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居中防侧撞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547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居中防侧撞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轴承,具体为一种自居中防侧撞轴承。



背景技术:

市场的普通轴承普遍存在同样一个问题,就是轴承无法承受轴向压力,当轴向载荷大于轴承的承受能力时,轴承便会发生崩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易造成重大事故。

目前,专利号为20142044100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承受轴向冲击力的不锈钢轴承,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在将轴承内圈一端延伸出一个底座,在底座与外圈之间设有抗冲击结构,抗冲击结构包括缓冲球、圆槽,圆槽位于上端面,缓冲球与圆槽契合,缓冲球球体体积1/2至1/4置于圆槽外。通过缓冲球及圆槽用以承受轴向冲击,并减少轴向载荷带来的摩擦力,防止轴承突然停转。

其依旧存在如下若干缺点:(以下附图标记用于参照背景中的专利)

1.抗冲击结构是单侧设置的,即该轴承仅能防止单侧的侧向撞击力,反方向依旧会使得整个轴承内圈2和轴承外圈1脱离。

2.当撞击底座5时,会使得内圈2相对外圈1发生小幅错位,导致内部的滚珠3夹在内圈2和外圈1之间的滾槽错位,使得滚珠3内夹紧,若无法及时复位极易会导致滾槽或滚珠3变形。

3.缓冲球6持续与外圈侧壁接触,摩擦使得阻力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居中防侧撞轴承,通过在抗撞机构内增设相斥的磁性件,用于为内圈和外圈复位提供充足的斥力,避免外滚珠接触外滾槽,降低抗撞机构内带来的摩擦;其次,可以用于内外圈复位,使内滚珠可以准确的位于内滾槽内,避免内滚珠或滾槽磨损变形。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居中防侧撞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设有内滚珠,所述内圈设有向外圈侧壁延伸的承撞壁,承撞壁平行于外圈侧壁,承撞壁平行于内圈的旋转面,所述承撞壁与外圈侧壁之间设有抗撞机构,所述抗撞机构包括嵌槽、外滾槽、外滚珠和用于外滚珠固定的外磁块,外滚珠嵌设于嵌槽与外磁块之间,外磁块上设有用于外滚珠露出的孔,所述外圈两个侧壁的表面均设有抗撞机构,所述外圈侧壁上设有内磁圈,所述外磁块为与内磁圈磁吸相斥磁性件,内磁圈位于外滾槽的两侧,所述外滾槽与外滚珠之间留有平衡时避免外滚珠接触外滾槽的间隙,所述外滚珠为非磁吸附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自居中防侧撞轴承,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外滚珠和外滾槽的接触实现抗撞机构的抗撞能力,一旦受到撞击,外滚珠压靠在外滾槽上,可以抵消大部分撞击力,避免轴承散裂。

二、内圈的两侧均设置抗撞机构,两侧相对,可以对内圈两侧的轴向撞击力进行承载,承担两个轴向方向上的撞击力,提高轴承在多个方向上的抗撞击能力。

三、内磁圈与外磁块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斥力,两侧的抗撞机构产生的斥力达到平衡时,可以使得内滚珠位于内滾槽内,轴承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并且使得外滚珠与外滾槽之间形成间隙,避免二者接触带来摩擦。同时一旦一边接触,磁性力可以使得外滚珠快速弹离外滾槽,避免接触,减小外滚珠和外滾槽之间的摩擦。

四、由于两个抗撞机构之间的磁性斥力,可以使得内圈和外圈进行自然的复位,中部的内滾槽和内滚珠可以得到复位,避免内滚珠、内滾槽变形。

外滾槽可以直接设置在外磁圈表面,但是由于外磁圈采用的是磁性件,一般硬而脆,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滚珠变形或滾槽开裂,因此优选的,所述外圈设有凸环,所述凸环位于外圈侧壁表面,凸环朝向外滚珠突出外圈侧壁表面,外滾槽位于凸环表面,凸环与外圈一体成型设置。通过凸环凸起以取代内磁圈来对外滚珠进行承接,使得轴承内圈受压时,外滚珠施压是压靠在外圈侧壁的凸环上,避免外滚珠直接压靠在外磁圈导致外磁圈脆裂。

优选的,所述内磁圈紧贴于凸环的内外两侧。

优选的,所述内圈和外圈由可磁化的金属或合金制成。因此内圈和外圈可以被磁化,产生更大的斥力。

优选的,所述外圈两个侧面的侧壁上的外磁圈磁场方向相同。避免内圈和外圈上产生不同的磁场,目的在于将整个内圈或者外圈进行整体性的磁化,即外圈/内圈的整体磁化后的磁场方向是一致的。

优选的,所述外滚珠的球心位于外磁块表面下方。

本发明中的外磁块形状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所述外磁块呈环形,外磁块围绕内圈且与内圈同心设置。外磁块是一整个磁环的结构,磁环上设置有多个孔,用于外滚珠露出,优点是安装便捷。

方案二,所述外磁块呈环形,外磁块围绕外滚珠且与外滚珠同心设置。各个外滚珠所对应的外磁块是独立的,因此外磁块破损时可以进行单独的更换,外滚珠破损也是,单独更换,维护和更换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居中防侧撞轴承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自居中防侧撞轴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1中内圈和抗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1或2中外圈和内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1中自居中防侧撞轴承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2中内圈和抗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处内磁圈和外磁块的磁场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1、内圈;10、承撞壁;2、外滚珠;3、外磁块;4、内磁圈;5、外圈;50、凸环;6、内滚珠;60、保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的自居中防侧撞轴承,由内向两侧依次包括内滚珠6、外圈5、内磁圈4、外磁块3、外滚珠2和内圈1(为了便于更好的看出位置关系,图中外圈5和内圈1均从中部剖开)。

内滚珠6外部设有保持架60用于保持滚珠之间的间距。

如图4所示,外圈5内部设有内滾槽,用来配合内滚珠6,将内滚珠6压靠在内圈1的外表面。

外圈5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凸环50,凸环50突出外圈5侧壁表面,凸环50上设有向内凹陷的外滾槽51。本实施例中的外圈5为不锈钢材料,凸环50与外圈5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凸环上的外滾槽51在承受了撞击后,可以发生小幅变形而不会发生脆断。

内磁圈4紧贴于外圈5的侧壁,且紧挨于凸环50的两侧。

在外侧即为内圈1的承撞壁10,承撞壁10平行于外圈5侧壁,承撞壁10平行于内圈1的旋转面,承撞壁10与外圈5侧壁之间设有抗撞机构,抗撞机构包括嵌槽、外滾槽、外滚珠2和用于外滚珠2固定的外磁块3;外滚珠2嵌设于嵌槽与外磁块3之间,外磁块3上设有用于外滚珠2露出的孔,外圈5两个侧壁的表面均设有抗撞机构。

外磁块3与内磁圈4相对设置,外磁块3与内磁圈4之间的磁场方向相反,形成相对的排斥力;使得外磁块3带着外滚珠2与凸环50的外滾槽51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避免轴承正常运行时,外滚珠2接触外滾槽51,使得本实施例中的轴承仅有受到侧向的撞击时,外滚珠2才会接触外滾槽51,以承受冲击力,并且通过外滚珠2以保持轴承的内外圈继续旋转。

本实施例中的外磁块3呈环形,外磁块3围绕外滚珠2且与外滚珠2同心设置,外磁块3用于对外滚珠2进行固定,

且外滚珠2的球心位于外磁块3的表面下方,可以更好的对外滚珠2进行限位,避免其脱落。各个外滚珠所对应的外磁块是独立的,因此外磁块破损时可以进行单独的更换,外滚珠破损也是,单独更换,维护和更换成本相对较低。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圈5和内圈1的材料均为不锈钢,其可以跟随外磁块3和内磁圈4一同被磁化。为了更好的对外磁块3和内磁圈4进行固定,最优方案为内磁圈4与外圈5构成磁场方向一致的整体,外磁块3与内圈1构成磁场方向一致的整体。这样内圈1和外圈5之间才能产生稳定的斥力,因此内圈1上的两个外磁块3的磁场方向是相同的,并且外圈5上的两个内磁圈4磁场方向也同样是相同的,但是外圈5和内圈1的磁场是相反的。图7中通过横纹和颗粒点表示磁场的朝向。

由于内圈1和外圈5会受到磁场的磁化,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内滚珠6和外滚珠2均采用不可磁化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中的内滚珠6和外滚珠2均采用铝合金,避免磁吸附带来的滚珠吸附在滾槽内带来的摩擦力增大问题。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为基础,将所有的外磁块3整合为一整个整体,本实施例中的外磁块3呈环形,外磁块3围绕内圈1且与内圈1同心设置。

外磁块3是一整个磁环的结构,磁环上设置有多个孔,用于外滚珠2露出,优点是安装便捷,所能提供的磁性排斥力更大,但是在组装拆卸时,需要整体拆装。

以上所述使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