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86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悬挂系统是车辆整体结构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车辆悬挂系统主要是安装在车辆和轮胎间的整个支持系统,车辆悬挂系统能够起到避震的作用,以支撑车身和起到改善乘坐的感觉的作用。在车辆悬挂系统中,减震簧的使用非常的普遍,现在减震簧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直接安装在该连接件上,一般情况下,连接件都是金属制成的,在车辆被长时间的使用时,减震簧的老化会导致减震簧和连接件之间出现缝隙,由于减震簧和连接件是直接安装在一起的,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不仅会导致车辆出现异响,而且还会加速减震簧的老化,以至于加速车辆的损坏。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能够起到改善车辆整体品质的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它包括:

一个减震压簧,其中所述减震压簧具有一个上端部、一个下端部以及一个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连通于所述减震压簧的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以及

两个减震垫机构,其中各个所述减震垫机构分别包括:

一个第一垫体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垫体本体包括一个第一垫体元件以及一个第一定位元件,所述第一定位元件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一垫体元件的侧部,并且所述第一垫体本体具有一个第一安装通道以及一个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安装通道自所述第一垫体元件的侧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定位元件的侧部,以使所述第一安装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垫体本体的两侧部,所述第一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元件,以使所述第一定位槽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以及

一个第二垫体本体,其中所述第二垫体本体包括一个第二垫体元件以及一个第二定位元件,所述第二定位元件一体地延伸于所述第二垫体元件的侧部,并且所述第二垫体本体具有一个第二安装通道以及一个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安装通道自所述第二垫体元件的侧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定位元件的侧部,以使所述第二安装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垫体本体的两侧部,所述第二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二垫体元件,以使所述第二定位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其中所述第二定位元件定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元件的所述第一定位槽,以使所述第一垫体本体的所述第一安装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垫体本体的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并且在所述第一垫体元件和所述第二垫体元件之间形成一个夹持空间,其中所述减震压簧的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分别定位于位于上部的所述减震垫机构的所述第二定位槽和位于下部的所述减震垫机构的所述第二定位槽。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垫体本体包括一个配重元件以及一个包裹元件,所述包裹元件包裹在所述配重元件的外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垫体本体是橡胶体,所述第二垫体本体的所述包裹元件是橡胶体。

本实用新型的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优势在于:

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包括一个减震压簧以及两个减震垫机构,各个该减震垫机构分别形成一个夹持空间以供被安装于连接件上,并且各个该减震垫机构分别提供一个第二定位槽,该减缓压簧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定位于位于上部的该减震垫机构的该第二定位槽和位于下部的该减震垫机构的该第二定位槽,这样,设置在该连接件和该减震压簧之间的该减震垫机构能够避免该连接件和该减震压簧直接接触,从而一方面能够减缓减震压簧的老化过程,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该减缓压簧老化之后,也能够避免由于该减缓压簧和该连接件直接接触而出现的异响等问题。

各个该减震垫机构分别包括一个第一垫体本体以及一个第二垫体本体,该第一垫体本体和该第二垫体本体分别位于该连接件的上部和下部,以使该连接件保持在形成于该第一垫体本体和该第二垫体本体之间的该夹持空间,也就是说,该第一垫体本体和该第二垫体本体分别位于该连接件的两侧,以防止各个该减震垫机构从该连接件上脱落。

该第二垫体本体包括一个配重元件以及一个包裹元件,该包裹元件可以一体地形成于该配重元件的外部,例如该配重元件可以放置在模具中,然后通过向该模具中注入成形材料以形成该包裹元件,其中该配重元件能够防止该第二垫体本体出现变形,以提高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该第二垫体本体形成的该第二定位槽用于定位该减震压簧,由于该配重元件能够防止软性的成形材料制成的该包裹元件产生变形,从而避免该减震压簧从该第二定位槽内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获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优点和特点,以下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对以上概述的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应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因此不应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通过使用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具体和更详细的说明和阐述。在附图中:

图1是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该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的一个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位置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该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悬挂的减震装置,它包括两个减震垫机构10以及一个减震压簧20,其中各个该减震垫机构10分别固定于位于上部的一个连接件30和位于下部的另一个连接件30,该减震压簧20具有一个上端部21以及一个下端部22,其中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安装于位于上部的该减震垫机构10,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下端部22安装于位于下部的该减震垫机构10,以使该减震压簧20安装于两个该减震垫机构10之间,各个该减震垫机构10的使用能够避免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和该下端部22与各个该连接件30的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避免由于该减震压簧20和该连接件30的直接接触而出现的异响等情况,以改善车辆的整体性能,并且各个该减震垫机构10能够减缓该减震压簧20的老化。另外,该减震压簧20具有一个安装通孔23,该安装通孔23连通于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和该下端部22,以用于安装一个固定件40。

各个该减震垫机构10分别包括一个第一垫体本体11以及一个第二垫体本体12,在该第一垫体本体11和该第二垫体本体12之间形成一个夹持空间100,以供夹持该连接件30。如图3,该第一垫体本体11和该第二垫体本体12分别位于该连接件30的两个侧部。

该第一垫体本体11包括一个第一垫体元件111以及一个第一定位元件112,该第一定位元件112一体地延伸于该第一垫体元件111的侧部。该第一垫体本体11进一步具有一第一安装通道113和一第一定位槽114,该第一安装通道113自该第一垫体元件111的侧部延伸至该第一定位元件112的侧部,以使该第一安装通道113连通于该第一垫体本体11的两侧部,该第一定位槽114设于该第一定位元件112,以使该第一定位槽114连通于该第一安装通道113。也就是说,该第一定位元件112呈环形,以使该第一定位元件112形成该第一定位槽114,从而使该第一定位槽114连通于该第一安装通道113。

相应地,该第二垫体本体12包括一个第二垫体元件121以及一个第二定位元件122,该第二定位元件122一体地延伸于该第二垫体元件121的侧部,并且该第二垫体本体12具有一个第二安装通道123以及一个第二定位槽124,该第二安装通道123自该第二垫体元件121的侧部延伸至该第二定位元件122的侧部,以使该第二安装通道123连通该第二垫体本体12的两侧部,该第二定位槽124设于该第二垫体元件121,以使该第二定位槽124连通于该第二安装通道123。

该第二定位元件122定位于该第一定位元件112的该第一定位槽114,以使该第一垫体本体11的该第一安装通道113连通于该第二垫体本体12的该第二安装通道123,并且在该第一垫体元件111和该第二垫体元件121之间形成该夹持空间100,以用于夹持该连接件30,如图3所示。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和该下端部22分别定位于位于上部的该减震垫机构10的该第二定位槽124和位于下部的该减震垫机构10的该第二定位槽124,如图3,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和该下端部22均没有和该连接件30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由于该减震压簧20与该连接件30的直接接触而出现的异响等情况,以改善车辆的整体性能。

优选地,该第二垫体本体12包括一个配重元件125以及一个包裹元件126,该包裹元件126包裹在该配重元件125的外部,以使该配重元件125起到保持该第二垫体本体12的形状的作用。在制作该第二垫体本体12时,可以将该配重元件125直接放置在模具中,然后将用于形成该包裹元件126的成形材料注入到该模具中以使该包裹元件126形成在该配重元件125的外部,从而形成该第二垫体本体12。在车辆使用的过程中,该减震压簧20的该上端部21和该下端部22作用于该第二垫体本体12而产生具有使该第二垫体本体12产生形状的能力,该配重元件125能够阻止该第二垫体本体12产生形变,以确保该第二垫体本体12的性能。更优选地,该第一垫体本体11是橡胶体,该第二垫体本体12的该包裹元件126是橡胶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