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阀及其止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818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阀及其止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调节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阀及其止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空调、冰箱、热泵、热水器以及各类制冷、制热设备或其他需要调节流体流量的场合,通常会使用流量调节阀,电动阀即为流量调节阀的一种。

电动阀具有外壳、阀座和转子装置2’,电动阀的阀腔中设置有阀针部件。转子装置2’通过线圈驱动磁转子及与其相连的丝杆,丝杆通过螺纹结构带动阀针部件沿轴向移动,以使阀针控制阀口开度的大小,从而控制通过阀口流体的流量。

为了准确设置丝杆转动参考点并限制流量控制范围内阀针的下止动位和上止动位,通常会设置限制转子转动范围的止动结构,主要由芯轴1’、弹簧导轨3’、滑环4’以及止动杆2’1形成。芯轴1’与外壳的顶部焊接固定,弹簧导轨3’固定在芯轴1’上,滑环4’在弹簧导轨3’上自由滑动,转动时,固定在转子装置2’上的止动杆2’1与滑环4’的突出部相接触,驱动滑环4’在弹簧导轨3’上滑动,分别与弹簧导轨3’的两端接触无法转动,形成上、下止动位,实现上述流量范围的控制功能。

一般地,止动杆2’1与转子焊接连接在一起,当产品处于上止动位或下止动位时,转子转动使止动杆2’1不停地撞击滑环4’实现止动,会使止动杆2’1与转子连接处焊缝a存在疲劳损坏的风险,进而导致止动杆2’1脱离失效。

并且,止动杆2’1与转子二者材料一般不同,焊接难度比较大,焊缝a质量成型质量比较难控制,另外焊接连接工序较多、成本也相应比较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性能比较高的止动结构,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阀的止动结构,包括芯轴、弹簧导轨以及滑环,所述滑环沿所述弹簧导轨形成的轨道上下滑动,所述电动阀的转子本体的上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开口向上的限位孔,所述滑环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芯轴,自由端部伸至所述限位孔内部。

与现有技术中在转子装置上焊接止动杆与滑环配合止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滑环的自由端部设置于转子本体上端的安装板的限位孔内部,当转子转动时,转子带动与其固定的安装板一起转动,因滑环的自由端部伸至安装孔的限位孔内部,故安装板也将带动滑环的自由端转动,这样滑环能够沿弹簧导轨的轨道上下滑动,可以到达弹簧轨道的上端和下端,即到达上止动位置和下止动位置。

这样,无需在转子装置上焊接止动杆,消除了止动杆因焊缝质量而脱离的风险,并且无需焊接止动杆,减少了焊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上设置限位孔的方式,对限位孔的尺寸要求比较低,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的,所述滑环的上端部与所述芯轴固定,所述滑环的下端部为自由端部,所述滑环的下端部包括向下的折弯段和配合段,所述配合段伸至所述限位孔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滑环的配合段为竖直直线段。

可选的,所述限位孔为通孔,所述配合段的外端伸至所述限位孔的外部。

可选的,所述限位孔为沿径向延伸的长圆孔。

可选的,所述限位孔的外端和内端具有与所述配合段相匹配的形状,并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配合段间隙配合。

可选的,所述安装板为具有中间通孔的环状结构,所述转子本体周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周壁安装于所述凹槽内部,所述电动阀的丝杆的上部固定于所述环状结构的中间通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阀,包括转子本体和止动结构,所述止动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止动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动阀为电子膨胀阀。

因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阀包括上述止动结构,故该电动阀具有止动结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电动阀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电动阀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端盖、芯轴、弹簧导轨和滑环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滑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

芯轴1’、转子装置2’、止动杆2’1、弹簧导轨3’、滑环4’、焊缝a;

其中,图2至图6中:

芯轴1、滑环2、配合段21、折弯段22、螺旋段23、弹簧导轨3、轨道3a、安装板4、限位孔4a、中间通孔4b、转子本体5、丝杆6、阀芯7、端盖组件8。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中电动阀存在的“止动杆与滑环定位撞击时,其与转子连接处焊缝疲劳损坏”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不失一般性,本文以电动阀为电子膨胀阀为例介绍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当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文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需要利用止动结构进行上、下止动定位的电动阀。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至图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电动阀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端盖、芯轴、弹簧导轨和滑环的组装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阀的止动结构,该止动结构包括芯轴1和滑环2,滑环2滑设于芯轴1的外壁,一般地,滑环2螺旋滑动设置于芯轴1上。为了使滑环2沿芯轴1稳定螺旋运动,芯轴1的外壁上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弹簧导轨3,弹簧导轨3形成的轨道3a如图2所示,滑环2螺旋布置于弹簧导轨3上,弹簧导轨3与芯轴1、滑环2与芯轴1均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对于弹簧导轨3的具体形状本文不做具体限定,可参考现有技术。

对于电子膨胀阀而言,电子膨胀阀主要包括阀体、步进电机、转子装置和设置有螺纹副结构的丝杆6,丝杆6设置于阀体的中心位置且上端部与转子装置的转子本体5固体连接,丝杆6的下端部连接有与阀体内部的阀口配合的阀芯7,其工作时步进电机带动转子本体5旋转,通过螺纹副的传递,丝杆6可以向上或向下运动,当丝杆6向下运动时,带动阀芯7向下运动进而将阀口关闭;当丝杆6向上运动时,带动阀芯7向上运动进而将阀口打开。

转子本体5上端部还固定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开设有开口向上的限位孔4a,滑环2的一端部固定于芯轴1,自由端部设置限位孔4a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电动阀丝杆6围绕旋转的轴定义为轴向,将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定义为横向。

与现有技术中在转子装置上焊接止动杆与滑环配合止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滑环2的自由端部设置于转子本体上端的安装板4的限位孔4a内部,当转子转动时,转子带动与其固定的安装板4一起转动,因滑环2的自由端部伸至安装孔4a的限位孔内部,故安装板4也将带动滑环2的自由端转动,这样滑环2能够沿弹簧导轨的轨道上下滑动,可以到达弹簧轨道的上端和下端,即到达上止动位置和下止动位置。

这样,无需在转子装置上焊接止动杆,消除了止动杆因焊缝质量而脱离的风险,并且无需焊接止动杆,减少了焊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4上设置限位孔4a的方式,对限位孔4a的尺寸要求比较低,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阀的止动结构在组装时,首先可以将预加工好限位孔4a的安装板4组装于转子本体5上,滑环2组装于端盖组件8、阀体部件;然后将滑环2旋转至下止动位置,丝杆6处于相应位置(等价于安装板4相应位置,丝杆6与安装板4连接在一起),最后将滑环2的自由端部插入安装板4的限位孔4a内部。

请结合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滑环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滑环2的上端部可以与芯轴1固定,滑环2的下端部为自由端部,滑环2的下端部可以进一步包括折弯段22和配合段21,配合段21设置限位孔4a的内部。这样对现有技术的电动阀进行改进时,仅需将滑环2的自由端部的结构进行改进即可,即在滑环2自由端部增加配合段,改造工作量比较小。

图6中还进一步示出了滑环2绕芯轴1滑动的螺旋段23。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滑环2的配合段为竖直直线段,也就是说,滑环2的竖直直线段沿轴向插入限位孔4a的内部。这样,两者比较容易安装。

进一步地,配合段21的外端伸至限位孔4a的外部,也就是说,配合段21贯穿限位孔4a,配合段21的伸出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配合段21伸出限位孔4a的外部,有利于其在沿限位孔4a滑动过程中从限位孔4a中脱出,增加止动的可靠性。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限位孔4a可以为沿径向延伸的长圆孔。滑环2沿径向滑动于长圆孔的内部,实践证明,滑环2沿该结构形式的长圆孔相对运动时,摩擦产生的响声比较小。

为了准确实现上止动和下止动,限位孔4a的外端和内端具有与配合段相匹配的形状,并且限位孔4a与配合段21间隙配合。如图所示,限位孔4a外端半径R1略大于滑环2的配合段21的半径,在满足装配条件下,两者之间的间隙可以尽量小,以满足可靠的止动限位。

本文将远离转动轴的位置定义为外,将靠近转动轴的位置定义为内。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安装板4可以为具有中间通孔4b的环状结构,转子本体5周壁开设有凹槽,环状结构的外周壁安装于所述凹槽内部,电动阀的丝杆6的上部固定于环状结构的中间通孔4b。丝杆6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于安装板4的中间通孔4b位置。

在上述止动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动阀,该电动阀包括转子本体5和止动结构,止动结构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止动结构。

因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阀包括上述止动结构,故该电动阀具有止动结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电动阀的其他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阀及其止动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