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7048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泵。



背景技术:

刹车泵是制动系统不可缺少的零件,它主要的作用是顶动刹车片,刹车片摩擦刹 车鼓,使车速降低和静止,现有的刹车泵上都设置有油杯,但是目前油杯的进油嘴都是暴露在外,极易沾灰造成堵塞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刹车泵,能够防止进油嘴堵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刹车泵,包括开设有空腔的泵体、设置于所述泵体外部的油杯、将所述油杯密封的进油嘴,所述油杯与所述空腔通过进油孔相连通,所述本体的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推杆相连接,所述油杯的开口处设置有能够将所述进油嘴隐藏的防尘结构,所述防尘结构包括与所述油杯的左侧壁相滑动设置的左挡板、与所述油杯的右侧壁相滑动设置的右挡板,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连接处的一端均开设有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形成完整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的厚度,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的另一端均呈U形,所述油杯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均开设有供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的另一端滑动的滑槽,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另一端的U形开口内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左挡板或者所述右挡板相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油杯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左挡板以及所述右挡板上焊接固定有第一弹簧座,所述左侧壁以及所述右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座,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所述第一弹簧座与所述第二弹簧座之间。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泵体的端部设置有弹性防尘罩,所述弹性防尘罩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推杆位于所述穿孔内。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推杆的端部螺纹连接有连接拨叉,所述连接拨叉上设置有连接铰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防尘结构,能够防止进油嘴堵塞,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使用时,直接顶动锥形槽,在锥面的作用下克服复位弹簧,使得左挡板以及右挡板同时被撑开,使用完成后,将注油管拔出,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左挡板以及右挡板自动考虑合并将进油嘴自动隐藏,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油杯示意图;

图3为油杯与左挡板连接示意图。

其中:1、泵体;2、油杯;3、进油嘴;4、推杆;5、左挡板;6、右挡板;7、复位弹簧;8、锥形槽;9、防尘罩;10、连接拨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刹车泵,包括开设有空腔的泵体1、设置于所述泵体1外部的油杯2、将所述油杯2密封的进油嘴3,所述油杯2与所述空腔通过进油孔相连通,所述本体的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推杆4相连接,所述油杯2的开口处设置有能够将所述进油嘴3隐藏的防尘结构,所述防尘结构包括与所述油杯2的左侧壁相滑动设置的左挡板5、与所述油杯2的右侧壁相滑动设置的右挡板6,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连接处的一端均开设有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形成完整的锥形槽8,所述锥形槽8的深度小于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的厚度,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的另一端均呈U形,所述油杯2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均开设有供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的另一端滑动的滑槽,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另一端的U形开口内设置有复位弹簧7,所述复位弹簧7的一端与所述左挡板5或者所述右挡板6相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7的另一端与油杯2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相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当需要注油时,将注油管顶住锥形槽8,在锥形槽8的锥形面的作用下,即可克服复位弹簧7的弹性力,将左挡板5以及右挡板6撑开,从而将注油管与注油嘴相连接进行注油操作,注油完成后,拔出注油管,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左挡板5以及右挡板6复位,两者合并靠拢继而将注油嘴隐藏,避免其暴露受灰尘影响造成堵塞。

本实施例中刹车泵的其他结构均为现有结构,而且油杯2以及进油嘴3的结构也同样为现有结构,具体在此不再赘述,本方案的保护不局限于刹车泵、油杯2以及进油嘴3的具体型号。

为了方便安装复位弹簧7,所述左挡板5以及所述右挡板6上焊接固定有第一弹簧座,所述左侧壁以及所述右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座,所述复位弹簧7安装于所述第一弹簧座与所述第二弹簧座之间。

为了防止外界灰尘进入泵体1的空腔内,所述泵体1的端部设置有弹性防尘罩9,所述弹性防尘罩9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推杆4位于所述穿孔内。

为了方便安装刹车泵,所述推杆4的端部螺纹连接有连接拨叉10,所述连接拨叉10上设置有连接铰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