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振用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352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热保护器(防热罩或热绝缘器)等板材固定在设定点的同时也执行振动/冲击吸收功能的连接组件,更详细的讲,本发明是如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即,通过使用不同形状的上下侧支撑体而进行组装,因此,与已知的需要区分部件而使用并需要生产两种部件的连接组件不同,本发明提供的是相同形状的一对支撑体以上下面对面的方式排列而组装的结构,在生产阶段上能够实现设计最优化/降低制造成本,在组装阶段上能够提高方便性/可信度,产品管理阶段上能够提高库存管理的方便性/采购管理的方便性,并且,与组装时部件之间产生余隔(多余间隔)导致部件变形/损伤且吸振性能逐渐降低的已知的连接组件不同,由于提供部件之间没有余隔而组装的结构,因而能够持续维持原有的吸振性能,在支撑体自动生成气隙(airgap)从而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在形成有气隙的支撑体部位上也能够有效被吸收,因而能够提高吸振性能。



背景技术:

就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分流管而言,由于随着发动机效率的提高,排放气体高温化,排气周期缩短,持续受到热能,对此,通常安装用于放置热解的热屏蔽部件即热保护器(heatprotector,也称为防热罩或热绝缘器)。

另一方面,汽车发动机在运作过程中反复产生振动/噪音,从汽车发动机产生的振动传递到构成汽车的各构成要素,并产生影响,因此,安装在排气分流管上的热保护器等的板材的固定时,需要考虑对振动或冲击的吸收功能。

因此,研发并已经使用的有韩国授权专利公报注册号第10-1542975号“缓冲用板材连接装置”(专利文献1)、注册号第10-1353263号“减振用连接装置”(专利文献2)、注册号第10-0528217号“热保护器的隔离器”(专利文献3)等减震/缓冲功能的连接装置(isolator)。

在此,如图1所示,专利文献1的连接装置中,振动吸收功能的第一支撑体70和第二支撑体80以彼此不同形状形成,组装时需要区分下部用部件即第一支撑体70和上部用部件即第二支撑体80这两者而进行组装。因此,组装时操作者需要很高的警惕,如果操作者失误而错认上将部用部件/下部用部件的位置而逆反组装,或者,使用两次上部用部件/下部用部件中一者而进行组装等,很容发生组装差错。另外,上部用部件和下部用部件需要分别生产,因此产品成本也高,在组装现场中,上部用部件和下部用部件两种部件需要分别购买、保管并利用,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的工作繁杂,只要缺其中一种部件,则无法进行组装。

并且,就专利文献1等现有技术中的板材连接装置而言,如图1所示,为了形成气隙(airgap),它是一种组装时部件之间具有余隔(裕隔)的结构,因此,在反复受到振动的过程中,随时发生部件的横向流动,由此支撑体等相关部件会变形或损伤,部件的变形/损伤导致部件之间的余隔变大,因而造成耐久性降低和吸振性能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公报注册号第10-1542975号“缓冲用板材连接装置”

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专利公报注册号第10-1353263号“减震用连接装置”

专利文献3:韩国授权专利公报注册号第10-0528217号“热保护器的隔离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一种新形态的吸振用连接组件,其通过相同形状的一对支撑体以上下对称的形式排列而组装的结构,可以只用一种支撑体来进行组装,在生产阶段上能够实现设计最优化/制造成本降低,在组装阶段上能够提高操作者的组装方便性以及组装差错防止带来的组装可信度,产品管理阶段中能够提高库存管理的方便性/采购管理的方便性。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还提供如下的一种新形态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上下对称并彼此接触而组装的一对支撑体、热保护器等板材、用于插入连接螺栓的垫圈(collar)这三者彼此不具有余隔而组装结合,能够从外部传递而来的振动中防止部件发生横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部件变形或部件损伤,从而能够持续维持原有的耐久性和吸振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还提供如下的一种新形态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不是通过部件之间余隔而形成气隙,而是气隙(airgap)自动形成在外侧凸缘和内侧芯片所构成的支撑体,因此,能够防止部件的横向流动,形成有气隙的支撑体部位中也有效吸收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同时进行这样的支撑体的气隙的吸振和网状结构构成的支撑体的原有的吸振功能,使吸振性能提高到最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振用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吸振用支撑体套组(120),其由相同形状的一对支撑体(110)构成,所述一对支撑体(110)在板材(3)的孔(4)分别以相反侧插入,从而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和外侧部位(110b)分别配置在孔周围部位(4a)和孔外侧板材部位(3a),由此吸收传递到该部位的振动;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第一垫圈(130),其具有与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所述内侧部位(110a)内周面接触的外周面,其中央部位形成有第一贯通孔(131);第二垫圈(140),其插入在所述第一垫圈(130)的所述第一贯通孔(131)从而与第一垫圈(130)连接,其中央部位形成有供连接螺栓(5)插入的第二贯通孔(141)。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所述吸振用支撑体套组(120)的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为以上下方向的面对称的形状,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以没有间隔的方式插入于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一垫圈(130)的外周面之间,从而防止孔外侧板材部位(3a)、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所述内侧部位(110a)、互相连接的第一垫圈(130)和第二垫圈(140)发生横向流动。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所述支撑体(110)由外侧凸缘(111)和内侧芯部(112)一体形成而构成,其中,外侧凸缘(111):其构成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所述外侧部位(110b),其紧贴于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一侧表面,其以设定宽度(d)以环状形成;内侧芯部(112):其构成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所述内侧部位(110a),其从所述外侧凸缘(111)向内侧方向延长形成,其紧贴于在所述板材(3)的孔(4)从相反侧插入的相对侧支撑体(110),其以设定宽度(d)以环状形成,所属内侧芯部(112)的宽度(d)与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内周面和第一垫圈(13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所述支撑体(110)具有以内侧芯部(112)和外侧凸缘(111)的一侧表面高度不同形成的两层结构,在互相接触的所述一对支撑体(110)的所述内侧芯部(112)的外周面外侧,形成有所述供孔外侧板材部位(3a)以不具有间隔的方式嵌入的插槽(121)。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环状的腰部的气隙(1121)形成在所述支撑体(110)的所述内侧芯部(112)的一侧表面,所述内侧芯部(112)的所述气隙(1121)也能够吸收振动。

上述那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中,所述支撑体(110)以网状形成。

发明效果

据本发明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一对相同形状的一种支撑体以上下对称的方式排列并组装,因此,在生产阶段上能够实现设计最优化/降低制造成本,在组装阶段上能够提高操作者的组装方便性以及组装差错防止带来的组装可信度,产品管理阶段中能够提高库存管理的方便性/采购管理的方便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吸振用连接组件,部件之间不具有余隔而组装,因此,即使存在来自外部的振动,能够防止部件的横向流动,由此防止部件的变形或损伤,能够持续维持原有的耐久性和吸振性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吸振用连接组件,气隙(airgap)自动形成在支撑体,在形成有气隙的支撑体部位也有效吸收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因此,能够防止部件的横向流动,在形成有气隙的支撑体部位中也能够有效吸收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同时进行根据这样的支撑体的气隙的的吸振和以网状结构构成的支撑体的原有的吸振,使吸振性能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542975号“缓冲用板材连接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分离截面图和结合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分离截面图和结合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用支撑体套组以相同形状支撑体所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设置状态图的图。

图6是气隙形成在表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7(a)和图7(b)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8(a)和图8(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振动性能测试的照片。

图9(a)是表示振动性能测试中使用的吸振用连接组件的尺寸构成的图。

图9(b)是表示振动性能测试中使用的支架的尺寸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振动性能测试结果的表。

图11是振动性能测试结果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结构体;3、板材;3a、孔外侧板材部位;4、孔;

4a、孔周围部位;5、连接螺栓;100、吸振用连接组件;

110、支撑体;110a、一对支撑体内侧部位;

111、110b、一对支撑体外侧部位;111、外侧凸缘;

112、内侧芯部;1121、气隙;20、吸振用支撑体套组;

120a、上部端;120b、下部端;121、插槽;130、第一垫圈;

131、第一贯通孔;132、中心芯部133、固定凸缘;140、第二垫圈;

141、第二贯通孔142、中心芯部;143、固定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至图1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在附图和说明书中,省略了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普遍知道的通常的吸振用板材连接装置、热保护器、金属材质的网状等。尤其,在附图和说明书中,省略了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无直接关联的要素的具体技术构成和作用相关的图示和详细的说明,只简略图示或说明了本发明相关的技术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包括吸振用支撑体套组120、第一垫圈130、第二垫圈140,这样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将热保护器等各种板材3固定在各种结构体1。在此,吸振用连接组件100通过连接螺栓5固定在结构体1。

吸振用支撑体套组120由相同形状的一对支撑体110所构成,一对支撑体110分别相反的方式插入在板材3的孔4从而互相接触。即,吸振用支撑体套组120中,从板材3的孔4的上侧插入的支撑体1构成上部端120a,从板材3的孔4下侧插入的支撑体1构成下部端120b。

在此,如图2的结合截面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结合截面图所示的配置在一对单点划线内侧区域的部位)配置在孔周围部位4a,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外侧部位110b(结合截面图所示的配置在一对单点划线内侧区域的部位)配置在孔外侧板材部位3a。以这种方式配置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和外侧部位110b将会吸收传递到该部位的振动。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体110以网状构成,以使提高吸振功能。尤其,支撑体110可以由金属材质的网状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碳纤维等多种材料所构成。在此,金属材质的网状可以是线形态的钢材(steel)以多孔性结构(porousstructure)聚在一起的成形物,将以钢材制造的金属丝网(wiremesh)重叠而形成多孔性结构,或者,将以钢材制造的金属丝网(wiremesh)弯曲的状态下通过模具或冲压加工等来形成多孔性结构。当然,支撑体110可以由网状以外的多种结构和形状的其他物体所形成,网状的结构和制造不限于上述的内容。

因此,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具备一对相同形状的支撑体110,其次,以一侧支撑体110为基准,另一侧支撑体110成为翻转的状态。即,一对支撑体110以上下方向面对称而排列,分别插进板材3的孔4中的相反侧。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以没有间隔的方式插入于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内周面和第一垫圈130的外周面之间,从而防止孔外侧板材部位3a、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互相连接的第一垫圈130及第二垫圈140的横向流动。

在此,支撑体110包括外侧凸缘111和内侧芯部112而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体110是外侧凸缘111和内侧芯部112成为一体而构成的。

外侧凸缘111具有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外侧部位110b,紧贴于孔外侧板材部位3a一侧表面。这样的外侧凸缘111以设定幅度d的环状形成。

内侧芯部112构成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从外侧凸缘111以内侧方向延长形成,其紧贴于从相反侧插入到板材3的孔4的相对侧支撑体110。这样的内侧芯部112以设定宽度d的环状形成。在此,内侧芯部112的宽度d与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内周面和第一垫圈13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由此,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以没有间隔而插入在孔外侧板材部位3a的内周面和第一垫圈130的外周面之间。由此,如图5所示,防止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互相连接的第一垫圈130和第二垫圈140的横向流动,由此,防止各部件的变形/损伤,维持产品原有的耐久性,同时能够持续维持产品原有的吸振性能。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支撑体110的内侧芯部112中,环状的腰部的气隙(airgap)形成在一侧表面,还能通过内侧芯部112的气隙1121吸收振动。在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对于增大了的横向振动及纵向振动均进行吸收,这是因为,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是上下对称的结构,而且,各支撑体110的气隙形成部位以气隙1121为基准是左右对称的结构。

即,如图7a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能够同时进行以网状形成的支撑体110的对横向振动的原有的吸振、气隙1121进行的吸振、由气隙1121形成的支撑体110的板弹簧结构的设计结构性弹性带来的吸振,因而能够提高吸振性能。

另外,如图7b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能够同时进行以网状形成的支撑体110的对纵向振动的原有的吸振、气隙1121进行的吸振、由气隙1121形成的支撑体110的板弹簧结构的设计结构性弹性带来的吸振,因而能够提高吸振性能。

第一垫圈130具有与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内侧部位110a内周面接触的外周面,第一贯通孔131形成在中央部位,以使能够插入第二垫圈140。

第二垫圈140插入在第一垫圈130的第一贯通孔131而连接于第一垫圈130,从而第二贯通孔141形成在中央部位从而能够插入连接螺栓5。

在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垫圈130和第二垫圈140包括中空圆筒体形状的中心芯部132、142和,从中心芯部132、142的下部端朝向外侧水平延长星辰的固定凸缘133、143而构成,固定凸缘133、143以设定宽度w、设定宽度w的环状形成,紧贴于互相接触的一对支撑体110的表面。固定凸缘133、143的宽度w、宽度w可根据设计条件而多种设定。

对于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以“本产品”标记)的吸振性能,与竞争企业产品作比较,为此,如图8所示,进行了采用ksr1034汽车部件振动测试方法的振动测试。振动测试中,测试条件如下:使用的加振装置是imv振动测试仪、频率带宽0~2000hz(以50hz单位来分割而测定)、加速度0~4.5g(根据频率的不同而指定加速度)、加振宽度0.4mm,并且,振动测试中使用了图9a和图9b所示的尺寸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和支架。这样的振动测试结果示于图10和图11中。参照图10,对于加振输入平均值2.0216,竞争企业的产品具有2.5113的振动输出平均值,而本发明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具有1.3030的振动输出平均值,从而能够确认到具有优异的振动性能性能。参照图11,能够确认到,与根据频率不同而加振输入值相对应的振动输出值而言,本发明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除了部分区域外的几乎所有频率范围中变低,因而具有振动性能性能。

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相同形状的一对支撑体110以上下对称排列而组装组装,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只也能够一种支撑体110就能组装,在生产阶段上能够实现设计最优化和单一生产线带来的制造成本降低,在组装阶段上能够提高操作者的组装方便性以及组装差错防止带来的组装可信度,产品管理阶段中能够提高库存管理的方便性和采购管理的方便性。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上下对称互相接触而组装一对支撑体110、热保护器等板材3、供连接螺栓5插入的垫圈130、140之间不具有余隔而组装,互相结合,因此,即使传递有来自外部的振动,也能够防止部件产生横向流动,由此能够防止部件的变形或损伤,因而能够持续维持原有的耐久性和吸振性能。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100中,不是部件之间的余隔产生的隙,而是气隙1121自动形成在外侧凸缘111和内侧芯部112构成的支撑体110,防止部件的横向流动的同时,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在形成有气隙1121的支撑体110部位中也能够有效被吸收,这种支撑体110的气隙1121的吸振和网状结构的支撑体原有的吸振同时进行,因此能够使吸振性能最大化。

综上所述,通过附图和上述的内容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振用连接组件,但这些只是例示,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化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