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903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阀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阀芯组件。



背景技术:

矿用液压系统中会应用到各种阀结构,现有技术中由阀套、顶杆、阀芯等组成的阀芯组件中,阀芯与阀套之间通常都采用密封圈等软密封结构,在顶杆动作并使阀的回液腔和压力腔导通时,打开上述阀芯和阀套的对接处并使软密封结构处于打开状态,这样的软密封结构长期使用后容易腐蚀,关闭时阀芯与阀套无法保证连接的密封性,特别是在矿用环境中,进而降低整体阀芯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对此,需要设计一种连接紧密、工作可靠的阀芯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连接紧密、工作可靠的阀芯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阀芯组件,包括:

阀套,由中空的回液阀套和中空的进液阀套对接而成,在回液阀套上设有回液腔,在进液阀套上设有压力腔,在进液阀套内还紧密安装有具有第一倾斜面的阀座,所述第一倾斜面面朝进液阀套中部设置;

顶杆,轴向插设于回液阀套中部且顶杆首端伸出回液阀套外;

阀芯,轴向插设于进液阀套中部且阀芯首端伸入回液阀套内,在阀芯外壁上设有可与第一倾斜面紧密贴合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合围形成用于联通回液腔和压力腔的连接通道,在阀芯外套设有用于阀芯动作后复位的弹簧,所述顶杆可推动阀芯轴向位移并使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脱离,此时回液腔和压力腔导通,撤去顶杆外力,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阀芯复位并使第二倾斜面重新与第一倾斜面紧密贴合,此时回液腔和压力腔断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倾斜面面朝进液阀套尾端设置,所述第二倾斜面面朝进液阀套首端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芯中部一体式设有连接台,所述第二倾斜面设于连接台外侧,所述连接台面朝进液阀套的端面设置为平面,所述弹簧一端抵靠在进液阀套上,另一端抵靠在上述连接台的平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液阀套末端伸入进液阀套首端并将阀座抵紧在进液阀套内。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在回液阀套末端内侧紧密安装有导套,所述导套将阀座抵紧进液阀套内,所述阀座也对应将导套抵紧在回液阀套内,所述阀芯首端贯穿通过导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末端内侧设有沉孔,在阀芯首端端部外壁设有与沉孔适配的倒角,所述顶杆向末端方向位移时其末端与阀芯相接并推动阀芯位移,此时阀芯首端局部没入沉孔中,反之,顶杆末端与阀芯首端脱离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种改进,所述顶杆中部外壁与回液阀套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组密封组件密封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芯首端、末端的外壁分别通过至少一组密封组件与进液阀套内壁密封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芯首端、末端的外壁各通过一组密封组件与进液阀套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挡圈和o型圈,所述两组密封组件相对设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整体结构布局合理,顶杆、阀芯和阀套连接紧密,特别是阀芯和进液阀套之间采用刚性的密封连接结构替换现有的密封圈等密封结构,并加设了阀座结构,即采用硬密封结构替换现有的软密封结构,进而可靠地实现顶杆、阀芯动作时与阀套之间的稳定配合,长期使用不易腐蚀,保证阀的回液腔和压力腔导通和断开工作的稳定性;初始状态下,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阀芯外壁上的第二倾斜面与阀座上的第一倾斜面密封贴合,此时连接通道关闭,回液腔和压力腔断开;顶杆向进液阀套尾端方向动作时,推动阀芯轴向位移并打开连接通道,此时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脱离,且连接通道打开幅度越大,流量越大,还实现了流量可控的效果;反方向驱动顶杆位移并使顶杆与阀芯脱开,阀芯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并使连接通道重新关闭,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通道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连接通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回液阀套;111、回液腔;12、进液阀套;121、压力腔;20、阀座;21、第一倾斜面;30、顶杆;40、阀芯;41、连接台;411、第二倾斜面;50、连接通道;60、弹簧;70、导套;80、挡圈;90、o型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1至图2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阀芯组件包括:

阀套,由中空的回液阀套11和中空的进液阀套12对接而成,在回液阀套11上设有回液腔111(t腔),在进液阀套12上设有压力腔121(p腔),在进液阀套12内还紧密安装有具有第一倾斜面21的阀座20,所述第一倾斜面21面朝进液阀套12中部设置;

顶杆30,轴向插设于回液阀套11中部且顶杆30首端伸出回液阀套11外;

阀芯40,轴向插设于进液阀套12中部且阀芯40首端伸入回液阀套11内,在阀芯40外壁上设有可与第一倾斜面21紧密贴合的第二倾斜面411,所述第一倾斜面21和第二倾斜面411合围形成用于联通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的连接通道50,在阀芯40外套设有用于阀芯40动作后复位的弹簧60,所述顶杆30可推动阀芯40轴向位移并使第二倾斜面411与第一倾斜面21脱离,此时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导通,撤去顶杆30外力,在弹簧60回复力作用下,阀芯40复位并使第二倾斜面411重新与第一倾斜面21紧密贴合,此时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断开。

本发明保护一种阀芯组件,其主要包括顶杆30、阀芯40以及具有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的阀套,整体阀芯组件结构布局合理,顶杆30、阀芯40和阀套连接紧密,特别是阀芯40和进液阀套12之间采用刚性的密封连接结构替换现有的密封圈等密封结构,并加设了阀座20结构,即采用硬密封结构替换现有的软密封结构,进而可靠地实现顶杆30、阀芯40动作时与阀套之间的稳定配合,长期使用不易腐蚀,保证阀的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导通和断开工作的稳定性;初始状态下,在弹簧60回复力作用下,阀芯40外壁上的第二倾斜面411与阀座20上的第一倾斜面21密封贴合,此时连接通道50关闭,回液腔111和压力腔121断开;顶杆30向进液阀套12尾端方向动作时,推动阀芯40轴向位移并打开连接通道50,此时第二倾斜面411与第一倾斜面21脱离,且连接通道50打开幅度越大,流量越大,还实现了流量可控的效果;反方向驱动顶杆30位移并使顶杆30与阀芯40脱开,阀芯40在弹簧60回复力作用下复位并使连接通道50重新关闭,第一倾斜面21和第二倾斜面411密封连接。

由于顶杆30推动阀芯40方向为由首端至末端,弹簧60回复力作用方向为由末端至首端,为保证工作的可靠性以及密封连接的紧密性,优选第一倾斜面21面朝进液阀套12尾端设置,所述第二倾斜面411面朝进液阀套12首端设置,这样的结构布局不仅顺势顶杆30和弹簧60应力方向,更加保证连接通道50关闭时的密封性,阀芯40和阀座20不易脱开,阀芯40始终被弹簧60顶紧。

为进一步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密性和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发明中:

优选地,阀芯40中部一体式设有连接台41,所述第二倾斜面411设于连接台41外侧,所述连接台41面朝进液阀套12的端面设置为平面,所述弹簧60一端抵靠在进液阀套12上,另一端抵靠在上述连接台41的平面上;这样弹簧60的应力可更加集中、稳定地输出至连接台41,保证两个倾斜面的可靠连接。

优选地,回液阀套11末端伸入进液阀套12首端并将阀座20抵紧在进液阀套12内,回液阀套11末端外壁与进液阀套12首端内壁螺纹固定并密封连接,在阀座20和回液阀套11末端端部之间密封连接有o型圈90。

优选地,在回液阀套11末端内侧紧密安装有导套70,所述导套70将阀座20抵紧进液阀套12内,所述阀座20也对应将导套70抵紧在回液阀套11内,所述阀芯40首端贯穿通过导套70,导套70内壁与阀芯40首端外壁密封连接,在导套70末端内侧设有用于联通回液腔111和连接通道50的通道,工作时,回液腔111内的流体由该通道经连接通道50流入压力腔121。

优选地,顶杆30末端内侧设有沉孔,在阀芯40首端端部外壁设有与沉孔适配的倒角,所述顶杆30向末端方向位移时其末端与阀芯40相接并推动阀芯40位移,此时阀芯40首端局部没入沉孔中,反之,顶杆30末端与阀芯40首端脱离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顶杆30中部外壁与回液阀套11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组密封组件密封连接,密封组件包括挡圈80和o型圈90。

优选阀芯40首端、末端的外壁分别通过至少一组密封组件与进液阀套12内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阀芯40首端、末端的外壁各通过一组密封组件与进液阀套12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挡圈80和o型圈90,所述两组密封组件相对设置,挡圈80均设置为外围,o型圈90均设置在内侧并靠近阀芯40中部设置,保证部件连接的密封性和工作的可靠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