托架37的移动而沿轴心连结线O方向进行移动。
[0077]盘夹紧机构31具备臂轴65和夹臂66。
[0078]臂轴65为沿轴心连结线O、及与输入轴10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臂轴65的轴心与输入轴10的轴心正交,且如图6A所示地以与输入轴10的轴向上的初级盘11的中心重合的方式设置。
[0079]夹臂66由前夹臂67和后夹臂68构成一对臂。
[0080]如图3所示,前夹臂67为大体L形的板状部件。前夹臂67在一端部侧被臂轴65可转动地支承。前夹臂67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后述的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卡合部72。如图6A所示,前夹臂67的盘11、12侧的侧面67a (形成板状部件的厚度的面)与第一辊随动件47抵接。
[0081]如图3所示,后夹臂68为大体L形的板状部件。后夹臂68在一端部侧被臂轴65可转动地支承。后夹臂68的另一端部与后述的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壳体70连接。如图6A所示,后夹臂68的盘11、12侧的侧面68a (形成板状部件的厚度的面)与第一辊随动件47抵接。
[0082]前夹臂67及后夹臂68通过臂轴65分别可转动地被支承,夹臂66通过由夹持力调整机构32产生的夹持力以臂轴65为支点进行转动,驱动一对压靠辊机构30来调节盘11、12的夹持力。
[0083]如图3所示,夹持力调整机构32具备壳体70、第二轴部71、卡合部72、转动部73、压缩弹簧74、第二促动器(未图示)。
[0084]壳体70与后夹臂68的端部连接。壳体70收纳转动部73的一部分,安装有第二轴部71。
[0085]第二轴部71为具有与臂轴65的轴心平行的轴心的圆柱状的部件。第二轴部71安装于壳体70上,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方向可转动地支承转动部73。在第二轴部71和壳体70之间设有间隙。利用该间隙吸收尺寸公差、零件的偏差等的影响,能够利用夹臂66平衡性良好地夹持一对压靠棍机构30。
[0086]卡合部72形成于前夹臂67的端部,具备从该端部向后夹臂68侧延伸的连接部75、从连接部75的后夹臂68侧的端部以围绕第二轴部71的方式延伸的曲面部76。曲面部76具有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外周壁。转动部73的第二辊随动件79与曲面部76的外周壁接触并转动。
[0087]如图9A、图9B所示,转动部73具备旋转体77、旋转传递块78、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体77具备第一主体80和第二主体81。图9A是图2的IX — IX剖视图。图9B是图9A的X —X截面的概略图。
[0088]第一主体80利用第一弯折部80b将以夹着第二轴部71的方式延伸的两片第一板状部件80a的一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成为夹着第二轴部71的大体U形。第一板状部件80a与第二轴部71的外周壁抵接,由第二轴部71可转动地且沿着第一板状部件80a的延伸设置方向可滑动地支承。第一主体80在第一弯折部80b的相反侧的端部具备支承压缩弹簧74的一端部的挡块82。
[0089]就旋转传递块78而言,第二轴部71贯通其中,由第二轴部71可转动地支承。旋转传递块78支承由压缩弹簧74的挡块82支承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
[0090]如图9B所示,第二主体81是利用第二弯折部81b将在第二轴部71的轴向以夹着曲面部76的方式向与同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两片第二板状部件81a的一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成为大体U字状。第二弯折部81b与第一主体80的第一弯折部80b正交地接合。第二弯折部81b与旋转传递块78抵接,作为防止旋转主体77从第二轴部71向压缩弹簧74方向移动的挡块发挥作用。用于通过第二促动器(未图示)使转动部73转动的第三轴83贯通第二板状部件81a,如果第三轴83转动,则旋转主体77与第二辊随动件79成为一体,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
[0091](推力调整机构的动作说明)
[0092]压缩弹簧74的一端部被旋转传递块78支承,另一端部被第一主体80的挡块82支承。旋转传递块78可转动地支承于安装在壳体70上的第二轴部71。因此,旋转主体77通过压缩弹簧74的恢复力总是被向从第二轴部71朝向挡块82的方向施力。但是,由于相对于第二轴部71位于压缩弹簧74的相反侧的第二主体81的第二弯折部81b与旋转传递块78抵接,因此限制旋转主体77从第二轴部71向压缩弹簧74方向的移动。
[0093]第二辊随动件79由与内周孔79a卡合的第三轴83支承,设置在两个第二板状部件81a之间。第二辊随动件79与曲面部76的圆弧状的外周壁抵接并转动。第二辊随动件79经由第三轴83通过第二促动器使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与旋转主体77 —体转动,通过压缩弹簧74总是向第二轴部71施力。
[0094]具有以上的构成的夹持力调整机构32通过使第二辊随动件79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转动,变更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加的力的方向。由此,变更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即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
[0095]在此,使用图10A、图1OB对第二辊随动件79的位置和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0A、图1OB是表示第二辊随动件79的位置和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的关系的图。
[0096]在第二辊随动件79处于远离连接部75的部位,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加的力的方向,如图1OA所示与轴心连结线O平行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辊随动件79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即通过夹臂66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也很微小,或者为零。以下,将该状态设定为转动部73的基准位置,将第二辊随动件79从基准位置起转动的角度称为转角,将向连接部75侧进一步转动的情况称为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大。
[0097]如果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变大,则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加的力的方向发生改变,通过第二辊随动件79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变大,通过夹臂66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变大。
[0098]而且,如图1OB所示,如果第二辊随动件79与连接部75接触,则通过夹臂66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成为最大。在此,图11表示转角和夹臂66产生的夹持力的关系。由图11可知,如果转角变大,则夹持力变大,但如果比规定转角大,则夹持力的增加量相对于转角的增加量减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辊随动件79的最大转角设定为图11的规定转角。第二辊随动件79与连接部75接触的转角成为最大转角,连接部75作为限制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动的挡块发挥作用。
[0099]如图1所示,向AT⑶8输入来自检测第一促动器33对丝杠轴36的操作量的电动机旋转传感器100的信号、来自检测变速器3的输入轴10的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101的信号、来自检测变速器3的输出轴14的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102的信号、检测向变速器3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103的信号、来自检测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的角度传感器104的信号、来自检测加速踏板开度的加速踏板开度传感器105的信号、来自检测变速杆的位置的档位开关106的信号、有关来自管理发动机2的控制的ECU(未图示)的输入转矩的信号。
[0100]ATCU8基于所输入的信号对电动机34、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第二促动器进行控制。ATCU8由CPU、R0M、RAM等构成,通过由CPU读入存储在ROM的程序,发挥ATCU8的功能。
[0101](倒档机构)
[0102]在将变速杆操作至R档并使车辆后退的情况下,首先,减小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夹持力,减小压靠辊40的推力,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由此,切断从初级盘11向次级盘12的转矩传递。而且,使同步机构19的联轴器套筒19a移动,将倒档齿轮16和输入轴10联接。由此,按同步机构19、倒档齿轮16、倒档中间齿轮17、输出轴14的顺序传递输入轴的旋转,使车辆后退。
[0103](驻车机构)
[0104]在变速杆被操作至P档并使车辆停车的情况下,使同步机构19的联轴器套筒19a移动,将倒档齿轮16和输入轴10联接。由此,输出轴14可旋转的方向成为通过压靠辊40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时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且,通过一对压靠辊40夹持按压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由此,次级盘12的可旋转的方向成为通过压靠辊40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时的旋转方向。这样,在变速杆被操作至P档的情况下,联接倒档齿轮16,且用压靠辊40对盘11、12进行夹持按压,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将变速器3联锁。这样,可防止车辆的移动。
[0105]在变速杆被操作至P档且使车辆停车的情况下,压靠辊机构30在变速比为最低速变速比(Low)的位置夹持按压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由夹持力调整机构32产生的夹持力最大。由此,能够增大制动力。
[0106]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107](不进行变速时的压靠辊40的移动)
[0108]使用图12A、图12B对不利用变速器3进行变速时的压靠辊40的动作进行说明。
[0109]第二支承部44侧的压靠辊轴42的端部42b为球形,经由滚针轴承54、支承块46支承于第二支承部44。另外,第一支承部43侧的压靠辊轴42的端部42a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以规定的间隙经由滚针轴承53支承于第一支承部43。这样,压靠辊轴42及压靠辊40通过第一支承部43和第二支承部44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可倾动地被支承。
[0110]通常,压靠辊机构30停在盘重合区域的某位置的情况下、即不是变速中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可旋转地支承压靠辊40的第一轴部57的轴心与轴心连结线O —致。但是,压靠辊轴42通过第一支承部43及第二支承部44可倾动地被支承,因此,如图12B所示,有时第一轴部57的轴心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倾斜。如果维持该状态,则施加在压靠辊机构30的负荷变大,压靠辊机构30有可能劣化。
[0111]在为图12B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压靠辊40上如成为次级盘12的切线方向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产生与次级盘12的摩擦力。实线箭头标记所示的摩擦力能够分解成与压靠辊4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虚线箭头标记所示的力,压靠辊40通过虚线箭头标记A的力而进行旋转,通过虚线箭头标记B的力,在压靠辊40上产生力矩,使压靠辊40返回初始位置。这样,在压靠辊40的旋转中心的轴心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倾斜的情况下,在压靠辊40上产生返回初始的位置的力,压靠辊40以轴心与轴心连结线O —致的方式与压靠辊轴42 —起移动,压靠辊40自动地返回轴心与轴心连结线O —致的图12A的状态。
[0112](进行变速时的压靠辊40的动作)
[0113]对利用变速器3进行变速时的压靠辊40的动作进行说明。
[0114]变速器3通过使一对压靠辊40沿着轴心连结线O移动,变更盘重合区域的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成部位,从而实现连续变更变速比的无级变速。
[0115]在压靠辊40处于输入轴10侧的情况下,从输入轴10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距离短,从输出轴14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距离长。因此,相对于初级盘11的转速,次级盘12的转速减慢,变速比变大。如果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移动,则从输入轴10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距离变长,从输出轴14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距离变短。因此,相对于初级盘11的转速,次级盘12的转速逐渐加速,变速比变小。这样,如果一对压靠辊40沿着轴心连结线O从输入轴10侧向输出轴14侧移动,则变速比从低速变速比(变速比大)向高速变速比(变速比小)变更。
[0116]通过第一促动器33使第二支承部44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上移动来执行变速。压靠辊40及第一支承部43经由压靠辊轴42传递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随着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追随第二支承部44而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第二支承部44在初级盘11的旋转方向上比压靠辊40靠上游侧,第一支承部43在初级盘11的旋转方向上比压靠辊40靠下游侧。
[0117]使用图13A、图13B、图13C对使变速比向高速变速比(High)侧变速的情况进行说明。
[0118]如果从变速器3的变速比为某值的状态(图13A)通过第一促动器33使第二支承部44如图13B所示地向输出轴14侧移动,则通过设于第一支承部43的间隙的作用,首先使压靠辊轴42倾斜,由此,在压靠辊40产生力矩,通过力矩的作用,压靠辊40开始移动。在压靠辊40上,如实线所示地产生与次级盘12的摩擦力。如果压靠辊40倾斜,则实线箭头标记所示的摩擦力则可分解成虚线箭头标记所示的力。通过虚线箭头标记B的力,在压靠辊40产生力矩,压靠辊40朝向输出轴14侧移动。S卩,压靠辊40如果在变速时倾斜,则压靠辊40自身产生向输出轴14侧移动的力,压靠辊40追随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向输出轴14侧移动。
[0119]如果第二支承部44通过第一促动器33移动到成为目标变速比的位置,则第二支承部44停止。如果第二支承部44停止,则通过设于第一支承部43的间隙的作用,首先使压靠辊轴42倾斜,成为图12B所示的状态,由此,在压靠辊40产生力矩,通过力矩的作用使压靠辊40开始移动,之后,可旋转地支承压靠辊40的第一轴部57的轴心和轴心连结线O一致,如图13C所示,压靠辊40被保持在实现目标变速比的位置。
[0120]关于使变速器3向低速变速比侧变速的情况,与向高速变速比侧变速的情况一样,随着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在压靠辊40中也产生追随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的力。
[0121]这样,在使压靠辊机构30移动而进行变速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第一促动器33使第二支承部44向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使压靠辊40倾斜,则压靠辊40自身产生使压靠辊40沿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方向移动的力。因此,通过利用第一促动器33向第二支承部44赋予小的力,使变速器3进行变速。
[0122][相同输入转矩时的推力]
[0123]对相同输入转矩时的推力进行说明。
[0124]按压机构13以臂轴65的轴心向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垂直的方向延伸,与输入轴10的轴心正交,且位于两片初级盘11的间隙的中央的方式设有盘夹紧机构31。因此,在压靠辊轴42的轴心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垂直的情况下,从输入轴10的轴心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距离、具体地说是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的距离、从臂轴65的轴心到夹臂66对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位置的距离、具体地说是到连结两个第一辊随动件47的轴心的线的距离相等。
[0125]盘夹紧机构31以臂轴65为支点夹持压靠辊机构30。在夹持力调整机构32对夹臂66的夹持力一定的情况下,例如从臂轴65的轴心到压靠辊机构30的第一辊随动件47的距离为2倍时,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即压靠辊40的推力为1/2倍。
[0126]因此,例如在以输入轴10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的距离为2倍的方式变更变速比的情况下,从臂轴65的轴心到第一辊随动件47的距离也为2倍,压靠辊40的推力为1/2倍。该情况下,输入轴10的相同输入转矩时的推力成为与变速比相对应的值。
[0127][按压机构13的推力控制]
[0128]接着,对按压机构13的推力控制进行说明。
[0129]按压机构13通过变更压靠辊机构30的轴心连结线O方向的位置、及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变更夹持一对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变更压靠辊40的推力。
[0130]在由一对压靠辊机构30形成的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初级盘11的圆周速度、次级盘12的圆周速度相等,位置矢量的方向也相等。但是,若偏离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则初级盘11的圆周速度、次级盘12的圆周速度不同,或者位置矢量的方向不同。因此,在转矩传递接触部,由于这些要因而产生成为转矩传递的损耗的旋转损失。
[0131]另外,成为转矩传递的损失的旋转损失在压靠辊40和次级盘12的侧盘12b之间也会产生。
[013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倾斜来减少压靠辊40和次级盘12的侧盘12b之间的旋转损失,通过利用夹持力调整机构32调整推力,从而减少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旋转损失。
[0133]在此,首先对使压靠辊40倾斜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之后,对通过夹持力调整机构32调整推力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
[0134][关于压靠辊40的倾斜]
[0135]为了减少压靠辊40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之间的旋转损失,压靠辊40以成为压靠辊40的旋转中心的保持部41的第一轴部57的轴心相对于轴心连结线O倾斜的方式设置。
[0136]如图14所示,在将第一轴部57的轴心延长后的线与次级盘12的表面上的侧盘12b的旋转中心P交叉的情况下,若设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为A、中心A的压靠辊40的旋转半径为AA’、且设比中心A靠输出轴14侧的抵接部位为B、抵接部位B的压靠辊40的旋转半径为BB’,则Λ PAA,和Λ ΡΒΒ,为相似形。由此,PA和PB的比率与AA,和ΒΒ,的比率相等,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A的次级盘12的圆周速度和压靠辊40的圆周速度相等,抵接部位B的次级盘12的圆周速度和压靠辊40的圆周速度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次级盘12和压靠辊40之间的旋转损失。抵接部位AB间只要是直线,则不产生旋转损失,但抵接部位AB间为曲率变化的曲线形状的情况,则产生一些旋转损失。
[0137]即使使压靠辊40倾斜,在将第一轴部57的轴心延长后的线22不与点P交叉的情况下,虽然在次级盘12和压靠辊40之间也会产生旋转损失,但与使第一轴部57的轴心和轴心连结线O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转损失。
[0138]压靠辊40的倾斜角度优选以将第一轴部57的轴心延长后的线与点P交叉的方式设置。
[0139][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推力调整]
[0140](第二辊随动件79处于基准位置的情况)
[0141]在第二辊随动件79处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力的力的方向为与轴心连结线O平行,通过夹持力调整机构32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微小或为零。夹臂66利用盘11、12侧的侧面67a、68a与压靠辊机构30的第一辊随动件47抵接,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因此,如果通过第二辊随动件79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微小或为零,则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也减小。
[0142]压靠辊机构30经由转动轴52可转动地支承于导向块49,以转动轴52为支点,通过施加在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而产生推力。在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较小的情况下,使压靠辊机构30向盘11、12侧转动的力小,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不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143]在第二辊随动件79处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因此能够沿着轴线连结线容易地移动压靠辊机构30。因此,在变速比为最低速变速比之前车辆停车的情况下,即使是预备下一次起步而执行使压靠辊40移动的低速返回控制,直到变速比为最低速变速比的位置的情况,也能够容易地使压靠辊40返回最低速的位置。
[0144]另外,如果使第二辊随动件79从基准位置向连接部75侧的相反侧转动,即以转角减小的方式转动,则利用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加的力,使力在前夹臂67远离后夹臂68的方向上起作用。为了可靠地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也可以使第二辊随动件79从基准位置向连接部75侧的相反侧旋转。
[0145]另外,压靠辊40通过施力部45产生第一力矩,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倾斜,通过挡块维持倾斜角。
[0146](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变大的情况)
[0147]若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变大,则向后夹臂68侧按压前夹臂67的力变大。因此,由夹臂66夹持第一棍随动件47的夹持力变大。夹臂66以臂轴65为支点,以位于臂轴65的相反侧的端部为力点,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故而能够用小力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
[0148]第二辊随动件79进行滚动的曲面部76的曲面形成为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第二辊随动件79因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故而不论第二辊随动件79的位置如何,压缩弹簧74的长度几乎不变。因此,不怎么改变通过压缩弹簧74对第二辊随动件79向第二轴部71施加的力的大小,通过变更力的方向就能够变更夹持一对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因此,能够通过小力而使第二辊随动件79移动。
[0149]如果夹持第一辊随动件47的夹持力变大,则压靠辊机构30以转动轴52的轴心为中心向盘11、12侧转动。
[0150]如果压靠辊机构30以转动轴52的轴心为中心向盘11、12侧24转动,则通过压靠辊40使次级盘12的侧盘12b向中心盘12a侧弹性变形,使侧盘12b和初级盘11的盘Ila接触。另外,压靠辊机构30使初级盘11的盘Ila向中心盘12a侧弹性变形,使初级盘11的盘Ila和中心盘12a接触。由此,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151]压靠辊机构30以设于压靠辊轴42的一端部42a侧的转动轴52为支点,以设于压靠辊轴42的另一端部42b侧的第一辊随动件47为力点而产生推力。因此,能够用小力通过一对压靠辊40使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接触而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152]如果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变大,则压靠辊机构30以转动轴52的轴心为中心进一步向盘11、12侧转动,压靠辊40的推力变大。
[0153]通过减小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使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状接近圆形,能够减少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旋转损失。但是,如果减小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则在压靠辊40的推力变大的情况下,接触部位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变高,初级盘11、次级盘12或按压机构13有可能劣化。在此,调节压靠辊40的倾斜角度而减少旋转损失,并且抑制初级盘11、次级盘12或按压机构13的劣化。
[0154]压靠辊40通过施力部45产生第一力矩。另外,压靠辊40从盘11、12受到反作用力,因盘11、12的反作用力而产生与第一力矩反方向的第二力矩。压靠辊40被保持在第一力矩和第二力矩平衡的位置。由于第一力矩由施力部45产生,故而第一力矩的大小根据弹簧60的长度而变化。另一方面,第二力矩的大小根据从盘11、12受到的反作用力即推力而变化。
[0155]在推力小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力矩小,故而盘11、12侧的压靠辊40通过施力部45向输入轴10侧拉伸,压靠辊40的倾斜角度变大。因此,抵接部40a与侧盘12b的接触面积小,成为接近圆形的形状。另外,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也小,成为接近圆形的形状。因此,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旋转损失变小。
[0156]如果推力变大,则第二力矩变大,压靠辊40的倾斜角度变小。如果倾斜角度变小,则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抵接的抵接部40a的曲率变小,压靠辊40和侧盘12b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即使推力变大,也能够抑制接触面积、及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单位面积的压力提高,能够抑制压靠辊40或盘的劣化。
[0157](变速比控制)
[0158]接着,使用图15的流程图对电动机34的变速比控制进行说明。
[0159]在步骤S100,ATCU8基于来自第二转速传感器10的信号计算车速。
[0160]在步骤SlOl,ATCU8基于来自E⑶的信号计算向变速器3的输入转矩。
[0161]在步骤S102,ATCU8使用基于车速、输入转矩事先设定的映像图等计算目标变速比。
[0162]在步骤S103,基于来自电动机旋转传感器100的信号计算实际变速比。
[0163]在步骤S104,ATCU8计算目标变速比与实际变速比的偏差。
[0164]在步骤S105,ATCU8计算与偏差相对应的压靠辊机构30的移动量、即作为电动机34的操作量的步骤数。
[0165]在步骤S106,AT⑶8基于步骤数控制电动机34的转轴的旋转。在偏差为正值的情况下,由于是向低速变速比侧变更变速比的降档,故而电动机34使压靠辊机构30向输入轴10侧移动。在偏差为负值的情况下,由于是向高速变速比侧变更变速比的升档,故而电动机34使压靠辊机构30向输出轴14侧移动。在偏差为零的情况下,由于不进行变速,故而电动机34将压靠辊机构30保持在当前位置。另外,也可以对步骤数设置上限值。
[0166]通过以上的控制,控制了向压靠辊机构30的轴心连结线O方向的移动,执行与目标变速比相对应的变速。
[0167](推力控制)
[0168]使用图16的流程图对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推力控制进行说明。
[0169]在步骤S200,AT⑶8计算目标变速比。目标变速比的计算方法是与步骤SlOO?步骤S102相同的方法。
[0170]在步骤S201,ATCU8基于来自电动机旋转传感器100的信号计算实际变速比。
[0171]在步骤S202,ATCU8计算目标变速比和实际变速比的偏差。
[0172]在步骤S203,AT⑶8判断偏差是否为零。在偏差为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4,在偏差不为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5。
[0173]在步骤S204,ATCU8将安全率设定为1.0。
[0174]在步骤S205,ATCU8将安全率设定为1.1。
[0175]在步骤S206,ATCU8计算目标滑移率。滑移率是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相对于输入转速的滑动量的比率。使用图17对目标滑移率计算控制进行说明。
[0176]在步骤S300,AT⑶8基于来自油温传感器的信号计算向变速器3供给的油的油温。
[0177]在步骤S301,ATCU8基于油温和目标变速比并根据图18所示的图形计算目标滑移率。变速比越向低速变速比侧,目标滑移率越变大,油温越高,目标滑移率越变大。
[0178]图19表示滑移率和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的转矩传递率的关系。如图19所示,可知在有稍许滑动的情况下,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的转矩传递率高。这是因为,变速器3通过使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接触而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转矩,在转矩传递接触部,通过初级盘11拖动次级盘12而传递转矩。因此,理想的是,在转矩传递接触部,增大能够在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之间产生滑动而传递转矩的区域的比例。另外,就滑移率而言,可知变速比为低速变速比侧时的滑移率比变速比为为高速变速比侧时高,且转矩传递率高。
[0179]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9在转矩传递率高的范围事先设定目标滑移率,并基于根据图18的映像图进行计算。这样计算目标滑移率。目标滑移率设定为比图19所示的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高的值。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为即使变速比为最低速变速比的情况也可进行转矩传递的值。
[0180]返回图16,在步骤S207,计算实际滑移率。在此,使用图20所示的流程图对计算实际滑移率的滑移率计算控制进行说明。
[0181 ] 在步骤S400,AT⑶8基于来自第二转速传感器102的信号,计算输出轴14的转速。
[0182]在步骤S401 ,AT⑶8基于来自第一转速传感器101的信号,计算输入轴10的转速。
[0183]在步骤S402,ATCU8基于来自电动机旋转传感器100的信号计算实际变速比。
[0184]在步骤S403,ATCU8基于式(I)计算实际滑移率。
[0185](式I)
[0186]实际滑移率=((输入轴10的转速X实际变速比)一输出轴14的转速)/输入轴10的转速…(I)
[0187]这样,计算实际滑移率。
[0188]返回图16,在步骤S208,ATCU8计算目标滑移率和实际滑移率的偏差作为滑动偏差。
[0189]在步骤S209,AT⑶8判定滑移偏差是否为零。而且,在滑移偏差不为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0,滑移偏差为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3。
[0190]在步骤S210,AT⑶8判定滑移偏差是否比零大。而且,在滑移偏差比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1,在滑移偏差比零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2。
[0191]在步骤S211,AT⑶8将推力常数设定为“一 Kp”。Kp是事先设定的值,是正值。
[0192]在步骤S212,ATCU8将推力常数设定为“Κρ”。
[0193]在步骤S213,AT⑶8将推力常数设定为“O”。
[0194]在步骤S214,AT⑶8基于下述式⑵计算目标推力。另外,也可以基于当前的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实际变速比计算目标推力。
[0195](式2)
[0196]目标推力=(实际推力+推力常数)X安全率…(2)
[0197]在步骤S214,AT⑶8基于目标推力、目标变速比计算夹持力调整机构32的夹持力,计算将算出的夹持力赋予夹臂66的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
[0198]在步骤S216,AT⑶8向第二促动器输出算出的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
[0199]通过以上的控制能够控制滑移率,降低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旋转损失,提高转矩传递率。
[020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0201]在与轴心连结线O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安装有压靠辊40的压靠辊轴42,通过可转动地支承压靠辊轴42的一端部侧,对另一端部侧赋予夹持力,由此使压靠辊40产生推力。因压靠辊轴42以一端部42a侧为支点转动,故而通过向一对压靠辊机构30赋予小的夹持力,能够利用一对压靠辊40夹持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另外,由于通过小的夹持力就能够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并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故而能够使变速器3小型化。
[0202]具备夹臂66,其以臂轴65的轴心为中心转动,夹持一对压靠辊轴42。由于夹臂66以臂轴65为支点转动,故而能够以小的夹持力夹持一对压靠辊轴42的端部42b侧。因此,通过赋予小的夹持力就能够利用一对压靠辊40夹持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203]在从输入轴10的轴向看变速器3的情况下,从输入轴10到转矩传递接触部的中心的距离、和从臂轴65的轴心到利用夹臂66夹持一对压靠辊轴42的位置的距离相等。由此,能够将输入轴10的相同输入转矩时的推力作为与变速比相对应的推力,能够实现快速变速。
[0204]在臂轴65的相反侧的夹臂66的端部设置夹持力调整机构32。通过由夹持力调整机构32产生小的夹持力,能够经由夹臂66利用一对压靠辊40夹持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传递旋转。
[0205]夹持力调整机构32具备:转动部73,其以与后夹臂68连接的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曲面部76,其与前夹臂67的端部连接,具有以第二轴部71的轴心为中心的曲面。转动部73具备与曲面部76的曲面抵接并转动的第二辊随动件79,第二辊随动件79通过压缩弹簧74被向第二轴部71施力。夹持力调整机构32仅通过改变第二辊随动件79的位置就能够变更由后夹臂68和前夹臂67夹持压靠辊机构30的夹持力。通过小力就能够变更压靠辊40的推力,能够将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的第二促动器小型化,使变速器3小型化。特别是,通过将曲面形成为圆弧形,利用小力就能够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
[0206]相对于第二轴部71,在第二辊随动件79的相反侧设有压缩弹簧74,通过将压缩弹簧74保持在压缩的状态,能够几乎不改变压缩弹簧74的弹簧压缩量而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即,能够几乎不改变压缩弹簧74的弹性能而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能够用小力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因此,能够通过小型的第二促动器快速地进行第二辊随动件79的旋转,能够使第二促动器小型化,使变速器3小型化。
[0207]通过使第二辊随动件79在基准位置附近,能够减小夹臂66的夹持力,或使其为零,能够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低速返回控制。
[0208]另外,通过以使第二辊随动件79的转角比基准位置小的方式使第二辊随动件79旋转,能够增大夹臂66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夹臂66的夹持力。由此,初级盘11和次级盘12可靠地不接触,能够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
[0209]在臂轴65和夹臂66之间、及第二轴部71和转动部73之间未设置间隙的情况下,由于尺寸公差、零件的偏差等,有可能不能通过夹臂66平衡性良好地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因此,例如一压靠辊40的推力比另一压靠辊40的推力小。由此,在推力小的压靠辊40侧有可能不能从初级盘11向次级盘12传递旋转。另外,施加在推力大的一方的压靠辊机构30的负荷变大,有可能使压靠辊机构30劣化。为了防止这些问题,虽然还考虑了使强度提高的技术方案,但成本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存在尺寸公差、零件的偏差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轴部71和壳体70之间设置间隙,能够利用间隙吸收这些影响,由夹臂66平衡性良好地夹持一对压靠辊机构30。因此,能够通过压靠辊40平衡性良好地将推力传递至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抑制压靠辊机构30的劣化,抑制成本。
[0210]压靠辊轴42由第一支承部43和第二支承部44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可倾动地支承,第二支承部44位于比压靠辊40更靠初级盘1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而且,通过第一促动器33使第二支承部44沿着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而进行变速。由此,在变速时,压靠辊轴42及压靠辊40随着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而倾斜的情况下,压靠辊40自身产生追随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的力。因此,通过第一促动器33对第二支承部44赋予小力,由此能够使压靠辊40沿着轴心连结线O移动而进行变速。另外,由于压靠辊40自身产生追随第二支承部44的移动的力,因此能够快速地进行变速。
[0211]即使在不进行变速时压靠辊轴42倾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压靠辊40产生的力使压靠辊40及压靠辊轴42返回初始的位置。
[0212]通过使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倾斜,能够减少压靠辊40和次级盘12的侧盘12b之间的旋转损失,能够提高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14的转矩传递率。特别是在压靠辊40的轴心与侧盘12b的表面上的旋转中心P交叉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压靠辊40和侧盘12b的旋转损失。
[0213]根据压靠辊40的推力,能够变更压靠辊40的倾斜角度,变更压靠辊40的抵接部40a与次级盘12的侧盘12b抵接的曲面的曲率,变更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状、面积。在压靠辊40的推力大的情况下,曲率小的曲面与侧盘12b抵接,增大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能够抑制初级盘11、次级盘12或压靠辊机构30的劣化。另外,在压靠辊40的推力小的情况下,曲率大的曲面与侧盘12b抵接,使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状接近圆形,减小转矩传递接触部的面积,能够减少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旋转损失。
[0214]在压靠辊40上,通过施力部45产生第一力矩,利用来自与压靠辊40的推力相对应的盘11、12的反作用力产生与第一力矩反向的第二力矩。压靠辊40以两个力矩平衡的方式倾斜并保持在该位置。即,能够根据压靠辊40的推力自动地变更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状、面积。即使不通过新的促动器进行控制,也能够适当变更转矩传递接触部的形状、面积。
[0215]计算比可从初级盘11向次级盘12进行转矩传递的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高的值的目标滑移率,以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滑移率成为目标滑移率的方式通过夹持力调整机构32控制压靠辊40的推力,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率。变速比越为低速变速比侧,越提高目标滑移率,从而能够提闻转矩传递率。
[0216]初级盘、次级盘由厚度薄的板状部件构成,因部件的偏差,在通过压靠辊夹持按压的情况下,次级盘和初级盘也有可能接触。
[021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位于输入轴10的轴向上的中央的次级盘12的中心盘12a的厚度比其它盘的厚度厚,在由压靠辊40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的情况下,能够使次级盘12和初级盘11可靠地接触,能够提高转矩传递率。
[0218]通过使侧盘12b随着朝向径向的外方而向中心盘12a的相反侧翘曲,不设置推力球轴承,而在侧盘12b和初级盘11之间形成间隙,能够抑制在转矩传递接触部以外的侧盘12b和初级盘11的接触。
[0219]由于是利用使压靠辊机构30向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的第一促动器33切换干式起步离合器15的离合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一个促动器进行干式起步离合器15的离合状态、及变速器3的变速,能够减少促动器的数量,削减成本,使车辆用自动变速系统I小型化。
[0220]在通过电动机34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移动的托架37上设置锥形面37a,使推杆沿着锥形面37a在输入轴10的轴向上移动,切换干式起步离合器15的离合状态。这样,能够通过简易的构成切换干式起步离合器15的离合状态。
[0221]在将变速杆向P档操作而使车辆停车的情况下,将倒档齿轮16和输入轴10联接,且由压靠辊40夹持按压初级盘11及次级盘12,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由此,能够将变速器3联锁,防止车辆的移动。
[02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靠辊轴42和第一支承部43之间形成间隙,将被第二支承部44侧支承的压靠辊轴42的端部形成为球形,但不限定于此,只要压靠辊轴42及压靠辊40在轴心连结线O方向可倾动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压靠辊轴42和第二支承部44之间形成间隙。
[022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轴部71和壳体70之间设有间隙,但也可以在臂轴65和夹臂66之间设有间隙。
[022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准位置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但也可以是在第二辊随动件79比基准位置更向前夹臂67侧旋转的位置不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
[0225]也可以使车速低时的目标滑移率比车速高时的目标滑移率高。另外,也可以是,力口速踏板开度越大,或单位时间的加速踏板的踩踏量越大,越提高目标滑移率。
[022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次级盘12上设有中心盘12a,但也可以在初级盘11上设置中心盘。
[0227]也可以按照向次级盘12的中心盘12a侧弯曲的方式形成初级盘11的外周端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侧盘12b和初级盘11之间的转矩传递接触部以外的侧盘12b和初级盘11的接触。
[0228]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压靠辊40向输出轴14侧倾斜,但也可以使其向输入轴10侧倾斜。
[0229]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构成的意思。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具备: 输入轴,其与原动机连接,被变速器壳体部件支承; 输出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平行配置,被变速器壳体部件支承; 圆板状的输入盘,其设于所述输入轴上,将外周端与所述输出轴接近配置; 圆板状的输出盘,其设于所述输出轴上,将外周端与所述输入轴接近配置; 一对按压装置,其在所述输入盘和所述输出盘互相重合的盘重合区域中,沿着连结所述输入轴的轴心和所述输出轴的轴心的轴心连结线可移动地设置,在与目标变速比对应的位置夹持按压两盘,通过两盘的弹性变形而形成转矩传递接触部,其中,还具备: 目标滑移率设定装置,其将所述转矩接触部的所述输入盘和所述输出盘的目标滑移率设定为比所述转矩接触部的转矩传递开始滑移率高的值; 控制装置,其以所述转矩接触部的实际滑移率成为所述目标滑移率的方式控制由所述按压装置夹持按压所述两盘的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目标滑移率越大,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夹持按压的力越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变速比越为低速变速比侧,所述目标滑移率越大。
【文档编号】F16H61/02GK104220787SQ201280071907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丹下宏司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