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状平衡导向弹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8794阅读:1112来源:国知局
片状平衡导向弹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向件,具体涉及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该导向弹簧式用于如高频振动等不宜使用导轨导向的场合。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直线导轨是一种常用的直线导向部件,通过在两相对运动机构之间装配导轨,能够实现两运动机构做相对的、直线往复运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当两相对运动的机构之间需要做极小位移的短行程、高频直线往复运动(如几百Hz的高频振动)时,则无法通过使用导轨进行导向。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高频振动导向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包括一平片状主体,该平片状主体的中心设有一第一连接点,平片状主体上在所述第一连接点的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点;

各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点间通过异形辐条连接,该异形辐条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可在轴向上位移,但不可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用于固定第一运动体;所述第二连接点可在轴向上位移,但不可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用于固定第二运动体。

2.上述方案中,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可以分别或同时做相对的直线往复运动。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始终保持轴向平衡状态(即两者的运动轨迹为两平行线),以实现其导向性。

3.上述方案中,“异形辐条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借此设计,所述异形辐条能够延长变形并具有导向性,且异形辐条可根据要求制定合适的尺寸。

4.上述方案中,所述异形辐条(第二连接点)可根据工作要求设置数量及布局。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包括紧邻且均布于所述平片状主体的中心周向的多个定位点。

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点还包括位于所述平片状主体的中心的一定位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包括平片状主体,其中心设有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的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点。其中各第二连接点与第一连接点间通过异形辐条连接,异形辐条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借此设计,本实用新型利用异形辐条结构形状的对称性,以及弹簧自身的弹性和刚性,实现小幅运动的位移导向,进而实现平稳地直线往复运动。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免导轨且无阻尼,具有较佳的经济实用性,能有效地实现运动部件的导向功能,并具有结构制造工艺简单、结构样式灵活多变及性能稳定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第二连接点;2.异形辐条;3.弯折部;4.定位点;5.定位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2所示,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包括一薄形平片状主体,该平片状主体的中心设有一第一连接点,该第一连接点可在轴向上位移,但不可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用于固定第一运动体;平片状主体上在所述第一连接点的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点1,该第二连接点1可在轴向上位移,但不可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用于固定第二运动体。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可以分别或同时做相对的直线往复运动。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始终保持轴向平衡状态(即两者的运动轨迹为两平行线),以实现其导向性。

各所述第二连接点1与所述第一连接点间通过异形辐条2连接,该异形辐条2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3。借此设计,所述异形辐条2能够延长变形并具有导向性,且异形辐条2可根据要求制定恰当尺寸。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包括紧邻且均布于所述平片状主体的中心周向的多个定位点4以及位于所述平片状主体的中心的一定位口5。借此设计以便第一连接点更好、更稳定地和第一运动体定位连接。

其中,所述异形辐条2(第二连接点1)可根据工作要求设置数量及布局。

本实用新型一种片状平衡导向弹簧,包括平片状主体,其中心设有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的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点。其中各第二连接点与第一连接点间通过异形辐条连接,异形辐条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借此设计,本实用新型利用异形辐条结构形状的对称性,以及弹簧自身的弹性和刚性,实现小幅运动的位移导向,进而实现平稳地直线往复运动。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免导轨且无阻尼,具有较佳的经济实用性,能有效地实现运动部件的导向功能,并具有结构制造工艺简单、结构样式灵活多变及性能稳定可靠的优点。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借此实施例以体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其形状变化的多样性,即,可以根据机械行程、线性频率以及负荷大小制定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使用要求。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