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6995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先导头是一种常见的气动元件,主要用于控制气体流道的通断,在气动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被大众所熟知。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磁先导头,其结构主要包括阀座和先导组件,先导组件包括套管、活动设于套管内的动铁芯、固定设于套管内的静铁芯以及设于套管外部的励磁线圈,套管的底端通过压板与阀座固定连接,动铁芯的底端与套管之间抵设有动铁芯弹簧,阀座、套管及静铁芯配合形成有阀腔,阀座上分别设有与阀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静铁芯沿轴向设有连通阀腔的排气通道,动铁芯的顶端设有与排气通道密封配合的上塞头,动铁芯的底端设有与进气口密封配合的下塞头。初始状态下(励磁线圈未通电时),在动铁芯弹簧的作用下,上塞头与排气通道分离,下塞头与进气口紧密接触,使得进气口被封堵,出气口与排气通道连通;当励磁线圈通电时,动铁芯在电磁吸力作用下朝静铁芯方向移动,上塞头与排气通道紧密接触,下塞头与进气口分离,使得进气口与出气口连通,排气通道被封堵;当励磁线圈再次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在动铁芯弹簧的作用下,进气口再次被封堵,出气口与排气通道再次连通。

然而,上述电磁先导头的缺陷在于:由于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的联动结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励磁线圈通电时所产生的电磁感应值较低,影响了动铁芯的动作速率,而此时为了保证动铁芯的灵敏度,通常需要增加励磁线圈的匝数,如此又会导致电磁先导头的启动功率较高,使得节能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其结构简单合理,有效提高了电磁感应值、降低了启动功率,使得动作灵敏度较高、节能效果较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包括阀座和先导组件,所述先导组件包括套管、活动设于所述套管内的动铁芯、固定设于所述套管内的静铁芯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套管外部的励磁线圈,所述套管的底端通过压板与所述阀座固定连接,所述动铁芯的底端与所述套管之间抵设有动铁芯弹簧;

所述阀座、所述套管及所述静铁芯配合形成有阀腔,所述阀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动铁芯的底端设有与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的下塞头,所述静铁芯沿轴向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排气通道;

所述静铁芯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设有第一锥形凸起部和第二锥形凸起部,所述第一锥形凸起部与所述第二锥形凸起部呈同轴设置,所述排气通道依次贯通所述第一锥形凸起部及所述第二锥形凸起部,所述第一锥形凸起部的锥度小于所述第二锥形凸起部的锥度;

所述动铁芯的顶端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所述第一锥形凸起部相适配的第一锥形槽部、与所述第二锥形凸起部相适配的第二锥形槽部,所述第二锥形槽部的槽底设有与所述排气通道对应设置的上塞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形凸起部的锥度为40~50°,所述第二锥形凸起部的锥度为55~65°。

进一步地,所述阀座内一体成型设有与所述下塞头密封配合的凸台,所述进气口的内端贯穿所述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上塞头与所述下塞头之间抵设有塞头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动铁芯的外壁沿轴向设有旁通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先导头,通过在静铁芯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设置第一锥形凸起部和第二锥形凸起部,并在动铁芯的顶端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与第一锥形凸起部相适配的第一锥形槽部、与第二锥形凸起部相适配的第二锥形槽部,由于静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的轴向间隙相对较小,因此这种双锥度的结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无论在何种工作状态(即通电或断电),静铁芯的底端均会伸入于动铁芯的内部,从而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值,使得在无需增加励磁线圈的匝数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动铁芯的灵敏度,进而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的启动功率,节能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简单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

1、阀座;11、进气口;12、出气口;13、凸台;2、套管;3、动铁芯;31、下塞头;32、第一锥形槽部;33、第二锥形槽部;34、上塞头;35、塞头弹簧;36、旁通槽;4、静铁芯;41、排气通道;42、第一锥形凸起部;43、第二锥形凸起部;5、励磁线圈;6、压板;7、动铁芯弹簧;8、阀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电磁先导头的改良结构,包括阀座1和先导组件,先导组件包括套管2、活动设于套管2内的动铁芯3、固定设于套管2内的静铁芯4以及固定设于套管2外部的励磁线圈5,套管2的底端通过压板6与阀座1固定连接,动铁芯3的底端与套管2之间抵设有动铁芯弹簧7。

阀座1、套管2及静铁芯4配合形成有阀腔8,阀座1上分别设有与阀腔8连通的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动铁芯3的底端设有与进气口11对应设置的下塞头31,为了提高下塞头31与进气口11的封堵效果,阀座1内一体成型设有与下塞头31密封配合的凸台13,进气口11的内端贯穿凸台13。

静铁芯4沿轴向设有与阀腔8连通的排气通道41,静铁芯4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设有第一锥形凸起部42和第二锥形凸起部43,第一锥形凸起部42与第二锥形凸起部43呈同轴设置,排气通道41依次贯通第一锥形凸起部42及第二锥形凸起部43。第一锥形凸起部42的锥度小于第二锥形凸起部43的锥度,具体地说,第一锥形凸起部42的锥度为40~50°,第二锥形凸起部43的锥度为55~65°。动铁芯3的顶端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第一锥形凸起部42相适配的第一锥形槽部32、与第二锥形凸起部43相适配的第二锥形槽部33,第二锥形槽部33的槽底设有与排气通道41对应设置的上塞头3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电磁先导头的工作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做赘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先导头,通过采用第一锥形凸起部42与第二锥形凸起部43配合构成的双锥度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无论在何种工作状态(即通电或断电),静铁芯4的底端均会伸入于动铁芯3的内部,从而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值,使得在无需增加励磁线圈5的匝数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动铁芯3的灵敏度,进而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的启动功率,节能效果更好。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并延长上塞头34和下塞头31的使用寿命,上塞头34与下塞头31之间抵设有塞头弹簧35。动铁芯3的外壁沿轴向设有旁通槽36,通过设置旁通槽36,当进气口11被封堵时,阀腔8中的残气能够更快速地排出至排气通道4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