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引导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630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滚动引导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促进无限循环道内的滚动体(1)的循环顺畅化,可使移动构件(3)的相对于轨道构件(2)的运动高精度化的滚动引导装置;上述移动构件具备:具有上述滚动体的负载滚行面(42)和回通道(44)的主体构件(4);内置有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并具有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的方向转换管(8);以及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的盖体(5、5’、500);并且,在上述主体构件形成有成为该方向转换管的位置基准的位置基准孔(47),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管形成有压入到该位置基准孔内的定位突起(66),并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壁部设有旋转限制突部(66),在将上述盖体固定在上述主体构件时,该旋转限制突部卡止该方向转换管的以上述定位突起为中心的旋转。
【专利说明】
滚动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工作机械的工作台或各种搬运装置的直线引导部或者曲线引导部中往返移动自如地引导载置台等活动体的滚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该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其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滚动体的滚行面;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滚行在上述滚行面的多数个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沿着该轨道构件自由往返移动。上述移动构件具备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由此,移动构件可沿着上述轨道构件不限制行程地进行移动。
[0003]日本特开2006-105296所揭示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移动构件包含:金属制的主体构件;安装在该主体构件的多条循环道组装体;以及覆盖着这些循环道组装体而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的一对盖体。在上述主体构件形成有与上述轨道构件的滚行面对置的负载滚行面,滚动体滚行在由彼此对置的滚行面和负载滚行面所划分的负载通道内。另外,安装在主体构件的各循环道组装体具有: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通孔内的管部;以及设置在该管部的一端且配置在上述主体构件的移动方向端面的方向转换部。
[0004]在上述管部形成有与上述负载通道平行的滚动体的返回通道,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部内置有连接上述返回通道与上述负载通道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另外,在上述方向转换部的外侧面形成有与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交叉的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当上述盖体安装在主体构件覆盖循环道组装体时,在上述方向转换部与盖体之间形成有外侧方向转换路。
[0005]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是由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所构成,一对循环道组装体以彼此对置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此时,各循环道组装体的管部分别被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各个通孔内,管部的前端贯穿主体构件而突出,在对置的循环道组装体的方向转换部连接到外侧方向转换路。也就是说,通过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组合,形成如下无限循环道:即,按照负载通道、内侧方向转换路、返回通道、外侧方向转换路、负载通道的顺序巡回一圈。进而,在各个方向转换部使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与外侧方向转换路交叉,从而建构两线路的无限循环道。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52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_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为了在上述移动构件的内部顺利地进行滚动体的循环,并减小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移动阻力,需要使滚动体从负载通道顺利地进入方向转换路,因此,必须相对于主体构件精度良好地进行上述环路组装体的定位。尤其是需要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的负载滚行面高精度地进行循环道组装体的定位。
[0009]但是,在日本特开2006-105296的滚动引导装置中,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的管部插入到主体构件的通孔,从而相对于主体构件进行该循环道组装体的定位。该通孔并不具有作为该循环道组装体的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定位基准的任何功能,因此很难提升循环道组装体的相对于主体构件的负载滚行面的定位精度。其理由是上述负载滚行面虽在上述主体构件施以淬火处理之后进行研磨加工而形成,但是,从加工的容易性方面来看,用于插入上述循环道组装体的管部的通孔在主体构件的淬火处理之前形成,因此会在主体构件产生淬火处理加工后的热处理形变,使得通孔的相对于上述负载滚行面的位置精度降低。因此,阻力容易产生在滚动体的循环,尤其是在移动构件相对于轨道构件以高速运动的用途中担心移动构件的动作恶化。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促进无限循环道内的滚动体的循环顺畅化,使得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高精度化的滚动引导装置。
[0012]S卩,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以及移动构件,其隔着多数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和外侧方向转换路所构成的多条滚动体无限循环道,上述移动构件具备:主体构件,其具有上述滚动体的负载滚行面和返回通道;方向转换管,其内置有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以及盖体,其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并具有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面。
[0013]并且,在固定上述方向转换管的上述主体构件形成有成为该方向转换管的位置基准的位置基准孔,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管形成有压入到该位置基准孔内的定位突起。另外,在上述方向转换管的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壁部设有旋转限制突部,在将上述盖体固定在上述主体构件时,该旋转限制突部卡止该方向转换管的以上述定位突起为中心的旋转。
[0014]发明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由于形成在上述方向转换管的定位突起被压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的位置基准孔内,因此上述方向转换管仅被赋予以上述定位突起为中心的旋转自由度而可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的正确位置。另一方面,在上述方向转换管的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壁部设有旋转限制突部,由此,在将上述盖体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时,该盖体卡止上述旋转限制突部,从而限制以上述定位突起为中心的方向转换管的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主体构件的负载滚行面高精度地进行上述方向转换管所具备的方向转换路的定位,促进无限循环道内的滚动体的循环顺畅化,使得移动构件的相对于轨道构件的运动高精度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的I1-1I线截面图。
[0018]图3是表示排列作为滚动体的滚柱的连接体带的立体图。
[0019]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主体构件的立体图。
[0020]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
[0021]图6是从另外角度观察图5所示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
[0022]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8是表示将循环道组装体安装在主体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4]图9是表示将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组装在主体构件的顺序的概略图。
[0025]图10是说明一对循环道组装体的相对于主体构件的组合状态的概略图。
[0026]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动引导装置的盖体的立体图。
[0027]图12是表示将循环道组装体安装在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13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定位结构的概略图。
[0029]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
[0030]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盖体的立体图。
[0031]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定位结构的概略图。
[0032]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的立体图。
[0033]图18是表不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盖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
[0035]图1及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该滚动引导装置具备: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有作为滚动体的滚柱I的滚行面20的轨道构件2 ;以及隔着多数个滚柱I组装在上述轨道构件2并内置有上述滚柱I的无限循环道的移动构件3。通过上述滚柱I 一边在上述无限循环道内循环一边滚行在轨道构件2的滚行面20上,从而上述移动构件3可沿着该轨道构件2的长边方向移动自如。此外,本发明的滚动引导装置也可使用滚珠作为上述滚动体。
[0036]上述轨道构件2形成为剖面大致呈矩形,在其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凹部。在各凹部的上下形成有上述滚柱I的滚行面20,轨道构件2整体则形成有四条滚行面20。各滚行面20与轨道构件2的底面21以45°的角度倾斜,位于上述凹部上侧的滚行面20朝斜向下方以45°的角度成面,另一方面,位于上述凹部下侧的滚行面20朝斜向上方以45°的角度成面。另外,在该轨道构件2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固定螺栓的安装孔22,在将该轨道构件2鋪设在机械装置等时利用安装孔22。此外,滚行面20的相对于上述轨道构件2的配置、倾斜角度及其条数也可根据上述移动构件3所需的负载能力适当变更。
[0037]另一方面,上述移动构件3具备:具有收容上述轨道构件2—部份的导槽的主体构件4 ;安装在该主体构件4的移动方向前后位置处的一对盖体5 ;以及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并被上述盖构件5从外部覆盖的循环道组装体6。另外,针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在后文详细说明。
[0038]上述主体构件4具备形成有机械装置等的安装面41的水平部4a、和与该水平部4a正交的一对脚部4b,并且,以跨越轨道构件2的方式配置在轨道构件2上。在上述水平部4a形成有上述安装面41,另一方面,在各脚部4b的内侧分别形成有两条上述滚柱I滚行的负载滚行面42。上述轨道构件2的滚行面20与上述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彼此对置,从而构成负载通道43,该负载通道43用于滚柱I在主体构件4与轨道构件2之间边负载着荷重边滚行。对应各负载滚行面42的返回通道44与上述负载通道43平行地形成在各脚部4b,使得在上述负载通道43滚行结束后从负载释放的滚柱I朝向与负载通道43内的相反方向滚行。在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设有该返回通道44,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通孔45内,从而在该主体构件4设有返回通道44。
[0039]另外,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与上述盖体5 —起构成连接上述负载通道43与返回通道44的方向转换路60。将上述各负载通道43的两端与对应该两端的返回通道44的两端由一对方向转换路60连接,由此,在上述移动构件3的内部建构出滚柱I的无限循环道。如图2中以虚线所示,各负载通道43通过上述方向转换路60连接到位于斜向下方或斜向上方的返回通道44,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各脚部4b建构出的两线路的无限循环道中,上述方向转换路60彼此交叉。
[0040]如图3所示,上述滚柱I在挠性的连接体带10以等间隔排列成一列,与该连接体带10 —起组入在上述无限循环道。上述连接体带10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由装在滚柱I与滚柱I之间的多个间隔件11和将这些间隔件11连接成一列的带部12所构成。此外,上述滚柱I也可以插入到上述无限循环道内而不是排列在上述连接体带10。
[0041]图4是表示从上述移动构件3卸下上述盖体5和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状态的图,以上述水平部4a将上述主体构件4切成一半,仅表示一方的脚部4b。如从该图可知,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内侧面形成有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另夕卜,在上述脚部4b形成有对应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的下侧通孔45b、和对应上述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的上侧通孔45a,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一部分插入到这些这些上侧通孔45a和下侧通孔45b,从而建构出上述返回通道44。
[0042]另外,在安装上述盖构件5的上述主体构件4端面,形成有用于对贯穿上述盖构件5的固定螺栓进行紧固的内螺纹孔46,并且,形成有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位置基准孔47。上述位置基准孔47位于由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上述下侧负载滚行面42b、上述上侧通孔45a和上述下侧通孔45b所包围的区域。进而,在上述脚部4b的内侧面上的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与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呈剖面V字型的卡合槽48。利用上述卡合槽48相对于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进行中央保持构件9(参照图2)的定位,其中,该中央保持构件9用于在上述负载通道43内引导上述连接体带10。
[0043]图5及图6是表示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立体图。该循环道组装体6是由插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通孔45a或通孔45b内并在内部形成有上述返回通道44的返回通道管7,和建构上述方向转换路60的方向转换管8所构成,这些返回通道管7和方向转换管8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呈一体地形成。上述返回通道管7的全长比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通孔45a、45b的长度稍微长。此外,上述返回通道管7和方向转换管8并非必须成为一体,也可以分别形成之后,在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进行组装即可。
[0044]上述方向转换管8在其内部内置有弯曲成大致U字型的内侧方向转换路60-1,该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形成在上述返回通道管7的返回通道44连接。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呈弧形地形成有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该外侧方向转换路60-2被设置成可朝向与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交叉的方向弓丨导滚柱1,上述内周侧引导面60a以跨越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的方式与该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交叉。进而,如图6所示,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内侧面形成有其他循环道组装体6的返回通道管的前端面所抵接的顶到凹部64,上述内周侧引导面60a的一端开放在该顶到凹部64。
[0045]如图5所示,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设有旋转限制突部68,在将上述盖体5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该旋转限制突部68对该方向转换管8进行定位。该旋转限制突部68在与上述返回通道管7连接的连接部附近,以覆盖方向转换管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为与该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呈一体,其中,该外周部以往呈圆筒状。该旋转限制突部68具有隔着该方向转换管8彼此平行形成的一对限制面68a,其外观大致形成矩形。
[0046]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设置有嵌合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基准孔47的定位突起66。该定位突起66处于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外侧方向转换路60-2交叉的位置,形成为圆柱状,该圆柱状的外径比上述位置基准孔47的内径稍微大。
[0047]图7是上述循环道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该循环道组装体6分为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其分割面包含上述返回通道44和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中心线。因此,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分别形成有作为上述返回通道44和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滚动体诱导槽62,该滚动体诱导槽62从上述返回通道管7连续到上述方向转换管8形成一条沟槽。另外,在上述滚动体诱导槽62的底部形成有收容上述带连接体10的带部12的导槽63。此外,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侧面呈弧形地形成的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分为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如在中途横剖该内周侧引导面60a。
[0048]在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分别形成有彼此嵌合的突起65a与孔65b,通过将其彼此嵌合,使第二循环半体6B与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正确地组装,从而完成具备上述返回通道44和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
[0049]图8是表示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状态的立体图,表示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返回通道管7插入到上述脚部4b的上侧通孔45a内的状态。上述返回通道管7形成为比上述主体构件4的移动方向(上述轨道构件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稍长,在将上述返回通道管7插入上述通孔45a至上述方向转换管8接触脚部4b为止时,图8中虽未描绘出,但该返回通道管7的前端仅稍微从脚部4b的相反侧面突出。在此状态下,内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内侧方向转换路60-1被连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下侧负载滚行面42b,而形成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内周侧引导面60a被连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图8表示安装有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上述脚部4b的一方端面,与此同样地在该脚部4b的相反侧端面安装有其他的循环道组装体6。
[0050]图9及图10是简单表示从上述主体构件4的移动方向的前后将一对循环道组装体6-1、6-2安装在上述脚部4b的状态的概略图。如图9所示,将一对循环道组装体6-1、6-2的返回通道管7从不同的方向插入到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上述通孔45a和下侧通孔45b内。在此,插入到上侧通孔45a内的循环道组装体6-1与插入到下侧通孔45b内的循环道组装体6-2虽是相同形状的构件,但循环道组装体6-1和循环道组装体6-2的相对于上述脚部4b的插入方向彼此相对,并且,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2的上下方向与循环道组装体6-1的上下方向相反。图10是表不将一对循环道形成构件6-1、6-2在上述脚部4b安装结束后状态的概略图。在将循环道形成构件6-1、6-2在脚部安装结束后的状态下,各循环道形成构件6-1、6-2的返回通道管7的前端通过上侧通孔45a或下侧通孔45b从该脚部4b稍微突出,并抵接到位于相对位置的方向转换管8的顶到凹部64。由此,隔着上述脚部4b组合成一对循环道组装体6-1、6-2。另外,由于上述主体构件4具备一对脚部4b,因此在该主体构件4安装有四个循环道组装体。
[0051]图11是表示覆盖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而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盖体5的立体图,也是从上述主体构件4侧观察该盖体5的图。该盖体5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制作,并且,具有与上述主体构件4的水平部4a对应的安装部5a,并具备与上述主体构件4的脚部4b对应的一对脚部5b、5c。在与上述主体构件4抵接的上述脚部5b,5c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收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的收容槽50、51。在此,形成于上述脚部5b的收容槽50对应于在图8中安装在主体构件4的循环道组装体6。另外,形成在上述脚部5c的收容槽51与形成在上述脚部5b的收容槽50以180°不同的方向形成,并且,对应于在图8中从相反侧(纸面里侧)安装在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循环道组装体6。
[0052]另外,在上述脚部5b、5c的内侧面呈凹曲面状形成有与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内周侧引导面60a对应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这些外周侧引导面60b、60c以与上述收容槽
50、51交叉的方式设置在各脚部5b、5c。但是,形成在上述脚部5c的外周侧引导面60c与形成在上述脚部5b的外周侧引导面60b以180°不同的方向形成。
[0053]在上述盖体5的各脚部5b、5c分别形成有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返回通道管7的前端面所抵接的定位凹部52,上述外周侧引导面60b、60c的一端开放在定位凹部52。另外,在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的两侧沿着该外周侧引导面60b、60c的长边方向形成有阶梯部53,当在上述收容槽50、51收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时,上述阶梯部53构成收容上述连接体带10的带部12的导槽。此外,图11中的符号54是将上述盖体5紧固在上述主体构件4用的固定螺栓的通孔。
[0054]上述收容槽50、51具有对应设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旋转限制突部68的形状,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内部设有对置的一对卡止面50a。这些卡止面50a对应于形成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旋转限制突部68的一对限制面68a,当在上述收容槽50、51中收容上述方向转换管8时,上述限制面68a与卡止面50a抵接。
[0055]图12是表示图9所示循环道组装体6-1与盖体5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表示在上述盖体5的一个收容槽50中收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1的方向转换管8的状态。如此这样,当在盖体5的收容槽50中收容上述方向转换管8时,使上述盖体5的外周侧引导面60b与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内周侧引导面60彼此对置,完成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此时,设置在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1的返回通道管7被插入到形成在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上侧通孔45a内。另外,当在盖体5的收容槽50中收容上述方向转换管8时,组合形成在该方向转换管8的顶到凹部64与形成在盖体5的定位凹部52,形成大致圆形的管收容孔55。使得从形成在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下侧通孔45突出的其他循环道组装体6-2的返回通道管7的前端从图中的箭头方向嵌入在该管收容孔55内。由此,使上述外侧方向转换路60-2与其他的循环道组装体6-2的返回通道44连接。
[0056]另外,在盖体5的另一个收容槽51中也收容有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但收容在该收容槽51中的循环道组装体6与上述收容在收容槽50中的循环道组装体6呈上下相反的姿势。此外,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从其移动方向的两侧安装的一对盖体5是将图11所示的盖体彼此对置,具有相同的形状。
[0057]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将相同形状的四个循环道组装体6和相同形状的两个盖体5与上述主体构件4组合而完成上述移动构件3,并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各脚部4b分别形成两线路的滚柱I的无限循环道。即,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分别位于各脚部4b的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的两端,该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由主体构件4的上侧通孔45a或下侧通孔45b内的返回通道44连接。
[0058]如上所述,当组合上述主体构件4、循环道组装体6和盖体5而建构滚柱I的无限循环道时,为了确保该无限循环道中的滚柱I的顺畅循环,很重要的是相对于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a、42b精度良好地进行内侧方向转换路60_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入口的定位。在该实施方式的滚动引导装置中,尤其重要的是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的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定位。
[0059]由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滚动引导装置中,在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设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定位突起66嵌合于形成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位置基准孔47。如上所述,上述定位突起66形成为:上述定位突起66的外径仅稍微大于上述位置基准孔47的内径,因此,将上述定位突起66压入在上述位置基准孔47,从而,可防止上述定位突起66在上述位置基准孔47内部位移。
[0060]另外,为了提高上述位置基准孔47的相对于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的位置精度,该位置基准孔47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淬火处理后利用与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相同的加工基准而形成。具体而言,在上述主体构件4的淬火处理结束后,在该主体构件4的脚部4b的侧面形成基准面49 (参照图1和图2)并在上述水平部4a形成上述安装面41,以该基准面49和安装面41为加工基准对上述位置基准孔47进行钻孔加工,并对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进行研磨加工。如上所述,使用相同加工基准形成上述位置基准孔47、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由此,提高位置基准孔47的相对于上述上侧负载滚行面42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的位置精度。
[0061]另一方面,仅将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定位突起66嵌合在上述位置基准孔47,使该方向转换管8具有以上述位置基准孔47为中心的旋转自由度。但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当上述盖体5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被收容在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中,并设置在该方向转换管8的旋转限制突部68嵌合在上述收容槽50、51,从而,上述盖体5卡止循环道组装体6的在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旋转。
[0062]图13是表示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与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如上所述,上述方向转换管8可以压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基准孔47内的上述定位突起66为中心旋转,因此设置在该方向转换管8外壁部的旋转限制突部68可在上述定位突起66的周围朝向箭头线方向呈圆弧状移动。但是,上述盖体5从上述方向转换管8上面固定在上述主体构件4,由此,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嵌合于形成在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从而卡止该旋转限制突部68的朝向箭头线方向的移动。具体而言,形成在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的一对限制面68a分别与设置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一对卡止面50a抵接,上述收容槽50、51限制上述方向转换管8沿着箭头线方向移动。
[0063]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滚动引导装置中,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并将上述盖构件5从循环道组装体6上面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从而可确保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精度。
[0064]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设置在内置有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的位置是该方向转换管8与上述返回通道管7连接的部位的外侧,并且是离开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交叉位置最远的位置。即,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的与上述定位突起66隔开充分距离的位置处,针对这一点也将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嵌合在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从而可确实卡止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在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旋转。
[0065]进而,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滚动引导装置中,上述上侧通孔45a和下侧通孔45b的内径形成为比上述返回通道管7的外径大,以使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返回通道管7的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上侧通孔45a或下侧通孔45b的插入不会影响到该循环道组装体6的定位进而方向转换管8的定位。S卩,上述返回通道管7的存在不致阻碍方向转换管8的使用上述定位突起66和旋转限制突部68的相对于主体构件4的定位。插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通孔45a、45b内的返回通道管7的前端嵌合在从相反侧安装于该主体构件4的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因此,换言之,上述返回通道管7长边方向的两端被相对于主体构件4精度良好地进行定位的一对方向转换管8所支撑,由此,可精度良好地形成滚柱I的无限循环道,获得滚柱I循环的顺畅化。
[0066]图14是表示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6’中,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设置朝向上述盖体突出的圆柱状的限制突起67,该限制突起67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限制突部。另一方面,图15是表示组装在图14所示的循环道组装体6’的盖体5’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该盖体5’在上述收容槽50、51内部具有上述限制突起67嵌合的卡止孔56。当盖体5’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竖立设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限制突起67嵌合于设置在上述盖体5’的卡止孔56,由此,卡止方向转换管8的在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旋转。此外,图14的循环道组装体6’除上述限制突起67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循环道组装体6相同,并且,图15的盖体5’除上述卡止孔56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5相同,分别在图中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上述限制突起67只要竖立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其形状也可以非圆柱形。
[0067]图16是表示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限制突起67与卡止孔56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如上所述,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可以压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基准孔47内的上述定位突起66为中心旋转,因此竖立设置在该循环道组装体6’的限制突起67可在上述定位突起66的周围朝向箭头线方向呈圆弧状移动。但是,上述盖体5’从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上面固定在上述主体构件4,由此,上述限制突起67嵌合于形成在上述盖体5’的卡止孔56,从而卡止该限制突起67的朝向箭头线方向的移动。上述卡止孔56虽是沿着连接上述定位突起66与限制突起67的线(图中的一点虚线)形成为细长的长孔,但与此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尺寸是上述限制突起67无间隙嵌合的大小。因此,当上述盖体5’覆盖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而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可容易进行上述限制突起67与卡止孔56的嵌合,并可确实卡止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以上述定位突起66为中心的旋转,可确保该循环道组装体6’的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精度。S卩,在图16所示的例中,隔着上述限制突起67对置的长孔56的两个边56a作为限制上述方向转换管8朝向箭头线方向移动的卡止面发挥作用。
[0068]此外,如上所述,当竖立设置在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上的限制突起67嵌合到设置在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内部的卡止孔56内时,上述方向转换管8构成为有空隙地嵌合在上述收容槽50、51,以使上述方向转换管8与上述收容槽50、51的嵌合不会影响到该循环道组装体6的定位。
[0069]另外,如图14所示,上述限制突起67虽是竖立设置在内置有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但其竖立设置位置离开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交叉位置,存在于该方向转换管8的端缘附近。即,上述限制突起67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的与上述定位突起66隔开充分距离的位置处,针对这一点也将上述限制突起67嵌合在上述盖体5’的卡止孔56,从而可确实卡止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在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旋转。
[0070]进而,设在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定位突起66和限制突起67的双方不是设置在第二循环半体6B,而是设置在构成该循环道组装体6’的第一循环半体6A。因此,关于循环道组装体6’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利用上述定位突起66和上述限制突起67定位,事实上仅将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精度良好地定位,第二循环半体6B则仅组装在相对于主体构件4高精度地定位的第一循环半体6A。即,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与第二循环半体6B的组装误差并不影响到循环道组装体6’的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定位,针对这一点也可将循环道组装体6’相对于主体构件4的上侧负载滚行面20a和下侧负载滚行面42b精度良好地进行定位。
[0071]接着,图17是表示上述循环道组装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该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循环道组装体600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旋转限制突部68’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上。但是,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虽然设置在连接上述方向转换管8与上述返回通道管7的部位外侧,但是,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隔着上述内周侧引导面60a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的与上述返回通道管7相反侧的位置处。即,该旋转限制突部68’设置在连接设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内部的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上述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的部位附近处,该旋转限制突部68’以覆盖以往呈圆筒形的方向转换管的外周部的方式与该方向转换管8的外壁部呈一体地设置。另外,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具有一对隔着该方向转换管8彼此平行所形成的限制面68b,其外观形成大致矩形。
[0072]另一方面,图18是表示组装在图17所示的循环道组装体600的盖体50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该盖体500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具有收容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方向转换管8的收容槽50、51。当上述方向转换管8插入到上述收容槽50、51内时,上述方向转换管8构成为有空隙地嵌合在上述收容槽50、51,以使这些两者的组合不会影响到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相对于主体构件4的定位,。S卩,在组合上述盖体500与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状态下,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内侧壁与方向转换管8之间仅产生些微的间隙。
[0073]另外,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内侧壁中的对应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旋转限制突部68’的位置处,设有彼此对置的一对保持突起57。一对保持突起57在各收容槽50、51的内部彼此对置,当图17所示的循环道组装体600的方向转换管8插入到上述收容槽50、51内时,将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压入到一对保持突起57之间,使各保持突起57压接于形成在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的一对限制面68b。
[0074]此外,图17的循环道组装体600除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循环道组装体6相同,并且,图18的盖体500除上述保持突起57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盖体5相同,因此,分别在图中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5]并且,关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循环道组装体600,当循环道组装体600安装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如上所述,上述方向转换管8可以压入到上述主体构件4的位置基准孔47内的上述定位突起66为中心呈圆弧状移动。但是,当上述盖体500从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上面固定在上述主体构件4时,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的方向转换管8被收容在上述上述盖体5的收容槽50、51,此时,形成在上述收容槽50、51内侧壁上的一对保持突起57夹住设置在上述方向转换管8上的旋转限制突部68’,从而卡止上述方向转换管8的在上述定位突起66周围的呈圆弧状的移动。具体而言,使设置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一对保持突起57分别抵接于形成在上述旋转限制突部68’的一对限制面68b,从而限制上述方向转换管8在上述收容槽50、51内产生微动。
[0076]在考虑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与上述盖体500的组装作业容易性的情况下,以将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方向转换管8与盖体500的收容槽50、51的装配预先设为间隙配合为佳。但是会有在收容槽50、51的内部使转向管8产生微动的可能,而有不能将方向转换路60相对于形成在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进行正确定位的忧虑。另外,如图7所示,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是组合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2循环半体6B的部件,这些两者是仅利用突起65a与孔65b的嵌合所组装而成,因此在方向转换管8与盖体500的收容槽50、51之间存在有间隙时,有使得第一循环半体6A与第二循环半体6B的结合松脱的忧虑。假如第一循环半体6A与第二循环半体6B的结合松脱,会使得内侧方向转换路60-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的通道宽度稍微扩开,导致在方向转换路6的内部滚柱I产生偏斜的可能性提闻。
[0077]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循环道组装体600与盖体500的组合中,虽然该盖体500的收容槽50、51与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方向转换管8被设定为间隙配合,但是设置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一对保持突起57夹住设置在方向转换管8的旋转限制突部68’,因此方向转换管8在收容槽50、51的内部不会产生微动,不阻碍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与上述盖体50的组装作业性,可将方向转换路60相对于形成在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进行正确定位。此外,上述保持突起57所压接的旋转限制突部68’设置在上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与上述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连接的部位附近处,因此,针对这一点也可将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靠负载滚行面42 —侧的入口部相对于上述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进行正确定位。
[0078]另外,形成在上述收容槽50、51的一对保持突起57沿着使上述循环道组装体600的第一循环半体6a和第二循环半体6B彼此压接的方向夹住该循环道组装体600的上述循环限制突部68’,从而防止上述第一循环半体6A与第二循环半体6B的结合在收容槽50、51的内部松脱。由此,可防止方向转换路60的通道宽度意外地扩张,防止该方向转换路6内部的滚柱I的偏斜于未然,可维持无限循环道内的滚柱I的循环顺畅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滚动引导装置,具备:轨道构件(2);以及移动构件(3),其隔着多数滚动体(1)组装在所述轨道构件,并且,具有包含彼此交叉的内侧方向转换路¢0-1)和外侧方向转换路(60-2)所构成的多条滚动体无限循环道,该滚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构件具备:主体构件(4),其具有所述滚动体的负载滚行面(42)和返回通道(44);方向转换管(8),其内置有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内周侧引导面^0a);以及盖体(5、5,、500),其安装在所述主体构件并具有所述外侧方向转换路的外周侧引导面(60b,60c), 在固定所述方向转换管(8)的所述主体构件(4)形成有成为该方向转换管的位置基准的位置基准孔(47),另一方面,在所述方向转换管(8)形成有压入到该位置基准孔内的定位突起(66), 并且,在所述方向转换管⑶的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60-1)的外壁部设有旋转限制突部(67、68、6V ),在将所述盖体固定在所述主体构件时,该旋转限制突部出7、68、6& )卡止该方向转换管的以所述定位突起为中心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突部(68')具有隔着所述方向转换管(8)彼此平行形成的一对限制面^8b),另一方面,在所述盖体(500)设置有压接于所述旋转限制突部的一对限制面的一对保持突起(5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突部(68')隔着相对于所述方向转换管(8)的内周侧引导面(60a)的形成位置,设置在与滚动体(1)的返回通道(44)的相反侧的位置处,即主体构件(4)的负载滚行面(42)的附近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转换管(8)由包含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0-1)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M)和第二循环半体^b)所构成,设置在所述盖体(500)的一对保持突起(57)沿着使这些第一循环半体和第二循环半体彼此推压方向压接在所述旋转限制突部的限制面^8b)。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突部(67)从所述方向转换管(8)的内侧方向转换路¢0-1)的外壁部朝向所述盖体(5)呈圆柱状突出,在各盖体(5)设置有所述方向转换管(8)的收容槽(50),并且在该收容槽内形成有所述旋转限制突部所嵌合的卡止孔(5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孔(56)沿着连接所述方向转换管的所述定位突起¢6)与所述旋转限制突部¢7)的线形成为细长开口的长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转换管(8)由包含所述内侧方向转换路¢0-1)的平面所分割的第一循环半体m和第二循环半体^b)所构成,所述定位突起(66)和所述旋转限制突部(67)形成在第一循环半体(6A)。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滚动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基准孔(47)使用与所述负载滚行面(42)相同的加工基准形成在所述主体构件(4)。
【文档编号】F16C29/06GK104302934SQ20138001222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8日
【发明者】寺町彰博, 堀江拓也, 和田光真, 宫岛绫子, 斋藤慎也, 岛村武志, 大冈辉明, 堀川真理惠, 木村裕之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