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9663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转盘轴承,以及设置于转盘轴承两侧的左、右缓冲器,每一缓冲器上的液压控制油路设置为:当液压缸有杆腔受到压缩时,有杆腔中的液压油通过设定阻尼的油路回入储油箱中,储油箱中液压油通过无阻尼的油路吸入无杆腔中;当液压缸无杆腔受到压缩时,从无杆腔回入储油箱的油路和从储油箱吸入有杆腔时的油路皆为无阻尼油路;如此设计的缓冲器使得车辆转弯时,其中一个缓冲器的液压缸活塞杆被拉伸,为缓冲器选择提供设定阻尼的缓冲力;另一个缓冲器的活塞杆被压缩,提供微小的缓冲力,使得车辆转弯更为平稳、安全,而在车辆回转时,缓冲器上产生较小的阻尼扭矩,使回转更快速轻便。
【专利说明】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底盘铰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双缸单阻尼缓冲装置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等组成,底盘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转盘轴承和液压缓冲装置等,前架一般通过前横梁与铰接车前车厢固定连接,后架通过后横梁与铰接车后车厢固定连接。
[0003]其中,底盘铰接系统中的液压缓冲装置是制约铰接车性能的关键因素。铰接客车的液压缓冲装置一般由左右两个液压缸、储液箱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如本 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1010141173.7、名称为液压缓冲系统的中国专利中所揭示的液压缓冲系统,其包括液压缸12和储液箱13,如图11所示,所述液压缸具有有杆腔121和无杆腔122,所述无杆腔122和储液箱13间的液压回路包括由第一单向阀141所在的第一吸油回路,第二单向阀142和液压阻尼孔151组成所在的第一排油回路,所述有杆腔121和储液箱13间的液压回路包括由第三单向阀16、液压阻尼孔152、第一电磁阀17组成的第二排油回路,以及第四单向阀18和第二电磁阀19组成的第二吸油回路组成,该液压系统通过设定的液压阻尼孔,为车辆转弯行驶时提供与转弯速度成正比的缓冲阻尼,且具有超角锁止和恢复直行的功能。
[0004]然在车辆转弯过程中,随着转弯角度的变大,系统所需要的缓冲阻尼是不同的,同时,在车辆由转弯状态恢复至直行状态时,该系统被压缩一侧的液压缸在液压阻尼孔的作用下提供一定的阻尼,减慢了车辆的回转速度,如该液压阻尼孔一旦被液压油堵塞时,则会产生爆缸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采用双缸单阻尼作用的缓冲装置,为车辆转弯过程提供更精确的液压缓冲阻尼控制,使得铰接系统的运动性能更稳定,同时使车辆从转弯状态恢复直行的过程更为快速安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以及连接于前架和后架间的转盘轴承和液压缓冲装置,所述液压缓冲装置包括液压缸和储油箱,以及形成于液压缸和储油箱间的液压控制油路,所述液压缸内设有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将液压缸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液压控制油路设置为:当液压缸有杆腔受到压缩时,有杆腔中的液压油通过具有设定阻尼的油路回入储油箱中,储油箱中液压油通过无阻尼的油路吸入无杆腔中;当液压缸无杆腔受到压缩时,液压油从无杆腔回入储油箱的油路和从储油箱吸入有杆腔时的油路皆为无阻尼油路;且在铰接车转弯过程中,所述液压缓冲装置的轴线在转弯达到一定角度时将通过转盘轴承的旋转中心。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压缓冲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转盘轴承两侧的左缓冲器和右缓冲器,当铰接车转弯时,所述左缓冲器和右缓冲器其中之一的液压缸活塞杆被拉伸,为缓冲器提供所述设定阻尼的缓冲力;另一个缓冲器液压缸的活塞杆被压缩,为缓冲器提供微小的缓冲力。
[0008]作为优选方案,在铰接车左转或右转达到一定角度时,对应一侧缓冲器的轴线通过转盘轴承的旋转中心,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缩进到最短位置;当铰接车继续转弯超过所述角度时,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将由缩进变为伸出。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具有设定阻尼的油路上的阻尼包括根据有杆腔的压缩程度选择使用的基础阻尼,增强阻尼以及安全锁止阻尼。
[0010]作为优选方案,在铰接车左转和右转相同角度值时,所述液压缓冲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互为镜像。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压控制油路包括设置于液压缸无杆腔和储油箱间的第一吸油油路和第一回油油路,以及设置于液压缸有杆腔和储油箱间的第二吸油油路和第二回油油路;液压油经过所述第一吸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和第二吸油油路时在液压缸和储油箱间基本无阻尼产生,液压油经过第二回油油路时根据该油路上的压力不同产生不同的阻尼。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回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吸油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回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机械阀,电磁阀,液压阻尼孔以及第一溢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液压阻尼孔相接后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相并联连接,该并联连接的电磁阀与第一溢流阀再与机械阀、第三单向阀相接,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液压阻尼孔相接形成基础阻尼油路,用以产生基础阻尼;所述并联的第一溢流阀形成增强阻尼油路,用于产生比所述基础阻尼更大的增强阻尼。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回油油路上还并联连接有安全锁止油路,所述安全锁止油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单向阀连接的第二溢流阀,用以提供比所述增强阻尼更大的安全锁止阻尼。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箱设置于液压缸的外围,储油箱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集成块和端盖上;所述液压缸和储油箱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后架连接,所述活塞及活塞杆与所述前架连接。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成块上设置有机械阀,所述机械阀具有延伸在液压缸有杆腔内的机械阀阀芯,所述机械阀阀芯在活塞的推压下,关闭所述机械阀。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根据液压油回路上的压力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关。
[0018]所述液压缓冲装置的轴线是指左缓冲器或右缓冲器液压缸的中心轴线。
[0019]本发明利用铰接系统中,铰接车转弯角度达到第一角度(以实施例中的38.6°为佳)时,左缓冲器或右缓冲器液压缸的中心轴线将通过转盘轴承的旋转中心,此时,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向无杆腔一端压缩无杆腔至极限位置(即活塞杆伸出的最短位置),当铰接车继续转弯超过所述角度时,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将由缩进变为伸出。
[0020]当铰接车转弯角度超过第一角度后,铰接系统需要更大的阻尼力矩,利用此时左右缓冲器都是活塞杆伸出的特性,设计了缓冲器的液压控制原理,获得了互为镜像的阻尼力矩曲线;当车辆转弯后需要回转时,缓冲系统仅仅提供了相对很低的阻尼力矩,使车辆可以迅速轻便回转;当车辆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双缸单阻尼作用液压缓冲系统断电时,为铰接系统提供增强阻尼和安全锁止阻尼功能,确保车辆安全行驶至修理厂,并在异常断电情况下,为车辆提供高的阻尼力,使车辆尽量保持原有形状,确保安全。
[0021]相对现有的技术,本发明成本更低,铰接系统运动性能更稳定,安全性能更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发明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发明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缓冲器的液压原理图;
[0024]图3是本发明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发明的缓冲器中集成块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5是机械阀安装于集成块中的剖视示意图;
[0027]图6是本发明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0028]图7是车辆直行时本发明转盘轴承和液压缓冲装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9]图8是车辆右转38.6°时本发明转盘轴承和液压缓冲装置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0]图9是本发明铰接车铰接系统缓冲器第二实施例的原理图;
[0031]图10是本发明铰接车铰接系统缓冲器第三实施例的原理图;
[0032]图11是【背景技术】中铰接车铰接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I 前架2后架
[0035]3 转盘轴承 4电控单元
[0036]5 左缓冲器 6右缓冲器
[0037]51液压缸511无杆腔
[0038]512有杆腔 52储油箱
[0039]53集成块 54端盖
[0040]55活塞56活塞杆
[0041]57外管58紧定螺钉
[0042]59进油口91第一单向阀
[0043]92第二单向阀93第三单向阀
[0044]94第四单向阀95机械阀
[0045]951机械阀阀芯952弹簧
[0046]953弹簧套 954流通段
[0047]955阻塞段 21、23、96电磁阀
[0048]98第一溢流阀22、24、97液压阻尼孔
[0049]99第二溢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51]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用于连接铰接式客车的前后车厢(图未示),其包括前架1、后架2、转盘轴承3、液压缓冲装置以及电控系统4。所述前架I连接前车厢,后架2连接后车厢,前后车厢通过转盘轴承3的转动实现车辆的转弯;液压缓冲装置包括设置于转盘轴承3两侧的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架I和后架2上,用于在车辆转弯时提供缓冲阻尼。
[0052]图2所示为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的液压原理图,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的结构相同,以左缓冲器5为例来说,其包括液压缸51,储油箱52,集成块53,端盖54,以及设置于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间的液压控制油路。所述储油箱52设置于液压缸51外围,集成块53固定安装于所述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的一端,端盖54安装于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的另一端。所述液压缸51中设置有活塞55,活塞55上连接有活塞杆56,活塞55将液压缸51分为无杆腔511和有杆腔512。具体地,所述液压缸51、储油箱52和集成块53固定连接后,连接于铰接系统的后架2上;所述活塞55和活塞杆56连接于铰接系统的前架I上,由此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在车辆转弯时通过活塞杆56的拉伸和缩进,在液压控制油路上产生缓冲阻尼,从而为车辆转弯提供缓冲力。
[0053]结合图3所示,所述集成块53设置于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的一端,并通过密封件(图未标)进行端部密封。液压缸51缸筒的外围设置有外管57,所述储油箱52为形成于外管57和液压缸51的缸筒间环形的密封区域。所述集成块53和外管57通过法兰焊接在一起,端盖54设置于液压缸51缸筒和外管57的另一端,且亦通过密封件进行端部密封。更优地,所述集成块53上还设置有平端紧定螺钉58压紧在缸筒上,避免缸筒在集成块53和端盖54间的轴向移动。
[0054]所述液压控制油路设置于所述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间,包括第一吸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第二吸油油路以及第二回油油路,所述第一吸油油路设置于储油箱52和液压缸51的无杆腔511之间,该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91,该第一单向阀91在活塞杆56向外拉伸,即无杆腔511的油压减小时打开,使液压油从储油箱52吸入至液压缸51无杆腔511 ;第一回油油路设置于液压缸51的无杆腔511和储油箱52之间,该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92在活塞杆56向内压缩,即液压缸51无杆腔511内的油压增大时打开,使得液压油从液压缸51无杆腔511向储油箱52排出;第二吸油油路设置于储油箱52和液压缸51的有杆腔512之间,该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94,第四单向阀94在液压缸51有杆腔512的油压减小时打开,使得液压油从储油箱52吸入到有杆腔512中;第二回油油路设置在液压缸51有杆腔512和储油箱52间,该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93和阻尼油路,其中所述第三单向阀93在有杆腔512内的油压增大时打开。
[0055]所述阻尼油路包括并联连接的阻尼控制油路和安全锁止油路,所述阻尼控制油路上设置有机械阀95,电磁阀96,液压阻尼孔97及第一溢流阀98,其中所述电磁阀96与液压阻尼孔97相接形成基础阻尼油路后,与增强阻尼油路上的第一溢流阀98相并联连接,所述机械阀95与并联后的电磁阀96,液压阻尼孔97及第一溢流阀98相连接。所述安全锁止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溢流阀99,安全锁止油路与阻尼控制油路相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93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储油箱52上。其中,电磁阀96与液压阻尼孔97相串联形成的基础阻尼油路,为缓冲器提供基础阻尼的缓冲力;第一溢流阀98所在增强阻尼油路,为缓冲器提供增强阻尼的缓冲力。
[0056]更佳地,第一溢流阀98和第二溢流阀99分别预设有液压开启压力,且第一溢流阀98的液压开启压力高于液压阻尼孔97在正常运行速度时产生的液压压力,第二溢流阀99的液压开启压力高于第一溢流阀98的液压开启压力,这样,使得在增强阻尼油路上产生的液压阻尼大于基础阻尼油路上产生的液压阻尼,而安全锁止油路上产生的液压阻尼又大于增强阻尼油路上产生的液压阻尼。
[005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油油路和第一回油油路设置于所述端盖54上,所述第二吸油油路和第二回油油路设置于所述集成块53上。
[0058]当液压缸51的活塞杆56向有杆腔512的一端伸出时,对于有杆腔512来说,其容积减小,压缩液压油经第二回油油路流入储油箱52中,当电磁阀96处于得电状态时,基础阻尼油路连通,液压阻尼孔97为缓冲器设置缓冲阻尼压力,此时缓冲器的缓冲阻尼力和通过液压阻尼孔97的液压油流量成正比,亦即和活塞杆56伸出的线速度成正比。
[0059]当活塞杆56伸出的线速度足够大,液压阻尼孔97产生的压力达到第一溢流阀98预设的压力值时,第一溢流阀98开始泄压,并保持油路中的压力基本恒定在第一溢流阀98设定的压力值,直到活塞杆56伸出的线速度降低,通过液压阻尼孔97的液压油流量减小,产生的压力值低于第一溢流阀98设定的压力值;当电磁阀96处于失电状态,基础阻尼油路关闭,此时,第一溢流阀98为缓冲器设定缓冲阻尼压力,阻尼压力基本恒定为第一溢流阀98设定的开启压力;当活塞杆56持续伸出,活塞逐渐压缩装设于集成块53上的机械阀95的手柄,使得阻尼控制油路的通道逐渐减小,直至关闭,此时第二溢流阀99为缓冲器设定缓冲阻尼压力,缓冲器处于安全锁止状态;
[0060]如图4、5所示,所述机械阀95安装于所述集成块53上的机械阀安装孔(图未标出)内,安装孔上设有阻尼控制油路的进油口 59,所述机械阀95具有机械阀阀芯951,以及由机械阀阀芯951顶推的弹簧952及弹簧套953。机械阀芯951具有直径较小的流通段954和直径较大的阻塞段955。机械阀95安装于安装孔内,且阀芯的外端延伸于集成块53外液压缸51的有杆腔512内。正常工作状态下,安装孔上的进油口 59位于机械阀芯951的流通954段所在的位置,液压油通过进油口 59进行流通;当机械阀芯951被向外侧拉伸的活塞55推压后,使得机械阀95的阀芯压缩弹簧952并向安装孔内侧移动,阀芯阻塞段955伸入到进油口 59所在的位置时,由于阀芯阻塞段955与安装孔间为紧配合,故阻尼控制油路的进油口 59被堵塞,机械阀95关闭也就是说,根据集成块53上油路的设置,阀芯阻塞段955堵塞了基础阻尼油路和增强阻尼油路的共同进油路,而不堵塞安全锁止油路的进油口和第二吸油油路的进油口。
[0061]当液压缸51的活塞杆56向有杆腔512的一端伸出时,对于无杆腔511来说,其容积增大,容腔内产生负压,第一单向阀91打开,使得液压油通过第一吸油油路从储油箱52吸油,且该油路上的阻尼可以忽略不计,形成无阻尼油路。
[0062]当液压缸51的活塞杆56向无杆腔511的一端缩进时,对于有杆腔512来说,其容积增大,容腔内产生负压,第四单向阀94打开,液压油通过第二吸油油路从储油箱52吸入液压缸51的有杆腔512 ;对于无杆腔511来说,其容积减小,容器内油压增大,第二单向阀92打开,液压油通过第一回油油路从无杆腔511排到储油箱52,此时,该油路上的阻尼缓冲力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形成为无阻尼油路。
[0063]进一步参见图6,互为镜像的左右缓冲器5、6和铰接系统连接后,并通过电控单元4关联控制后,组成了双缸单阻尼作用的液压缓冲系统(由于左、右缓冲器5、6的结构和液压回路相同,故图中省略了右缓冲器6相对应元件的标识),所述电控单元4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包括了整车CAN通讯系统和接近开关(图未示),车辆启动后,左右缓冲器5、6的电磁阀96得电;图7所示为车辆直行时的铰接系统的位置关系,此时,左缓冲器5和右缓冲器6对称分布于铰接轴承3的左右两侧。当车辆右转到第一角度(本实施例中是38.6° )时,液压缓冲系统和铰接系统的位置关系如图8,此时右缓冲器6的轴线通过转盘轴承3的旋转中心,右缓冲器6的活塞杆56缩进到最短位置;如车辆继续右转,活塞杆56将由缩进变为伸出,而左缓冲器5将继续伸出,即在车辆转弯角度大于第一角度时,左右缓冲器5、6的活塞杆56都处于伸出状态;且当车辆右转在大于第一角度的转弯范围内时,左右缓冲器5、6的活塞杆56都处于伸出状态。
[0064]当车辆在直行和右转在第一角度之间时,铰接系统的左缓冲器5的活塞杆56伸出,提供基础阻尼缓冲力矩;右缓冲器6的活塞杆56缩进,由前述缓冲器的工作过程可知,此时右缓冲器6提供的缓冲力矩可以忽略不计;当车辆右转角度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角度为48° )时,左缓冲器5的活塞杆56伸出,为铰接系统提供基础阻尼缓冲力矩,右缓冲器6活塞杆56伸出,并随着车辆右转获得阻尼力臂,为铰接系统提供基础阻尼缓冲力。
[0065]当车辆继续右转到第二角度和第三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三角度为51° )之间时,电控单元4中的接近开关触发,给整车电控通过CAN通讯系统发出控制信号,电控单元4控制左右缓冲器5、6的电磁阀96,使得电磁阀96断电,左右缓冲器5、6电磁阀96关闭,此时,左右缓冲器5、6为铰接系统提供增强阻尼的缓冲力矩。
[0066]当车辆右转到第三角度和第四角度(本实施例中的第四角度为54° )之间时,电控单元4中的接近开关触发,给整车电控通过CAN通讯系统发出信号,电控单元4控制左右缓冲器5、6的电磁阀96,使得电磁阀96断电,同时左缓冲器5的活塞杆56向外拉伸至触压机械阀95手柄,阻塞机械阀95所在的油路,为铰接系统提供安全锁止阻尼的缓冲力矩,右缓冲器6为铰接系统提供增强阻尼力矩。
[0067]当车辆从右转开始至第四角度之间的过程中变为直行或左转时,这时铰接系统的前后架1、2需要回转,双缸单阻尼作用的左缓冲器5由于活塞杆56向内压缩,其产生的阻尼忽略不计,铰接系统由左缓冲器5提供阻尼力矩变为由右缓冲器6提供阻尼力矩,此时,左缓冲器5的力臂大于右缓冲器6的力臂,右缓冲器6的阻尼为基础阻尼,由扭矩等于力乘以力臂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随着铰接系统回转,液压缓冲系统为铰接系统提供的阻尼力矩变小了,以便于铰接系统可以轻便地回转。而且转弯角度越大,阻止转弯角度变大的阻尼扭矩越大,而回转时提供的阻尼扭矩就越小,使车辆可以迅速回转到正常行驶状态,避免了回转使阻尼扭矩过大车辆产生侧滑,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0068]当车辆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左右缓冲器5、6中的电磁阀96断电,左右缓冲器5、6将为铰接系统提供增强阻尼和安全锁止阻尼功能,确保车辆安全行驶至修理厂,并在异常断电情况下,为车辆提供高的阻尼力,使车辆尽量保持原有形状,确保安全。
[0069]铰接系统回转同理可证,当车辆左转时,双缸单阻尼作用液压缓冲系统在相同的角度值为铰接系统提供基本相等的阻尼力矩,只是左右缓冲器5、6的作用进行了对调。这样,对于铰接系统而言,在左转和右转时,获得了互为镜像的缓冲力矩曲线。
[0070]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以液压缸51和储油箱52间的第二回油油路上的阻尼控制油路可根据车辆控制精度的要求进行改变,如图9中并联至少一路包括电磁阀21和液压阻尼孔22的阻尼控制油路,或图10中串联包括电磁阀23和液压阻尼孔24的阻尼控制油路,使阻尼控制油路上提供的液压阻尼缓冲力更稳定地控制车辆的转弯过程。
[0071]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发明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包括前架、后架、以及连接于前架和后架间的转盘轴承和液压缓冲装置,所述液压缓冲装置包括液压缸和储油箱,以及形成于液压缸和储油箱间的液压控制油路,所述液压缸内设有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将液压缸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油路设置为:当液压缸有杆腔受到压缩时,有杆腔中的液压油通过具有设定阻尼的油路回入储油箱中,储油箱中液压油通过无阻尼的油路吸入无杆腔中;当液压缸无杆腔受到压缩时,液压油从无杆腔回入储油箱的油路和从储油箱吸入有杆腔时的油路皆为无阻尼油路;且在铰接车转弯过程中,所述液压缓冲装置的轴线在转弯达到一定角度时将通过转盘轴承的旋转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缓冲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转盘轴承两侧的左缓冲器和右缓冲器,当铰接车转弯时,所述左缓冲器和右缓冲器其中之一的液压缸活塞杆被拉伸,为缓冲器提供所述设定阻尼的缓冲力;另一个缓冲器液压缸的活塞杆被压缩,为缓冲器提供微小的缓冲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铰接车左转或右转达到一定角度时,对应一侧缓冲器的轴线通过转盘轴承的旋转中心,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缩进到最短位置;当铰接车继续转弯超过所述角度时,该侧缓冲器的活塞杆将由缩进变为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设定阻尼的油路上的阻尼包括根据有杆腔的压缩程度选择使用的基础阻尼,增强阻尼以及安全锁止阻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铰接车左转和右转相同角度值时,所述液压缓冲装置产生的阻尼力矩互为镜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油路包括设置于液压缸无杆腔和储油箱间的第一吸油油路和第一回油油路,以及设置于液压缸有杆腔和储油箱间的第二吸油油路和第二回油油路;液压油经过所述第一吸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和第二吸油油路时在液压缸和储油箱间基本无阻尼产生,液压油经过第二回油油路时根据该油路上的压力不同产生不同的阻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回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吸油油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油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机械阀,电磁阀,液压阻尼孔以及第一溢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液压阻尼孔相接后与所述第一溢流阀相并联连接,该并联连接的电磁阀与第一溢流阀再与机械阀、第三单向阀相接,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液压阻尼孔相接形成基础阻尼油路,用以产生基础阻尼;所述并联的第一溢流阀形成增强阻尼油路,用于产生比所述基础阻尼更大的增强阻尼。
9.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油路上还并联连接有安全锁止油路,所述安全锁止油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单向阀连接的第二溢流阀,用以提供比所述增强阻尼更大的安全锁止阻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箱设置于液压缸的外围,储油箱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集成块和端盖上;所述液压缸和储油箱通过所述端盖与所述后架连接,所述活塞及活塞杆与所述前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缓冲装置上设置有机械阀,所述机械阀具有延伸在液压缸有杆腔内的机械阀阀芯,所述机械阀阀芯在活塞的推压下,堵塞机械阀所在的油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根据液压油回路上的压力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关。
【文档编号】F16F9/56GK104455165SQ20141058428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7日
【发明者】郝庆军, 马春波, 苏贤进, 李大山, 赵建伟, 陈良, 沈祥林 申请人: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