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第一轴承和至少一个第二轴承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56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具有第一轴承和至少一个第二轴承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该装置的轴承固定构件沿第一轴承的轴向方向将力施加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此外,该装置的另一轴承固定构件沿第二轴承的轴向方向将力施加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特别地在于,提供一种类型的装置,该装置具有高效的构造方式。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同时可以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本发明有利的设计方案以及改进方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第一轴承、至少一个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固定构件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轴承固定构件,其中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将第一力施加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至少一个第二轴承固定构件将第二力施加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优选的,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将第三力施加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利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高效的构造方式。特别可以实现的是,当构造方式成本较低时仍可实现对轴承的稳定固定。更进一步可以实现的是,在第一轴承固定构件不将力施加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的情况下,第二轴承固定构件施加到第二轴承外圈上的力会相对较小些。此外,特别可以实现,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由非硬化的钢构成。此外,特别可以实现,第二轴承固定构件可以由薄金属片(Blech)构成。此外,特别可以实现,分别由轴承之一支承的两个轴彼此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三力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平行于第二轴承的轴向方向的分力。借此可实现第二轴承的额外固定。有利地,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具有接触第二轴承外圈的成形结构(Ausformung)。借此可以实现简单的力传递。此外,推荐第二轴承固定构件沿第二轴承的圆周方向(Umfangsrichtung)至多部分包围该第二轴承。由此可以实现紧凑的构造方式。第一轴承固定构件优选具有接触第二轴承外圈的成形结构,并且该成形结构在至少两个表面区域处接触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由此可以防止轴承固定构件彼此相对旋转。有利地,至少两个表面区域中的第一表面区域在第二轴承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了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至少两个表面区域中的第二表面区域在第二轴承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了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的第二端部区域。由此可以特别简单地防止轴承固定构件彼此相对旋转。优选地,第一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并且/或者第二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由此可以高效地接受从不同侧面到相应内圈上的力的作用。此外优选的,将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固定在该装置的变速器壳体构件上,并且/或者将第二轴承固定构件固定在该装置的变速器壳体构件上。借此可以实现较大的稳定性。有利地,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和/或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由金属片形成。以此方式实现了较低的重量。此外,还提出一种变速器(transmission),特别是汽车变速器(motorvehicletransmission),其具有所述装置。其它的优点由以下附图说明中得出。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包含很多组合特征。技术人员也会适宜地单独观察这些特征并且将这些特征概括为有意义的其它组合。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装置的俯视图;图2示出了通过轴承固定构件的、沿图1中Ⅱ-Ⅱ剖面线所截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装置的俯视图,该装置是汽车变速器的一部分。原则上,该装置也可以是载重汽车变速器(trucktransmmision)的一部分。该装置具有第一轴承10、第二轴承12、第一轴承固定构件14以及第二轴承固定构件18,其中第一轴承固定构件14将第一力施加到第一轴承外圈16上,第二轴承固定构件18将第二力施加到第二轴承外圈20上。第一力沿第一轴承的轴向方向作用。此外,第二力沿第二轴承的轴向方向作用。两个轴向方向相互平行。第一轴承的内圈42固定在变速器的轴34上,在该轴34上同样固定有变速器的齿轮(未示出)。此外,第二轴承的内圈44固定在变速器的轴36上,在该轴36上固定有变速器的其它齿轮(未示出)。第一轴承是深沟球轴承(Rillenkugellager)。第二轴承是圆柱滚子轴承。原则上可以考虑通过其它种类的滚动轴承来形成第一轴承和/或第二轴承,例如可以考虑第二轴承也是深沟球轴承。第一轴承固定构件将第三力施加到第二轴承12的外圈上,该第三力被定向为平行于第二轴承的轴向、远离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第一轴承固定构件14具有成形结构24,该成形结构24接触第二轴承的外圈并且传递第三力。为此,成形结构24紧贴外圈20的圆弓形区域。第二轴承固定构件18仅仅部分地沿着第二轴承的周向26包围外圈20,也就是说成形结构24在两个表面区域28、30处接触第二轴承固定构件。两个表面区域中的第一表面区域28在第二轴承的圆周方向26上形成了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的第一端部区域,并且两个表面区域中的第二表面区域30在第二轴承的圆周方向26上形成了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的第二端部区域。这些端部区域邻接第二轴承固定构件的凹口,在该凹口中设置有成形结构24。第二轴承固定构件18利用三个螺钉40旋紧到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构件32上,并且由此使外圈20抵靠变速器壳体构件32。对此,第二轴承固定构件18通过外圈20的环形表面区域46的一部分,将力传递到外圈20上。表面区域46与外圈20的两个端面有间隔地设置。此外,第一轴承固定构件14利用三个螺钉38旋紧到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构件32上,并且由此使外圈16抵靠变速器壳体构件32,并由此还将第三力施加到外圈20上。第一轴承固定构件14通过外圈20的环形表面区域46的另一部分,将第三力传递到外圈20上。两个轴承固定构件由金属片形成。图2示出了通过轴承固定构件14的、沿图1中的Ⅱ-Ⅱ剖面线所截的剖面图。成形结构具有梯级(Stufe)48,该梯级的底面紧贴在外圈20上。梯级48的作用在于,即使轴承固定构件14在与变速器壳体构件32旋紧时可能会变形,但是轴承固定构件14依然会将第三力施加到外圈20上。梯级48可以通过对轴承固定构件14的金属片进行冲压(Durchsetzen)形成。附图标记表10轴承12轴承14轴承固定构件16外圈18轴承固定构件20外圈24成形结构26周向28表面区域30表面区域32变速器壳体构件34轴36轴38螺钉40螺钉42内圈44内圈46表面区域48梯级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