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2378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



背景技术:

传统机油冷却模块中机油泵出口的泄压方式通常采用內泄式,即当机油泵的出口压力超过限压阀开启压力时,限压阀打开,机油泵出口通过泄油通道与进油通道连通,高压油通过泄油通道回到进油通道,高压油与低压油经过充分混合后一同进入转子腔(见图1)。但由于机油冷却模块结构限制,为节省空间,泄油通道与转子腔距离通常较近,泄油通道的高压油往往未经与进口通道的低压油充分混合就直接进入了转子腔,造成对转子的巨大冲击,同时由于泄油通道内高压油的流动方向与转子腔内油的流向相反,两股油会产生强烈对冲,转子腔内产生较大涡流,不仅容易产生气蚀现象,同时容易导致吸油困难。因此,需要设置一种合理的结构以保证产品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该壳体能够避免泄油通道高压油对转子的冲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机油泵转子腔、泄油通道、进油通道,所述泄油通道的出口端靠近转子腔的一侧设有延伸的挡油隔板,所述挡油隔板呈“j”形,所述挡油隔板尾部的弯曲方向与转子腔内的机油流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泄油通道中段的宽度大于出口端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泄油通道出口端的宽度小于进油通道出口端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通道中设有一个凸台,该凸台将进油通道一分为二,形成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二进油通道,所述泄油通道出口端与第一进油通道相通,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出口端与第二进油通道相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出口端与机油泵转子腔相通。

优选地,所述泄油通道与第一进油通道呈“人”字形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出口端的宽度小于第二进油通道出口端的宽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泄油通道的出口端靠近转子腔的一侧设有延伸的挡油隔板,所述挡油隔板呈“j”形,所述挡油隔板尾部的弯曲方向与转子腔内的机油流向一致。这样的结构就能使泄油通道内高压油被挡板阻隔,避免高压油直接进入转子腔,必须在下方与进口油充分混合后再进入转子腔,这样就降低了高压油对转子的冲击;同时,隔板下端设置为方向与转子腔内油流向接近的弯曲结构,就能将进油方向导向为与转子腔内的流向一致,减少了对冲,降低气蚀风险。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油通道中设置一个凸台,该凸台将进油通道一分为二,进油口的机油被分成两股支流,分别从两个通道进入,泄油通道机油仅与第一进油通道中的机油发生对冲,而对第二进油通道内的机油无影响,由于对冲空间的减少,对冲强度明显减弱,产生的涡流现象相应也减弱。经过第一次混合后的机油在进入转子腔之前与第二进油通道内的机油进一步混合,涡流影响进一步降低,从而避免机油泵吸油困难、流量不稳定、转子产生气蚀等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机油泵转子腔2——泄油通道3——凸台

4——第一进油通道5——第二进油通道6——挡油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的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机油泵转子腔1、泄油通道2、进油通道,所述泄油通道的出口端靠近转子腔1的一侧设有延伸的挡油隔板6,所述挡油隔板6呈“j”形,所述挡油隔板6尾部的弯曲方向与转子腔1内的机油流向一致,所述泄油通道2中段的宽度大于出口端的宽度,所述泄油通道2出口端的宽度小于进油通道4出口端的宽度。

如图2所示,进油通道中设有一个凸台3,该凸台3将进油通道一分为二,形成第一进油通道4和第二进油通道5,所述泄油通道2出口端与第一进油通道4相通,所述第一进油通道4出口端与第二进油通道5相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5出口端与机油泵转子腔1相通,所述泄油通道2与第一进油通道4呈“人”字形相交,所述第一进油通道4出口端的宽度小于第二进油通道5出口端的宽度。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

本技术:
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机油冷却模块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机油泵转子腔、泄油通道、进油通道,所述泄油通道的出口端靠近转子腔的一侧设有延伸的挡油隔板,所述挡油隔板呈“J”形,所述挡油隔板尾部的弯曲方向与转子腔内的机油流向一致。这样的结构就能使泄油通道内高压油被挡板阻隔,避免高压油直接进入转子腔,必须在下方与进口油充分混合后再进入转子腔,这样就降低了高压油对转子的冲击;同时,隔板下端设置为方向与转子腔内油流向接近的弯曲结构,就能将进油方向导向为与转子腔内的流向一致,减少了对冲,降低气蚀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许仲秋;魏彪;刘光明;阳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08
技术公布日:2017.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