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钳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9491发布日期:2019-03-19 23:1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制动钳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动钳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法规对汽车油耗及CO2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制动钳总成拖滞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油耗及CO2的排放,所以降低卡钳拖滞力矩已经成为各大制动器企业的研究方向。

现有的制动钳总成,通常包括制动钳体、卡钳支架、内摩擦片、外摩擦片以及设置在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之间的制动盘,制动钳体中设置有液压缸,制动时,液压缸的活塞推动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向夹紧制动盘的方向移动,并最终夹紧制动盘(制动盘随车轮转动),以实现车辆制动。制动结束后(制动钳体回位),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依靠惯性离开制动盘。

但是,由于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不是主动回位,在制动结束时,内、外摩擦片可能出现无法及时复位的问题,进而无法保证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仍存在接触压力,因此,制动盘与内、外摩擦片之间易产生拖滞力矩,使得汽车油耗及CO2排放量大,从而污染大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制动钳总成在制动结束时,制动盘与内、外摩擦片之间易产生拖滞力矩的缺陷,提供一种制动钳总成。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制动钳总成,包括制动钳体、卡钳支架、内摩擦片、外摩擦片、设置在所述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之间的制动盘、固定在所述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及设置在所述卡钳支架的前后两侧的滑动弹簧,所述制动钳体连接在所述卡钳支架上,所述内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弹簧的内侧,所述外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弹簧的外侧,所述制动钳体用于推动所述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向夹紧所述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所述回位弹簧在所述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向夹紧所述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时产生与所述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

进一步地,所述回位弹簧包括安装部、承力部及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与承力部之间的变形部,所述滑动弹簧包括外滑动部、内滑动部、连接所述外滑动部与内滑动部之间的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外滑动部外侧的外限位部及连接在所述内滑动部内侧的内限位部,所述外限位部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的外侧端面,所述内限位部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的内侧端面,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安装部固定在所述外摩擦片的背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表面,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与所述滑动弹簧的外限位部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的位移;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安装部固定在所述内摩擦片的背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表面,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与所述滑动弹簧的内限位部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的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弹簧片,所述变形部包括第二弹簧片、第三弹簧片及第四弹簧片,所述承力部包括第五弹簧片及第六弹簧片,所述第一弹簧片、第二弹簧片、第三弹簧片、第四弹簧片、第五弹簧片及第六弹簧片依次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簧片、第三弹簧片及第四弹簧片组合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四弹簧片、第五弹簧片及第六弹簧片组合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第二U形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外滑动部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第一侧部支撑弹簧片及第一底部支撑弹簧片,所述外限位部包括第一外支撑弹簧片及第二外支撑弹簧片,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的外侧端面,所述第二外支撑弹簧片沿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的末端向外弯折,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五弹簧片与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内外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六弹簧片与所述第二外支撑弹簧片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所述内滑动部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二顶部支撑弹簧片、第二侧部支撑弹簧片及第二底部支撑弹簧片,所述内限位部包括第一内支撑弹簧片及第二内支撑弹簧片,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的内侧端面,所述第二内支撑弹簧片沿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的末端向内弯折,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五弹簧片与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内外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六弹簧片与所述第二内支撑弹簧片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承力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弹簧片包括第一底片、第一弹性摩擦片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片与第一弹性摩擦片同一侧的第一弯折连接片,所述第一底片及第一弹性摩擦片在高度方向上平行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向上支撑在所述外摩擦片的底部;

所述第二底部支撑弹簧片包括第二底片、第二弹性摩擦片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底片与第二弹性摩擦片同一侧的第二弯折连接片,所述第二底片及第二弹性摩擦片在高度方向上平行间隔,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向上支撑在所述内摩擦片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外摩擦片包括外摩擦块及固定在所述外摩擦块的背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表面的第一背板,所述外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一弹簧片固定在所述第一背板上,所述第一背板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滑动部上,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一凸耳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凸耳的顶面与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凸耳的一侧面与第一侧部支撑弹簧片滑动接触;

所述内摩擦片包括内摩擦块及固定在所述内摩擦块的背离所述制动盘的一侧表面的第二背板,所述内摩擦片上的回位弹簧的第一弹簧片固定在所述第二背板上,所述第二背板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滑动连接在所述内滑动部上,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二凸耳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凸耳的顶面与第二顶部支撑弹簧片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凸耳的一侧面与第二侧部支撑弹簧片滑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一凸耳的底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条,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二凸耳的底面滑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制动钳体与所述卡钳支架通过导向销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回位弹簧产生的变形力与所述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重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制动钳总成,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上设置回位弹簧,卡钳支架的前后两侧设置滑动弹簧,内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滑动弹簧的内侧,外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滑动弹簧的外侧,回位弹簧在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向夹紧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时产生与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这样,当制动结束时,制动钳体回复至初始位置,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借助上述的变形力回复至初始位置,实现了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主动回位,从而降低制动盘与内、外摩擦片之间的拖滞力矩,降低整车的油耗及CO2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总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总成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总成其回位弹簧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总成其滑动弹簧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制动钳体;11、第二容置空间;12、液压缸;13、弯钩部;2、卡钳支架;21、第一容置空间;22、槽;23、卡槽;3、内摩擦片;31、内摩擦块;32、第二背板;33、第二凸耳;4、外摩擦片;41、外摩擦块;42、第一背板;43、第一凸耳;5、制动盘;6、回位弹簧;61、第一弹簧片;62、第二弹簧片;63、第三弹簧片;64、第四弹簧片;65、第五弹簧片;66、第六弹簧片;7、滑动弹簧;71、外滑动部;711、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712、第一侧部支撑弹簧片;713、第一底部支撑弹簧片;7131、第一底片;7132、第一弹性摩擦片;7133、第一弯折连接片;7134、第一凸条;72、内滑动部;721、第二顶部支撑弹簧片;722、第二侧部支撑弹簧片;723、第二底部支撑弹簧片;7231、第二底片;7232、第二弹性摩擦片;7233、第二弯折连接片;7234、第二凸条;73、连接部;74、外限位部;741、第一外支撑弹簧片;742、第二外支撑弹簧片;75、内限位部;751、第一内支撑弹簧片;752、第二内支撑弹簧片;8、导向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方中的,前、后、外、内为制动钳总成装车后的实际方位。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总成,包括制动钳体1、卡钳支架2、内摩擦片3、外摩擦片4、设置在所述内摩擦片3与外摩擦片4之间的制动盘5、固定在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及设置在所述卡钳支架2的前后两侧的滑动弹簧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动钳总成为浮钳式,所述制动钳体1与所述卡钳支架2通过导向销8滑动连接。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制动钳总成也可以是定钳式,此时,制动钳体与卡钳支架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卡钳支架2上形成有容纳制动钳体1的第一容置空间21,第一容置空间21的底部开槽22,制动盘5的顶部穿过所述槽22并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1内。本实施例中,卡钳支架2的前后两侧的内侧表面均设置有卡槽23。前后两侧的滑动弹簧7均卡接在所述卡槽23上,以将滑动弹簧7装配在卡钳支架2上。

如图1及图3所示,制动钳体1上形成有倒扣在第一容置空间21上方的第二容置空间11,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1与第二容置空间11的之间。制动钳体1位于二容置空间11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液压缸12及弯钩部13,液压缸12的活塞作用在内摩擦片3上,液压缸12的活塞与内摩擦片3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圈。这样,在活塞的推动下,内摩擦片3向夹紧(靠近)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当内摩擦片3与制动盘5完全接触时,内摩擦片3不再移动,制动盘5对制动钳体1的反作用力,使得制动钳体1通过导向销8相对卡钳支架2向内移动,这样,弯钩部13带动外摩擦片4向夹紧(靠近)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即,所述制动钳体1可用于推动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向夹紧所述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当外摩擦片4与制动盘5完全接触时,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夹紧在制动盘5的内外两侧,由于制动盘5是随车轮一体转动的,从而实现了车轮制动。

如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摩擦片3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一回位弹簧6。外摩擦片4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一回位弹簧6。即共有2组(4个)回位弹簧。

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回位弹簧6的数量及其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

如图1及2所示,所述内摩擦片3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弹簧7的内侧,所述外摩擦片4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弹簧7的外侧,所述回位弹簧6在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向夹紧所述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时产生与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

如图4所示,所述回位弹簧6包括构成安装部的第一弹簧片61、构成变形部的第二弹簧片62、第三弹簧片63及第四弹簧片64以及构成承力部的第五弹簧片65及第六弹簧片66,变形部连接在安装部与承力部之间,即第一弹簧片61、第二弹簧片62、第三弹簧片63、第四弹簧片64、第五弹簧片65及第六弹簧片66依次相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簧片62、第三弹簧片63及第四弹簧片64组合成第一U形结构(变形部),所述第四弹簧片64、第五弹簧片65及第六弹簧片66组合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一U形结构与第二U形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二弹簧片62相对于第一弹簧片61向远离制动盘5的方向翻折,第三弹簧片63相对于第二弹簧片62向远离第一弹簧片61的方向以大致90度的角度翻折,第四弹簧片64相对于第三弹簧片63向靠近第一弹簧片61的方向以大致90度的角度翻折,第五弹簧片65呈弧形,且相对于第四弹簧片64向远离第一弹簧片61的方向以大致90度的角度翻折,第六弹簧片66大致与第四弹簧片64平行,且相对于第五弹簧片64向远离第一弹簧片61的方向以大致90度的角度翻折。

如图5所示,所述滑动弹簧7包括外滑动部71、内滑动部72及连接所述外滑动部71与内滑动部72之间的连接部73、连接在所述外滑动部71外侧的外限位部74及连接在所述内滑动部72内侧的内限位部75。所述外限位部74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2的外侧端面,所述内限位部75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2的内侧端面,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的安装部(第一弹簧片61)固定在所述外摩擦片4的背离所述制动盘5的一侧表面,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第五弹簧片65及第六弹簧片66)与所述滑动弹簧4的外限位部74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的位移;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安装部固定在所述内摩擦片3的背离所述制动盘5的一侧表面,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与所述滑动弹簧6的内限位部75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的位移。

如图5所示,所述外滑动部71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711、第一侧部支撑弹簧片712及第一底部支撑弹簧片713,所述外限位部74包括第一外支撑弹簧片741及第二外支撑弹簧片742。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741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2的外侧端面,所述第二外支撑弹簧片742沿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741的末端向外弯折,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五弹簧片65与所述第一外支撑弹簧片741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内外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六弹簧片66与所述第二外支撑弹簧片742抵靠,以限制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由此,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在外摩擦片4向靠近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时,被保持不动;而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安装部随外摩擦片4一起移动,进而,使得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变形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与所述外摩擦片4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该变形力,能够在制动结束后,推动外摩擦片4主动回位。

如图5所示,所述内滑动部72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二顶部支撑弹簧片721、第二侧部支撑弹簧片722及第二底部支撑弹簧片723,所述内限位部75包括第一内支撑弹簧片751及第二内支撑弹簧片752。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751贴附于所述卡钳支架2的内侧端面,所述第二内支撑弹簧片752沿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751的末端向内弯折,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五弹簧片65与所述第一内支撑弹簧片751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内外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六弹簧片66与所述第二内支撑弹簧片752抵靠,以限制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由此,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承力部在内摩擦片3向靠近制动盘5的方向移动时,被保持不动;而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安装部随内摩擦片3一起移动,进而,使得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变形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与所述内摩擦片3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该变形力,能够在制动结束后,推动内摩擦片3主动回位。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弹簧片713包括第一底片7131、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片7131与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同一侧的第一弯折连接片7133,所述第一底片7131及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在高度方向上平行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向上支撑在所述外摩擦片4的底部。所述第二底部支撑弹簧片723包括第二底片7231、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底片7231与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同一侧的第二弯折连接片7233,所述第二底片7231及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在高度方向上平行间隔,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向上支撑在所述内摩擦片3的底部。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外摩擦片4包括外摩擦块41及固定在所述外摩擦块41的背离所述制动盘5的一侧表面的第一背板42,所述外摩擦片4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一弹簧片61固定在所述第一背板42上,所述第一背板42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一凸耳43,所述第一凸耳43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弹簧7的外滑动部71上,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一凸耳43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凸耳43的顶面与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711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凸耳43的一侧面与第一侧部支撑弹簧片712滑动接触。这样,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一凸耳43的底面上,可以克服外摩擦片4的重力将所述第一凸耳43的顶面与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711以一个较小的摩擦力滑动接触,同时,还能保证外摩擦片4滑动过程中有一较小的预紧力作用,避免外摩擦片4在滑动时的晃动,保证外摩擦片4的滑动顺畅。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内摩擦片3包括内摩擦块31及固定在所述内摩擦块31的背离所述制动盘5的一侧表面的第二背板32,所述内摩擦片3上的回位弹簧6的第一弹簧片61固定在所述第二背板32上,所述第二背板32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凸耳33,所述第二凸耳33滑动连接在所述内滑动部72上,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二凸耳33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凸耳33的顶面与第二顶部支撑弹簧片721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凸耳33的一侧面与第二侧部支撑弹簧片722滑动接触。这样,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二凸耳33的底面上,可以克服内摩擦片3的重力将所述第二凸耳33的顶面与第一顶部支撑弹簧片721以一个较小的摩擦力滑动接触,同时,还能保证内摩擦片3滑动过程中有一较小的预紧力作用,避免内摩擦片3在滑动时的晃动,保证内摩擦片3的滑动顺畅。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弹性摩擦片713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条7134,所述第一凸条7134与所述第一凸耳43的底面滑动接触,由于第一凸条7134与第一凸耳43的底面接触面积较小,因而,能够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外摩擦片4的滑动更为顺畅。同样,所述第二弹性摩擦片723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条7234,所述第二凸条7234与所述第二凸耳33的底面滑动接触,由于第二凸条7234与第二凸耳33的底面接触面积较小,因而,能够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内摩擦片3的滑动更为顺畅。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位弹簧6产生的变形力与所述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的重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在回位过程保持平衡,避免内摩擦片3及外摩擦片4回位时发生倾斜而与制动盘5发生摩擦,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拖滞力矩。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制动钳总成,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上设置回位弹簧,卡钳支架的前后两侧设置滑动弹簧,内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滑动弹簧的内侧,外摩擦片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在滑动弹簧的外侧,回位弹簧在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向夹紧制动盘的方向移动时产生与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变形力。这样,当制动结束时,制动钳体回复至初始位置,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借助上述的变形力回复至初始位置,实现了内摩擦片及外摩擦片的主动回位,从而降低制动盘与内、外摩擦片之间的拖滞力矩,降低整车的油耗及CO2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