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热材料和电池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092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绝热材料和电池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绝热材料和电池罩,详细而言,涉及用于车辆的绝热材料和用于保护电池免于热的电池罩。



背景技术:

车辆用电池一般与发动机一起设置在发动机舱中。对于车辆用电池而言,电池的表面会被来自发动机的热等加热,从而位于电池内部的电池液会上升至高温。其结果是,电池的寿命减少。

因此,为了保护电池免于热,提出了覆盖电池侧面的电池罩(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的绝热装置,其通过在电池外壳的外侧面附加包含规定形状的发泡成型体的衬垫材料,利用衬垫材料覆盖其外侧面而得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75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池罩是由发泡成型体构成的衬垫材料。因此,电池罩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机械强度弱,在将电池罩安装至电池或从电池上拆卸时,发生其端部变形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发动机舱中,由于发动机的发热而成为高温,另一方面,由于冷气从外部进入,因而容易产生温度差,产生水滴。于是,所产生的水从衬垫材料的端部进入到衬垫材料的内部,发生导致衬垫材料的腐蚀、绝热性降低的不良状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机械强度、耐水性和绝热性良好的绝热材料和电池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1]包含一种绝热材料,其为具有壁材的绝热材料,其中,壁材具有:

设置在所述壁材的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端部边缘且密度超过0.45g/cm3的高密度部,和

设置在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正交方向的中部、具有绝热性且密度为0.45g/cm3以下的低密度部;

所述高密度部沿所述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

所述高密度部的厚度比所述低密度部的厚度薄。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沿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且在该端部边缘未设置低密度部。因此,可以提高端部边缘处的机械强度。因此,耐久性优良。

另外,沿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且高密度部的厚度形成得较薄。因此,可以抑制水从端部边缘进入,因此可以提高耐水性。因此,可以抑制绝热材料的腐蚀、绝热性降低。

另外,低密度部的密度为0.45g/cm3以下,因此绝热性优良。

另外,本发明[2]包含[1]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

所述高密度部具有压缩部和设置在所述压缩部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空气阻隔层,

所述低密度部具有发泡部和设置在所述发泡部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空气阻隔层。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提高了空气的阻隔性能,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绝热材料的绝热性。

另外,本发明[3]包含[2]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所述空气阻隔层为具有无纺布和浸渗在所述无纺布中的树脂的树脂浸渗无纺布。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可以提高绝热材料的耐水性、耐化学品性、成形性。

另外,本发明[4]包含[3]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在所述压缩部中浸渗有所述树脂。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在压缩部中也浸渗有浸渗在空气阻隔层的无纺布中的树脂,因此可以实现压缩部和空气阻隔层的密合和一体化。其结果是,可以更进一步提高高密度部的机械强度和耐水性。

另外,本发明[5]包含[2]~[4]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在所述压缩部和所述发泡部与所述空气阻隔层之间设置有胶粘剂。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空气阻隔层与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牢固地胶粘,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提高绝热材料的绝热性。

另外,本发明[6]包含[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所述压缩部为将发泡体压缩而得到的压缩体,所述发泡部为所述发泡体。

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可以由一张发泡体片材形成压缩部和发泡部,因此成形性优良。另外,压缩部和发泡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壁材的机械强度优良。

本发明[7]包含一种电池罩,其具有覆盖电池的四个侧面的侧壁,且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为上述的壁材。

根据这样的电池罩,沿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且在该端部边缘未设置低密度部。因此,可以提高端部边缘处的机械强度。

另外,沿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且高密度部的厚度形成得较薄。因此,可以抑制来自端部边缘的水,因此可以提高耐水性。因此,可以抑制绝热材料的腐蚀、绝热性降低。

另外,侧壁的密度为0.45g/cm3以下,因此绝热性优良。

另外,本发明[8]包含[7]所述的电池罩,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高密度部、用于在所述电池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空间的间隔物。

根据这样的电池罩,在电池的侧面与电池罩之间产生空间(空气层)。因此,从外部传导至电池罩的侧壁的热不会通过电池罩而直接传导至电池的侧面。因此,电池罩的绝热性更良好,可以有效地保护电池免于外部的热。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绝热材料和电池罩的机械强度、耐水性和绝热性提高。因此,本发明的绝热材料和电池罩可以长期保持优良的绝热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本发明的绝热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A表示俯视图,图1B表示剖视图。

图2A-图2C为图1所示的绝热材料的制造工序图,图2A表示准备发泡体片材和空气阻隔层的工序,图2B表示将发泡体片材和空气阻隔层进行层叠的工序,图2C表示对层叠体进行热压缩的工序。

图3表示本发明的电池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4表示图3所示的电池罩的展开图。

图5A和图5B为图4的剖视图,图5A表示A-A处的剖视图,图5B表示B-B处的剖视图。

图6表示将图3所示的电池罩安装至电池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7表示图6的C-C处的侧视剖视图。

图8表示图6的D-D处的俯视剖视图。

图9A和图9B为将图3所示的电池罩折叠后的状态的一种形态,图9A表示侧视图,图9B表示俯视图。

图10A和图10B为将图3所示的电池罩折叠后的状态的另一种形态,图10A表示侧视图,图10B表示俯视图。

图11A和图11B为本发明的屏蔽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图11A表示俯视图,图11B表示图11A的E-E处的剖视图。

图12表示具有图11所示的屏蔽构件的车辆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绝热材料

在图1A中,以纸面上侧为上侧(第1方向一侧),以纸面下侧为下侧(第1方向另一侧),以纸面左侧为左侧(第2方向一侧),以纸面右侧为右侧(第2方向另一侧),以纸面前侧为厚度方向一侧(第3方向一侧),以纸面内侧为厚度方向另一侧(第3方向另一侧、厚度方向另一侧)。图1B、图2A-图2B的方向也按照图1A的方向。

参照图1A和图1B,作为本发明绝热材料的绝热材料100具有壁材101,优选由壁材101构成。

壁材101例如如图1A所示以近似矩形平板状形成。

壁材101具有设置在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的高密度部102和设置在高密度部102的内侧的低密度部103。

高密度部102沿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即,高密度部102以围绕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一周的方式设置成近似矩形框状。具体而言,高密度部102具有:在壁材101的上端边缘(一端部边缘)从左端边缘到右端边缘连续地形成的上端高密度部102a,在壁材101的下端边缘(另一端部边缘)从左端边缘到右端边缘连续地形成的下端高密度部102b,在壁材101的左端边缘从上端边缘到下端边缘连续地形成的左端高密度部102c,和在壁材101的右端边缘从上端边缘到下端边缘连续地形成的右端高密度部102d。

如后所述,高密度部102具有压缩部104、设置在压缩部104的一个面(厚度方向一侧的表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压缩部104的另一个面(厚度方向另一侧的表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即,在高密度部102中,压缩部104的两个面以与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接触的方式夹在两个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之间。另外,如后所述,压缩部104具有浸渗在压缩部104中的树脂(未图示)。

高密度部102的厚度以比低密度部103的厚度薄的方式形成。

低密度部103具有绝热性,在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以外的大致中央部以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即,低密度部103设置在壁材101的从上端边缘到下端边缘的中部和从左端边缘到右端边缘的中部。低密度部103的外周端部边缘在其整个边缘上与高密度部102的内周缘连续。即,低密度部103以不位于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的方式设置。

如图1B所示,低密度部103以在厚度方向上低密度部103的厚度方向另一个端部与高密度部102的厚度方向另一个端部一致、且低密度部103的厚度方向一个端部位于比高密度部102的厚度方向一个端部更靠近厚度方向一侧的方式设置。即,低密度部103相对于高密度部102向厚度方向一侧隆起。

如后所述,低密度部103具有发泡部106、设置在发泡部106的一个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发泡部106的另一个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即,在低密度部103中,发泡部106的两个面以与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接触的方式夹在两个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之间。

1-2.绝热材料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2A-图2C,对绝热材料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A所示,准备作为发泡体的发泡体片材110、和两个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并将发泡体片材110配置在两个空气阻隔层105之间。

发泡体片材110通过将发泡体以片状形成而得到。作为发泡体,可以列举例如:聚氨酯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聚烯烃发泡体、氯丁二烯发泡体、聚酯发泡体等。通过使用发泡体,绝热材料100的绝热性良好。在这些发泡体中,从成形性、绝热性等观点考虑,可以优选列举聚氨酯发泡体。

发泡体片材110的连续气泡率例如为50%以上,优选为60%以上,另外,例如为100%以下。

发泡体片材110(压缩前)的厚度例如为1mm以上,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例如为3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

空气阻隔层105可以列举树脂浸渗无纺布等。树脂浸渗无纺布具有无纺布和浸渗在无纺布中的树脂。

无纺布由例如棉、羊毛、麻、纸浆、蚕丝、矿物纤维等天然纤维;例如人造丝、尼龙纤维、聚酯纤维、维尼纶纤维、丙烯酸类纤维、芳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化学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等纤维形成。

在这些之中,从耐热性、操作性等观点考虑,可以优选列举化学纤维,可以更优选列举聚酯纤维和/或人造丝,可以进一步优选列举聚酯纤维。

作为聚酯纤维,可以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

无纺布的制法没有限定,可以列举例如:干法、湿法、纺粘法、热粘合法、化学粘合法、缝编法、针刺法、熔喷法、水刺法、蒸汽喷射法等。从绝热材料100的成形性的观点考虑,可以优选列举针刺法。

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为5g/m2以上,优选为50g/m2以上,另外,例如为1200g/m2以下,优选为500g/m2以下,更优选为200g/m2以下。

作为树脂,可以是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中的任一种。

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酚醛树脂、间苯二酚树脂(resorcinol resin)等。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S)、聚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等。

在这些树脂之中,从成形性的观点考虑,可以优选列举:热固性树脂,可以更优选列举:间苯二酚树脂。

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的厚度各自例如为0.1mm以上,优选为0.2mm以上,另外,例如为1.5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

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的单位面积重量各自例如为10g/m2以上,优选为50g/m2以上,另外,例如为1200g/m2以下,优选为500g/m2以下,更优选为200g/m2以下。

接着,如图2B所示,在发泡体片材110的两面层叠空气阻隔层105,从而得到层叠体111。

此时,在发泡体片材110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设置胶粘剂112。

即,在发泡体片材110的一个面与第1空气阻隔层105a的另一个面之间以及发泡体片材110的另一个面与第2空气阻隔层105b的一个面之间配置(存在)胶粘剂。

胶粘剂112可以使用例如公知的胶粘剂。可以优选列举:能够通过加热而胶粘的热熔胶粘剂。

作为胶粘剂112的配置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将液态的胶粘剂局部地涂布在发泡体片材110或空气阻隔层105(具体而言,仅涂布在与层叠体111的低密度部103相对的部分)上的方法;将粉状的胶粘剂以散布的方式附着在发泡体片材110或空气阻隔层105上的方法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在空气阻隔层105的表面上预先附着有胶粘剂的市售品。

接着,如图2C所示,对层叠体111进行热压缩。

具体而言,对于层叠体111,利用与高密度部102和低密度部103对应的形状的加热板,对层叠体111的一个面和/或另一个面进行压缩,以形成高密度部102(上端高密度部102a、下端高密度部102b、左端高密度部102c、右端高密度部102d)和低密度部103。

此时,以对层叠体111的形成高密度部102的部分的压力大于对层叠体111的形成低密度部103的部分的压力的方式进行热压缩。更具体而言,层叠体111的对应于高密度部102的部分以抵消发泡体片材110的弹性力的程度的高压力进行热压缩,层叠体111的对应于低密度部103的部分以不抵消发泡体片材110的弹性力的程度的低压力进行热压缩。

加热板的温度例如为120℃以上,优选为140℃以上,另外,例如为230℃以下,优选为200℃以下。

通过这样的热压缩,在层叠体111的对应于高密度部102的部分,发泡体片材110被相对较强地压缩,从而形成压缩部104。另一方面,在层叠体111的对应于低密度部103的部分,发泡体片材110被相对较弱地压缩,从而形成发泡部106。另外,通过热压缩,空气阻隔层105的树脂浸渗无纺布的树脂发生流动,从而浸渗到压缩部104中。

由此,得到一体地形成有高密度部102(上端高密度部102a、下端高密度部102b、左端高密度部102c、右端高密度部102d)和低密度部103的壁材101。即,高密度部102的压缩部104和低密度部103的发泡部106连续地一体化,高密度部102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低密度部103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连续地一体化,高密度部102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和低密度部103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连续地一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热压缩后的空气阻隔层105的厚度与热压缩前的空气阻隔层105的厚度相同,无变化。

高密度部102具有压缩部104、设置在压缩部104的上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压缩部104的下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另外,在压缩部104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设置有胶粘剂112(参照图2B)。

压缩部104由对发泡体片材110进行高压缩而得到的压缩体形成。压缩体与后述的发泡部106的发泡体不同,在内部不具有大量气泡(孔)且包含无弹性的硬质体。在压缩部104中浸渗有树脂浸渗无纺布的树脂。在这种情况下,压缩部104具有压缩体和浸渗在压缩体中并凝固的树脂。

压缩部104的压缩率例如为90%以上,优选为92%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另外,例如小于100%,优选为99%以下。

压缩部104的压缩率可以由式“{(压缩前的发泡体片材的厚度)-(压缩后的压缩体的厚度)}/(压缩前的发泡体片材的厚度)×100%”计算。

压缩部104的厚度例如为0.1mm以上,优选为0.3mm以上,另外,例如为2.0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

高密度部102的密度超过0.45g/cm3,优选为0.46g/cm3以上,另外,例如为2.0g/cm3以下,优选为1.0g/cm3以下。

高密度部102的厚度T1例如为0.1mm以上,优选为0.5mm以上,另外,例如为3.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

高密度部102的宽度W(从外侧端部边缘到内侧端部边缘的距离)例如为5.0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500mm以下,优选为50mm以下。

低密度部10具有发泡部106、设置在发泡部106的一个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发泡部106的另一个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另外,在发泡部106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设置有胶粘剂112(参照图2B)。

发泡部106中,发泡体片材110由低压缩发泡体形成。发泡体在内部具有大量气泡(孔),且具有在施加应力时表面凹陷、在释放应力时恢复至原来的表面的弹性。因此,虽然发泡部106通过将发泡体片材110压缩而形成,但是与压缩部104的压缩体不同,包含在内部具有大量气泡(孔)的发泡体。

发泡部106的压缩率例如小于90%,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另外,例如为0%以上,优选为10%以上。

发泡部106的压缩率可以由式“{(压缩前的发泡体片材的厚度)-(压缩后的发泡部的厚度)}/(压缩前的发泡体片材的厚度)×100%”计算。

发泡部106的厚度例如为1.5mm以上,优选为5.0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为20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下。

低密度部103的密度为0.45g/cm3以下,优选为0.20g/cm3以下,更优选为0.1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6g/cm3以下,另外,例如为0.01g/cm3以上。

低密度部103的厚度T2例如为2.0mm以上,优选为5.0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为20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下。

高密度部102的厚度T1相对于低密度部103的厚度T2的比例(T1/T2)例如为35%以下,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另外,例如为1%以上,优选为5%以上。

并且,根据这样的绝热材料100,沿外周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上端边缘、下端边缘、左端边缘和右端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102,且在外周端部边缘未配置低密度部103。因此,可以提高外周端部边缘处的机械强度,耐久性优良。

另外,沿外周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有高密度部102,且高密度部102的厚度形成得较薄。因此,可以抑制水从外周端部边缘进入,因此可以提高耐水性。因此,可以抑制绝热材料100的腐蚀、绝热性降低。

另外,低密度部103的密度为0.45g/cm3以下,因此绝热性优良。

另外,在该绝热材料100中,高密度部102具有压缩部104、设置在压缩部104的一个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压缩部104的另一个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另外,低密度部103具有发泡部106、设置在发泡部106的一个面的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设置在发泡部106另一个面的第2空气阻隔层105b。

因此,提高了空气阻隔性能,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绝热材料100的绝热性。

另外,在该绝热材料100中,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为具有无纺布和浸渗在无纺布中的树脂的树脂浸渗无纺布。

因此,可以提高绝热材料100的耐水性、耐化学品性和成形性。

另外,在该绝热材料100中,在压缩部104中浸渗有树脂浸渗无纺布的树脂。

因此,可以实现压缩部104、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的密合和一体化。其结果是,可以更进一步提高高密度部102的机械强度和耐水性。

另外,在该绝热材料100中,在压缩部104和发泡部106与第1空气阻隔层105a之间局部地设置有胶粘剂112。另外,在压缩部104和发泡部106与第2空气阻隔层105b之间局部地设置有胶粘剂112。

因此,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与高密度部102和低密度部103牢固地胶粘,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提高绝热材料100的绝热性。

另外,在该绝热材料100中,压缩部104为将发泡体片材110压缩而得到的压缩体,发泡部106为发泡体。

因此,可以由一张发泡体片材110形成压缩部104和发泡部106,因此成形性优良。另外,压缩部104和发泡部106一体地形成,因此壁材101的机械强度优良。

1-3.绝热材料的变形例

在图1A-图1B的壁材101中,沿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有高密度部102,但是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高密度部102也可以仅沿壁材101的一个端部边缘(虽然不是上端高密度部102a、下端高密度部102b、左端高密度部102c和右端高密度部102d的全部,但却是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

即,壁材101具有上端高密度部102a、下端高密度部102b、左端高密度部102c和右端高密度部102d中的至少一个即可。换言之,在上端边缘、下端边缘、左端边缘和右端边缘中的至少一个端部边缘处,沿该一个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有高密度部102即可。

另外,在图1A-图1B的壁材101中,高密度部102仅形成在壁材101的外周端部边缘,但是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高密度部102也可以形成在壁材101的内侧。

另外,图1A-图1B的壁材101以各端部边缘以直线状形成的俯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但是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端部边缘也可以以曲线状形成。

另外,在图1A-图1B的壁材101中,在发泡体片材110上设置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但是例如可以仅设置第1空气阻隔层105a或第2空气阻隔层105b中的一者。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第1空气阻隔层105a和第2空气阻隔层105b这两者。

另外,在该壁材101中,在发泡体片材110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局部地设置有胶粘剂112,但是也可以在发泡体片材110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的整个面上设置胶粘剂112。在这种情况下,空气阻隔层105的树脂浸渗无纺布的树脂不会浸渗到压缩部104和发泡部106中。

另外,在该壁材101中,也可以在发泡体片材110与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之间不设置胶粘剂,而在进行热压缩时将它们热熔接。

该绝热材料100可以用于例如需要绝热性的车辆、电气制品、精密仪器等各种产业制品,特别是,适合用作车辆的发动机部的绝热材料。具体而言,可以列举:电池罩、屏蔽构件等。

以下,对使用了该绝热材料100的电池罩和屏蔽构件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2-1.电池罩

图3、图6中,以下说明的方向如各图中所示的方向箭头所记载的。图7和图8中的方向也按照图3所示的方向。另外,对于图4中的方向而言,纸面上侧为上侧(第1方向一侧),纸面下侧为下侧(第1方向另一侧),纸面左方为电池罩的长度方向一个方向(第2方向一侧),纸面右方为电池罩的长度方向另一个方向(第2方向另一侧),纸面前侧方向为电池罩的内侧方向(第3方向一侧),纸面内侧为电池罩的外侧方向(第3方向的另一侧)。图5、图9和图10中的方向也按照图4所示的方向。

参照图3,电池罩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方筒形状,以俯视近似矩形框的形状形成。电池罩1由上述绝热材料100形成,具有作为壁材的多个(4个)侧壁2,作为连接各侧壁2的壁材的多个(4个)连接部23,设置在侧壁2和连接部23的内侧面的上端的作为间隔物的第1间隔物3,以及设置在侧壁2和连接部23的内侧面的下端的第2间隔物4(参照图4和图5A-B)。

4个侧壁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间隔且相对配置的左壁5和右壁6,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间隔且相对配置的前壁7和后壁8。

4个连接部23具有:连接左壁5和前壁7的左前连接部9,连接左壁5和后壁8的左后连接部10,连接右壁6和前壁7的右前连接部11,以及连接右壁6和后壁8的右后连接部12。

参照图4的展开图,侧壁2和连接部23在周向(长度方向)上以长尺寸的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在侧壁2和连接部23的各自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有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后述),在中央部形成有包含具有绝热性能的低密度部的厚壁部(后述)。在上端部的薄壁部设置有第1间隔物3,在下端部的薄壁部设置有第2间隔物4。

另外,各连接部23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连接壁(后述)、和设置在该连接壁的两侧的2个折弯部(后述)。

在各连接部23中,相互邻接的侧壁2中的一个侧壁2经由一个折弯部(后述)与连接壁(后述)连接,另一个侧壁2经由另一个折弯部与连接壁连接。

具体而言,参照图4,左壁5以上下方向的长度比长度方向的长度长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

左壁5一体地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左厚壁部5a、包含高密度部的左上薄壁部5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左下薄壁部5c。

左厚壁部5a在左壁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参照图5A,左厚壁部5a向内侧隆起。

如图4的虚线和图5A所示,左上薄壁部5b与左厚壁部5a的上侧邻接,并沿左壁5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左上薄壁部5b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上薄壁部5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和图5A所示,左下薄壁部5c与左厚壁部5a的下侧邻接,并沿左壁5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左下薄壁部5c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下薄壁部5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X1(从内侧面到外侧面的距离)和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Y1(从内侧面到外侧面的距离)分别以比左厚壁部5a的厚度L1小的方式形成。另外,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X1以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Y1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4,左壁5在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具有被接合部13。

被接合部13为了与左后连接部10的接合部21(后述)接合、从而将电池罩1保持为筒状而设置。被接合部13形成朝向长度方向一侧开放的近似“コ”字形状,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并一体地具有第1被接合部14、在第1被接合部14下方间隔地配置的第2被接合部15、和连接第1被接合部14和第2被接合部15之间的重叠部16。

第1被接合部14形成为侧视近似矩形,在其上下方向的中央沿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插入第1突出部17(后述)的第1狭缝18。

第2被接合部15形成为侧视近似矩形,在其上下方向的中央沿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插入第2突出部19(后述)的第2狭缝20。第2被接合部15与第1被接合部1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即,第2狭缝20与第1狭缝18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即,第2被接合部15的形状与第1被接合部14的形状大致相同。

重叠部16为侧视近似矩形,以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比第1被接合部1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短的方式形成。

第1被接合部14、第2被接合部15和重叠部1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在左壁5的长度方向一侧,左前连接部9与左壁5一体地形成。

左前连接部9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形成,一体地具有左前连接壁9A和配置在左前连接壁9A的周向两侧的左前折弯部9B。左前连接壁9A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左前厚壁部9a、包含高密度部的左前上薄壁部9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左前下薄壁部9c。左前折弯部9B包含高密度部,并具有2个左前折弯部9d、9e。

左前厚壁部9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侧视近似矩形,并且以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厚壁地形成。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L2(从内侧面到外侧面的距离)以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相同或比其小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4的虚线和图5B,左前上薄壁部9b与左前厚壁部9a的上侧邻接地形成。左前上薄壁部9b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前上薄壁部9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参照图4的虚线和图5B,左前下薄壁部9c与左前厚壁部9a的下侧邻接地形成。左前下薄壁部9c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前下薄壁部9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左前上薄壁部9b的厚度X2和左前下薄壁部9c的厚度Y2分别以比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L2小的方式形成。另外,左前上薄壁部9b的厚度X2以与左前下薄壁部9c的厚度Y2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另外,左前上薄壁部9b的厚度X2以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X1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2个左前折弯部9d、9e分别与左前厚壁部9a、左前上薄壁部9b和左前下薄壁部9c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邻接地形成。2个左前折弯部9d、9e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形成,并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2个左前折弯部9d、9e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左前厚壁部9a、左前上薄壁部9b和左前下薄壁部9c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合计为相同长度。

左前厚壁部9a经由一个左前折弯部9d与左壁5连接,并经由另一个左前折弯部9e与前壁7连接。

在左前连接部9的长度方向一侧,前壁7与左前连接部9一体地形成。

前壁7形成为具有比左壁5长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侧视近似矩形,其上端部朝向上方以侧视近似U字的形状进行了切口。前壁7一体地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前厚壁部7a、包含高密度部的前上薄壁部7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前下薄壁部7c。

前厚壁部7a在前壁7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前厚壁部7a向内侧隆起。前厚壁部7a的厚度(从内侧面到外侧面的距离)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

前上薄壁部7b与前厚壁部7a的上侧邻接,并沿前壁7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前上薄壁部7b以其上端边缘沿着前壁7的上端部的近似U字的形状形成。前上薄壁部7b的厚度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前下薄壁部7c与前厚壁部7a的下侧邻接,并沿前壁7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前下薄壁部7c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前下薄壁部7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前下薄壁部7c的厚度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前壁7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前连接部11与前壁7一体地形成。

右前连接部11以与左前连接部9大致相同的形状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形成,并一体地具有右前连接壁11A和配置在右前连接壁11A的周向两侧的右前折弯部11B。右前连接壁11A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右前厚壁部11a、包含高密度部的右前上薄壁部11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右前下薄壁部11c。右前折弯部11B具有2个右前折弯部11d、11e。

右前厚壁部11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侧视近似矩形,并且以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厚壁地形成。右前厚壁部11a的厚度与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前上薄壁部11b与右前厚壁部11a的上侧邻接地形成。右前上薄壁部11b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前上薄壁部1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前上薄壁部11b的厚度以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前下薄壁部11c与右前厚壁部11a的下侧邻接地形成。右前下薄壁部11c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前下薄壁部1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前下薄壁部11c的厚度以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2个右前折弯部11d、11e分别与右前厚壁部11a、右前上薄壁部11b和右前下薄壁部11c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邻接地形成。2个右前折弯部11d、11e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形成,并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2个右前折弯部11d、11e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右前厚壁部11a、右前上薄壁部11b和右前下薄壁部11c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合计为相同长度。

右前厚壁部11a经由一个右前折弯部11d与前壁7连接,并经由另一个右前折弯部11e与右壁6连接。

在右前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壁6与右前连接部11一体地形成。

右壁6比前壁7短,形成为具有与左壁5大致相同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侧视近似矩形,并且一体地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右厚壁部6a、包含高密度部的右上薄壁部6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右下薄壁部6c。

右厚壁部6a在右壁6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厚壁部6a向内侧隆起。右厚壁部6a的厚度以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上薄壁部6b与右厚壁部6a的上侧邻接,且沿右壁6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右上薄壁部6b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上薄壁部6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上薄壁部6b的厚度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下薄壁部6c与右厚壁部6a的下侧邻接,且沿右壁6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右下薄壁部6c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下薄壁部6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下薄壁部6c的厚度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右壁6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后连接部12与右壁6一体地形成。

右后连接部12以与左前连接部9大致相同的形状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形成,并且一体地具有右后连接壁12A和配置在右后连接壁12A的周向两侧的右后折弯部12B。右后连接壁12A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右后厚壁部12a、包含高密度部的右后上薄壁部12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右后下薄壁部12c。右后折弯部12B具有2个右后折弯部12d、12e。

右后厚壁部12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侧视近似矩形,并且以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厚壁地形成。右后厚壁部12a的厚度与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后上薄壁部12b与右后厚壁部12a的上侧邻接地形成。右后上薄壁部12b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后上薄壁部12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后上薄壁部12b的厚度以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图4的虚线所示,右后下薄壁部12c与右后厚壁部12a的下侧邻接地形成。右后下薄壁部12c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右后下薄壁部1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右后下薄壁部12c的厚度以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2个右后折弯部12d、12e分别与右后厚壁部12a、右前上薄壁部11b和右前下薄壁部11c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邻接地形成。2个右后折弯部12d、12e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形成,并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2个右后折弯部12d、12e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右后厚壁部12a、右后上薄壁部12b和右后下薄壁部12c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合计为相同长度。

右后厚壁部12a经由一个右后折弯部12d与右壁6连接,并经由另一个右后折弯部12e与后壁8连接。

在右后连接部12的长度方向一侧,后壁8和右后连接部12一体地形成。

后壁8比右壁6长,形成为具有与前壁7大致相同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侧视近似矩形,其上端部以比前壁7的上端部浅的方式朝向上方以侧视近似U字的形状进行了切口。后壁8一体地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后厚壁部8a、包含高密度部的后上薄壁部8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后下薄壁部8c。

后厚壁部8a在后壁8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后厚壁部8a向内侧隆起。后厚壁部8a的厚度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

后上薄壁部8b与后厚壁部8a的上侧邻接,且沿后壁8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后上薄壁部8b以其上端边缘沿着后壁8的上端部的近似U字的形状形成。后上薄壁部8b的厚度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后下薄壁部8c与后厚壁部8a的下侧邻接,且沿后壁8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后下薄壁部8c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后下薄壁部8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后下薄壁部8c的厚度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后壁8的长度方向一侧,左后连接部10和后壁8一体地形成。

左后连接部10以与左前连接部9大致相同的形状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形成,并且一体地具有左后连接壁10A和设置在左后连接壁10A的周向两侧的左后折弯部10B。左后连接壁10A具有:包含低密度部的左后厚壁部10a、包含高密度部的左后上薄壁部10b、和包含高密度部的左后下薄壁部10c。左后折弯部10B具有2个左后折弯部10d、10e。

左后厚壁部10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的侧视近似矩形,并且以向内侧隆起的方式厚壁地形成。左后厚壁部10a的厚度与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4的虚线所示,左后上薄壁部10b与左后厚壁部10a的上侧邻接地形成。左后上薄壁部10b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后上薄壁部1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左后上薄壁部10b的厚度以与左上薄壁部5b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图4的虚线所示,左后下薄壁部10c与左后厚壁部10a的下侧邻接地形成。左后下薄壁部10c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左后下薄壁部10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2间隔物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左后下薄壁部10c的厚度以与左下薄壁部5c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2个左后折弯部10d、10e分别与左后厚壁部10a、左后上薄壁部10b和左后下薄壁部10c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邻接地形成。2个左后折弯部10d、10e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形成,并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2个左后折弯部10d、10e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左后厚壁部10a、左后上薄壁部10b和左后下薄壁部10c各自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合计为相同长度。

左后厚壁部10a经由一个左后折弯部10d与后壁8连接,并经由另一个左后折弯部10e与接合部21(后述)连接。

左后连接部10在其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具有包含高密度部的接合部21。接合部21由薄壁部(高密度部)形成,在其长度方向一侧具有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

第1突出部17一体地具有:在接合部21的上方向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突出且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的第1突部24;以及从第1突部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起向上方或下方隆起的头部25。

第1突部2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与第1狭缝18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2突出部19间隔地设置在第1突出部17的下方,并以向接合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第2突出部19以与第1突出部17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即,第2突出部19一体地具有:在接合部21的下方向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突出且以侧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的第2突部26;以及从第2突部26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起向上方或下方隆起的第2头部27。

第2突部2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与第2狭缝2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4个连接部23(左前连接部9、左后连接部10、右前连接部11和右后连接部12)各自构成折叠部28,并且能够以侧壁2的内侧面接触的方式将电池罩折叠。

在电池罩1的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内侧面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第1间隔物3。更具体而言,沿着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和左后上薄壁部10b的内侧面的上端边缘连续地设置有第1间隔物3。以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上端部与第1间隔物3的上端部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将第1间隔物3配置在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上。

第1间隔物3的内侧面位于比各侧壁2的厚壁部(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和后厚壁部8a)的内侧面更内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各连接部23的连接壁(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和右后厚壁部12a)的内侧面更内侧的位置。

第1间隔物3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剖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并且由发泡体(海绵)形成。

在电池罩1的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内侧面的下端边缘设置有第2间隔物4。更具体而言,沿着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和左后下薄壁部10c的内侧面的下端边缘连续地设置有第2间隔物。以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下端面与第2间隔物4的下端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将第2间隔物4设置在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上。

第2间隔物4的内侧面位于比各侧壁2的厚壁部(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和后厚壁部8a)的内侧面更内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各连接部23的连接壁(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和右后厚壁部12a)的内侧面更内侧的位置。

第2间隔物4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剖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第2间隔物4由与第1间隔物3相同的材料、即发泡体(海绵)形成。

在电池罩1的上端边缘沿其一周形成有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具体而言,沿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连续地形成有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和左后上薄壁部10b。另外,在上端边缘形成的薄壁部全部以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

另外,在电池罩1的下端边缘沿其一周形成有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具体而言,沿各侧壁2和各连接部23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连续地形成有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和左后下薄壁部10c。另外,在下端边缘形成的薄壁部全部以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

2-2.电池罩的制作方法

接着,对于电池罩1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绝热材料100同样的说明,省略说明。

首先,准备发泡体片材110和两个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并将发泡体片材110配置在两个空气阻隔层105之间。

接着,在发泡体片材110的两面层叠空气阻隔层105,从而得到层叠体111。

此时,根据需要在发泡体片材110与空气阻隔层105之间设置胶粘剂112。

接着,对层叠体111的规定部位进行热压缩,从而形成厚壁部和薄壁部。具体而言,对于层叠体111,利用与各厚壁部和各薄壁部对应的形状的加热板对层叠体111进行压缩,以得到各厚壁部(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和后厚壁部8a、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右后厚壁部12a)以及各薄壁部(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左后上薄壁部10b、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左后下薄壁部10c、左前折弯部9d、9e、左后折弯部10d、10e、右前折弯部11d、11e、右后折弯部12d、12e、接合部21和被接合部13)。

此时,以对薄壁部的压力比对厚壁部的压力大的方式进行热压缩。更具体而言,对于对应于薄壁部的部分而言,以抵消发泡体片材110的弹性力的程度的高压力进行热压缩;对于对应于厚壁部的部分而言,以不抵消发泡体片材110的弹性的程度的低压力进行热压缩。

由此,可以一体地形成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和包含低密度部的厚壁部。

左厚壁部5a的厚度L1例如为2.0mm以上,优选为5.0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为20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下。另外,前厚壁部7a、右厚壁部6a和后厚壁部8a的厚度也与上述范围相同。

左前厚壁部9a的厚度L2例如为1.0mm以上,优选为2.0mm以上,另外,例如为15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右前厚壁部11a、右后厚壁部12a和左后厚壁部10a的厚度也与上述范围相同。

各薄壁部的厚度,即X1、X2、Y1和Y2全部大致相同。例如为0.1mm以上,优选为0.5mm以上,另外,例如为3.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

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左后上薄壁部10b、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和左后下薄壁部10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从外侧端部边缘到内侧端部边缘的距离)例如为5.0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为500mm以下,优选为50mm以下。

各折弯部(左前折弯部9d、9e、左后折弯部10d、10e、右前折弯部11d、11e、右后折弯部12d、12e)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例如具体而言例如为2mm以上,优选为6mm以上,另外,例如为35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

接着,进行外形加工。更具体而言,沿着电池罩1的展开图(图4)的外形形状,对层叠体111进行切割。

由此,得到左壁5、左前连接部9、前壁7、右前连接部11、右壁6、右后连接部12、后壁8和左后连接部10以该顺序连续地且一体地形成的电池罩壁材。

接着,沿着电池罩壁材的内侧面的上端边缘,粘贴侧视近似矩形的长尺寸的第1间隔物3。

第1间隔物3由发泡体形成。作为用于第1间隔物3的发泡体,可以列举例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发泡体(EPDM发泡体)、乙烯·丙烯发泡体(EPM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聚烯烃发泡体、氯丁二烯发泡体等。可以优选列举EPDM发泡体。

第1间隔物3的厚度(从最内侧到最外侧的距离)例如为1mm以上,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例如为30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下。另外,第1间隔物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例如为3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上,另外,例如为15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

接着,沿着电池罩壁材的内侧面的下端边缘,粘贴侧视近似矩形的长尺寸的第2间隔物4。

第2间隔物4由发泡体形成。作为发泡体,可以列举例如与第1间隔物3相同的发泡体。可以优选列举EPDM发泡体。第2间隔物4的厚度和上下方向的长度分别与第1间隔物3的厚度和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然后,通过将左后连接部10的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分别插入左壁5的第1狭缝18和第2狭缝20,从而得到将左壁5和左后连接部10连接的方筒形状的电池罩1。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电池罩1以前壁7和后壁8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地相对、左壁5和右壁6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地相对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俯视近似矩形的形状形成。

然后,在电池罩1的四个角的每个角,彼此以近似直角邻接配置的各侧壁2(前壁7与左壁5、左壁5与后壁8、后壁8与右壁6、右壁6与前壁7)经由各连接部23(左前连接部9、左后连接部10、右前连接部11、右后连接部12)连接。在各连接部23中,将夹着连接壁(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右后厚壁部12a)的2个折弯部(左前折弯部9d、9e、左后折弯部10d、10e、右前折弯部11d、11e、右后折弯部12d、12e)弯曲,由此实现彼此邻接的侧壁2的近似直角状的配置。

即,将彼此邻接的侧壁2中的一个侧壁2(例如前壁7)和连接部23(例如左前连接部9)以通过在一个折弯部(例如左前折弯部9e)处进行弯曲而在方筒形状的内侧形成钝角(例如100度~175度,优选为120度~150度,最优选为135度)的方式连接,并将彼此邻接的侧壁2中的另一个侧壁2(例如左壁5)和连接部23(例如左前连接部9)以通过在另一个折弯部(例如折弯部9d)处进行弯曲而在方筒形状的内侧形成钝角的方式连接。

由此,电池罩1的四个角的每个角通过由彼此以近似直角邻接配置的各侧壁2和连接部23形成2个角(钝角)而以俯视近似梯形的形状形成。

2-3.电池的安装

如图6所示,电池31为搭载至车辆、船舶等的二次电池(优选为搭载至车辆的二次电池),并且在内部填充有电池液32。

电池31以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形成,在上表面设置有2个端子33,在其正面设置有从外部能够看到电池液界面34的电池液检测部35。电池液检测部35带有显示电池液32的填充量上限的上限刻度36a和显示电池液32的填充量下限的下限刻度36b。电池液32以电池液界面34位于上限刻度和下限刻度之间的方式填充在电池31中。

将电池罩1以电池31的具有电池液检测部35的侧面(正面)与电池罩1的前壁7相对配置的方式安装至电池31。此时,电池液检测部35从前壁7的以近似U字的形状切口的上端部露出。

如图7和图8所示,以从电池罩1的4个侧壁2(内侧面)开始划分出的空间比电池31的侧面稍大的方式形成电池罩1。

如图8所示,在电池罩1的四个角的每个角,2个折弯部(左前折弯部9d、9e,左后折弯部10d、10e,右前折弯部11d、11e,右后折弯部12d、12e)分别进行弯曲,由此电池罩1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对四个角进行了斜倒角的形状、即俯视近似八边形。而且,在电池罩1的内周面,4个角部(特别是,包含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和右后厚壁部12a的4个连接壁)向内侧突出。因此,在将电池31安装至电池罩1时,4个连接壁与电池的侧面的4个角38(角:38a、38b、38c、38d)接触,将电池罩1固定在电池31上。

另外,第1间隔物3与电池31的侧面的上部接触,第2间隔物4与电池31的侧面的下部接触。具体而言,第1间隔物3的内侧面与电池31的侧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第2间隔物4的内侧面与电池31的侧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

电池31的底面与第2间隔物4的下端面和电池罩1的侧壁2的下端面成为同一平面。

而且,由电池罩1的侧壁2的内侧面、电池31的侧面、第1间隔物3、连接壁和第2间隔物4划分出密闭的4个空间37(空气层)。

具体而言,在电池31的前方,由第1间隔物3、左前厚壁部9a、右前厚壁部11a、第2间隔物4、前壁7和电池31的正面划分出前方空间37a。在电池31的后方,由第1间隔物3、左后厚壁部10a、右后厚壁部12a、第2间隔物4、后壁8和电池后侧的侧面划分出后方空间37b。在电池31的左方,由第1间隔物3、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第2间隔物4、左壁5和电池31左侧的侧面划分出左方空间37c。在电池31的右方,由第1间隔物3、右前厚壁部11a、右后厚壁部12a、第2间隔物4、右壁6和电池右侧的侧面划分出右方空间37d。

各空间37的距离(电池罩1的各侧壁2的内侧面与电池31的侧面的距离)例如为1mm以上,优选为3mm以上,另外,例如为15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

2-4.折叠

如图9A-B或图10A-B所示,电池罩1可以进行折叠。

具体而言,在图9A-图9B中,将右前连接部11的右前折弯部11d和11e以及左后连接部10的左后折弯部10d和10e折弯,并且使左前连接部9的左前折弯部9d和9e以及右后连接部12的右后折弯部12d和12e伸长,由此前壁7、左前连接部9和左壁5连续地形成平板形状,后壁8、右后连接部12和右壁6连续地形成平板形状,并进行折叠使得它们重合。

此时,在右前连接部11以及连接在右前连接部11两侧的前壁7和右壁6中,将第1间隔物3和第2间隔物4沿着2个右前折弯部11d和11e弯曲成俯视近似U字形状。

另一方面,在图10A-图10B中,将左前连接部9的左前折弯部9d和9e以及右后连接部12的右后折弯部12d和12e折弯,并且使右前连接部11的右前折弯部11d和11e以及左后连接部10的左后折弯部10d和10e伸长,由此前壁7、右前连接部11和右壁6连续地形成平板形状,后壁8、左后连接部10和左壁5连续地形成平板形状,并进行折叠使得它们重合。

此时,在左前连接部9以及连接在左前连接部9两侧的前壁7和左壁5中,将第1间隔物3和第2间隔物4沿着2个左前折弯部9d和9e弯曲成俯视近似U字形状。

2-5.电池罩的作用效果

而且,该电池罩1中,覆盖电池31的四个侧面的侧壁2(左壁5、右壁6、前壁7和后壁8)和连接各侧壁2的连接部23(左前连接部9、左后连接部10、右前连接部11和右后连接部12)的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由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构成,并且在该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未配置包含低密度部的厚壁部。因此,可以提高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处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在反复装卸电池罩1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的破损,耐久性优良。

另外,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由包含高密度部的薄壁部构成,并且该薄壁部的厚度以比厚壁部的厚度薄的方式形成。因此,可以抑制水从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进入到电池罩1内,因此使耐水性提高。因此,可以抑制电池罩1的腐蚀、绝热性降低。

另外,薄壁部的密度为0.45g/cm3以下,因此绝热性优良。

另外,根据该电池罩1,具有覆盖电池31的四个侧面的侧壁2(左壁5、右壁6、前壁7和后壁8)、设置在侧壁2的上部的第1间隔物3和设置在侧壁2的下部的第2间隔物4,因此在电池31的侧面与电池罩1的各侧壁2之间产生空间37(空气层)。

因此,从外部传导到电池罩1侧壁2的热不会通过电池罩1而直接传导到电池31的侧面。其结果是,电池罩1的绝热性优良,可以有效地保护电池31免于外部的热。

另外,在电池罩1中,连接壁(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和右后厚壁部12a)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侧壁2上,并沿上下方向与电池31的侧面接触。

因此,可以保持电池罩1的侧壁2与电池31的侧面之间的空间37。

具体而言,在该电池罩1中,当将电池罩1安装至电池31时,连接壁以与电池的侧面的角38(38a、38b、38c和38d)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侧壁2上。

因此,电池31的侧面的角38的强度高,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电池罩1安装至电池31。

具体而言,4个连接壁(左前厚壁部9a、左后厚壁部10a、右前厚壁部11a和右后厚壁部12a)以分别与电池31的侧面的4个角38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侧壁2上。

因此,连接壁与电池31的四个角38a、38b、38c和38d接触,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电池罩1安装至电池31,同时可以保持电池罩1的侧壁2与电池31侧面之间的空间37。

即,该电池罩1中,利用各侧壁2(左壁5、右壁6、前壁7和后壁8)和各连接部23(左前连接部9、左后连接部10、右前连接部11和右后连接部12)而形成为俯视近似八边形。因此,可以在电池罩1的侧壁2与电池31的侧面之间可靠地形成空间。

此外,当将电池罩1安装至电池31时,如上所述,划分出4个空间(37a、37b、37c和37d)。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在电池罩1与电池31之间形成空间并保存该空间。

另外,该电池罩1中,4个折叠部28(左前连接部9、左后连接部10、右前连接部11和右后连接部12)彼此间隔地设置。因此,可以将电池罩1折叠以使侧壁2的内侧面接触,因此可以紧凑地携带和保存。

更详细地说,在该电池罩1中,折叠部28各自具有2个折弯部(左前折弯部9d和9e、左后折弯部10d和10e、右前折弯部11d和11e、右后折弯部12d和12e)。因此,当将电池罩1安装至电池31时形成方筒形状时,可以在电池罩1的各角处形成2个角。因此,可以如上所述以俯视近似八边形的形状形成电池罩1,并且可以在电池罩1的侧壁2与电池31的侧面之间可靠地形成空间。

另外,当将电池罩1折叠时,在折叠部28处相对的侧壁2彼此保持规定的距离,因此可以松弛设置在该侧壁2的内侧面的第1间隔物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当将电池罩1折叠并保存时,可以减少第1间隔物3的破损。

另外,在该电池罩1中,侧壁2由低密度部形成,且具有发泡部106,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电池罩1的绝热性。因此,可以可靠地保护电池31免于热。

具体而言,侧壁2具有发泡部106和层叠在发泡部106的两面的两个空气阻隔层105(105a、105b),因此电池罩1的绝热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可靠地保护电池31免于热。

3-1.屏蔽构件

在图11A中,以纸面上侧为上侧(第1方向一侧),以纸面下侧为下侧(第1方向另一侧),以纸面左侧为前侧(第2方向一侧),以纸面右侧为后侧(第2方向另一侧),以纸面前侧为左侧(第3方向一侧),以纸面内侧为右侧(第3方向另一侧)。图11B和图12的方向也按照图11A的方向。

参照图11A和图11B,屏蔽构件50具有屏蔽板51和安装在屏蔽板51上的夹子53。

屏蔽板51以近似平板形状形成。屏蔽板51以对应于后述的结构构件的空间的截面形状的规定形状形成,例如以近似L字形状形成。

屏蔽板51由上述绝热材料100的壁材101形成,并具有设置在屏蔽板51的外周端部边缘的高密度部102和设置在高密度部102内侧的低密度部103。

高密度部102具有:上端高密度部52a、从上端高密度部52a的后端向下侧延伸的后端高密度部52b、从后端高密度部52b的下端向前侧连续地延伸的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从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的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从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的上端向前侧延伸的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和从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的第2前端高密度部52f。

上端高密度部52a沿屏蔽板51的上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后端高密度部52b的上端到第2前端高密度部52f的上端连续地设置。

后端高密度部52b沿屏蔽板51地后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上端高密度部52a的后端到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的后端连续地设置。

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沿屏蔽板51的后侧部分中的后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后端高密度部52b的下端到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的下端连续地设置。

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沿屏蔽板51的后侧和下侧部分中的前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的前端到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的后端连续地设置。

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沿屏蔽板51的前侧部分中的下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的上端到第2前端高密度部52f的下端连续地设置。

第2前端高密度部52f沿屏蔽板51的前侧部分中的前端边缘的整个边缘设置。即,从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的前端到上端高密度部52a的前端连续地设置。

低密度部103以被高密度部102(上端高密度部52a、后端高密度部52b、第1下端高密度部52c、第1前端高密度部52d、第2后端高密度部52e和第2前端高密度部52f)包围的方式进行设置。

夹子53由例如硬质的合成树脂成型品等形成,一体地具有:从左右方向夹持屏蔽板51的夹持部54、和用于固定在结构构件的空间中的固定部55,并且在屏蔽板51的前侧和后侧的下方各配置有一个夹子53。

夹持部54一体地具有:俯视近似矩形的底部56、和从底部56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边缘向上方延伸的2片夹持片57。

固定部55以从底部56的下端面起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以近似圆柱形状形成。

屏蔽构件50用于结构构件的空间的隔开等。作为结构构件,可以列举例如车辆的发动机部等。

3-2.屏蔽构件的使用方法

参照图12,对于在发动机部中使用屏蔽构件50的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车辆60具有发动机部61和挡风玻璃62。

发动机部61具有发动机舱63和发动机罩64。

发动机室63在其内部具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电池等。

发动机罩64设置在发动机舱63与挡风玻璃62之间。发动机罩64沿车辆60的左右方向配置,并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发动机罩边框65。发动机罩边框65一体地具有在前侧形成的发动机舱侧沟部65a和与发动机舱侧沟部65a的后侧连通且更深地形成的车厢侧沟部65b,利用发动机舱侧沟部65a和车厢侧沟部65b划分出发动机罩空间66。另外,在车厢侧沟部65b的后壁形成有用于将外部气体引入到车厢内的外部气体引入口67。另外,在发动机舱侧沟部65a和车厢侧沟部65b的底壁上,在分别对应于配置在屏蔽构件50的前侧和后侧的夹子53的位置处,形成有固定部插入孔(未图示)。

而且,将屏蔽构件50以配置在外部气体引入口67的左右方向两外侧的方式配置在发动机罩空间66中。

为了将屏蔽构件配置在发动机罩空间66中,将前侧和后侧的夹子53的固定部55分别从上方插入发动机舱侧沟部65a和车厢侧沟部65b的固定部插入孔中,直到底部56的下端面与发动机罩边框65的底面接触,并进行固定以使高密度部102与发动机罩边框65的内周面密合。

由此,在发动机罩空间66中,对形成有外部气体引入口67的部分进行屏蔽,可以防止来自于发动机舱的热气、臭气经由外部气体引入口67流入到车厢内。

另外,该屏蔽构件50也可以取得与图1的绝热材料100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任何实施例和比较例。另外,在以下记载中所使用的配合比例(含有比例)、物性值、参数等具体的数值可以替换为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对应于这些的配合比例(含有比例)、物性值、参数等该记载的上限(以“以下”、“小于”的方式定义的数值)或下限(以“以上”、“超过”的方式定义的数值)。

实施例1

作为空气阻隔层,准备2张浸渗有间苯二酚树脂的聚酯类无纺布(PET纤维、单位面积重量80g/m2、厚度0.25mm)、平板形状的聚氨酯发泡体(密度0.017g/cm3、厚度15mm)、以及粉状的热熔胶粘剂。接着,将热熔胶粘剂以散布的方式附着在聚氨酯发泡体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上,然后层叠聚酯类无纺布,从而得到层叠体。

对于该层叠体,利用加热板,适当调节在中央部和外周端部边缘处按压的压力以使在层叠体的中央部形成低密度部(厚壁部、厚度15.0mm)并且沿层叠体的外周端部边缘的整个边缘形成高密度部(薄壁部、厚度2.0mm、上下方向长度10mm),并在185℃下按压50秒。接着,对该层叠体进行外形加工,由此制造了图1所示的壁材。

需要说明的是,将此时的中央部(低密度部)和外周端部边缘(高密度部)的厚度、密度等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除了使用聚氨酯发泡体(连续气泡率100%、厚度20.0mm)代替聚氨酯发泡体(连续气泡率100%、厚度15.0mm)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除了使用浸渗有间苯二酚树脂的混合型无纺布(PET和人造丝的混合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80g/m2、厚度0.25mm)代替浸渗有间苯二酚树脂的聚酯类无纺布(PET纤维、单位面积重量80g/m2、厚度0.25mm)作为空气阻隔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除了使用聚氨酯发泡体(密度0.017g/cm3、厚度20.0mm)代替聚氨酯发泡体(密度0.017g/cm3、厚度15.0mm)以外,以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除了使用浸渗有间苯二酚树脂的混合型无纺布(PET和人造丝的混合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100g/m2、厚度0.25mm)代替浸渗有间苯二酚树脂的聚酯类无纺布(PET纤维、单位面积重量80g/m2、厚度0.25mm)作为空气阻隔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

实施例6

除了使用聚氨酯发泡体(密度0.017g/cm3、厚度20.0mm)代替聚氨酯发泡体(密度0.017g/cm3、厚度15.0mm)以外,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10

除了将中央部的厚度改变为表1所示的厚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2

除了将中央部和外周端部边缘的厚度和密度变更为表1所示的厚度和密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除了不层叠空气阻隔层、并且变更为表1所示的厚度和密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制造了壁材。将结果示于表1。

(绝热性试验)

在距离热源20mm的位置,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壁材切割成200mm×200mm并载置。接着,将热源设定为规定温度,并放置60分钟。

在壁材的中央部测定热源侧的表面和与热源侧相对的一侧的表面的温度,并求出其温度差。

将热源的规定温度分别设定为55℃、65℃、75℃、85℃、95℃。将结果示于表1。

(耐化学品性)

在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壁材的中央部的表面滴加约0.5ml稀硫酸(浓度37%),对该表面进行轻轻擦拭,然后在100℃的环境下放置12小时。

然后,目视确认表面的状态,将未观察到变化的情况评价为○,将观察到表面溶解的情况评价为×。将结果示于表1。

(机械强度)

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壁材沿竖直方向配置,从上侧向下侧用手强力按压侧壁的上端边缘。

将在侧壁的端部边缘(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未观察到变形的情况评价为○,将端部边缘发生了较大变形的情况评价为×。将结果示于表1。

(耐水性)

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壁材的上端边缘浸渍在水中1秒,并确认该上端边缘的状态。

将上端边缘的厚度未观察到变化的情况评价为○,将上端边缘的厚度发生了膨胀的情况评价为×。将结果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以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形式提供了上述发明,但是其仅为例示,不可以进行限定性解释。在前述的权利要求书中包含对于该技术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形例。

产业实用性

该绝热材料和电池罩可以用于例如需要绝热性的车辆、电气制品、精密仪器等各种产业制品,特别是,适合用作车辆的发动机部的绝热材料。

附图标记

1 电池罩

2 侧壁

3 第1间隔物

5 左壁

6 右壁

7 前壁

8 后壁

9 左前连接部

10 左后连接部

11 右前连接部

12 右后连接部

31 电池

37 空间

50 屏蔽构件

51 屏蔽板

100 绝热材料

101 壁材

102 高密度部

103 低密度部

104 压缩部

105a 第1空气阻隔层

105b 第2空气阻隔层

106 发泡部

110 发泡体片材

112 胶粘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