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控制回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52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油压控制回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油压控制回路。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中设置有供给用于变速机构的驱动或冷却的油压(油)的油压控制回路(例如,专利文献1)。

图5是说明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油压控制回路的主要构成的一部分的图。

在图5(a)所示的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油压控制回路400中,设置有根据油泵op的排出压调整主压(管路压)p1的压力调整阀410,在该压力调整阀410的下游侧设置有调整向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t/c)的供给压(变矩器压p2)的调压阀420。

在该油压控制回路400中,在连接油泵op和压力调整阀410的油路500上,设置有调整向压力调整阀410侧的油的流动的流通控制阀430,在油泵op高旋转驱动时,通过使从油泵op排出的油的一部分返回油泵op的上游侧,由此,过大的油压不会向压力调整阀410侧供给。

流通控制阀430具有:设置于油路500的节流部431、迂回该节流部431连接节流部43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旁通路432、连接旁通路432和油泵op的上游侧的连接路434,当过大的油压作用于流通控制阀430时,设置于旁通路432内的阀体435移动至使旁通路432和连接路434连通的位置,通过使作用于流通控制阀430的油压的一部分返回到油泵op的上游侧,由此,过大的油压不会向压力调整阀410侧供给。

在此,在油路500上设置节流部431时,该节流部431成为对油的流动的阻力,结果是油泵op的负荷增大,燃耗率恶化。因此,近年来,还提案各种省略流通控制阀430的油压控制回路(参照图5(b))。

但是,如果省略流通控制阀430,则例如在油泵op的高旋转驱动时,过大的油压往往供给到压力调整阀410,该情况下,从压力调整阀410向调压阀420供给的先导压p3也会增大(参照图5(b))。

调压阀420中,通过调整来自该调压阀420的排放量,调整向液力变矩器侧供给的油压(变矩器压p2)。

但是,当作用于调压阀420的先导压p3增大时,变矩器压p2也会增大,因此,当增大的变矩器压p2为液力变矩器的耐压以上时,影响液力变矩器的耐久性。

该情况下,考虑到,在压力调整阀410和调压阀420之间设置节流孔等,使输入调压阀420的油压降低。但是,由于调压阀420将从压力调整阀410侧输入的油压作为该调压阀420的驱动压p4利用(参照图5(b)),所以当单纯地降低输入调压阀420的先导压p3时,不能适当进行调压阀420的动作,结果会产生不能将变矩器压p2调整为适当压的情况。

因此,即使在省略了流通控制阀的情况下,也要求能够将变矩器压调整为适当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984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一种油压控制回路,其构成为,具有:第一调压阀,其调整油泵的排出压;第二调压阀,其将所述第一调压阀的输出油压调整为向通过油压控制的油压驱动装置的输入侧油路的供给压;第一油路,其将所述第一调压阀的输出口和所述输入侧油路连接,所述第二调压阀具有:输入口,其经由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输入侧油路的连接部连接;驱动口,其经由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阀体,其根据向所述驱动口输入的驱动压沿轴向位移;输出口,并且,通过根据作用于所述驱动口的驱动压沿所述轴向位移的阀体,控制输入口和输出口之间的流量,调整所述供给压,其中,在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调压阀侧设置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三油路的连接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油路,在该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三油路的连接部之间设置节流孔。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第一油路的节流孔成为使在该第一油路通流的油压产生压力损失的阻力,因此,在第一油路,比节流孔靠油压驱动装置侧的油压比第一调压阀侧的油压低。因此,能够适当防止即使来自第一调压阀的输出口的输出油压增大,向油压驱动装置的输入侧油路供给的油压也会受到变大的第一调压阀的输出油压的影响而过大的情况。

另外,在节流孔的第一调压阀侧连接有第三油路,在第二调压阀的驱动口作用第一调压阀的输出压保持不变。因此,即使在第一油路设置节流孔,也能够利用通过节流孔前的高的压力的油压来适当驱动第二调压阀。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油压控制回路的图;

图2是说明调压阀的动作的剖面图;

图3是说明油压控制回路中的油泵的转速、设置在油路的节流孔的上游侧的油压及下游侧的油压的关系的图;

图4是说明油泵的转速和变矩器压的关系的图;

图5是说明现有例的油压控制回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油压控制回路1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油压控制回路1的图,(a)是说明油压控制回路1的主要构成的图,(b)是放大了(a)的调压阀20周围的图,是将调压阀20的滑柱26配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沿着从油泵op排出的油的通流方向说明上游侧或下游侧。

如图1(a)所示,在油压控制回路1中设置有根据油泵op的排出压调整主压(管路压)p2的压力调整阀10,在该压力调整阀10的下游侧设置有调整向与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t/c)的供应(apply)压调整用口连接的油路59的供给压(变矩器压p4)的调压阀20。

压力调整阀10具备形成于阀体10a的有底圆筒状的滑柱孔11、在该滑柱孔11内沿轴向可进退移动地设置的滑柱16。

在滑柱孔11内被轴向定位的弹簧17与滑柱16的一端抵接,滑柱16利用从弹簧17作用的弹力,向在滑柱孔11的另一端开口的驱动压口12侧(图中左侧)施力。

因此,在油泵op的排出压不向压力调整阀10供给时,滑柱16配置于使另一端侧的第一大径部160与滑柱孔11的另一端抵接的初始位置。

在滑柱孔11的内周,从另一端侧依次开设有驱动压口12、排出口13、输入口14、输出口15。

在将滑柱1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输入口14和排出口13的连通通过滑柱16的第二大径部161被遮断,并且输入口14和输出口15的连通通过滑柱16的第三大径部162被遮断,在滑柱孔11开口的任一口都不相互连通。

该压力调整阀10的输入口14经由油路51与连接油泵op和带轮(未图示)侧的油压回路的油路50连接,在该油路51的中途经由油路52连接有驱动压口12。

因此,油泵op的排出压供给压力调整阀10侧时,油压经由驱动压口12作用于滑柱16的第一大径部160,滑柱16通过作用于该第一大径部160的油压,压缩弹簧17,同时向图中右方向移动。

滑柱16根据油泵op的排出压,向图中右方向的位移量发生变化,滑柱16向图中右方向移动时,首先解除第三大径部162对输入口14和输出口15的连通的遮断,从输出口15输出根据滑柱16的移动量确定的压力的油压(先导压p3)。

因此,压力调整阀10中,根据作用于驱动压口12的驱动压,通过在轴向变化的滑柱16,控制输入口14和输出口15之间的流量,可以调整先导压p3。

进而,压力调整阀10中,油泵op的排出压过大时,解除第二大径部161对输入口14和排出口13的连通的遮断,根据滑柱16的移动量确定的压力的油压从排出口13返回油泵op侧。

与输出口15连接的油路53将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口15和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t/c)的输入侧的油路59连接,在该油路53的下游侧,经由油路54连接有将压力调整阀10(输出口15)的输出压调整为作用于液力变矩器(t/c)的输入侧的油路59的变矩器压p4的调压阀20。

接着,说明调压阀20。

如图1(a)所示,调压阀20与压力调整阀10同样,在形成于阀体10a的有底圆筒的滑柱孔21内具备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的滑柱26。

如图1(b)所示,在阀体10a,滑柱孔21以沿着轴线x的直线状形成,滑柱26的插入口21a在该滑柱孔21的一端开口。

插入于滑柱孔21的滑柱26从前端侧依次为第一大径部262、第一小径部263、第二大径部264、第二小径部265、第三大径部266、弹簧导向部267、轴部268,该滑柱26的轴部268通过压入固定于滑柱孔21内的支承部件28在轴线x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被支承。

该支承部件28具有压入滑柱孔21的基部280和圆筒状的弹簧支承部281,在将弹簧支承部281朝向滑柱孔21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的状态下,以在轴线x的轴向上不能移动地设置。

弹簧支承部281具有比滑柱孔21的内径d1小的外径da,该弹簧支承部281的开口直径db以与滑柱26的轴部268的外径匹配的直径形成。

弹簧27外插在该弹簧支承部281。该弹簧27的一端27a从轴线x的轴向与基部280抵接,进行轴线x方向的弹簧27的定位。

滑柱26的轴部268从轴线x的轴向插入弹簧支承部281,在支承部件28,滑柱26在轴线x的轴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被支承。

在此,在轴部268的外周,遍及绕轴线x的周向的全周形成有槽269,该槽269在轴线x的轴向以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

因此,滑柱26的轴部268在弹簧支承部281的内侧沿轴线x方向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减少。

弹簧27的另一端27b从轴线x的轴向抵接于与弹簧导向部267邻接的第三大径部266,滑柱26通过从弹簧27作用于该第三大径部266的弹力而向滑柱孔21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被施力。

因此,在滑柱孔21内的滑柱26总是作用弹簧27的弹力,在油压未从压力调整阀10侧向调压阀20供给的状态下,滑柱26的第一大径部262将从中央突出的突部262a配置在与滑柱孔21的壁部21b抵接的初始位置。

滑柱26的第一大径部262、第二大径部264、第三大径部266具有与滑柱孔21的内径d1匹配的外径,滑柱26的第一小径部263、第二小径部265具有比滑柱孔21的内径d1小的外径。

如图1(b)所示,在滑柱孔21的内周,从另一端侧(壁部21b侧)依次开设有驱动压口22、排出口23、输入口24、输出口25。

驱动压口22在与滑柱孔21的壁部21b邻接的位置即、在滑柱2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可向第一大径部262的突部262a和滑柱孔21的壁部21b之间的间隙供给油压的位置开口。

排出口23在与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滑柱26的第一小径部263对应的位置开口,输入口24在与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滑柱26的第二小径部265对应的位置开口,输出口25在与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滑柱26的第三大径部266对应的位置开口。

因此,在将滑柱2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输入口24和输出口25的连通通过滑柱26的第三大径部266被遮断,并且,输入口24和排出口23的连通通过滑柱26的第二大径部264被遮断,在滑柱孔21开口的任一口都不相互连通。

与驱动压口22连接的油路55在比与输入口24连接的油路54靠压力调整阀10侧,与连接压力调整阀10和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t/c)的油路53连接。

在该油路53,在该油路53与油路55的连接部531、油路53与油路54的连接部541之间,设置有使油路53的流路截面面积减小的节流孔30。

因此,该节流孔30的上游侧(压力调整阀10侧)的油路53内的油压(先导压p3)为比下游侧(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的油路54内的油压高的压力。

与输出口25连接的油路57与位于调压阀20的下游侧的下位回路(未图示)的输入侧连接,与排出口23连接的油路56与连接滤油器和油泵op的油路58(参照图1(a))连接。

以下,说明调压阀20的动作及作用。

图2是说明调压阀20的动作的剖面图,(a)是表示调压阀20的滑柱26从初始位置移动,移动至使输入口24和输出口25连通的位置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调压阀20的滑柱26再移动至使输入口24和排出口23连通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是说明油泵op的转速、油压控制回路1中的节流孔30的上游侧的油压(先导压p3)和下游侧的油压(变矩器压p4)的关系的图。

图3中,横轴表示油泵op的转速(rpm),纵轴表示油压(先导压p3及变矩器压p4)(mpa)。另外,图3中,示意性表示调压阀20周围的剖面图,并且将调压阀20的油压的测量部位、在该测量部位的油压的测量结果与油泵op的转速一同表示。

图4是说明油泵op的转速和变矩器压p4的关系的图,是比较设置有节流孔30的情况和未设置节流孔30的情况的变矩器压p4的变化的图。

如图1(b)所示,在未向油路53供给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压(先导压p3)的状态下,调压阀20的滑柱26配置在使第一大径部262的突部262a与壁部21b抵接的初始位置。

在该状态下,调压阀20的输入口24不与输出口25和排出口23的任一连通。

在该状态下,在向油路53供给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压(先导压p3)时,在油路53的中途设置有节流孔30,该节流孔30成为对于油的流动的阻力,其结果,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油路54内的油压相比较于节流孔30的上游侧的油路53内的油压(先导压p3)变低。

在此,在节流孔30的上游侧与油路53连接的油路55保持不变供给先导压p3,因此,向该油路55供给的先导压p3通过驱动压口22,作用于滑柱26的第一大径部262保持不变。

该先导压p3作用于使滑柱26向一端侧(图中,右侧)移动的方向,因此,滑柱26根据先导压p3的大小,压缩弹簧27,同时在滑柱孔21内向插入口21a侧移动。

于是,在滑柱26向插入口21a侧移动规定量的时刻,在第三大径部266和输出口25之间产生间隙(参照图2(a)),输入口24和输出口25连通。由此,根据滑柱26的移动量确定的压力的油压从调压阀20的输出口25向下位回路侧供给。

这样,通过设置节流孔30,成为比先导压p3低的压力的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油路54内的油压,由于从调压阀20的输出口25排出的油的量而相应地下降(参照图3)。

在此,调压阀20中,随着滑柱26向插入口21a侧的移动量增加,输出口25的开口量增加,因此,来自调压阀20的输出口25的油的排出量根据滑柱26的移动量确定。因此,通过调节滑柱26的移动量,调整从输出口25排出的油量,由此,能够将向液力变矩器(t/c)的输入侧的油路59供给的油压(变矩器压p4)调整为希望的压力(例如,规定向液力变矩器侧供给的油压的上限的阈值压力th1(参照图4)以下的压力)。

在此,油泵op的排出压过大时,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压(先导压p3)也过大。

该情况下,即使在油路53设置节流孔30,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油路54的油压(变矩器压p4)也比先导压p3低,随着先导压p3的上升,变矩器压p4也上升(参照图4)。

因此,即使增加来自输出口25的排出量,因为在来自输出口25的排出量上有上限,所以也不能将变矩器压p4抑制得低。

因此,调压阀20中,在先导压p3过大时,根据滑柱26的移动量,以在第二大径部264和排出口23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设定第二大径部264的轴线x的轴向的宽度w(参照图1(a)),在先导压p3过大的情况下,根据滑柱26的移动量确定的压力的油压也从排出口23排出。

因此,即使是先导压p3过大的情况,也能够将向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供给的油压(变矩器压)设定在规定向液力变矩器侧供给的油压的上限的阈值压力th1以下的压力。

因此,即使油泵op的转速超过在未设置节流孔30的现有例的油压控制回路的情况下变矩器压超过阈值压力th1的转速r1(参照图4),在实施方式的油压控制回路1中,变矩器压也会超过阈值压力th1,变矩器压p4不会过大(参照图4)。

在此,与排出口23连接的油路56与连接滤油器和油泵op的油路58连接(参照图1(a)),从排出口23排出的油压被原样返回油泵op。

采用这种结构的调压阀20,通过在与调压阀20的输入口24连接的油路54和油路53的连接部541、与调压阀20的驱动压口22连接的油路55和油路53的连接部531之间设置节流孔30,能够以过大的先导压p3使调压阀20的滑柱26动作。

由此,能发挥节流孔30引起节流孔的下游侧的油压的降低和从调压阀20的输出口25的排出量的增大引起的油压的降低这两方的效果,因此,与节流孔30的上游侧的先导压p3相比,能够使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变矩器压p4更低(图3、δp)。

如以上,在实施方式中,(1)一种油压控制回路1,其构成为,具有:压力调整阀10(第一调压阀),其调整油泵op的排出压;调压阀20(第二调压阀),其将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输出油压)调整为向通过油压控制的液力变矩器(油压驱动装置)的油路59(输入侧油路)的变矩器压p4(供给压);油路53(第一油路),其将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口15和油路59连接,调压阀20具有:输入口24,其经由油路54(第二油路)与油路53连接;驱动压口22(驱动口),其经由油路55(第三油路)与油路53连接;滑柱26(阀体),其根据输入到驱动压口22的驱动压p5沿轴向位移;输出口25,并且,通过根据作用于驱动压口22的驱动压p5在轴向上位移的滑柱26,控制输入口24和输出口25之间的流量,调整变矩器压p4,其中,在油路53和油路54和油路59的连接部的压力调整阀10侧,设置油路53和油路55的连接部531,并且,在油路53,在该油路53和油路54的连接部541与油路53和油路55的连接部531之间设置有节流孔30。

如果这样构成,则设置于油路53的节流孔30成为使油路53通流的先导压p3产生压力损失的阻力,因此,在油路53中,比节流孔30靠液力变矩器侧的输入侧的油路59内的油压(变矩器压p4)比压力调整阀10侧的油路53内的油压(先导压p3)低。

因此,省略油泵op和压力调整阀10的输入口14之间的流通控制阀,油泵op的排出压(主压p2)被原样作用于压力调整阀10的输入口14,其结果,即使来自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口15的输出压(先导压p3)变大,也能够适当防止向液力变矩器的输入侧的油路59供给的变矩器压p4保持不变受到增大的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的影响而过大的情况。

(2)调压阀20具有经由油路56(第四油路)与连接油泵op和滤油器(未图示)的油路58连接的排出口23,滑柱26构成为,在驱动压p5为规定压力以上时,使输入口24和排出口23连通。

在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过大时,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变矩器压p4也增大。

在此,根据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调整的驱动压p5作用于调压阀20的驱动压口22,因此,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过大时,作用于调压阀20的驱动压口22的驱动压p5也变得过大,其结果是,滑柱26的移动量也增大。

因此,如上述构成,在作用于调压阀20的驱动压口22的驱动压p5过大时,通过使输入口24和排出口23连通,可以使随着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的增大而变大的、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变矩器压p4从排出口23返回油泵op侧。因此,即使来自压力调整阀10的输出口15的先导压p3增大,也能够适当防止向液力变矩器供给的变矩器压p4受到变大的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的影响而过大的情况。

(3)油压控制回路1的油路59的构成为,与连接在液力变矩器的供应压调整用口(未图示)的油路连通。

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调压阀20调整为适当压的变矩器压p4作用于与液力变矩器的供应压调整用口连接的油路59,因此,能够防止对液力变矩器作用过大的油压。

滑柱26在形成于阀体10a的有底圆筒的滑柱孔21内在轴向上可移动地设置,滑柱26从一端侧依次为第一大径部262、第一小径部263、第二大径部264、第二小径部265、第三大径部266、弹簧导向部267,通过与弹簧导向部267卡合的弹簧27的弹力,配置于使第一大径部262与滑柱孔21的一端抵接的初始位置,第一大径部262、第二大径部264、第三大径部266具有与滑柱孔21的内径匹配的外径,滑柱孔21中,构成为,在将滑柱26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分别与第一小径部263、第二小径部265、第三大径部266匹配的位置,开设有排出口23、输入口24、输出口25。

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适当设定第二大径部264的轴向的宽度,在作用于驱动压口22的驱动压p5过大时,使输入口24和排出口23连通,能够使随着压力调整阀10的先导压p3的增大而变大的、节流孔30的下游侧的变矩器压p4从排出口23返回油泵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